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冯友兰的哲学信念与反思

冯友兰的哲学信念与反思

来源:智榕旅游
第33卷第3期 云梦学刊 Vo1.33.NO.3 2012年5月 Journal of Yunmeng Mav.2012 冯友兰的哲学信念与反思 王炯华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阐旧邦以唯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冯友兰融入了自己人生体验的哲学信念,冯友兰经历了在新中国成立后 长期的批判与反省,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反思和创获,一代哲人具有不凡经历及其心路历程。 关键词:冯友兰;哲学信念;反思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12)03.0021-06 金岳霖说:“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 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知识和德性在他身上统一而不可分。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 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连续地、一贯地保持无 私无我的纯粹经验,使他能够与宇宙合一。显然这个修养过程不能中断,因为一中断就意味着自我复萌,丧 失他的宇宙。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或尝试着行动。这些都不能分开,所以 在他身上存在着哲学家的合命题,这正是合命题一词的本义。他像苏格拉底,他的哲学不是用于打官腔的。 他更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关在书房里,坐在靠椅中处于人生之外。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 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们的 传记。”① 冯友兰就是金岳霖笔下的中国哲学家。一方面,“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另一方面,他又“遵守 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而这集中体现在他的“阐旧邦以唯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冯友兰一生的哲学 信念,也多半是冯友兰一生的生活。他实现了自己的哲学信念,取得了海内外称道的成就.成为现代中国有 眼光的哲学史家和有体系的哲学家。这就是他身后被用着墓志铭的自拟95岁预寿联:“三史释今古,六书 纪贞元。”就是说,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以《新理学》、《新事 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新世训》“纪贞元”,全在于“阐旧邦以唯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冯友兰生活于其中的哲学就是就是“阐旧邦以唯新命” 1982年9月,时年87岁的冯友兰在夏威夷出席首届国际朱熹哲学研讨会后回到他的母校哥伦比亚 大学,出席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他人文名誉博士学位仪式。他的答词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他那“充满希望和失 望,成功和失败,被人理解和被人误解”的漫长的六十年。他第一次到美国是五四运动末期,那是一个不同 的文化矛盾冲突的时代。他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这种矛盾冲突的性质;如何适当地处理这种冲突,解决 这种矛盾;如何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使自己与之相适应。他就是带着这些问题来到美国的。为了寻找解决这 些问题的途径,他又经历了三个思想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用地理区域来解释文化差别.就是说,文化差 别是东方、西方的差别;第二阶段,是用历史时代来解释文化差别,就是说,文化差别是古代、近代的差别: 第=三阶段,是用社会发展来解释文化差别,就是说,文化差别是社会类型的差别。他概括自己已经做的和将 要做的事说:“我经常想起儒家经典《诗经》中的两句话:“周虽旧邦,其命唯新。就现在来说,中国就是旧邦 而有新命,新命就是现代化。我的努力是保持旧邦的同一性和个性,而又同时促进实现新命。我有时强调这 收稿日期:2011-l1—15 作者简介:王炯华(1941一),男,湖南溆浦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哲学和若干重要人物。 云梦学刊 一面,有时强调另一面。右翼人士赞扬我保持旧邦同一性和个性的努力,而谴责我促进实现新命的努力。