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科-专业-产业链融合价值链分析——基于知识流动视角

学科-专业-产业链融合价值链分析——基于知识流动视角

来源:智榕旅游
第30卷第2期 2013年1月 科技进步与对策 Vbl_30 NO.02 Jan.2O13 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融合价值链分析 基于知识流动视角 陈士慧 ,胡赤弟 (1.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58;2.宁波大学区域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从知识流动角度,分析了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融合的一般规律和维度,认为组织融合是产生超越 以往组织价值的根本原因。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的知识流动价值链可分为5项基本活动和4项辅助活动, 基本活动促进知识交易,产生大量价值;辅助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制度配置降低了交易成本。最后,使用国 内外两个学科 专业 产业链的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组织融合;知识流动;价值链;融合 DOI:10.6049/kjjbydc.2011120141 中图分类号:G3O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7348(2013)02—0142—05 0 引言 学科专业产业链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组织制 多是以知识分享为基础。大学可以培养企业的创新能 力,但很难完全承担和取代产业研发活动。”也就是说, 要从最早的单纯分享知识进行知识交易,逐步发展到 跟企业融合,共同研发和创新。 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的融合遵循了经济发展的一 般规律,即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以产业融合 为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非物质部门的产业逐渐向物 质部门产业渗透,边界越来越模糊,相互作用和影响越 来越大。融合度越高,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强,产 业结构也由此得到进一步优化。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 度,指以一定的产业链为依托,以服务一定的产业链为 目的,进而形成一系列相关学科、专业与产业链之间相 互作用或相互联系的一种联合体 。学科专业产 业链的各主体之所以可以进行联合,最主要的原因就 在于流动于其中的最主要元素知识可以进行融合。知 识是企业创新的重要经济要素,是连接企业并形成产 业链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和经济、学校与企业之间内 在联合的基础。知识融合为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带来 了新的竞争力,也促进了高校和产业的交叉合作以至 也是如此,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应用性需求不断凸 显。高校是非盈利性机构,长久以来以教书育人为宗 旨,但产业对高新技术的需求和高校“服务社会”的目 标促使二者之间不断进行接触,产生知识流动,其相互 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最终诞生新技术和产品,为企业 组织融合,进而形成了一条特殊的价值链,大大提高了 知识交易的频率和速度,减少了市场交易的需要,成功 降低了交易成本。 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合 1 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的融合 1.1 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融合的一般规律 作范式的成熟,合作范围变广,最终成立介于高校和产 业之间的“中间型”组织来满足需求。这一中间型组织 由于参与主体即人的多样化,享受了来自不同组织的 多重资源,同时其制度配置不同于以往的企业或高校, 具有一定的复合性和优越性。同时,学科和专业也受 到合作的反作用力。学科、专业与知识的重要关系体 现在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上,学科和专业是最基本的 从潘懋元 ]、薛天祥等专家学者关于合作的概念 和内涵的解读中发现:“产学研合作的精神内核是高等 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融合,它是以大学研究和 技术开发应用为产出方式,实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大学和产业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以经济交易为基础,更 收稿日期:2o12一O3—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73060) 教育单元,直接决定了基础知识的发展走向和研究结 作者简介:陈士慧(1985一),女,安徽淮南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胡赤弟(1963一),男,浙江宁波人,博 士,宁波大学区域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第2期 陈士慧,胡赤弟: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融合价值链分析 ・ l43 ・ 果。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学科和专业往往更容易找 到与社会和产业对接的渠道,为学生设置更为科学的 专业和科目,使得学生毕业后的“可雇用性”变强。 1.2 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融合维度 融合不是一个“一维空间”概念,而是包含了5个 维度的融合:基础技术融合、网络融合、设备融合、企业 融合和管制融合口]。