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民族学校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六枝特区落别布依族彝族乡民族中学 邓仕平
贵州省和全国其他省份相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尤其是少边穷地区的经济文化现状更是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教育上,更加凸现其落后与不足。我所处的乡镇是一个典型的少边穷民族乡镇,以布依族和彝族居多,对“落后”这个词有着特别的体会,故一直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探求落后民族地区的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希望在很多方面得到突破,带给我的学生和我所工作的民族乡镇父老乡亲们更多的希望与发展。
民族地区学校的学生,往往由于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心理趋向和语言风俗不同,因而相同民族的学生容易走近,从而引发小团体的产生,不同民族的学生之间也常会发生摩擦,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更容易发生矛盾与冲突,从而影响学校的和谐发展,影响教育的效果,给学校管理带来难度,严重时,还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不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与地方经济的发展。那么,深究其中的原因,到底根源在哪里?究竟怎样才能够有效地搞好民族学校的管理,抓好民族学生的教育,结合学校常规管理渗透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建设好一所农村民族学校,更好地为提高民族地区、民族杂居地区人民的综合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呢?这应当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的问题,笔者这里集合自身感悟体会,谈几点想法,谨作引玉之砖,供有心人参考。
一、民族学生特点及其与汉族学生不和谐因素分析
一般来说,民族学校的民族学生,往往是几个民族混杂相处的。同一种民族的学生具有相同的语言和心理素质,尊重和传承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他们容易走到一起,产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便于交流,在心理上因为语言沟通快,往往一开始就先认同和亲近本民族学生,无意识地冷淡他民族学生,然后在生活中学习中或活动中,有事时,首先就去找本民族的学生商量,平时也有意无意走在一起,长此
1
已往,就会形成一些小团体,或者是在他民族学生心中,造成他们是“一伙” 的印象,让不该疏远的同学也产生起隔阂,有时甚至产生偏见,再加上地域因素和家乡观念,就更使一些民族学生有意识地走在一起,难于以广阔的胸襟去平等地接纳同学,难于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人际关系,最终产生恶性循环,小到给班级管理带来麻烦,大到给学校管理增加难度。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日趋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频繁,隔代教育、单亲家庭普遍产生,人们的亲情观念越来越淡薄,农村孩子的有效家庭监护越来越缺乏,学校(尤其初级中学)留守儿童所占学生比例增大,管理问题更加凸显其艰难与紧迫重要。
另外一个原因,应当是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情况导致民族学生易成团体。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近亲通婚、邻村通婚现象还比较普遍(这当然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一定关系:如布依族的“赶表”等),于是一方学生到学校读书,亲扯亲、亲连亲的情况就比较多,这类学生到同一所学校读书,自然容易走到一起,形成看似团伙的群体。
值得提出的是,在农村学校,有的老师作为教育者,有时也会给民族学生以不良的导向。我记得在听一节公开课时,有一位老师利用多媒体上完一堂课后布置作业:请汉族学生课后收集汉族民歌交流,请布依族学生课后收集布依民歌交流,请苗族学生课后收集苗族民歌交流。结果,有一些学生既不是汉族,也不是布依族或苗族,找不到做的了,哄闹起来。这不仅是一个作业设计欠考虑周全的问题——老师的本意是让学生课外去收集民歌交流欣赏,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并培养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但却在无意之中犯了一个小错误:为什么要分开收集而且是本民族自己欣赏自己的民歌呢?是不是说各民族之间要划清界线自己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汉族学生也完全可以而且也有条件去收集其它民族的民歌呀,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欣赏不是更好吗?另外有一些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在日常谈论中,往往出现“某某族学生请听清楚”、“某某族学生反应慢、基础差”、“某某族学生只会……”等等之类语言,在无形之中将学生分出等次和成分,将少数民族学生无意中给“圈”了出来,有时往往还包含一种偏见和歧视的意思在里边,这对于敏感的学生来说,其影响其实是很恶劣的——作为少数民族学生,本来学生本人一开始并没有太在意自己是否“少数”,或者因为以往生活和学习的圈子在“民族”中而已经有了暂不适应或叫暂不融入的心理,你老师再这么三三两两地讲,不是更增加了
2
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疏远的因素吗?所以说,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在一些细节上不注意,实际会引发为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产生分化与距离的促成因子。
此外,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如布依民族豪放、意气,苗族淳朴、粗犷、坚毅等,这会导致具有共同特质的人容易相处,而和其他民族相对交流少一些,关系自然就要淡远些,再考虑各民族自身特殊的历史沿革及文化积淀,这种情况就更加不可避免,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不同民族学生间不能平等相处、友好往来、团结互助,只能说在具体的实际中,我们有时会忽视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忽略这一个非主流的问题,从而对学校管理和教育造成影响。
二、民族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实际工作的一些体会,我认为要管理好一所农村民族学校,教育好民族学生,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重视开展活动,特别是集体活动,于活动中渗透民族教育,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在有共同的目标、为共同的荣誉的活动中增加交流、增多交往,并在此过程中增进了解、取长补短,产生友谊,团结共进,逐渐消除因族别不同而产生的不必要分化、因相同族别而形成的民族性群体,有效防止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事情发生。
我校是一所民族中学,多年来,布依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常常因为各种鸡毛蒜皮的事情引发群体性冲突。可近几年以来,我们一方面在常规活动中有意识地搭配民族学生,多关注民族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及过程,另一方面在上级的号召支持下,专门开展一些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既考虑让不同民族的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又特别照顾那些有一定专长的各民族学生在一起参加项目学习,在学习与训练的艰辛中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在紧张而又活泼的文体活动中品味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欢欣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大家庭生活的乐趣。如是几年,到现在为止,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发生摩擦的事件已大大减少,学生们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逐渐养成。当然,
3
所谓活动,还包含其他很多方面,如学生寝室的安排与评比、学生特长展示及表彰,与不同民族的学生过节、组织指导学生互相家访、交友,开展民族歌舞表演、民族知识竞赛等等,他们都体现学校的一种管理理念:通过活动来和谐不同民族学生的关系、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活动不分民族、种族和地域,利用不分民族、种族和地域的活动,来作为增进团结、和谐关系的民族学校管理策略,值得推广!
