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O.2。2007 城市羹 州鬻货聚敛,于城南起宅.长堤以东.夏IZl以北.开 周,一直沿用到汉代,黄陂区滠水城关东岸的鲁台 山 此外还有新洲区长江北岸的阳逻香炉山 鄂东黄 街列门,东西数里”.这条长街修在今天武昌汉阳门 冈市黄州区北面5 km处的汝王城.江夏区贺胜桥以 东约1 8 km梁子湖以南的鄂王城:大冶县城关西北约 江边~带,有几里路之长,成为商船贸易的中心地 带.也见证了郢州城的发展和繁荣。武汉地区的手工 业也有了一定程度发展,冶铁业、纺织业、货币铸造、 农具生产、瓷器烧造等都很兴旺。武昌黄鹊矶西边南 浦成了造船的基地 船舶运输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 武汉地区又成为“十里帆墙”的港口城市。隋朝统一 9 km处的草王嘴古城,大冶城关东约1 2 km的五里界 古城等。这些东周时楚国城邑的特征是数量多.分布 密集,从汉阳、黄陂到黄州、鄂城、大冶.方圆不到 1 00 km的范围内竟有八九处重要城邑,说明当时这 一带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春秋战国时,江汉地区的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 楚文化进行过复杂的交融与碰撞,推动了这一地区社 会和经济的进步。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乱频繁 位于江、汉之交,又有龟山作为依托的汉阳一带 自 然成为两军对垒的重要战场,并一度成为楚国水军的 重要据点 也是一个大规模的舟船泊靠码头。秦朝统 一六国后,为进一步完成对岭南的统一 解决军粮运 输问题 开通了一条历史上著名的人工运河一一灵 渠,使长江、珠江两大水系联为一体。武汉正式有县 治,是从汉代开始的。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建立了县,有了县的治所,也自然形成了城镇.沙羡 县的县治涂口.就在今江夏区金口镇。西汉时.武汉 地区一带归江夏郡管辖,江东地区属沙羡(y i)县, 江西地区属安陆县。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出现了军 事集团割据的局面,地方势力拥兵白重,政局动乱, 武汉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显得格外重要,龟蛇夹江峭 峙的两岸迅速涌现出各路诸侯竞相争夺的屯、垒、 城、堡 占据荆州的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镇守石 阳(今黄陂以西地区) 在大别山(今汉阳龟山)筑 堡屯兵,这座城堡是今天属武汉市市区内的第一座军 事城堡,堡名谷6(X i)月城。它南倚龟山,北临汉水 紧扼汉水入江的交通要道,在军事上起着重要的屏障 作用。汉末武昌和汉阳建设的军事城堡,成为武汉市 区最早的城廓雏形,建立在军事目的上的城港一体, 奠定了今天武汉三镇最初的基础。 2封建镇邑时期 南北朝刘宋时期(420—479年) 郢帅l刺史出 镇夏口.夏1:3成为州治所在地.所以夏!Zl又有郢城之 称。此时夏口行政地位已经提高.刘宋朝廷在东吴开 始建设夏口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城垣的修葺和扩建, 这个古郢州城垣 成为今天武汉留下来的最古老的城 垣遗迹。梁朝初年,当时担任郢州刺史的曹景宗. 在 全国后,对地处腹心的武汉一带的行政建制进行了新 的安排和规划,初步确定了后来武昌(武汉市武昌 区)、汉阳(武汉市汉阳区)双城并立的城市建制。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郢州为鄂州。隋炀 帝大业年间(605 61 6年),又改置江夏郡,从此, 武汉又有了江夏这一地名。鄂州州治在江夏县,下辖 江夏、武昌(湖北鄂州)、永兴(湖北阳新)、蒲圻4 县。在长江以北,隋朝设沔阳郡 大业初年又改置沔 州。开皇十七年(697年),隋文帝曾在沔阳郡下设置 汉津县,大业二年(606年)又改汉津为汉阳县,从 此,汉阳作为县名开始出现在我国历史文献的记载 中。唐朝初年,对武汉的行政建制又进行了一次合理 的调整 改江夏郡为鄂州.州治为江夏县(今武汉市 武昌区) 下辖江夏等5县。又在江北设置沔州.下 4 l MODERN efTY MODERN 2:ITY现代城市 辖汉阳,汉川两县 沔州州治在汉阳县(今武汉市汉 道后 得地利之厚,迅速成为市镇,明末成为名镇, 但因战乱破坏,到清初才逐步恢复重建,作为水运商 市因航道通畅得到迅猛发展,汉江口停泊的船只常在 二万四五千艘上下。加之商品生产的发达 汉口已经 阳区)。并将汉阳县、沔州行政机构一起从临嶂山下 迁到龟山南麓。白此大江两岸两个作为区域性政治中 心城市,隔江而峙的格局完全形成了。由于唐代初年 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又实行了休养生息和鼓励农耕的 政策,武汉地区也进入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发展阶 段。