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强迫症的家庭适应性研究进展

强迫症的家庭适应性研究进展

来源:智榕旅游
・ 816 ・ 广 JOUR西 医 科学 报NAL OF GUANGX I  MEDI DICAL UN IV ERSITY RSI 2013 Oct;30(5)强迫症的家庭适应性研究进展 张治坤综述△孙华审校 南宁530021)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卫生科关键词强迫症;家庭适应性;家属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30X(2013)05 0816-03 中图分类号:R749 强迫症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精神障碍,疾病给患者家庭带 来沉重负担和功能损害,反之,患者家属对疾病的态度和应 对方式、家属本身的精神状态及家庭功能等因素也对患者产 生不同程度的影响。Steketee等 对强迫症治疗有关的家庭 因素进行分析,指出虽然部分结果显示家属的批评、敌意、情 感过分卷入对患者的行为治疗有不利影响,但实际上适度的 批评或敌意却与治疗获益有关,只有家庭适应性才预测了治 疗效果不佳及家庭功能恢复不良,尤其对儿童青少年强迫症 患者来说更为明显,家庭适应性逐渐成为近年来强迫症研究 的热点之一。 焦虑的规律和明白焦虑之后并不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来达 到治疗的目的,而适应性行为恰恰违背了这一治疗原则,降 低了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 研究发现家庭适应性在儿童青少年强迫症和成人强迫 症家庭中普遍存在[43。Allsopp等 报道有7O 的父母卷入 儿童的强迫症状,其中有3/4是适应性行为。Peris等_6]指出 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家庭适应性最主要的表现是反复确认 和参与强迫行为,父母每天均出现的比例分别为56 和 46 。Albert等|7 研究显示成人强迫症的家庭适应性行为 以反复确认,帮助患者回避和参与强迫行为最为常见,家属 每天均出现的比例分别为47 、43 和35 。Stewart等 对110名强迫症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存在家庭适应性行为者 高达96.9 ,其中59.1%的家属每天均出现,最常见的表现 是反复确认和等待患者完成强迫行为。实际上,几乎所有的 强迫症家属都曾参与适应行为,最常见的是反复确认,约有 一1 强迫症家庭适应性的定义和评估 1.1强迫症家庭适应性的定义:强迫症家庭适应性是指强 迫症患者的家庭成员如父母、配偶或同胞为帮助患者实施强 迫症状而提供的便利行为,如参与患者的强迫症状,服从患 者与症状有关的要求,给予反复确认,帮助其回避可能诱发 强迫症状的情境或协助其完成强迫行为等_2]。根据患者的 不同强迫症状维度可具体表现为:(1)禁忌的观念与核对:因 为患者害怕刀具而把家里所有的刀具收起来,倾听患者的忏 悔,帮助患者检查书包或门窗是否关好等;(2)对称与秩序: 不移动家具或更换家中物品,按患者要求的顺序帮其穿衣 等;(3)污染与清洗:为患者开门,允许患者不外出或不去某 些场合,买大量的肥皂或洗衣粉供患者使用,帮患者反复清 洗衣物等;(4)储藏:未经患者允许不丢弃物品,在家里留出 半左右的家属需每天对患者给予确认,如言语确认患者已 1.3强迫症家庭适应性的评估:目前大部分研究采用家庭 关好门,确认患者未被污染等。 适应量表(Family Accommodation Scale,FAs)来评估强迫症 的家庭适应性行为的现状和程度,它是一个对家庭成员进行 评估的13项5级总分式量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罗列 强迫症状的具体表现,确定家属全面了解患者的强迫症状, 第二部分评估过去一个月内家属适应性行为的频率、痛苦程 度及其他后果(即适应或拒绝适应患者强迫症状的结果),量 表包括3个结构因子:日常行为或活动的改变、与适应或拒 绝适应有关的痛苦、强迫行为的参与_7]。Flessner等[9]通过 专门的地方或房间供患者储物等。 1.2强迫症家庭适应性的现状:虽然这些家庭适应性行为 是出于好意的,如家人给予反复的言语确认,参与患者的强 对儿童青少年强迫症家庭适应性的评估发现,12项父母报告 版FAS更具有心理测量的效度,可分为两个结构因子:回避 诱发焦虑的刺激和参与强迫行为。目前还有家属自评版 FAS(Family Accommodation Scale for OCD Self-Rated Ver— 迫行为,回避诱发其强迫症状的刺激,可以使患者和家庭得 到暂时的安宁,许多父母都以为迁就孩子的强迫症状可以改 善家庭功能,但实际上这样的方式反而强化了仪式性行为和 回避行为,使症状持续。家庭适应性也与认知行为治疗效果 不佳密切相关。Storch等l_3 指出家属适应强迫症儿童的症 状减轻了强迫行为的不良后果,降低患者的焦虑水平,可能 会减少其改变现状的动机。同时认知行为治疗的原理之一 就是使患者的焦虑在强迫行为中到达极点,通过让患者体会 *基金项目:广西卫生厅自筹经费科研课题(No.Z2012107) △通信作者,E—mail:zzkicecream@l63.corn 收稿日期:2013-04—20 sion,FAS—SR)包括19项条目,评估过去一周内家属的适应 性行为。FAS量表结果多以适应性行为出现的频率报告,研 究显示有67 ~100 的患者家属出现了适应性行为;部分 研究报告了13项FAS的总分:父母对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 FAS平均分为2O~30分,家属对成人强迫症的FAS平均分 为18.5分 。 