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的交游与其诗歌创作的关系
邹西礼
(复旦大学中文系 上海市 200437)
摘 要:韦应物是唐代盛、中转运之际的一位重要诗人,因其诗风的独特、成就的突出,以及生活方式的迥别于流俗,历来被目为例外于当时诗坛的一个独特存在。本文从横的方面,以韦应物在文学上的社会交游为考察对象,剖析了“吴中诗派”,特别是该派的中坚诗人顾况、皎然、秦系等人与韦应物诗歌创作的关系;另外还分析了与韦应物过从甚密的孟云卿、刘太真、畅当、阎防、薛据、丘丹等人对韦应物诗歌创作的影响,旨在揭示:韦应物虽然是当时诗坛的一个例外,但并未完全脱离其所身处的文学环境而孤立存在;其诗歌创作与其文学交游,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关键词:韦应物;交游;吴中诗派闻一多先生在论及大历诗歌时,指出“所谓大历十才子(按指全部大历名家)实际上可
①
以看成一个人,只韦苏州是例外。”若单就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而言,闻先生的论断无疑是精当的。但是任何一位作家的创作,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从纵的方面,他要向前代的优秀文学传统学习;从横的方面,他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文坛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作家本人的文学交游,与其创作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因此,要从整体上对一位作家进行全面的把握,自然不能割裂他与时代文坛的关系。韦应物性恬嗜诗,在其创作生涯
中,结交了许多诗侣文友,相互赠答酬和,切磋诗艺,文学交往颇为广泛。那么这种交往对他的诗歌创作是否有所影响以及有着怎样的影响?本文拟对此略作探讨。
根据韦诗所反映的情况以及《唐诗纪事》的记载,和韦应物过从较密且有诗文唱和往来的文士,主要有顾况、皎然、秦系、孟云卿、刘太真、畅当、阎防、薛据、丘丹等人。我们探讨韦应物的交游与其诗歌创作的关系,即以他和这些人的文学交往为主。
一、韦应物与“吴中诗派”的关系
若以活动地域论,大历诗坛上存在着两大群体:一派活动在京洛之间,姑称台阁诗人,
“他们的得名仅因大历初出入王公贵族之邸,趋从陪宴的酬唱。”“在权贵们歌舞升平的游
②
宴上成为风雅的点缀,成为中兴好梦的装饰。”另一派为江南诗人,他们或为宦、或避乱、 收稿日期 1998—11—26
・45・
或隐居在没有受到安史战乱破坏、经济相对比较繁荣、社会秩序较为安定的江南,诗歌题材较广,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是大历诗歌艺术水准的真正代表。而在这后一派当中,有一批吴越籍的诗人,在创作上结社联会,自成团体,表现出大致相同的审美倾向和艺术追求。那就是活跃在吴中地区,以顾况、皎然为代表,以秦系、灵澈、朱放、陆羽、张志和诸人为羽
③
(自尚书郎出为滁州刺史》)的游宦经翼的“吴中诗派”。韦应物早年虽有“秉笏东西京”《历,但绝无当时台阁诗人的庸俗卑下气味,创作上看不出受这派诗人影响的痕迹。倒是晚
年领刺江南——特别是刺苏期间,结交了不少吴中诗人,诗文酬唱,相互切磋,关系密切。《唐诗纪事》称:“应物性高洁,所在焚香扫地而坐。唯顾况、刘长卿、丘丹、秦系、皎然之俦得厕其列。”又韦集卷一《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有句云:“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卷三《赠丘员外二首》其一有句云:“告诸吴子弟,文学为何如。”可见他与吴中诗派诸诗人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特别是与这个诗派的中坚人物顾况、皎然、秦系三人,不仅过从甚密,而且诗文唱和酬答很多,相互揄扬推重至极。那么这个诗派的特点,当不会不影响到韦应物的创作。
关于“吴中诗派”,研究者认为这一批诗人“在汲取吴楚民间谣曲滋养、继承与变革南朝诗体的基础上,开始了新变的探索。”“他们上承鲍照、谢灵运创作中奇险深曲的笔意而④
着意开拓,效学吴体诗而化俗为奇。”形成“清狂”、“怪以怒”的诗歌特色。这样,“吴中诗派”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向民间杂言谣曲学习,汲取营养;二是继承鲍、谢而由险得奇,效学吴体而化俗为奇;三是诗风清狂,怪以怒。这三个特点,在韦应物的诗作中也有所体现。
