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第10卷第2O期 有14例慢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积液量>30mL,且有颅内压增高等常 见症状,年龄56-75岁,采用钻孔持续外引流方法,术后复发,改行积 ・临床研究・1ll 慢性硬膜下积液量<30mL且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适宜采用保守治 疗,不需手术。中青年的急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积液量>30mL,行 钻孑L持续引流较理想。而对于老年慢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由于存在不 同程度的脑萎缩,单纯钻孔持续引流,术后残腔不易消失,脑组织长 期受压致短时间内复张不易,而引流管放置时间过长易引起颅内感 染,故适宜应用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对于钻孔引流后复发患者选择 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术式【5]。 液腔.腹腔分流术。有18例慢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积液量>30mL,有颅内 压增高等常见症状,年龄60-75岁,直接采用积液腔-腹腔分流术。 2结果 保守治疗组随访1年,原有症状不同程度减轻、消失,未出现颅 内压增高症状,复查头颅CT均未发现积液增多。钻孔持续外引流组术 后原有症状均减轻,积液明显减少,复查头颅CT示积液腔缩小,脑室 不受压,中线结构复位,夹管观察2d后无复发,拔除引流管。行积液 参考文献 [1]陶志强,刘伟国_夕 伤性硬膜下积液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 外科杂志,2006,1 1(6):379—382. 腔-腹腔分流术患者术后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好转,复查头颅CT积液 腔逐渐变小,部分消失,均未出现引流管堵塞、颅内感染、慢性硬膜 下血肿等并发症。 3讨论 硬膜下积液主要由外伤引起,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治疗方法各式各 样,国外及国内的观点也不同,硬膜下积液具体术式尚无一标准…。 王文浩等采用脑室镜辅助治疗慢性硬膜下积液闭,Litofsky[3]认为症状 性硬膜下积液钻孔外引流为首选,无效则行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 【2】王文浩,林俊明,黄巍,等脑室镜辅助外科治疗慢性硬膜下积液 [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4):236—238. [3】Litofsky NS,Raff ̄l C,McComb JG,et a1.Management of symp- tomatic chronic extra axial fluid collections in pediatric patients [J】.Neurosurgery,1992,31(3):445-450. [4】Caldarelli M,Di Rocco C,Romani R.Sur-g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ygroma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J].Acta Neurochir, Caldarellif41报道72例硬膜下积液,有61%行积液-腹腔分流术。 笔者认为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上应结合患者年龄、积液的 量以及急慢性类型来选择治疗方式。根据我科临床治疗资料分析, 2002,144(6):581—588. [5]农永栋,蔡恒森.腹腔分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积液1O例[J].广西 医科大学学报,2010,12(6):946.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研究 陈维玺 王军胜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月进行腹腔镜胆囊 切除术手术的41例患者为观察组,将其术前及术后1、3、7d的CD, 、CD 、CDs ̄及CD4/CD 进行检测,并将同期的4l例开腹手术患 者(对照组)的上述时间段的指标进行比较,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1、3d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小于对照纽, P均<O.05,而术后7d与术前差异不大。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的影响更小,患者恢复更快。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2)20-0111-02 的41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25例,年龄21~7O岁,平均(48.3土 4.7)岁,其中胆囊炎18例,胆囊结石l5例,其他8例。观察组的4l例 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26例,年龄21~69岁,平均(48.5士4.6) 岁,其中胆囊炎19例,胆囊结石15例,其他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 临床中对于手术对机体的影响程度的评估指标不仅包括临床表 现,机体的炎性状态及免疫状态也是有效的反应指标,只有对患者的 上述指标均影响较小的术式才能达到较佳的微创目的Ⅲ。本文中我们 就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进行探 讨,情况如下。 性别比及疾病分类构成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O.05,由此认为两组具 有可比性。 1.2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O月至2012年1月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的41例 对照组进行右上腹小切口胆囊的切除手术,切口控制在4—5cm左 患者为观察组,并将同期的41例开腹手术患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 右,分类各层组织肌肉后暴露胆囊及切除,并进行电凝止血处理。观 表1两组术前及术后1、3、7d ̄2CD3 、CD, 、CDs+ ̄CD4/CD8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0.05 112・临床研究・ 察组则采用三孔法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病灶切除过程均在腹 腔镜可视情况下进行操作,术后常规处理。并将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 1、3、7d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及CDJCD8)水 平进行检测及比较。 