2 强迫症家庭适应性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前对强迫症患者的家庭适应性的相关因素已经进行 较多研究,包括患者强迫症状的严重程度、症状维度、共病情 张治坤,等.强迫症的家庭适应性研究进展 况和治疗效果及家属的精神状态等。在一项对儿童青少年 强迫症96名患者及其家庭的研究中指出3个患者因子和1 个父母因子预测了家庭适应性l1 ,即强迫观念越严重、强迫 行为越多、清洗症状频率越高、患者父母焦虑症状越重,家庭 适应性越明显;而家庭适应性越明显,强迫症治疗效果越差。 下面就主要相关因素,包括强迫症状、家属精神状态、患者共 病情况和治疗效果进行综述。 2.1 强迫症家庭适应性与强迫症状:强迫症症状严重程度 与家庭适应性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即强迫症状 越严重,家庭适应性越明显,Peris等l6 的研究显示虽然家庭 适应性的总分与强迫症状严重程度并无相关性,但症状严重 程度与父母参与强迫行为明显相关,患者的攻击、违纪行为 等与父母报告的非适应性行为导致的不良后果明显相关。 然而在这两者的因果关系上存在较大争议,到底是家庭适应 性高导致了严重的强迫症状还是它只是严重强迫症状的结 果?就定义而言,家属实施适应性行为是为了尽力减轻患者 的焦虑和痛苦,症状严重程度越高,家庭适应性越明显,而实 际上适应性行为的增加,却又强化了强迫症状,减少了患者 暴露于焦虑处境的机会,影响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最终导 致症状持续存在。 已有几项研究发现,强迫症状维度中的清洗症状维度是 与家庭适应性显著相关的因子1] ”],Lebowitz等_2]也支持这 一结果。污染/清洗症状维度分值高与自知力相对较差、FAS 的痛苦和影响分值较高相关 ,提示具有这个维度症状的患 者因为恐惧被污染及反复清洗而痛苦,而反强迫的愿望并不 如其他症状维度的强迫症患者那么强烈,他们要求家属参与 及配合的程度更高,当家属出现非适应行为时患者的愤怒/ 辱骂更明显,这些最终致使患者家属采取更多的适应性行 为 。污染/清洗症状为主的患者家属的自我报告也显示他 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日程、休闲活动,家庭关系等)受到严重 影响,研究指出家庭适应性参与介导强迫症状严重性和父母 相关的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I3 。 2.2强迫症家庭适应性与家属精神状态:家庭成员的精神 病理学研究发现,家庭适应性与家属的焦虑症状、强迫症状 和抑郁症状相关 ],焦虑障碍家族史预测家庭适应性的分 值增高_6]。关于父母的焦虑症状与参与儿童强迫症患者强 迫行为的程度呈正相关的原因,Caporino等_1 提出以下几点 可能:首先,有焦虑症状的父母尤其迫切采取适应性行为,因 为他们希望分担孩子的焦虑,而且他们对孩子正处在恐惧激 发状态感到痛苦,增加了他们要去解救孩子的动机。其次, 有焦虑症状的父母害怕自己的痛苦与恐惧会逐渐升级,尤其 是那些自身经历过类惊恐发作的家属,在他们应付自己的症 状之余已经缺乏能力或资源来积极地应对孩子的痛苦。最 后,有焦虑症状的父母更经常使用回避策略,他们会将孩子 异常的焦虑处境泛化,认为只有参与孩子的强迫症状才能避 免看到孩子痛苦时产生的焦虑。 除父母的焦虑症状外,父母的抑郁症状也可能影响适应 性程度,他们可能缺乏对抗适应性行为的动力及存在对抵制 孩子强迫症状的消极认知,如有负性情绪的母亲更多地采取 回避的策略去应对孩子的强迫症状_3],导致适应性行为的增 加。Derisley等l_i阳研究也发现强迫症患者的父母采用较多 的回避策略,但与其他焦虑障碍患者的父母无明显差别,提 示回避策略是患者父母本身痛苦的表现方式之一,而与患者 患何种疾病无关,结合其他报道家庭适应性与家属的强迫症 状呈显著的正相关等结果 ],也有学者提出家庭适应性是否 为家属自身的症状 ]。 2.3强迫症家庭适应性与患者共病情况:家庭适应性与儿 童青少年患者共病内化性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和外 化性障碍(破坏性行为障碍、攻击行为等)有关_3’“’“],尤其共 病破坏性行为障碍、攻击行为的强迫症儿童青少年患者的家 庭采取更多的适应性行为Do,i s]。有研究者认为破坏性行为 可能是强迫症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强制家庭成员参与适 应性行为的一种方式,但也有可能是家庭适应性本身导致了 破坏性行为,因为患者变得越来越希望控制家庭成员 。对 成年强迫症的研究显示共病情感障碍,尤其是抑郁症,与家 庭适应性增加有关 ]。 2.4强迫症家庭适应性与治疗效果:目前认为,认知行为治 疗和药物治疗是强迫症的一线治疗方案,然而,仍有相当一 部分的患者治疗效果不好,已有对认知行为治疗和(或)药物 治疗无效的病例研究发现,家庭适应性是一个很重要的预测 因子[3’ ]。儿童强迫症治疗研究(P0Ts)是一系列对儿童青 少年(7~17岁)强迫症患者治疗方案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Garcia等 ]对能有效预测和影响各种治疗方案结果的患者 和家庭的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强迫症症状较轻,强迫症相关 功能损害较小,自知力较完整,共病外化问题较少,家庭适应 性较低的患者疗效较好,家庭适应性是唯一一个与家庭相关 的预测因子。与难治性成人强迫症相关的因素是性/宗教内 容的强迫症状、家庭适应性高和经济情况低下。