首先,韦应物是唐代作家中最早向民间令词学习的一个,他的两首《调笑令》小词,流传至今,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这充分体现了韦应物对民间文学的喜爱和重视。其次,检读韦集,我们不难发现,韦诗受谢灵运诗影响的痕迹是十分明显的。韦应物学习并继承了谢灵运诗的某些特点,其作如《春日观省属城始憩东西林精舍》等,亦不无奇险深曲之致;《因省风俗访道士侄不见题壁》、《难言》、《易言》、《三台二首》其一等篇,又都以俚言口语入诗而意态奇崛,俗中见奇。再次,吴中诗派的诗风大多表现为“清狂”、“怪以怒”,放达任诞,豪逸大胆,而韦诗的总体风格是冲和清淡,高雅闲婉。一个张扬外露,一个徐纡内敛,个性气质迥然不同。但是,“清狂”与“清淡”同有“清”的特点,在超脱旷逸,蔑视世俗方面,二者是相通的。因此,从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韦诗是受到吴中诗派的影响的,虽然与他诗歌的总体特征比较起来,这种影响不很明显。
除过群体特征对韦诗有影响而外,吴中诗派中与韦应物关系至密的顾况、皎然、秦系三人的个人特色,对韦应物的创作也有所影响。
以风格论,中唐前期,诗坛主要有以下两派:一是元结与《箧中集》诸子力主复古,希望矫俗新变,但由于陷于刻板的模古之中,失于片面偏激;再是稍后的大历十才子一派,“风干衰,边幅狭, 诣五言,擅长饯送,此外无大篇伟什岿望集中”,⑤所作往往“句句区同,篇
⑥
篇共辙”。因此整个中唐前期的诗风,总的来说是平熟而缺乏生气的。其间面目特异者,一是顾况的狂放诡奇,一是韦应物的简净古淡。这两人在矫俗创新方面,虽然路数大相径庭,但目的旨归却是相同的。又顾况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作品中批判现实、关心民瘼之什甚多,这与韦应物“兴讽”之作的精神也是一致的。
秦系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全唐诗》所收其四十首诗作中,绝大多数是写山林隐逸的闲适生活的。这与韦应物思想深处那种企慕隐逸的情趣极为投合。韦应物在《答秦十四校书》一诗中,对秦氏五言诗的艺术成就极为推重:・46・
知掩山扉三十秋,鱼须翠碧弃床头。莫道谢公方在郡,五言今日为君休。对秦系的生活情趣及其诗歌的艺术成就都如此钦佩,受其影响当是不可避免的。
赵 《因话录》卷四载:“吴兴僧昼,字皎然,工律诗。尝谒韦苏州,恐诗体不合(案:应物长于古体诗),乃于舟中抒思,作古体十数篇为贽,韦公全不称赏,昼极失望。明日写其旧制献之,韦公吟讽,大加叹咏。因语昼云:‘师几失声名,何不但以所工见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得,非卒能致。’”从这条记载来看,韦应物关于诗歌应当根据各人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创造、反对因袭模仿的主张,当对皎然产生过较深刻的影响,皎然有《答苏州韦应物郎中》诗,对应物诗作赞赏备至,评价特高,足见两人有着相似的审美理想和情趣。皎然《诗式》总序下《明势》节云:
高手述作,如登衡、巫,觌三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盘石薄,千变万态(文体开阖作用之势);或极天高峙, 焉不群,气腾势飞,合沓相属;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 出高深重复之状。要求诗歌创作要有开阖变化之势,飞腾动宕之趣。他的这个要求在韦应物的歌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韦作如《长安道》、《行路难》、《乌引雏》、《马明生遇神女歌》、《石鼓歌》、《听莺曲》、《骊山行》、《汉武帝杂歌三首》、《鼋头山神女歌》、《寇季膺古刀歌》等,都写得音调铿锵,气势磅礴,流转活泼而变化多端,深有皎然所谓“萦回盘礴,千变万态”、“气腾势飞、合沓相属”的开阖之势。其纵恣横放之处,不减太白气象。又《诗式》总序下《取境》节曰:
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
主张通过苦思来提炼奇句,但又须使奇句消融在整篇之中,与全篇浑然一体,不见突出峭拔之痕迹。韦应物诗“源出于陶而钅容化于三谢”,⑦师习并吸取了大、小二谢炼字炼句的长处,篇中往往佳句纵横,警句秀句是频见不乏的。如:
(送豆卢策秀才》)新黄含远林,微绿生陈根。《
(春游南亭》)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
(游开元精舍》)绿阴生昼寂,孤花表春余。《
(幽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怀王郎王邪深标二释子》)白云埋大壑,阴崖滴夜泉。《
(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
(与卢陟同游永定寺北池僧斋》)晴蝶飘兰径,游蜂绕花心。《
(任 令氵)野水滟长塘,烟花乱晴日。《美陂游眺》
这些警句、秀句,颇费机杼而不见雕琢之痕;思致高妙而毫无奇峭拗崛之嫌,和全篇自然契合,浑融一体,共同创造出优美隽永的诗境。将韦诗警句、秀句的这种特点与《诗式・取境》所云对照起来看,则皎然在理论上所主张的,恰是韦应物在创作实践中所奉行的,二人殊途而同归,可见他们在对警句与全篇的关系上,有着相同的美学理想和认识主张。
二、韦应物与其他文友的关系
“吴中诗派”诸诗人与韦应物的交游往来,主要是在韦应物为官江南时期。作为一个文
学团体,其各个成员与应物在诗歌方面的相互影响,也都有大体相近之处。那么韦应物在其他时期、和其他文友的交游与他的诗歌创作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以下试分别论述。
孟云卿,生卒年不详,《全唐诗》小传称其“与杜甫、元结友善。”韦集卷五有《广陵遇孟
⑧
九云卿》一诗,孙望先生认为作于大历八年(公元773)秋,作者东游江淮之时。那么韦应
・47・
物与孟云卿的交往,至少在大历八年就开始了。云卿为专尚古调的《箧中集》的主要作家,《全唐诗》所收其十七首诗中,十三首即为五古。这十几首诗多为伤别哀世、叹老惜时之作,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情感基调、意境风格方面,都颇得《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之精神。韦应物学诗是从汉魏六朝入手的,在这一点上,与孟云卿有着较大的一致性。我们读一下孟的《新安江上寄处士》:
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人远禽鱼静,山空水木寒。啸起青 末,吟瞩白云端。即事遂幽赏,何必挂儒冠。
语言的朴素,意象的平常,风格的澄淡,意境的冲和,写法上的省力,与韦应物的山水游览之作都很相似。而应物对这位“翰林友”的作品也是极为推重的。《广陵遇孟九云卿》诗曰:“……新知虽满堂,中意颇未宣。忽逢翰林友,欢乐斗酒前。高文激颓波,四海靡不传。西
・・・・・・・・・・・
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将云卿的作品比作女中西施,虽不免溢美之嫌,却也正好说明・・・・・・・・・
了他的审美理想和文学观点,与复古派的孟云卿有着一致性。那么韦应物在创作上受孟诗的影响,当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他指出孟的作品对当时文风具有纠偏作用(高文激颓波),则说明他在文学主张上也趋同于孟云卿的复古。而他的偏好古体以及清远古淡的诗⑨κβ
风,在当时“近体颇繁,古声实远”;“风调相高,稍趋浮响”的大历诗坛上,确实带有复古的色彩和倾向。唐张为编《诗人主客图》,以孟云卿为“高古逸奥”之主,韦应物为其上入室者,可谓眼光敏锐。不过应物的诗歌成就,后来居上,远出云卿之右。
λβ
薛据和阎防同为盛唐诗人,开元年间登进士第。二人曾读书终南丰德寺,俱以诗文著称当时。韦集卷二有《城中卧疾知阎、薛二子屡以令饮因以赠之》一诗,廖仲安先生据其
µβ
中“秋风起汉皋,开户望平芜”两句,断定其作于大历八年作者南游江汉时。那么他们的交往,开始得也是比较早的。从阎、薛二人现存诗作来看,阎防的写景游历诗,描绘景物略不用力,朴素清淡,基调舒纡,意境绵邈。这和韦应物山水诗的风格颇为相近。薛据的感怀之作,则时见盛唐气象之端倪。如“明时无废人,广厦无弃材。良工不我顾,有用宁自谋。”(怀哉行》)(古兴》)那种急于建功立业,欲有所为的胸抱,与《“丈夫须兼济,岂能乐一身。”《
韦应物的用世功名之心颇同。而其山水之作,极尽渲染刻绘之能事,穷形尽相,锻炼藻饰,末尾缀以感怀,又和韦应物的某些“钅容化于三谢”的山水诗,在写法、章法上都很相似。殷
νβ
(韦应物称薛据“为人骨鲠有气魄”,这种个性品质和韦应物的“刚直为政”《示从子河
南尉班》诗序),恒守拙直,也颇有相通之处。
