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国防医药2014年9月第l6卷第5期Military Medical Journal of Southeast China,Vo1.16,No.5,Sep.2014 ·医院管理· 军队文职护士战救能力培育的问题及对策 乔玉宁,陈婷婷 [摘要] 军队医院文职护士是医疗救护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分析了当前军队文职护士战救能力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不足,提出通过在教育中“强基”、在养成中“补钙”,在训练中“摔打”、在任务中“磨砺”,同时完善必要的制度机制,扎实提 高军队文职护士战场救护能力素质。 [关键词]军队文职护士;战救能力;素质培育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271X.2014.05.036 军队文职护士已经成为军队医院护理队伍的骨 干力量,构建科学的文职护理人员管理体系是保证 军队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 J。军队文职护士 不仅在平时担负着重要的护理管理和临床护理任 务,而且是战时担负医疗救护(以下简称战救)的一 支重要力量。当前,培养和提高军队文职护士战救 能力素质,是军队医院落实强军目标要求的现实需 要,也是加强军队医院护理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1 当前军队文职护士战救能力素质存在的主要问 题与不足 献精神,有的托关系、找理由不参加训练;有的则在 训练中怕苦、怕累,态度消极,更谈不上具备敢于亮 剑的“血性”和勇往直前的“虎气”。牺牲奉献精神 的严重缺乏,表现在平时就会拈轻怕重、逃避战救训 练,表现在战时就会消极避战甚至会临阵脱逃。 1.3战伤救治能力较弱 军队文职护士虽然参与 医院护理人员的统一培训,但护理急救技能培训基 本上是囿于平时需要,缺乏贯彻“真打实备”的教育 训练理念。战伤救治训练特别是现代高技术战争可 能引发的新型战伤救护培训少,战伤救护知识和技 能掌握不全面、不熟练;此外,平时训练“火药味,硝 烟味”不足,战备综合素质和能力锤炼不够,与“能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明确要求,文 职人员必须履行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同类岗位相 应职责。但是,军队文职护士与现役军官(文职干 部)相比,由于没有从军服役经历、缺乏严格的军事 打仗、打胜仗”目标要求有差距。 2提高军队文职护士战救能力素质的对策 “忘战必危,有备无患。”落实强军目标要求,做 训练,待遇收入差距较大,其军人意识、守纪观念、吃 苦精神、奉献意识不强,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缺乏, 与军队医院担负的使命任务不相适应。 1.1姓军为战观念淡化通过调查访谈发现,一些 军队文职人员认为,“应聘军队文职人员只是军队 到“能打仗,打胜仗”,军队医院责无旁贷,文职护士 使命在肩。“艺不练不精,兵不练不强。”目前,军队 医院的护士长、护理骨干绝大多数由军队文职护士 担任,她们的能力素质是影响整个护理队伍建设质 量的关键所在,必须对军队文职护士进行科学严格 医院的一个就业岗位,平时没有随时准备打仗的想 法”;有的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仗 一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战救能力素质,才能使军队医 院护理队伍在战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 胜”,真正实现“拉得出,跟得上,展得开,救得下,治 得好”的目标要求。 2.1 在教育中“强基” 应强化“有军队才有军队 医院,为部队服务是军队医院的天职”的观念。始 时打不起来,即便真打起来了,参加战场救护工作 首当其冲的是军人,不一定会轮到我去”等等,姓军 为战观念淡化,和平麻痹思想较为普遍。正因为这 些错误观念,一些文职护士对战救训练产生消极应 付的态度。这是文职护士战救能力素质存在的最根 本的问题。 终坚持“姓军为战”的思想,把做好军事斗争卫勤准 从日常的教育管理和执 备工作、提高军事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始终面向战场 1.2牺牲奉献精神缺乏行任务中不难发现,有些军队文职护士缺乏牺牲奉 作者单位:230031安徽合肥,解放军105医院护理部 通讯作者:陈婷婷,E.mail:m1 8909698042—1@163.com 抓战备、抓训练,努力提高卫勤保障能力 J。加强 战备意识教育,帮助军队文职护士克服“和平麻痹” 思想,强化随时打仗意识,牢固树立“谋打赢,保打 itary Medical Journal of Southeast China,Vo1.16,No.5,Sep.2014 查直垦堕堕垫 !!至!旦笙 鲞箜 塑 l·547· 赢”的思想,从平时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抓起,培养 护士随时准备上战场的勇气,为遂行多样化卫勤保 障任务和战场救护任务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2在养成中“补钙” 未来战争具有全时空、快 节奏、高强度的特点,战时伤员多、伤情重,各种战场 的特殊地理条件和恶劣的环境,增加了战伤救治和 护理的难度。这些,都对军队文职护士的战救能力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军队 文职护士的战救能力素质必须靠平时的养成来“充 电”、“补钙”。