左 翼人士欣赏我促进实现新命的努力,而谴责我保持旧邦同一性和个性的努力。我理解他们的道理。既接受 赞扬,也接受谴责。赞扬和谴责可以彼此抵消。我按照自己的判断继续前进。”②可以说,正是他怀抱“阐旧 邦以唯新命”哲学信念,才有“三史”“六书”的创作。不管他本人在国民政府时期所遇甚幸还是在共和国时 期所遇维艰,不管他深深爱着的祖国是遭遇战争的动乱还是政治的浩劫,总体上他矢志不渝的正是为“保 持旧邦的同一性和个性.而同时促进实现新命”。 冯友兰按其哲学信念而生活,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他最重视、最有体悟和发挥的哲学信念.也 是他的生活。 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冯友兰新理学所讲人生境界的天地境界,这在冯友兰人生行事方面即是其 所讲天人损益论中的中道,即中行。恪守中行,他有一套严格的生活制度。“他按时作息,从不开夜车。吃饭 细嚼慢咽,一顿饭要个把小时。挨批挨斗,若无其事,照样吃得,照样睡得。”③宗璞深情地回忆说:“父亲一生 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他的头脑都让哲学占据了,没有空隙再来考虑诸般琐事。而且他总是为别人着想, 尽量减少麻烦。一个人到95岁,没有一点怪癖,实在是奇迹——父亲自奉俭,但不乏生活情趣。他并不永远 是道貌岸然,也有豪情奔放、潇洒闲逸的时候,不过机会较少罢了。1926年父亲31岁时,曾和杨振声、邓以 蛰两先生,还有一位翻译李白诗的日本学者一起豪饮,四个人一晚喝去12斤花雕。”④ 宗璞觉得父亲有些仙气。其实,这是冯友兰冉须飘胸、潇洒闲逸的一种气象。这种气象,使他在同仁中 得到了“冯老道”的雅号。宗璞又觉得父亲有些呆气。她以散文家的笔调继续写道:“父亲的呆气里有儒家的 伟大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地步;父亲的仙气里又有道家的豁 达洒脱。秉此二气,他穿越了在苦难中奋斗的中国的2O世纪。他的一生便是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个篇 章。”⑤。 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也是张载所云:“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冯友兰的生顺,则集中体现在他顺 乎抗日战争之民族的伟业,顺乎中国现代化之时代的潮流。因为前者,他有贞元六书的大创作;因为后者, 他有耄耋之年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尤其是其中的第七册。冯友兰因为有“极高明而道中庸”,故能知天、事 天、乐天乃至超越生死而同天。1990年初住院时,他对爱女说:“庄子说过,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 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张横渠又说,生吾顺事,没吾宁也。我现在是事情没有做完,所以还要治病。等 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⑥此后,直到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再也没有一个“死”字,更没有说他身 后如何。而最后留下的话却是“中国哲学将来要大放光彩”。1990年11月26日夜,他安详无憾地走了,享 年95岁。既是“仁者寿”,又是“没宁”也。 冯友兰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没有停止过思想。他留给世人的,是沉思中的巨作,也是带着沉痛的反思。 冯友兰生活在20世纪的中国,他经历的是抗战和内战,是共和国的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国运 历经坎坷,他本人也大起大落,尤其受到了长期的批判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其中,他亦不乏有“处若 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的时候。 1947年。在国共内战正酣的时间,在美国讲学并已取得美国绿卡的冯友兰却想起建安七子之一王粲 《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夫胡可以久留”,踏上了回国的征程。1948年冬,在解放军即将进入的北平, 他没有上国民政府“抢救学人”的飞机。相反,在校长出走后,他临危授命担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迎 接解放军的接管.踌躇满志地要为新中国的“创造”和“日新”大干一番。④但是到1949年5月,他的校务委 员会主席就被别人取代了。他的被冷落,不仅伤了他的自尊心,也冷了他的事功心。1952年院系调整时,曾 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委员、早已蜚声学界的他,却因为过去的政治关系又受到不公正待 遇——被评为四级教授即起码级教授。直到中国科学院成立,他才当选学部委员,被评为一级教授。 