到了北宋和南宋时期,鄂州城范围愈来愈小.到 南宋初年.唐代城垣已经不存在。武昌在三国两晋南 是“户El二十余万,五方杂处,百艺俱全 。商业流 通的地理优势转化为商品生产的地理优势,变为我国 腹地最大的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和商品生产地,成为 “楚中第一繁盛 处所。 北朝时期全国动乱时兴起的军事城堡,逐渐发展成为 古代城市。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大规模军事活动的结 束,从隋朝开始,成为位置相对稳定的小区域的政治 中心,又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这个小 区域政治中心的级别也日益上升,到元朝实行行省制 度,武昌终于取代了江陵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级行政 中心。武昌和汉阳除了保持商埠和港口的兴旺外,农 业、棉纺业、制瓷业都比较发达 造船业也保持着强 势。元末社会矛盾趋于激化,农民起义四处暴发,汉 阳和武昌一度成为南方农民起义的中心。天完红巾军 曾在1 356年定都汉阳,营建宫室,成为天完红巾军 的中心。陈友谅在后来取得天完红巾军的实际领导权 后,改天完为大汉,虽然没有明确定都武昌,但武昌 实际上已经成为大汉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他死后儿子 陈理继位,武昌正式成为大汉的都城,直到1 364年 被朱元璋打败才结束在武昌的大汉政权,到了明清时 期.武汉三镇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明嘉靖四年 (1 525年)江北的汉阳城也得到重修,城垣内外都采 用砖石.改成4个城门.周长2 km多.东南临江,西 边靠近月湖,北边靠近风栖山,比明太祖朱元璋当年 征战时下令修建的单薄城墙已大有改善。堤防护卫城 市的作用.在明朝时已经显得十分突出.因此武昌堤 防修筑和城市发展唇齿相依。明代堤防的修建规模和 质量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武昌土垒的江堤内 还 有一道石条砌筑的堤岸,对武昌城的安全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也是一道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明代成化 年问.即15世纪时,经历一次大洪水后,汉江改道, 将汉阳_分为二 剥离出一个汉口,从此由双城演变 成三镇。盐运和粮运给汉口港带来繁荣 明末清初汉 口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当时三镇人口约20多万。 武昌成为州、省的会城 大区域的行政中心,汉阳成 为府的治所。汉口与武昌 汉阳相比.可谓后来居上。 汉口原来只是汉阳县的水淌屯地,无人居住。汉江改 睦 3近代都会时期 近代的武汉.从三个封建市镇开始形成统一的武 汉市。1 858年《天津条约》签定之后,1 861年3月 汉口正式开埠对外通商.先后有英国、法国、美国等 2O个国家来汉,并在汉口开辟了英、法 德、俄、日 五国租界,1 5个国家建立了领事馆.殖民者在武汉开 办工厂、银行、洋行,他们创办的学校、医院和教堂 遍布武汉三镇。1 908年时在汉侨民达3 51 5人。他们 廉价收购土特产和农、矿产原料.大量倾销洋货.肆 无忌惮地进行经济掠夺。这时武汉的封建经济日趋解 体,社会经济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逐渐沦为一个半封 建半殖地的工商业城市。此时在汉口租界外也有很大 发展,市场中心从汉江边的汉正街下移到今天中山大 道六渡桥、江汉路一线。商业、金融业和外贸出口逐 渐兴隆起来 现代街区、马路、水电、楼房也不断在 兴建.1864年还修了长5 5 km的汉口城堡。武昌在 近代一直是湖广总督治所,也是湖北省会、华中地区 行政和文化中心。武昌城内.主要是省、府、县和各 司道衙门,以及土绅官宦的府邸和商业街市。由于近 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内空间已不敷应用 因而晚清时 纱厂都建在城墙外的沿江地带,民国时的武汉大学也 建在城郊珞珈山。汉阳城范围较小.清末洋务运动 中,湖广总督张之洞所建的汉阳兵工厂、汉阳炼铁厂 都在城外龟山北侧一带。其中汉阳炼铁厂是我国近代 最大的冶金企业.在远东也是首屈一指的。从1890年 至1 91 1年,武汉官办与官商合办工厂有1 7家,占全 国同类工厂总数的1 7% 投资总金额为1 300多万两 白银。晚清50年中.武汉共兴建各类工厂约1}。O个, 仅次于上海 居全国第二位。 武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祥地之一,辛 亥革命前夕.民族资本家在武汉创办了各种新式工厂 41家,工人总数约8 000人,资本总额约1 000余万 两白银。