1.3统计学处理 July 2012,Vo1.10,No.20 现在炎性反应状态,患者的免疫状态受到的不良影响也较小,故其 在围术期的波动范围也较小 。本文中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 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的研究也显示,腹腔镜手术患者 的CD 、CD4+、CD8+及CD4/CD 均波动较小,且恢复较快,因此,这 方面的结果进一步肯定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机体不良影响小的 优点。 本文中两组患者的年龄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指标均为计 量资料,进行啦验处理,而性别比及疾病分类构成比均为计数资料, 进行卡方检验处理,软件包为SPSS14.0,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研究分析发现,观察组术前CD3 、CD 、CDs+及CD4/CD8水平与 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1、3、7d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 均小于对照组,购<O.05,而术后7d与术前差异不大,具体指标比较 如表l。 3讨论 参考文献 [1]孙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65例体会[J].现代中西 医结合杂志,2012,21(2):187.188. [2】修乘波,赵建明,张云晓.微创保胆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 胆囊良性病变的疗效对比(附214例报告)[J】,中国实用医刊, 2012,39(2):75-76. 【3】徐科.腹腔镜切除老年急性胆囊炎8O例临床体会【J].吉林医学, 201 1,32(36):776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在临床中已经较为成熟的术式之一,其具 有手术创口小及恢复快等优点[2】,且手术过程中在可视的条件下进行 操作,对于周围组织的损伤也被有效降低【3],另外对于机体的反应情 况进行研究发现,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机体应激反应也较小,不仅表 【4]陈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疗效观察(附 5O例报告)[J】.山东医药,2011,51(46):83—84. [5】姚贵明,赵广会.腹腔镜切除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嵌顿8O例临 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6):86-87. G型钻联合Pro Taper机用镍钛锉逐步深入法预备根管1 00例 张冬莲 (沅陵县中医院口腔科,湖南怀化419600) 【摘要】目的探讨G型钻联合ProTaper机用镍钛锉逐步深入法预备根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采用根管治疗的惠者随机分为观察 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G型钻联合ProTaper机用镍钛锉逐步深入法预备根管,对照组采用手用MaNi不锈钢锉逐步后退法预 备根管,比较两组术后效果。结果观察组疼痛发生率为21.00%,对照组疼痛发生率为47.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O.O1)。观 察组使用牙胶尖总量为237个,其中牙胶副尖为100个(42.19%),对照组使用牙胶尖总量为564个,其中牙胶副尖为427个(75.71%),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G型钻联合ProTaper机用镍钛锉逐步深入法预备根管具有良好的根管成形效果,而且快速、省 时、方便,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根管预备;根管充填;镍钛锉;手用锉 中图分类号:R78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2)20-0112-02 上l,3部分,扩大根管口,量根管长度。采用Pro Taper机用镍钛锉预备 根管治疗术是根尖周炎和牙髓病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而根管预备是影响其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质量的根管预备必须能 根管下2/3部分,充分荡洗根管,予甲醛甲酚棉球封药7d后复诊再行根 充。对照组采用手用Ma Ni不锈钢锉逐步后退法预备根管,充分荡洗 根管,予甲醛甲酚棉球封药7d后复诊再行根充。所有患牙均采用主尖 加糊剂加副尖充填的冷牙胶侧压充填法进行根充,副尖的添加以侧压 器不能再向根管深部插人为标准。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根管预备后的疼痛情况及牙胶尖使用情况。按Mohd Sulong标准B 进行疼痛分级。无痛为0级I轻度疼痛但不需处理为I 级・疼痛需服用止痛药或降低咬合才能缓解者为Ⅱ级;疼痛剧烈,甚 够彻底清除病变根管内的感染病灶并创造良好的根管形态,以利于更 好地进行根管充填【1]。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采用G型钻联合 Pro Taper ̄用镍钛锉逐步深入法预备根管100例,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200例,均为在我院施行根管治疗的急、慢性牙髓炎或根 尖周炎的患者,共计患牙230颗,根管274个,均为恒牙。其中男92 例,女108例,年龄15~58岁,平均39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着和 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牙颗数、根管个数等基 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至伴局部肿胀者为Ⅲ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3.1统计软件,百分率的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法和卡方 检验。 术前均常规拍x片,了解患牙髓腔、根管形态及患牙病变情况。 常规开髓、清理髓腔,根据术前x片预测根管深度并建立根管通路, 定位操作长度于距根尖0.5~lmm处进行根管预备。观察组采用G型钻 联合Pro Taper机用镍钛锉逐步深入法预备根管:采用G型钻预备根管 2结果 观察组出现疼痛21例,发生率为21.00%,对照组出现疼痛47例, 发生率为47.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15.0624,P<0.01)。 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