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的融合最重 要的就是知识融合,这一概念包括Hooper提出的基础 技术的融合。之所以可以融合,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 产业和高校联合所产生的技术同时具有应用性和基础 性。一方面,高校负有育人的天职,其研究的出发点不 同于盈利型企业,研究往往更带有基础性特征,所产出 的知识即使以应用为目的,对专业和学科的发展也会 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高校的研究不是漫无 目的的,而是在企业设定的范围内进行。如果高校的 研究没有一点实用价值,它就无法获得企业的进一步 投资,研发就不具有可持续性。一般来说,公司不能根 据研究合同限定特定的课题和时间目标,但他们有相 当大的权力决定研究的走向,如后续投资等。 网络融合和设备融合是在软件及硬件层面上所考 虑的。就网络融合而言,高校和企业之间可共用数据 库,或者建立网上沟通平台。若产学研合作成立独立 法人机构,本身为该组织所构建的网络管理系统也就 是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网络融合形式。设备融合可以有 很多形式,比如企业可以使用大学的图书馆和实验室, 大学里的研发人员也可自由使用企业的设备;或者企 业以赞助形式参与某项课题研究,其间企业人员借调 进入大学,在实验室中培养;大学可以和企业联合培养 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将研究生引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 企业的资源也供学生自由使用。这一理念包含了开放 创新思想,即强调对创新资源的获取和重新配置。也 就是说,创新活动不再被严格地控制在企业内部进行, 而是嵌入在组织层面并依赖与其它各种组织的合作; 不再依靠蓄积创新资源获得竞争优势,而是通过组织 间的创新资源交易与创新收益分享获取竞争优势_4]。 企业融合和管制融合都是管理层面的融合。企业 融合更强调组织本身的形式融合,而管制融合是在组 织实际运作中的制度调配,这两个融合起到的最大作 用就是降低交易成本。科斯[5 曾在其著名的《企业的性 质》一文中提到:“之所以存在企业,是因为市场运行的 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企业将一部分交易纳入到企业 中去,可以有效降低在市场运行的交易费用。”运用科 斯的理念同样可以看出,在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融合 的过程中,降低了一些本需要在市场上才能进行交易 的数量,把大量交易转移到组织内部进行,节约了部分 市场成本。其中,组织融合体现在建立共同的产学研 机构或合作研发中心、有大学背景的研发型企业等。 这种介于大学和产业之间的组织,有效降低了二者进 行知识流动所需要的交易费用,将本来在市场上进行 的交易,比如大学专利许可企业使用,企业购买大学雏 形研究模型等交易,纳入到中间组织内部进行。企业 不需要在市场上寻找所需购买的技术,也节约了因不 清楚技术开发者情况而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在一定 程度上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管制融合体现在学科一 专业一产业链的组织管理制度革新上,这种管制融合 是在组织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即使组织边界模糊化。 组织内的人力资源不再像以往一样容易被分清是属于 企业还是大学,企业可用的物力资源也来自多方;人力 资源的评价制度也需革新,在企业中担任研发工作的 大学教师不再像以往一样需要以高端论文数量获得教 授资格,企业参与到大学的研发人员也不再像以往一 样需要根据产品实用性绩效评定薪酬等。这种有别于 以往的管理制度是新型企业制度,是根据新型组织的 特性进行的升级和改变,更适应于中间型组织的发展。 2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的价值链 2.1 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的知识流动价值链 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的融合首先是知识融合,而 融合是知识流动的结果,研究融合首先必须考虑知识 流动的价值链,即其流动的方向和规律。从可查到的 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来看,政府目前认为科研与市 场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还有待进一 步提高;产业虽然也有自己的研究团队和资源,但研发 能力有限,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 强 ]。这证明目前的产学研知识流动水平有限,需要对 其价值链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波特(1998)的价值链理论曾经分析过企业的一般 知识管理活动。本文根据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的特 性,对知识流动过程进行了修订(如图1),仍然主要分 为两大活动——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但额外增加一 项交易活动。 边界融合的中间型组织 知识库整合、信息平台共享 学科专业调整、产业理念升级 高素质人力资源为企业和高校共用和培养 超越 性价 絮集 和篇加 工fl 储和积累l 播和巽共墨享Il 誊襄“ 值 贯穿全程的交易活动 图1 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的知识流动价值链 2.2知识流动价值链的基本活动 知识流动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如图2所示。 第2期 陈士慧,胡赤弟:学科专业~产业链融合价值链分析 ・ 145 ・ 般交流也被纳入到交易的范围中。因为交易不仅是物 质的概念,也包括精神层面,只是根据交易换得的东西 难以物化衡量而已。本文认为交易活动贯穿学科一专 业一产业链的知识流动全过程,节约交易费用,提高知 识流动速度是未来制度配置的主要目的。知识流动过 程中的交易费用比比皆是。