辛亥革命前.武汉商业多集中在汉口,总数 约7 000余尸.雷业额较大的有。茶仃、药 材行、粮食行、棉花行、油行、盐行、 杂货行、纸行等八大行帮。1 904年贸 易额达到1亿两白银,居全国第二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 武汉的金融,近代交 通运输,邮电等业务也兴盛起来。武昌 首义时,清军纵火焚烧汉13,后又波及 到汉阳 使两地受到严重破坏。民国初 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武汉的 民族工商业兴盛起来.尤以纺织业,粮 食加工业发展最为令人注目。在武昌 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260多年 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2 000多年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近代历史 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 汉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城”。1 927年4 月,国民政府决定将三镇合为一市,成 为京兆区,即国民政府首都。1 927年4 月1 6日武汉市政府正式成立,并在汉 I:I慈善会宣誓就职,成为当时国民革 命的中心。1 927年7月1日,武汉市改 为特别市 武汉市政府直属国民政府 领导。这次三镇合一r在武汉历史上还 是第一次。以后三镇虽然又分分合合, 但三镇一体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武汉 的城市建设,自2。世纪20年代后也略 有起色。从清末开始逐步繁荣的汉口 后城马路,1 927年更名为中山马路,是 今天中山大道的前身,这条马路上的 汉口水塔 是汉口崛起的见证c从20世 纪30年代初到抗日战争前夕,武汉经 济曾一度复苏,航空运输业也开始出 现。武汉货物年出口吞吐量超过2 00O 万 r年进出口贸易额增加到三亿银元, IAff ̄j 2亿银元左右。1 936 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后,为武汉经济 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ttml- 武汉的金融业也相当兴盛,抗日战争 前夕一汉口有英、法、美、日、德、比 等外国银行10家r本国银行28家 钱 庄27家 银钱兑换店140家,成为我国 外贸易 在当时全国五大商埠中,对外贸易额多年处于第二或第三 位。武汉商业的幅射面曾向东达到江苏、浙江,向南达到湖南、贵 州和广东、广西 向西经四川I、云南到达西藏,向北达到河南、河 北、山西、山东,向西北达到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武汉市的 武昌区素有 学府之区”的美称,20世纪20年代后武汉大学、中 华大学、华中大学、武昌高等师范的出现,使武汉教育事业更上一 层楼,为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续写了灿烂的篇章。抗日战争爆发 后 武汉的主要工厂,包括汉阳铁厂 汉阳兵工厂、电新纱厂、周 顺顺机器厂等250多家工厂迁移到四川I、陕西、湖南等地。武汉大 学等大专院校也迁往四川等大后方。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忙于 内战.武汉受到贪污腐败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影响,经济瘫痪、民 不聊生。1 948年8月与1 937年6月相比,物价上涨了424万倍,武 汉这座城市处于最黑暗发展最低潮时期。纵观武汉在1 949年前的 城市发展状况,在不同的年代里 有着不同程度的起伏,它是在艰 难曲折中发展起来的,总的趋势是在近代和现代,已经形成为我国 重要交通枢纽.r8地的经济中心,在中部商品流通上占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 4社会主义新型城市时期 1 949年5月1 6日武汉解放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经历了制 度的重建和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直到改革开放前夕,现代 化的水平还是处于低下状态.传统的都市规模和经济水平以及人民 的生活质量,都没有得到根本的突破。1 949年武汉解放后,三镇在 建制上合为炷 上口/、J 一市I,构P lJ, X,一个完整的武汉城区。58 l兀芷口 从 I△。 -Lt-来 城区面积已 不 l△ 巴 经从最初的34 7 kmL,发展到今天的建成区21 6.22 k ,中心城区 面积1 954 62 kn1‘.全市面积已达到8 467.1 1 kmz。