刘太真与韦应物的交往,自韦集卷五《酬刘侍郎使君》一诗可以看出。诗中有句云“宿昔陪郎署,出入仰清尘。”“郎署”当指尚书省。案应物除尚书比部员外郎是在建中二年(公元781),建中四年即出为滁州刺史,则他和刘太真的交往,或始于尚书比部员外郎任期内?太真作品流传下来的极少,《全唐诗》仅收其诗三首,都写得略无特色,难见其真正风貌。然他有《与韦苏州书》一篇,可见其诗歌主张之概。书云:
顾著作来,以足下《郡斋燕集》相示,是何情致畅茂遒逸如此!宋齐间,沈、谢、吴、何,始精于理意,然缘情体物,备诗人之旨,后之传者,甚失其源。惟足下制其横流,师挚之始,《关
οβ
睢》之乱,于足下之文见之矣。认为韦诗在缘情体物方面,上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写得既遒逸有情致,又雅正有骨力。对韦诗如此推重倾倒,说明他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大有与应物相通的地方。而太真曾师
πβ
事著名古文家萧颖士,萧氏对他十分赏识,曾称:“太真,吾之入室者也。”可见刘氏在古文方面建树颇巨。那么,在他与韦应物的密切交往当中,其古文理论和复古思想,亦当潜移・48・
默化地影响到应物的文学观念。
丘丹,苏州嘉兴人,生卒年不详,尝隐浙江临平山。《韦江州集》中,写给丘丹的诗凡七首,都作于作者任苏州刺史时。《全唐诗》收丘丹诗十一首,五首即为和韦、酬韦之作。两人交情及文学关系,由此可见一斑。丘作多为五古,诗风清淡简朴,以抒写自己隐逸出世的超旷情怀为主。应物晚年刺苏期间,广交僧道隐者之流,性情更为恬淡,思想更趋超脱,诗风也更为清淡简远、高雅闲旷。其所以如此,隐士僧道的思想及诗风对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以他写给丘丹的诗来看,应物对这位“幽人”文友的感情是很深的。他不惟对丘丹的品性及生活方式极为倾慕,对其诗歌也至为推重。《赠丘员外二首》其一云:
高词弃浮靡,贞行表乡闾。未真南宫拜,聊偃东山居。大藩本多事,日与文章疏。每一睹之子,高咏遂起予。宵昼方连燕,烦吝亦顿祛。恪言雅诲阙,善谑矜数余。久足局思游旷,穷惨遇阳舒。虎丘惬登眺,吴门怀踌躇。方此恋携手,岂云还旧墟。告诸吴子弟,文学为何如。称赞丘丹的诗“词高”而摈弃”浮靡”,正与他崇尚自然,追求冲淡的审美趣味相吻合。“每一睹之子,高咏遂起予”,与丘丹的每一次相会,竟成为触发他诗情的契机!二人诗侣交情之深,即此可见。以他们的酬和之作来看,丘丹在韦应物的心目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应物极其倾慕的一个高雅的榜样。因此,这位隐士不论是在诗歌方面,还是在个人品性及生活方式方面,对韦应物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综上所述:韦应物的诗歌创作,虽然超拔脱俗,面貌独具,是大历诗坛上的一个“例外”,但并未脱离当时的文坛环境而孤立存在。他与当时的文士保持着普遍而密切的联系。在与诗侣文友的唱和酬赠之中,相互切磋,相互影响。其诗歌创作与其交游,有着不可忽略的密切关系。
注释:
①《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郑临川述,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②蒋寅《怎样读大历诗》,文载《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2期。③④赵昌平《“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文载《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⑤胡震亨《唐音癸签》。⑥皎然《诗议》,见《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⑦纪昀《四库全书・韦苏州集提要》。⑧见《韦应物事迹考述》,载《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62年第1期。⑨高木秉《唐诗品汇》。κ《四库提要》β卷150《钱仲文集提要》。λ见β《唐才子传》卷二。µ《韦应物评传》β,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ν见β《河岳英灵集》。ο见β《唐诗纪事》卷26“韦应物”条。π见β《唐诗纪事》卷28“刘太真”条。
审稿 胡秉之
校对 闵 黎
・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