比如,购买大学雏形技术 模型,购买者无法仅仅从公开的信息上就保证购买专 利的实用性,必须跟大学的技术开发人员反复沟通,确 认技术的可行性和价值,付出相应的时间成本和沟通 成本。比如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的主要成员分别来自 高校和产业,人员背景复杂,知识结构复杂,合作目标 复杂,需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沟通和磨合,无形中加大 了沟通带来的额外交易成本。 2.3知识流动价值链的辅助活动 辅助活动包括建立边界融合的中间型组织,整合 不同的知识库、构建共享信息平台,调整学科专业、升 级产业理念,共同使用和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4项活 动。这4项活动不是在单一环节起作用,而是影响到 知识流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产生超 越性竞争优势起着重要作用。 (1)共同使用和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是核心。知 识价值链以知识创新为目标,把人作为具有独特竞争 力的知识节点,认为人力资源才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 只有激活知识链的每一个节点,发挥人的智慧和创造 力,才有可能使企业核心及整体持续提高。校企合作 的优势在于,企业可以不需要支付额外培养成本来使 用高校的高素质人力资源;高校学生拥有在学习期间 就进入企业进行实践训练的机会,找到技术和实践的 融合点,更好地为应用型技术开发服务。 (2)构建边界融合的中间型组织是根本。学科一 专业一产业链即边界融合的中间型组织,打造的目的 是为了融合各个组织的优势,取长补短,同时又不会盲 目地将不同性质的组织合二为一,模糊高校的教育使 命和企业的逐利宗旨。比如,美国的标准校企合作模 式是:大学提供科学知识,安排高素质的人才参与企业 合作项目;而企业提供资金、设备,满足一系列的研发 需求及解决问题 ]。这种“研发中心”的安排会出现两 个普遍结果:吸引科研人员跨越大学和企业的边界,提 高研发者对解决其所在研究中心相关产业问题的兴 趣 。 (3)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升级产业理念是双向调 整。高校对学科专业的设置因具有实践的认知而更为 理性,主动寻求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契合点,培养专业对 口的人才;产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逐利的理念逐步被 多元化,通过基础技术的研发投入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寻求“蓝海”市场;或根据国家战略发展方向,调整产业 目标,联合申报项目,获得国家基金支持。 (4)整合不同的知识库、构建共享信息平台是资源 整合。这也属于知识的存储和整合内容,是对高校一 企业共同打造组织的硬件配置进行重新梳理,帮助不 同组织交叉使用数据库,有效利用闲置资源。 可以说,基本活动的目标是加快知识流动而产生 更大的价值,而辅助活动是为了消除流动障碍进行新 制度配置,降低交易成本。二者联合,促进知识更为顺 利快捷地流动和融合,也打造了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 的知识流动价值链,产生不同于以往的超越性价值。 3 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融合实例 在学科一专业产业融合实践中有很多成功的案 例,通常是将组织边界模糊化,或以合作的一方为主进 行管理,另一方参与。本文列举中外两个成功案例作 进一步分析。 美国建立“UIRCs”模式,促进研发机构及产业组织 的知识合作与转移。UIRCs的运作模式是:研发中心、 学院、实验室和其它组织都隶属于大学,但由产业进行 资金支持。UIRCs从事各方协商同意的特定领域的基 础和应用研究,但不将特定的结果和产品作为目标 。 UIRCs特点包括:①让大学各研究单位独立运作;②合 作时间限制在5年内;③没有必须达到的固定目标或 结果;④基于研究前期成果给予投资;⑤投资门槛设立 为30万美元/年。美国目前有超过1 000家UIRCs,产 业投入占大学或研究机构研究基金的近7O 。几乎所 有该类组织都类似小型科研机构,依托大规模产业投 入,对科技专业和研究有独特的贡献价值 ” 在我国,有着浙江大学合作背景的网新恒天公司 也是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融合的范例。网新恒天是美 国道富公司和浙江大学老师联合打造的高新技术企 业,最早的合作模式是道富公司提出课题项目,由大学 成立研究团队,道富参与技术讨论,但不担任团队El常 管理工作。在顺利合作了10年之后,该项目进一步发 展,即浙大和道富联合成立网新恒天公司,由浙江大学 的周波副教授担任CEO。在网新恒天的管理中,道富 公司仅在战略层面给予建议,主要日常管理由浙江大 学的老师负责,且网新恒天的高管兼任道富公司咨询 顾问。目前,进入恒天公司技术部门的人员大部分为 浙大在校研究生或毕业生,他们身兼学生和基层技术 可在大学寻找相关领域的教授进行咨询。公司可自由 师就是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的老师,学生的课堂作业 就是不断完成企业的研发任务。公司还在浙大设立专 T专业等。企业的高管杨小虎和周 波等人拥有三重身份,既属于道富,因为参加道富的高 人员双重身份。同时,一旦公司有难以解决的问题,也 使用浙大的网络、数据库、实验室等资源。公司的工程 项奖学金和举办IT技术比赛,并针对客户需求资助下 级学院设立金融I端会议担任顾问;也属于大学,因为均是浙江大学副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O13焦 授,招收研究生;也属于网新恒天,因为担任CEO和董 事长等高管。最高领导人的特殊身份意味着网新恒天 这一组织拥有三重组织融合的特质,该公司拥有外资 企业的投资背景,也为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研究生 提供培训基地,同时吸收毕业生和在校生从事研发工 作,并促进专业学科的建设。产学研合作的10年 间,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硕果累累,上升为国内顶尖学 院;网新公司也成功上市,发展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高 新技术企业。 