3、全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琵琶行课文对照翻译。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一.白居易的迁谪恨
序文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但白居易“出官二年”,果真“恬然自安”吗?我们可以从《琵琶行》这首诗中找到完全相反的信息。
首先,诗人开篇即渲染了一幅清秋冷月夜送友人惨别的凄凉情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在空旷寂寥之景中寄予了失意怅惘、冷寂孤苦之情。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恬然自安”的诗人,而是“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后悲凉酸楚、飘零孤苦的迁客形象。其次,“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说明在琵琶女自叙身世以前,琵琶曲已经引发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共鸣,而且这种情感不是欢乐的、安适的,而是包含了诸多人生感慨的“叹息”,说明在遇到琵琶女之前,诗人已经郁积了浓烈的悲情,只不过是被琵琶女触发了而已。最后,“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从诗人对自己被贬之后生活的自叙中,我们看到的是卧病、苦闷、怨恨、悲切、孤苦的诗人形象。
我们也可以以诗证诗,从诗人被贬后所做的其他诗词来看。比如元和十年八月作《初贬官过望秦岭》:草草辞家忧后事,迟迟去国问前途。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元和十一年作《端居咏怀》:贾生俟罪心相似,张翰思归事不如。斜日早知惊鹏鸟,秋风悔不忆鲈鱼。胸襟曾贮匡时策,怀袖犹残谏猎书。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这些诗,让我们清晰地发现,诗人被贬之后情感是愤懑抑郁悲苦的,诗人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这显然只是自我安慰,或者说是深意隐忍,王汝弼在《白居易》选集中认为“乃白氏故作镇定之语,非其本心”。
对于被贬,诗人并不能“恬然自安”,而是有着浓烈的怨情恨意,那我们就不得不去探究诗人的被贬原因。
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记载:“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梳理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原因:一越职言事,二不孝,三有人落井下石。而追究根源,宰相被杀,忠臣见黜,显然是朝败,唐朝衰落的象征。诗人首先承担的是自我个体的迁谪之痛,而更深层面,是个体命运在一个朝代的衰微中的无可奈何。
二.琵琶女的沦落苦
琵琶女自叙身世后,白居易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如果说白居易的沦落是由一个位高权重的京官变成了卧病浔阳的迁客;那么琵琶女的沦落就是由一位色艺双绝纵情欢乐的京倡变成了年老色衰落寞失意的商妇。但很多同学对琵琶女的失意心态不理解,认为她年老色衰之后能嫁给一个商人,也是一件幸事,应该满足。那么琵琶女嫁给商人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她的沦落憔悴根源是什么?
这里,我们必须弄清楚唐代倡伎的身份地位。关书敏《唐代教坊妇女生活简述》记载:
皇帝为了享乐,把大量的艺伎征入教坊,然而当国家财政困难的时候首先即克扣她们的粮饷。……当宫廷到了不能养活她们的地步时,只有同意她们对外营业。开始,“凡朝士宴聚”,“新进士设筵顾吏”,便出资请她们表演和伴饮。后来,京中那些纨绔子弟饮酒作乐,也少不了叫她们来歌舞助兴。……教坊由仅为皇帝服务,发展成为同时也为朝臣和富豪子弟服务,这不能不说是教坊的一个巨大变化,皇帝虽然不愿意这样,但是国库的逐渐空虚,使皇帝无可奈何。
唐朝末年,统治者越来越重色而轻艺,随着时间的流逝,教坊妇女们人老珠黄,便被统治者厌弃了,由能歌善舞的艺伎,变成了宫中的杂役,陷入了十分悲凉的境地。……随着唐朝的不断衰败,统治者把一部分教坊妇女放出了宫禁,她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感到无法摆脱人间的蹂躏,只有作了出家的选择。……教坊中放出的妇女,多数是靠卖艺为生,有的嫁人为妇,也有的靠卖艺和卖身两者度日。这时的教坊妇女生活更加无着落了。
……
唐教坊妇女由献技,到卖艺,再到卖身的历史,便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
结合资料,再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我们细加分析,琵琶女落寞失意,表面原因是“商人重利轻别离”,但深层在“弟走从军阿姨死”所交代的社会背景上:元和五年用兵藩镇,国库窘迫,权令断乐。。那么琵琶女的漂沦憔悴根源自然也在朝代的衰微败落和统治者及世人的重色轻艺上。
三.琵琶曲中的知音情
《琵琶行》享誉盛名,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出色的音乐描写。我们需要鉴赏比喻、摹声、以有形写无形等等技巧,我们也应该把握三次写琵琶女的演奏,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对丰富人物形象,增添人物命运悲剧意味的作用。。
诗歌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以第二次写得最为详尽。从旋律上看,先是如急雨、如私语、如珠落玉盘的大弦小弦之声,清脆圆润;再是“莺滑花底”“泉凝冰下”,轻快流畅的旋律很快向着低沉凝滞转变,逐渐至凝绝无声的状态;而最后“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进入高亢激越的状态。这样的旋律在听者白居易耳中,他所听到的情感是有选择倾向的。琵琶女一起手,白居易就听到了“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所以说,没有欣赏就没有音乐,琵琶女是带着自己的身世遭遇、人生沧桑演奏的,白居易是处于被贬谪异乡、孤苦失意的境遇下去聆听音乐的。乐曲本身或许并不悲凄哀婉,因为我想,一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历经人间冷暖沧桑的乐伎绝不会在初识的男人面前就打算倾诉自己的身世。只是弹者和听者的遭遇情感如此相似,两人又都有着卓绝的音乐造诣,所以白居易透过旋律的表层直抵内心,在琵琶女的乐曲声中演绎了身世的“漂沦憔悴”。