尽管冯友兰在共和国也有所遇,当选河南省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能出访,能议政,还能受到毛泽 东的青睐:但是作为所谓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而且又曾有国民党员的政治经历,他却整个儿走上了 第3期 王炯华:冯友兰的哲学信念与反思 批判与反省之漫长的改造道路。 先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中冯友兰的自我批判。 1950年1月4 Et,冯友兰在《进步日报》发表《对共产党的认识底转变》一文,开始反省自己的思想。他 说:“我底思想在以前是不通。不通在什么地方呢?近来学习底结果,我发现我以前的思想是反帝而不反封 建。”但是,“在京郊参加土改中所得的经验,使我慢慢地也有了反封建底思想与情绪”。“朝鲜战事底胜利, 伍修权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使我真正的直接的感觉到翻身”,觉悟到“反帝反封建是分不开的”。 “反帝与反封建底思想与情绪结合为一之后,我觉得我底思想通得多了。大事如镇压反革命,小事如学校底 课改,在以前的思想上,看着是别扭的事,现在都觉得是必要而且应该的了。”因此,“在爱国公约上,我们写 ‘拥护毛主席,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共同纲领,拥护人民政府,拥护人民解放军。’这都完全是必要而且应 该的。” 1月22日,冯友兰又在《人民日报》发表《一年学习的总结》一文,开始反省自己的学问。他说:“我以前 所讲的新理学。可以说是中国旧哲学的回光返照——就其社会影响说,是可以作为不愿意变的人的一种寄 托。因此其社会影响是对革命有阻碍的——我之‘著书立说’,不仅只妨碍了自己的进步,也妨碍了有些别 人的进步。” 10月,冯友兰还在《光明日报》发表《新理学的自我检讨》的自我批评文章。他认为自己从前的哲学思 想不合于辩证唯物论的“根本之点”是“‘到处都是脱节”:理论与实际脱节,个人与群众脱节,理智与情感脱 节。但是这时候毕竟还只是思想改造,他也只是自我检讨,他并没有全盘否定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他认 为新理学开始还是有进步性的,有些东西现在仍然用得着。 然而,从思想改造颇有收获和发生转变的冯友兰则开始全盘否定自己的哲学。1956年6月,他在《北 京大学学报》第2期发表《过去哲学史工作的自我批判》一文。不仅在总体上认为自己过去哲学史工作中贯 穿以封建哲学为形式,以资产阶级为内容的腐朽思想,它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最能产生麻醉、欺骗人民 的作用.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盟从思想上统治人民最有效的工具;而且具体否定自己的主要著作,认为 《中国哲学史》是以不可知论解释历史,对各家各派表面上维持超然的态度,实际上是同情客观唯心主义的 神秘主义,拥护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程朱思想;《新理学》错在认为“理在事先”,把一般说成可以离开个 别而存在;《新原道》则把“极高明而道中庸”树为中国哲学史的主流,教人安于现状。 1959年,冯友兰在《哲学研究》第1期发表《新理学的原形》一文,进行了彻底的自我批判。他承认“贞 元之际所著书”是立了一个继承封建社会的“道统”的“新统”,担负了“正人心,息邪说,拒跛行,放淫词”的 反动任务。所谓“正人心”就是要人一心一意拥护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和国民党政权。所谓“邪说”、 “淫词”,不是别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所谓“跛行”,不是别的,就是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他从四个方 面自我披露反马克思主义的隐蔽方式。一是“我不直接地攻击唯物主义,但是认为我的体系是超越唯物与 唯心的分别的,它是在这个分别之上的。我在这个掩蔽下,攻击唯物主义,宣传唯心主义。”二是“我不直接 反对阶级斗争,并且有时口头上也承认有阶级斗争;但认为我的体系是超阶级的,是为各阶级服务的,这个 掩蔽下,反对阶级斗争。”三是“我在表面上也反对宗教迷信,但是主张用哲学代宗教,而我所谓哲学,正是 与宗教同类的信仰主义。”四是“我所用的所谓逻辑分析法,只是分析概念,解释名词。因此,归根到底,新理 学和维也纳学派语意学是一类的东西 ” 有人说,冯友兰善于“非已”。这可理解为:一是发现自己的前说有误,于是自觉地根据新的认识加以修 改。二是因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异而修改或放弃自己的原来看法。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这两种 情况在冯友兰的思想里常常是纠缠在一起的.难于分辨清楚。然而,更重要的无疑是他所处环境的变异。对 此,《三松堂自序》和《中国哲学史新编・自序》都有所交待。人生天地间,实有很多的无奈,冯友兰也不例外。 1972年7月,美籍华人数理逻辑学家王浩回国参观。他1946年在清华研究院哲学系毕业后即赴美, 直到中美关系解冻后才有机会重踏故土.对于他这位海外游子,故土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他当然不理解像 他老师冯友兰这样爱国的中国知识分子何以经常改变自己的学术观点,在拜访冯友兰时。