2、强调人文关怀,创设示范环境
一个单位,相同民族的职工经常聚集一起,是比较常见也比较正常的现象,然而,不知我们是否细想过,作为一个教育人、培养人的学校,如果相同少数民族的老师经常单独聚集一起,会给民族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很明显,学生会仿而效之,理解并引发成为一种狭隘的民族集体观。那么作为学校,对正常的民族老师聚会,该作何态度?我个人认为,增强人文关怀,强调宽容参与,是一个较好的办法。社会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企业的管理讲究人性化,学校的管理也应当更多地体现人文因素。对于少数民族教师喜欢打堆,并非是搞什么小团体,应当理解为一种民族本能和交往需要,它在实质上应当是不排除其他民族的人员参与的,如果学校管理者以正确的心态观之,并有意识地适当参与,尤其在比较大型的民族活动(如布依族的“六月六”节日活动等)组织全体教师或学生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发自内心地与民族同胞、民族教师交往,多关注民族教师关心的一些问题,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尽量创造非正式场合的职工团体性小活动氛围,使各民族教职工常有机会在一起其乐融融,海阔天空,并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有意识地通过这一过程消除误会、偏见,团结共进,管理者再在工作中以一颗宽容之心,正视、肯定和欣赏有所不足的各民族职工的工作,尊重他们的民族风俗习惯,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用于学校教育教学,那么,我们相信,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定能形成!而且,教师们身体力行,学生们耳濡目染,他们还会去画地为牢、自我孤立吗?还会去滋长或者是助长狭隘的民族观吗?
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出什么样的孩子。创设良好的育人示范环境,在建设团结互助、和谐共进
4
的学校中,作用不容忽视。
3、狠抓德育工作,适量开展民族常识和民族政策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就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学校重视开展民族常识和民族团结教育,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地区、民族实际,有目的、多形式地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渗透民族常识、民族政策、有关民族的法律法规教育教学,让全体学生和认识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贡献、文化传统,逐渐具备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提高团结民族学生、维护社会团结稳定的自觉性,增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观意识的形成,从小让学生在心中塑造我们各民族大统一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当然,这一点是要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如跳民族舞、唱民族歌、讲民族团结故事(如民族节日典故、阿诗玛、马本斋、曹雪芹、乾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等故事),也可以结合时事政治、民族问题基本理论等同时进行。总之,是要力图使广大师生员工做到: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各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
开展民族团结和民族常识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一再强调和要求的,是国家的基本政策,同时也是民族学校自己应当多多研究的管理要素。
4、严格工作要求,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狠抓职业道德建设,以爱心呵护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农村学校的教师综合素质应当说不能和大城市的教师相比,但是学校的管理,却可以弥补某些方面的不足。前面提到的有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语言、行为和方法因为不当,会给民族学生一些不良的导向,对于此,学校管理者完全可以通过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加强过程监督来防止和减少负面影响,但前提是必须切实致力于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当前,虽然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对在职教职工的再教育效果是不明显的,作用不是很大,往往流于形
5
式的比较多,进入行业前的学校教育及熏陶、进入行业后的工作环境潜在影响还是最主要的(其他行业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农村学校,“起点”不高,“氛围”相对不浓,因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还需要花大力气需要多想点子,具体做法还有待关心教育的人们去探索和实践。我们只是在具体的各种实践中认定,教师或者是职工,职业道德高尚,对工作又红又专,有一颗火红的心、博爱的心,那么,不管是汉族学生还是少数民族学生、也不管是学困生、残疾生,还是留守儿童,都会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焕发生命最灿烂的光彩。
5、做民族学校班级和学校管理的有心人,及时发现问题,将影响团结稳定、和民族有关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广大农村,尤其是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少、边、穷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大批青壮年人口频繁外流,民族留守儿童急剧增加。监护人口的长期在外,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身心都不能健康成长,尤其是民族学生。在此背景下,民族学校的班级管理难度加大,正处于身心发育关键阶段的中学生的一些特殊心理和不健全性格明显暴露出来,班级中不和谐因素增多。此时,作为学校基本单位的班级的管理和关键性的后勤服务管理,有了爱心、责任心和热心已经不够。优化服务理念,强调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就是学校管理者必须时常记在心理、挂在嘴上、落实在行动上的东西。班主任和相关服务人员这时特别需要多留心和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努力用团结、教育、疏导等办法,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发生的问题,将影响团结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才有利于民族学校的管理和建设。
加强民族教育,搞好民族团结,不仅事关国家前途命运,而且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实施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民族学校,管理和教育的方法很多,各地区学校的实际也不尽相同,相信各家也有各家的招数,但基本的道理理应相似。之所以把本人陋见定位在农村民族学校,是因为笔者工作和观察的对象主要是农村民族学校(但不排除其他民族杂居地区的学校和单位有以上类似的情况)还望同仁指正。我坚信,有好的交流平台,才能有民族教育的较快进步,也才能更好地让我们为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综合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尽快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
6
同繁荣,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二OO九年七月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