接下去一段直接写琵琶女自叙身世,却省略了白居易的问。因为白居易怎么问的其实已藏在小序“铮铮然有京都之声”中,藏在听曲的“不得意”“无限事”“幽愁暗恨”中。诗人沿着乐曲一步一步走向了琵琶女,一直走进了琵琶女的心灵深处,于是才有了两人敞开心扉的倾诉。如果说琵琶女的第二次弹奏,对自我的情感是克制的、是有所掩饰的,那么“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的第三次演奏就完全放开了,在知音之感中尽情倾泻了对命运不公的怨恨,让乐曲负载起两种曲折的人生,一种沉重的命运。
关键词:默写纠错 广府方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5-0067-03
,河南开封人,文学硕士,中学一级教师,广东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一、引言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查时一般不存在艰深、难写的字句,难度较小,属于送分题型。然而在每年高考中,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却因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而严重失分,令人惋惜不已。很多学生抱怨,备考时背了很多遍,到了考场往往只记得读音,不由自主地写了别字。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考生记其音而混其形,又如何才能使考生减少失误,提高默写得分呢?本文试从原因和干预措施角度进行分析。
二、近五年默写得分情况
下面我们先看一下2008~2012年广东省考试院公布的语文“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高考数据。
从近五年高考所反映的得分数据来看,高考平均分在4分左右,就难度而言,默写得分显得不尽如人意。
三、默写失分原因分析
(一)表层原因
笔者以近五年的高考默写真题为材料,对失分原因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据此,我们可以推论:“补写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失分原因主要是“音同义同(音近义近)字的混用”和“形近字的混用”。具体表现如下:
1.音同义同(音近义近)字的混用
(1)醉里挑灯看箭,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2008广东卷)(“看箭”应为“看剑”)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桅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苏轼《赤壁赋》,2008广东卷)(“桅”应为“苇”,“倾”应为“顷”)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2010广东卷)(“做”应为“作”)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2010广东卷)(“携”应为“挟”)
(5)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重相识!(白居易《琵琶行》,2011广东卷)(“重”应为“曾”)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2011广东卷)(“雁”应为“燕”)
2.形似字的混用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叟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2009广东卷)(“叟”应为“臾”)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僦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2010广东卷)(“僦”应为“蹴”)
(9)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签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2011广东卷)(“签”应为“鉴”)
(1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具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012广东卷)(“批”应为“庇”,“具”应为“俱”)
(二)深层原因
究根结底,默写当中的诸多失误与汉字自身的特点有着重要关系。
上古时期汉字的读音,塞音声母有四套[t]、[t‘]、[d]、[d‘],既有清浊之分,又有送气不送气之分;还有一些复辅音声母,如:[gl]、[kl]、[bl]、[pl];辅音韵尾有:[m]、[n]、[ng]、[p]、[t]、[k]、[b]、[d]、[g],但是声调并没有形成。到了中古时期,复辅音声母分化为单辅音声母,浊辅音塞音声母开始消失,[b]、[d]、[g]这些浊辅音韵尾也逐渐失落,而声调却发展起来了,有了平上去入四声,入声字均以[p]、[t]、[k]这些清辅音为韵尾。
在普通话中,除了[m]、[n]、[l]、[r]几个声母外,浊辅音声母都消失了。辅音韵尾除了[n]、[ng]之外,全部失去了。入声不存在了,平声则分为阴阳两个声调。
汉字读音的这种变化,总的倾向是音节中辅音逐渐减少,并引起音节的合并简化。由于辅音的合并和失落,使原来不同音的字变为同音字。目前,普通话中,同音字已经占到80%。同音字的大量增多,除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外,更多的是让学生在默写的过程中难以区分,甚至有些无所适从。
四、借力广府方言,辅助默写纠错
(一)可行性分析