自然谈到“哲学 思想改变事”。当时,冯友兰特赋诗以解:“去时南边望北云,归时东国拜西邻;若惊道术多变迁,请向兴亡事 24 云梦学刊 里寻。”前两句是讲王浩当年赴美和如今回国的世事变化:去时抗战刚结束,清华南渡尚未北返:如今日本 首相田中角荣为恢复中日邦交而访华。后两句是讲哲学思想和学术观点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国家和社 会兴革大事的原因。这是未身历其境的海外人士难以了解的。 然而,冯友兰更多的是被批判。因为他的学问包括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和新理学体系已被定性为唯心 主义和资产阶级哲学。虽然40年代他的新理学就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批判,但比起新中国成立以后所 遭遇的批判。无论就规模、范围还是影响,那都是“A',JL科”。冯友兰几乎成为历次政治和学术批判运动中的 “老运动员”,仅从1958年《哲学研究》的一则动态《中国人民大学批判冯友兰的哲学思想》即可见冯先生的 被批判性质。这则动态说:“在全民大跃进的高潮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史教研室的全体同志,经过 半个多月的苦战,写出了批判冯友兰哲学思想主论文八篇,共计约十万字。这些文章比较全面地批判了冯 友兰在解放前后所发表的主要哲学著作和文章,而且批判冯友兰以前的哲学思想都联系到他解放后所散 布的修正主义哲学思想,批判他解放后的哲学观点也都追溯到他过去的哲学体系。其中有些文章的质量还 是较好的。如:杨宪邦同志的《冯友兰的新理学——封建买办王朝御用哲学》一文,着重揭露和批判“新理 学”的阶级根源,揭露冯友兰全部哲学的政治内容是为蒋介石王朝的反动的政治纲领服务的,文章并且深 刻分析了冯友兰如何以他的哲学唯心主义、不可知主义、神秘主义、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来为他的反动政治 观点服务。” 在文革受到又一次批判的冯友兰,到“批林批孔”阶段,觉得自己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决定对他一向尊 敬的孔子反戈一击。1973年l1月,他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对于孑L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尊孔思想的自 我批判》,另一篇是《复古和反复古是两条路线的斗争》,果然大受欢迎,由此开始了他“文革”后期先荣后损 的特殊经历 《北京大学学报》在征得他同意后,同一期发了他这两篇文章。由于毛泽东的亲自干预,《光明日报》没 有征求他的意见,加“编者按 连续两天转载了他这两篇文章。“编者按”认为他这两篇文章在批判孑L子反 动思想的同时,也对他自己过去的尊孔思想,以及他宣扬的对中国哲学遗产的“抽象继承法”有所批判。这 是一个进步.值得欢迎。 这一发不可收拾,冯友兰又连续发表《从我个人的体会谈批林批孑L与团结、教育和改造知识分子》⑧、 《“克己复礼”是复古主义路线的核 t2,》⑨、《孑L老二的“拨”和走资派的“扭”》 。最后,他的批孑L论文以《论孔 丘》为书名由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 批林批孑L走红的冯友兰几乎忘乎所以:“同时一个批林: ̄tt:fL,在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对于我好象是一 种灾难,后来我觉得对于我确实是一种幸福。”⑨他成为清华、北大批判组“梁效”的顾问,跟江青直接扯上 关系,并赋诗为江青的女皇梦铺垫。最后在粉碎“四人帮”后又成为需要“说清楚”的人。 晚年的冯友兰对此痛悔不已,深刻反思,多次提及,说他这个失误是违背了“修辞立其诚”:“我在当时 的思想,真是毫无实事求是之意,而有哗众取宠之心,不是立其诚而是立其伪”。 耄耋老人反思到这份上, 着实令人感动。然而,更多的却是共和国的政治环境! 冯友兰生活的人民共和国,相当一段是君师合一的政治专制。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何止被推翻打倒的 阶级敌人,何止所谓从旧社会过来知识分子,所有人包括工人、农民、共和国自己培养的知识分子,共产党 人和共和国功臣,都需要改造。而人一旦被确定为改造对象,在政治高压下,必然使人本身异化。所谓郭沫 若现象,夏衍现象,茅盾现象,曹禺现象,冯友兰现象等等,其源盖出于此。 如果说上一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冯友兰学术最富创获的时期,那么耄耋之年的80年代则是冯友兰相对 而言“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时期。 1977年1O月3日,他一生得力的第二位女性、妻子任载坤因患肺癌去世。差一年就是六十年的恩爱 夫妻,在他老迈逆境、最需亲情之时永别了。他对亡妻的痛悼追怀,他自己的悲凉哀苦,自在不言中,他只说 了一句:“你一会儿也不等啊!”⑩句rd以后,他写了一副挽联:“在昔相追随,同荣辱,共安危,出入相扶持,黄 第3期 王炯华:冯友兰的哲学信念与反思 泉碧落君先去;从今无牵挂,断名缰,破利锁,俯仰无愧怍,海阔天空我自飞。”@上联是对亡妻的深情缅怀, 下联是对自己的彻底解脱。他说:“在那个时候,我开始认识到名、利之所以为束缚,‘我自飞’之所以为自 由。”