4 结语 学科一专业~产业链的优势都建立在知识流动的 基础上,通过高校承担创新项目和成立研发中心,吸引 来自企业和高校的导师联合培养学生,提高学生技术 水平及实践管理能力;提供大量实习机会,培养学生实 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相关专业教育水平,提升研发 中心的研究能力;增加校企互动,鼓励合作创新。学 科一专业一产业链是基于知识的人才链、产品链、供应 链与价值链,知识的传播、创造、共享在其链条的整合、 重组、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知识流动视角看待 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的融合,可以进一步理清组织的 变革和发展路径,找到能力提升的渠道。同时,也证明 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是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有效 载体,为下一步研究学科一专业一产业链的具体制度 配置,找到降低其交易成本的方法提供了铺垫。 参考文献 [1] 胡赤弟.双重压力下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J].高等 教育研究,2009(2). [2] 潘懋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 学,2008(3). [3] RICHARD HOOPER.Convergence&regulation[C].TIO Conference,Melbourne,Australia,2003. [4] CHESBROUGH H W.The market for innovation:implica— tions for corporate strateg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 view,2007,49(3):45 66. [5]COASE R H.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2007,4 (16):386—405. [6] 北京市政府部门网站.北京市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 行产学院研合作的若干意见[EB/OI ].http://www.bei— jing.gov.cn/tzbj/tzzc/bjtzzc/tl129463.htm. [7]PORTER M E.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 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Free Press,1998. [8] 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7. [9]FELLER I,D.ROESSNER.what does industry expect from university partnerships?_J].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 ogy,1995,12(1):80—84. [1O]LIN M W,B BOZEMAN.Researchers’industry experience and productivity in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enters:a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human capital”explanation[J]. The Journa1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6,31(2):269 29O. [¨] ADAMS J D,E P CHIANG,et a1.Industry-university CO 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s[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1,26(1):73—86. [1 2] ABRAMs0N H N,P P REID,et a1.Technology transfer syste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M].Washing— 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7. r13]ROSENBERG N,R R NELSON.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technical advance in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1994,23 (3):323—348. [14] 项保华.企业运行动力分析模式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方 法应用,1993(3). [1 5] 志村幸雄.技术融合改变着日本的产业[J].电子材料 (日),1987,26(4). [16] 郑明高.产业融合——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l1. [17] 雷宏振.企业知识创新过程中增进吸纳能力问题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02. [18] 胡赤弟.教育产权与现代大学制度构建[M].广州:广东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8:78—79. [19]DREw GERTNER,JOANNE R0BERTS,DAVID CHARI ES.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a CoPs approach to KTPsE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1,15(4):625—647. [2O] 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 大学,2001. [21] 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OO1. (责任编辑:陈晓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