要大力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引导军队 文职护士遵守医德医风规范,履行“救死扶伤,实行 革命的人道主义”的神圣职责;要深入开展价值观 教育,引导军队文职护士坚定强军信念、牢记强军目 标、献身强军实践;要持续开展奉献意识教育,引导 军队文职护士忠诚于国防事业,献身于军队护理事 业;要扎实开展纪律养成教育,引导军队文职护士懂 得“服从命令是天职,违抗命令法不容”,做到令行 禁止,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军事纪律和战场纪律。 2.3在训练中“摔打” 科学严格的训练,是提高 战斗力的唯一有效途径。战创伤急救护理实践性很 强,护理部要发挥组织管理职能,运用战创伤救治影 像教学光盘,强化护士对新伤类的认知及救护,系统 组织军队文职护士以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为 内容的野战“五大技术”等基础战伤救护训练;采取 有计划的岗位轮转的方法,实施一专多能训练,让大 家熟练掌握各类损伤如颅脑伤、胸腹伤、大血管伤、 休克、挤压综合征、多发伤、复合伤、多器官衰竭等的 专科急救技能。定期外请卫勤训练专家现场教学指 导,使大家学会使用和维护野战医疗卫勤装备,强化 人员与装备有机结合,掌握机动卫生单元的装备配 置、设备定位、工作流程以及野战医疗箱组,突出护 士对伤员救治快、稳、准、精技术特征的掌握 。强 化《野战内科学》、《野战外科学》、《卫生勤务学》以 及《战伤救治规则》等内容的实战化教育、实操性培 训。定期组织军队文职护士学习野外生存知识、高 技术局部战争知识、心理护理知识以及“三防”知 识,掌握必要的野战生存、心理防护、战场防护等方 面的方法和手段。 2.4 在任务中“磨砺” 军队文职护士参与执行抢 险救灾、安全保卫、军事演习等多样化军事任务,是 磨砺战斗精神、提高战救能力的最好平台和绝佳机 会。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卫勤保障会出现许多 新情况、新挑战。伴随激光、微波、次声、基因等新概 念武器的使用,将会使伤类、伤型、伤情更趋复杂,这 对卫勤保障提出了新要求 J。在执行多样化军事 任务中要有意识的安排军队文职护士进行耐高寒、 耐高温、耐高湿、耐饥饿、耐疲劳等“五耐”训练,进 行抗舆论干扰、抗心理打击、抗毁损压力、抗环境考 验、抗伤亡威胁的“五抗”训练,锤炼军队文职护士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过硬的心理素质。通过在执行任 务中反复“磨砺”,确保军队文职护士在战时能够真 正做到“冲得上,救得下”并且“治得准,救得活”,从 而有效减少伤病员的死亡率、伤残率,避免不必要的 非战斗减员,以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确保战斗任 务的顺利进行。 3完善提高军队文职护士战救能力素质的制度机制 培育军队文职护士战救能力素质不能靠“自发 性”,不能搞“软指标”,更不能搞“一阵风”,必须有 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机制作保障,否则,培育工作就 会落空,培育效果就会打折扣。 3.1搞好培育的顶层设计 军队医院应根据军事 教育训练法规要求,制定严密的教育培训计划方案 和急救护理的规范,编写实用的护理急救技术手册, 统一规范护理急救标准、方法;根据所在地区及环境 的特点、所担负任务的要求以及生物武器、核武器、 化学武器危险I生加大的新特点,搞好想定作业,积极 组织非现役护士开展针对核、化学、生物武器损伤的 急救护理技术训练 ;针对当前暴恐袭击增加,造 成群死群伤增多的新情况,组织开展刀砍伤、枪弹 伤、火烧伤、爆炸伤等成批伤员救治应急预案演练; 针对各种灾害事故多发的特点,组织开展心肺复苏、 气管插管、加压止血、骨伤固定、外伤包扎等的急救 护理能力训练 J。“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 搞好培育的顶层设计,把战救能力素质“想在前、训 在先”,才能确保“一旦有事,应对自如”。 3.2落实相关的法规制度医院管理人员应加强 有关政策法规的学习,熟悉军队文职人员管理新的 制度法规,提高管理执法能力。各部门加强沟通协 调,干部部门牵头,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各负其责,齐 抓共管 ]。各单位应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 员条例》,将思想政治、文明服务、岗位职责、医院规 章制度、军地政策和法规等内容,编写成《文职人员 管理手册》、《文职人员守则》、《文职人员聘用合同》 等 ,切实落实好思想政治教育、军事业务训练、工 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等管理制度规定,特别是要 按照专业对口、训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 则,组织文职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军事训 练等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和军事素质。 (下转第553页) 丕塑垦堕堕垫 ! 生!旦箜 鲞笙 塑 ieal Journal of Southeast China,Vo1.16,No.5,Sep.2014 ·553· 探讨科研课题的选题与立项,甚至可与专家所在单 位进行合作,用科研工作质的突破来牵引疗养院的 学科建设。三是发挥疗养员专家库【5 的作用,库中 环境、良好的服务、特色的疗养康复项目向全军和全 国各地作宣传,吸引人们到疗养院来度假休闲、康复 疗养,增强疗养院的自身造血功能,为持续改进疗养 效果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 2.4提升软件硬件环境 利用疗养员有关专家指 医学专家涵盖各个专科、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能 为疗养院开展健康管理等奠定良好的专家网络服务 基础,也能为疗养院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 导疗养院做好综合信息网建设、软件系统的安装调 试以及一些小软件的编程开发,提高疗养院信息化 水平;指导疗养院对疗养区的总体规划、各职级疗养 房及附属配套设施进行充分的论证设计,使之既满 足疗养生活的需求,又达到实用方便整洁舒心的目 时,请专家及时给予答疑解惑。