⑩从此。冯友兰终于相对而言“从心所欲不逾矩”了!这集中体现在他生命最后岁月所完成的《中国哲史 新编》。 《中国哲史新编》在60年代初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两册。从1980年起,人民出版社不仅出版两册修订 本,而且开始出版第三册到第七册全书。这是从春秋到当代的通古贯今的的中国哲学史巨著,最能体现冯 友兰“从心所欲不逾矩”新创获的是他的中国哲学史基本线索、基本着眼点和若干敏感问题的反思。 《中国哲史新编》的基本线索是“一般”和“特殊”的问题。就是说,冯友兰认为,二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哲 学的历史,有一根本的线索贯穿其中,这就是共相和殊相、一般和特殊的关系问题。他说:“一般和特殊的关 系是中国哲学史中的一个传统问题。先秦诸子哲学中的名实问题,魏晋玄学中的有无问题,宋明道学中的 理气问题,都是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的。这个问题好像一条线贯穿于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⑩ 《中国哲史新编》的基本着眼点是考察和阐述中国哲学的精神境界。就是说,冯友兰认为,哲学的作用 主要是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中国哲学在这方面对人类文明有较大贡献.所以应当特别加以阐扬。他谈 到玄学的“体无”时就特别强调这代表了一种混沌的精神境界。没有经过分别的、自然而有的混沌可称为 “原始的混沌”,经过分别之后而达到无分别乃是高一级的混沌,可称为“后得的混沌”。诗人乐草木之无知, 羡儿童之天真。其实草木并不知其无知,儿童也不知道他们是天真。“原始”与“后得”的区别就在于有自觉 和无自觉。玄学代表的就是自觉的无区别、无计较的精神境界,这样的精神境界也就是道家所说的“逍遥”、 “玄冥”。可是有这样境界的人,并不需要脱离人伦日用,对于外物也不是没有反应,所以玄学一转.就是道 学的“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物来而顺应,豁然而大公”。 特别令人感佩的是,冯友兰在7O年代末,已经极其严肃认真地对自己6O年代走过的路,进行了批评 与否定,决定“不依傍别人”,按自己的真实见解对若干敏感问题进行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反思,这就是 他的《中国哲史新编》第七册。 例如,照马克思本来的想法,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 资本主义。照这个道理说,能够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只有当另一次在广度、深度上与 第一次产业革命相类似的新产业革命出现之后才能真正出现,也就是说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有真正的成 熟的社会主义。 又如,冯友兰说,几十年来,人们都赞美农民政权等贵贱,均贫富,其实封建社会里的农民并不代表 新的生产关系。农民起义成功,建立的还是旧的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所谓“农民政权”是根本没有的。这 是因为农民是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的对立面,是这个生产关系的内在的一部分,它没有办法提出新的生产 关系来。 还如,冯友兰认为“毛泽东的哲学实际上也是接着中国古典哲学讲的”。一般人认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 思主义的中国化,但他们所说的中国化,是指在实践上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但是,这个“化”不可能与 中国哲学的传统没有关系。“从孔子到王船山,中国哲学有个基本问题,就是一般和特殊的问题。到了王船 山,给了一个解决。解决的方法是‘理在事中’。《矛盾论》、《实践论》讲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特殊性之中,其 思想归结起来是‘一般寓于特殊之中’,这个寓字从前人不常用,而这个思想也就是‘理在事中’。所谓实事 求是,就是指在事上求理。”找出这个联系,他颇为得意。他说:“《西厢记》中红娘有一句唱词,说‘是几时孟 光接了梁鸿案’,这么一来,毛泽东的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接上了。” 冯友兰概括了毛泽东哲学的“三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阶段,社会主义阶段.极左思想阶段,认为毛泽东 的“第一阶段是科学的,第二阶段是空想的,第三阶段是荒谬的”。他还批判了“斗争哲学”,实际上也是批评 毛泽东。他说,很久以来我们有一种不容辩说的定论,即矛盾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是相对的,有条 件的。“斗争哲学’,便由此大倡,通俗的叫法是“一分为二”。过去,对此若有不一样的理解,便有戴“修正主 义”的帽子之虞。一个道理一旦被绝对化了,就难免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故事出来,如“十年浩劫”期间发生 过的事。