城区人口也由解 放初的102万上升到830 29-.A。武汉城区的发展.既有由长江和汉 水两岸的不断延伸,也有向腹地的纵深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 始 新兴新工业区的建设拉X口 l六利J上业 口 炷吸, l7开城市 I发展的序幕。武 lJ仅肮口 11帝。虬 /2 ̄ 钢铁联合企业 l 苡状口止业 的建设.使青山地区成为一座新兴的钢城。关山、中北路、堤角等 地区 以武汉锅炉厂从t内 』 、几午匕仅 、汽轮发电机厂、重型机床厂、肉类联合加工 L J 、里 L坏J 、l^J-大状口,JH上 厂等重点项目为主体,带动了这些地区的发展。武昌东湖一带的珞 珈山、喻家山、南望山、桂子山一-I亓jN+,一批以武汉大学、华中工学 1院、华中师范大学为重点的高等院校的新建和扩建,使东湖四周迅 速发展为新的科教区。尤其是汉口解放大道的开辟,集中了一批全 市性的大型公共建筑:武汉体育馆、同济医科大学、武汉饭店、航 空路饭店、地质局大楼、武汉商场、广播电台大楼、武汉展览馆、 中山公园、新华路体育场 汉口长途汽车站、江汉工人文化宫、青 少年宫、武汉剧院等……。武汉市真正获得巨大的发展,是在改革 开放后的近30年时间,素有 九省通衢 之称.水陆交通发达的 武汉,已经是东西结合、南北对流的交通地区及物流、人流中心。 它既是长江和京广铁路相L \,上 I H,J、 V\ U J ^H64交的金十字中心,也是沪蓉、京珠高速公 业I ] I U t ^巴 甘、,J、 J、l口J心n MODERN efTY MODERN ITY现代城市 路的金十字中心,还是中国电信电缆的金十字中心。 汉1:3新火车站和武汉南站组成的武汉“铁路枢纽 . 可通达全国25个省(区)会城市,年客运量超过3 000 万人次。水运是武汉的优势、全市有近2 000艘各类 船舶,以长江 汉水为主的航运水系连接我国中部腹 地的江河湖泊.东可达苏、浙、皖、闽、赣.西可达 巴山蜀水、云贵高原,南可达湖、粤、桂.北可达鄂 西及陕、豫,入海可通向世界,幅射面积287万km , 影响1/3国土。武汉港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港1:3.其江 河码头470多个 从上海至武汉常年可通5 000吨级 轮船,丰水季节可通行万吨级海轮。现在已开辟通往 日本、印度、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8 条江海直达国际运输航线。武汉的城市发展,已经进 入快车道。三镇的城市空间正在扩展和重组。汉口市 区不断向北延伸,一片湖洼和菜地的后湖地区 也已 经是街市林立、商贾云集。当年武汉的粮食基地东西 湖 在创设了台商开发区后,也崛起了一片片新区、 新城。过去的郊区和中心区已逐渐融为一体.尤其是 大片住宅小区的建设.使武汉的面貌焕然一新。汉 口、武昌、汉阳旧城区改造,是武汉三镇经历了古代 形态、近代形态,在城市空间上,不断有外延的扩大, 还有内涵的更新改造,从而在质量和结构上,走出传 统的格局,迈向国际化的都会。20世纪7O年代仅有 一幢1 1层建筑.到1 984年修建首幢超高层的24层晴 川饭店 如今已有2O层以上超高层建筑200余栋,50 层以上“摩天大楼 6栋,6O多层的世贸大厦高达220 多m,成为武汉近年来创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除了 历史悠久的中山公园外,还有解放公园、江滩公园、 首义广场、洪山广场、月湖风景区等休闲的处所,杂 技厅、体育馆、剧院、科技馆、新图书馆、新博物馆、 建设中的音乐厅、歌剧院等遍布全市的文化设施,武 汉广场、中商广场、汉商、家乐福、中百、徐东平价 等购物中心;更有新近形成的“光谷”、 药谷”、科技 一条街、商业步行街、金融一条街、大型图书城、国 际会展中心、全国小商品市场 全国服装贸易中心、全 国机电博览中心等成片的区域,构成武汉大都市气象。 5结语 武汉市是一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 从商代 到现在 经历过繁荣昌盛、商家云集、辉煌灿烂、富 庶安定的大好时期,也经历了外敌入侵、兵戈相见、 生灵涂炭、血雨腥风的低谷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特 别是改革开发以后.武汉市得到了快速发展,各项建 设都在按照既定的蓝图进行,在中部崛起的有利形式 下,依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板块战略,抓紧经济全 球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 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 的教训,充分依托武汉现有的优势与条件,集成资 源 以“人本、诚信、博大”的理念提升武汉文化, 以滨江滨湖为特色建设世界知名的山水园林城,以产 业强市、环境创新和城市联动的战略推进大武汉经济 发展.明天的武汉,定将比今天更加繁荣,更加兴盛.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