在治疗中发 现家庭适应性的降低,能预测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也提示家 庭适应性对强迫症治疗有着不可轻视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研究将针对降低家庭适应性的家庭干预策 略整合到强迫症患者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案中,基于家庭的认 知,治疗具体内容包括向家属讲解强迫症及治疗原理,引导 父母正确应付孩子的强迫症状,发展适合的家庭互动模式, 甚至训练父母在孩子的暴露练习中扮演“教练”,降低父母对 强迫症状的适应性等 。对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患者进行基 于家庭的认知行为治疗或对成人强迫症患者采取纳入家庭 成员(如配偶、同胞)的认知行为治疗都显示了其有效性,可 以降低家庭适应性,改善家庭功能_J 。Piacentini等 o]对71 名(8~17岁)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研究发现家庭干预加认知 行为治疗(FCBT)较心理教育加放松治疗(PRT)更能改善患 者的强迫症状、功能损害及家庭适应性。FCBT组临床缓解 率为42.5 ,PRT组为17.6 ,而且FCBT组家庭适应性的 减少先于症状和功能损害的改善,但这种时间顺序只是暂时 的,因此尚无法定论到底是由于FCBT减少了家庭适应性而 使患者症状改善;还是个体治疗减轻了患者强迫症状,使家 庭卷入减少,家庭适应性降低;或是双向作用。在成年强迫 症治疗中加人家庭成员的研究甚少,一项研究将3O名成年 人随机分为纳入或不纳人家庭成员治疗组,发现有家庭成员 作为“治疗师”参与治疗的患者焦虑明显改善,社会和职业功 能相对较好。 ・ 818 ・ 3 小 结 强迫症的家庭适应性指家属为帮助患者实施强迫症状 而提供的便利行为,与患者的强迫症状和治疗效果、家属的 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虽然目前对家庭适应性与其相 关因素之间的作用方式尚存争议,有待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但无论如何,减少家庭适应性的针对性治疗策略将有助于改 善患者的症状及提高整体家庭功能,为探索强迫症的治疗方 案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Steketee G,Van Noppen B.Family approaches to treat ment for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EJ].Rev Bras Psiquiatr,2003,25(1):43—5O. [2] I ebowitz ER,Panza KE,Su J,et a1.Family accommoda— tion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Expert Rev Neurother,2012,12(2):229—238. [3] Storch EA,Merlo LJ,Larson MJ,et a1.Family Accom— modation in Pediatric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 ogy,2007,37:207—216. E43 Futh A,Simonds LM,Mieali N.Oh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parenta1 under— standing,accommodation,coping and distress[J].J Anxiety Disord。2012,26(5):624—632. [5] Allsopp M,Verduyn C.Adolescents with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A case note review of consecutive patients referred to a provincial regional adolescent psy— of Adolescence,1990,13:l57 [6]Peris TS,Bergman RL,Langley A,et a1.Correlates of accommodation of pediatric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 der:parent,child,and family characteristics[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8,47(10):1 173— 1 l81. [7] Albert U,Bogetto F,Maina G,et a1.Family accom modation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relation to symptom dimensions,clinical and family characteris— tics[J].Psychiatry Res,2010,179(2):204 211. r8] Stewart SE,Beresin C,Haddad S,et a1.Predictors of family accommodation in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J].Ann Clin Psychiatry,2008,20(2):65—70. [9]Flessner CA,Sapyta J,Garcia A,et a1.Examining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Family Accommodation Scale Parent—Report(FAS-PR)[J].J Psychopathol Behav Assess,2009,31(1):38—46. [1o]Storch EA,Lehmkuhl HD,Rieketts E,et a1.An open trial of intensive family based cognitive——behavioral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 Oct;30(5) therapy in youth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who are medication partial responders or nonresponders C 1 h 6 [J].J Clin Child Adolesc Psycholm。