他引用张载《正蒙・太和篇》的几句话来归纳中国哲学中的辩证法:“有像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 26 云梦学刊 2012年 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礼运》勾划了一种理想人类社会。康德也认为人类社会是从野蛮状态开始,终于要 达到世界主义。马克思指出人类最终必然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都说的是,人类经过长期的斗争最终要 天下归于一。这也说明中西哲学在深层里的相通。因此,“仇必和而解”既是愿望,也是辩证法的规律。 正是这些熠熠生辉的胆识见解,第七册受到了通常是热门读物的“出口转内销”待遇。⑩ 和冯友兰同代或稍后的中国哲学家虽然也经历过自我批判和被批判,但在程度上是不同的;他们虽然 也有过冯友兰那一类失误包括积极参与对冯友兰的批判。但却很难看到他们后来的反省或反思。这就更加 说明冯友兰的哲学信念和反思的弥足珍贵,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注释: ①转引自冯氏《中国哲学简史》第14—15页。 ( 《冯友兰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90页。 ③据涂又光手稿《超越死生的人——悼先师冯友兰先生》。 ④⑤⑥宗璞《三松堂断忆》,《读书))1991年第l2期。 ⑦1949年除夕,在冯府清华哲学系师生的聚会上,冯先生说:历史总是在创造。《诗经》上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在创造,在日新。我 们清华,我们系,我们学业,也在创造,在日新。见君实《冯友兰》,李震霞主编《当代中国十哲》,华夏出版社,1991年第203页。 ⑧载《光明习报}1974年2月1日。 ( 载《新北大》1974年2月3日。 ⑩载《北京日报》1974年3月13日。 ⑧见程伟礼《冯友兰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5页。 ⑩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第189页。 ⑩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第567页。 ⑩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第568页。 ⑩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白序。 ⑩《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第283页。 ⑥金春峰回忆说:他应聘去新加坡东亚哲学所作研究临行前,去辞行并看望冯先生,谈到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我说已交代好了新 的编辑负责和你联系.你放一tk",一切都没有问题,你安心大胆写好了。”但是,冯先生却颇有预感地说:“我有点担心。你不在,如果稿子被审 查不能出版,就请你帮我把它锁在保险柜里,俟之来日。所谓‘吾其为王船山矣’这句话,当时本来是一句戏言,不幸后来竞真的变成事实 了。”(见金春峰《冯友兰哲学生命历程》,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第254页)人民出版社一直拒绝出版第七册,于是先是在香港和台湾出 版,随后才以《中国现代哲学史》书名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最后经李瑞环先生出面,人民出版社才出版这一册,《中国哲学史新编》也才 成为一部完整的著作。 【责任编辑余三定;责任校对 杨年保】 0N MR.FENG YOULAN’S PHIL0SoPHICAL FAITH AND INTR0SPECT10N WANG Jiong—hua fDepartment of Philosophy,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Mr.Feng Youlan’S philosophical faith which is”On the Wei Xin with life,and the old are very qualified and way moderation”combined with his life,narrates his long—term criticisms and self-examina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introspection and achievements at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shows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s and a mental journey of a great philosopher. Key words:Feng Youlan;philosophical faith;introspec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