笔者所在的顺德地区,隶属广府方言区,广府方言在日常交际当中仍然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广府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种方言。它保留了完整的的古汉语的声调,从而保存了完整的发音特点。广府方言有9个声调,保留了古汉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面貌,仅将入声分化出“中入”。同时广府方言中的20个声母绝大多数是上、中古声母(主要是中古声母)的遗存,韵母则对中古一、二等韵的区别有较完好的保存。总之,广府方言语音系统对古汉语语音系统有较多的继承和保留,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这就有利于操广府方言的人轻松高效地区分汉语中的同音字。
(二)干预措施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不断探索,笔者发现借助广府方言能够轻松高效地辅助学生克服默写中出现错别字的现象。例如,在纠正上述默写错误的过程中,笔者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默写过程中的常见错别字从读音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最终获取新的知识,完成意义建构。
在例(1)中,笔者首先让学生指出问题:学生在默写过程中经常将“看剑”写作“看箭”。为了有效区分二者,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用广府方言读出二字:“剑”读作[gim3],“箭”读作[zin3],读音方面的显著差别已经让学生轻松地将二者区分;但为了加深印象,笔者接着让学生调动知识经验,主动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二者的不同:“剑”为“宝剑”,“箭”指“弓箭”。
在例(2)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用广府方言读出二者:“苇”读[wai5],“桅”读[ngai4],通过读音,学生轻易将二者区分开来;为了加深理解,笔者让学生调动知识经验主动进行意义建构,从意义的角度进行区分:“苇”为“芦苇”,而“桅”为“桅杆”。
类似的还有,“顷”与“倾”在广府方言中分别读作[king2]和[king1],在声调上存在细微差别;但在学生的知识经验中,二者意义悬殊:“顷”为“田地面积单位”,而“倾”则为“斜、歪”的意思,再次将二者区分开来。
例(3)中,“作”与“做”在广府方言中分别读作[zou6]和[zok3],在韵尾和声调上存在细微差别;在学生的知识经验中,二者意义也不同:“作客”意为“寄居异地”,“做客”意为“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再次将二者区分开来。
例(4)中,“挟”与“携”在广府方言中分别读作[haap6]和[kwai4],读音差别显著;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比较发现,二者的意义也存在差别:“挟”意为“用胳膊夹着”,而“携”则为“带”,再次将二者区分开来。
例(5)中,“曾”与“重”在广府方言分别读作[cang4]和[cung4],读音存在差别;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比较发现,二者的意义也不同:“曾”意为“曾经”,“重”意为“再”,再次将二者区分。
例(6)中,“燕”与“雁”在广府方言中分别读作[jin1]和[ngaan6],读音差别显著;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比较发现,二者的意义也不同:“燕”是“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筑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的一种候鸟”,而“雁”则是“形状略像鹅,群居水边,飞时排列成行的一种鸟”,再次将二者区分开来,实现意义建构。类似的名句还有: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以上三句中,“雁”不能写作“燕”。
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我们只有在纠正难以区分的音同义同(音近义近)及形近字时,使用自己的母语方言,力求轻松高效地改变古诗文默写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但如果所有的名句名篇都要用广府方言来背诵的话,也会出现很多负面效应。例如:
1.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特出刀枪鸣。(“特出”应为“突出”,讲广府方言的学生读“突出”二音节时,近似于“特出”。)
2.少知不及大知,少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少知”应为“小知”,“少年”应为“小年”,都是受方言影响造成的错误)
3.道狭草木长,湿露沾我衣。(受方言影响,将“夕”读作“湿”)
(三)成果反馈
借助广府方言默写纠错,这一行之有效的矫正错别字的方法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目前,在古诗文默写的练习与测试中,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对一些经常出现的错别字进行区分,平均分保持在5分以上,得分率再上一个新台阶。
五、总结
借力广府方言,辅助默写纠错,对于单调枯燥的纠错方法而言,无疑于引进了一股“活水”,不仅是教师教学方法上教出“活”字的体现,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活学活用”的体现。这一举措使目前广府方言区古诗文默写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默写得分率能够突破5分大关,更为高考名句名篇背诵默写做好准备,成为提高广府方言区古诗文默写得分率的有效教学途径之一。同时,对“提高现代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具有深远影响。但是,借助广府方言辅助克服古诗文默写失误现象时,必须要处理好广府方言与普通话在普及教学上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推广普通话政策,才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又新.方言资源在语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