; ” ogy,2010,39(2): y 26O一268. U n [11]Flessner CA,Freeman JB,Sapyta J,et a1.Predictors J of parental accommodation in pedi] atric obsessive——eom—- pulsive disorder:findings from the PediJ O atric Obsessive— U Compulsive Disorder Treatmentr n  Study(POTS)trial a [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11,50 (7):716-725. E12]Stewart SE,Beresin C,Haddad S,et a1.Predictors of family accommodation in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J].Annals of Clinical Psychiatry,2008,2O:65—70. [13]Cherian AV,Narayanaswamy JC,Srinivasaraju R,et a1.Does insight have specific correlation with symptom dimensions in OCD?[J].J Affect Disord,2O12,138 (3):352 359. [14]Caporino NE,Morgan J,Beckstead J,et a1.A struc tural equation analysis of family accommodation in ped— iatric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J].J Abnorm Child Psychol,2012,40(1):133—143. [15]Storch EA,Lewin AB,I arson MJ,et a1.Depression in youth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clinical phe— nomenology and correlates[J].Psychiatry Res,2012, 196(1):83 89. [16]Derisley J,Libby S,Clark S,et a1.Mental health,cop— ing and family~functioning in parents of young people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nd with anxiety disorders[J].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5,44:439—444. [1 7]Lebowitz ER,Omet H,Leckman JF.Coercive and disruptive behaviors in pediatric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Depress Anxiety,2011,28(10):899 905. [18]Garcia A,Sapyta J,Moore P,et a1.Predictors and rood— erators of treatment outcome in the Pediatric Obsessive Comptdsive Treatment Study(POTS I)[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10,49(10):1 024—1 033. [19]Farrell L,Waters A,Milliner E et a1.Comorbidity and treatment response in pediatric obsessive——compul— sive disorder:A pilot study of group cognitive—behav— ioral treatment[J].Psychiatry Research,2012,199: 115 123. [2O] Piacentini J,Bergman RI ,Chang S,et a1.Controlled comparison of family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and psychoeducation/relaxation training for child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 chiatry,2O11,50(11):1 l49—1 1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