通过充分发挥疗养 员中医学和管理专家的作用,为持续改进疗养效果 提供坚实的学科基础。 2.2增强人员综合素质一是邀请疗养员用丰富 的亲身经历对全院工作人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 励其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立足本职岗位为维 护提升部队战斗力做奉献。二是依托疗养员中的卫 勤专家,指导疗养院官兵军事共同课目的训练,制定 切实可行的战备预案,组织医疗后送的模拟演练,增 强医务人员的军事素质。三是让疗养员中的艺术家 对工作人员进行礼仪培训,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和 标;指导疗养院文化建设,如指导创作院训、院歌,建 院史墙、文化长廊,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军营文化氛 围 ;指导疗养院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措施和监控 手段,使之既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又确保规范有序安 全顺畅,为持续改进疗养效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周满臻,谭春红,周敏,等.疗养院高龄疗养员的护理安全管 理[J].东南国防医药,2012,14(5):460-461. [2]王俊,张德栋,李秀增,等.从疗养员中聘请医疗顾问的实践 服务礼仪。正是通过疗养员良好的个人修养、严谨 的工作作风、过硬的能力素质潜移默化地、言传身教 地感召和教育着疗养院的每位工作人员,从而提升 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持续改进疗养效果提供人 员的素质保证。 2.3争取政策经费支持利用疗养员大多数是从 事管理工作的县团职以上的军地领导干部,通过他 们能加强与上级和地方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 对疗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为疗养院的引智、引资、 合作发展牵线搭桥,较好地解决学科建设、人才匮 乏、经费短缺等问题。通过疗养员将疗养院优美的 与体会[J].东南国防医药,2013,15(3):304-305. [3]李晋红.军队疗养员疗养需求及护理干预的研究现状[J].解 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5):36-37. [4]廖桂香.老年离退休综合征的社区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 2008,6(13):57-59. [5]王俊,冯瑞华,龚晓燕.关于建立疗养员专家库的设想[J]. 中国疗养医学,2010,19(8):684-685. [6]李瑞斌,周凡,王涛.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之我见[J].东南 国防医药,2013,15(6):649-650. (收稿日期:2014-05-28;修回日期:2014-07-07) (本文编辑:史新中) (上接第547页) [J].东南国防医药,2009,5(11):453—454. [2] 刘艳红,李淑君,刘景红,等.军队护士军事斗争卫勤准备能力 建设的思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20(8):66. 3.3完善严明的奖惩机制 实施奖惩应坚持“平 战结合”原则,既要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 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军队文职 人员管理规定》实施奖惩,又要按照战时政治工作 纲要和战时执行纪律要求制定奖惩规范和实施办 法,不仅要对军队文职护士的战救能力素质、行为表 现、护理实效等进行严格考评,还要根据其参加军事 [3] 胡庆华,齐玉玲,刘成琴.战区医院机动卫勤分队的护理任务 与训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2):99. [4] 张国民.适应未来军事斗争卫勤保障需要构建创新教育体系 [J].吉林军医学院学报,2002,24(1):58. [5]许鑫,周立.临战时期救护技能应急培训内容的研究[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1O):32. [6] 张晓霞,周晓兰,黄美兰.浅谈军队医院非现役文职护士的规 范管理[J].西南国防医药,2008,18(2):272. [7] 陈丽丽,曾义霞,严艳清.军队医院文职护士管理中存在的问 演习、军事训练、处置突发事件和参加卫勤保障任务 等行为表现进行综合考评,严格兑现奖惩,并以此作 为续聘、终止和解除聘用关系的重要条件,对军队文 职护理队伍实行优胜劣汰、固强补弱,促进文职人员 人才梯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1 张友琴,杨艳萍,蒋莉莉.军队文职护士管理培训实践和体会 题与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3B):59-61. [8] 邱国钦,陈玉强,钱永耀,等.非现役文职人员实施卫勤保障任 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0,24(6): 494-496. (收稿日期:2014-04-09;修回日期:2014-06-23) (本文编辑:史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