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王 群等:小儿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的血液学研究 第20卷 芦12g、黄芪15g为主。胁痛甚者加木香、川楝子,肿块甚者加桃 仁、乳香,乳房红肿甚者加牡丹皮、蒲公英、栀子,随症加减。用 病率有增高趋势,故引起广泛关注。其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清 楚。国内外学者都认为与内分泌失调和神经因素有关;黄体酮 分泌减少和雌激素相对增多是此病的重要原因[1]。中医药在 治疗乳腺增生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为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手 段之一。祖国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病属中医“乳癖范畴”,病机主 要是气滞、血瘀、痰凝、肝郁、肾虚。其发病机制为肝郁气滞,肝 法:月经过后开始服药,每日1剂,水煎早晚服,15d为1个疗 程。治疗组同时服三苯氧胺片,每次10mg,2次/d,每个周期连 服15d,共服2~3个周期。每月复查1次。对照组仅服三苯氧 胺片,用法同上。 1.4观察方法 治疗前均作详细的物理检查以及乳腺彩超或病理检查, 并详细询问乳腺疼痛情况,做好记录,服药一疗程后复查。根 肾不足、冲任失调,痰瘀结凝、乳络受阻。其发生与肝、脾、肾三 经密切有关。在治疗方面重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选用舒肝 理气、调补冲任、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药物[2]。三苯氧胺是一 种非甾体抗雌激素类制剂,它有双重作用,即抗雌激素和类雌 据复查情况,再决定是否服用第2疗程的药。最后作疗效评价。 服药1个月以上作子宫B超检查,观察子宫内膜增生情况。 激素作用。三苯氧胺是一种雌激素的拮抗剂,能竞争性地与雌 激素受体结合,阻断过高的雌激素作用于乳腺组织,从而达到 2结果 治疗目的。三苯氧胺的治疗疗效欠佳或无效者可能与患者乳 疗效评定按中国中医学外科学会乳腺专业组1987年制定 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含量少或缺少有关。 的标准:①痊愈:乳房疼痛及肿块消失,停药3个月不复发。② 乳腺增生症属于中医学“乳癖”的范畴,与肝、脾、肾等脏 显效:乳房疼痛消失,肿块最大径缩小1/2以上。③有效:乳房 腑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肝经贯膈布胁肋,乳头属肝。肝主疏 疼痛减轻,肿块最大直径缩小不足1/2,或乳房疼痛不减轻,而 泄,喜条达,恶抑郁,肝气条达,则气血调畅,经络通利。反之则 肿块缩小1/2以上。④无效:肿块不缩小,或反而增大变硬;肿 肝郁气结,经气不利,日久郁化火,火热炼津,炼津成痰,痰气 块不缩小,而单纯乳房疼痛缓解。治疗结果详见表1。 交阻,出现包块、胀痛。治宜疏肝理气,软坚散结,佐之活血化 表1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 ) 痰。方中柴胡、郁金辛苦寒、入肝经,可疏肝理气,解郁化滞,活 血止痛;当归甘辛温、入肝经,补血活血,止痛;漏芦苦寒,清热 解毒,消痈散结,通乳络;山慈菇、浙贝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黄 芪补气;夏枯草清热散结、消肿,入肝胆经,白芍平肝止痛,养 血调经,入肝脾经;全瓜蒌润肺宽胸,清热化痰。中西医结合,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1) 互参互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收到理想效果。 副作用:治疗组l1例(17.5 ),对照组8例(19 )发生月 经失调或白带异常,嘱停药后次月均恢复正常。在用药满3个 参考文献: 疗程患者中,选择性定期监测肝功能及血常规未见异常,妇科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t892、 检查未发现有癌变的病例。 [2]陈雪琴.乳腺增生病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5,11 3讨论 (7):624—625. (收稿日期:2OO7—01—24) 乳腺增生症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乳腺疾病,近年来,其患 [责任编辑王慧瑾 高莉丽] 小儿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的血液学研究 王群,朱春江,彭娟,王听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广西桂林541001) 摘要:目的:研究t],JLEB病毒感染的血液学表现。方法:对确诊为EB病毒感染的97例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 果:97例EB病毒感染的患儿中有7o例出现血液学改变(72.2 ),主要表现为: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大于lo (65 ), 贫血(15.5 ),粒细胞减少症(13.4 ),血小板减少(14.4 ),类白血病反应(6.2 ),全血细胞减少(3.1 )。绝大多 数患儿的血液系统症状可随原发病的好转而改善或消失。结论:/],JLEB病毒感染可以引起多种血液学改变及血液系 统并发症,多数是可逆的,临床上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处理。 关键词:EB病毒;感染;血液 中图分类号:R3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485—02 ・48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华 夏 医 学 第2O卷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 胞的DNA疱疹病毒,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 单,IM)的主要病原体,而且还与多种人类疾病有关,病变可涉 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临床表现复杂。本研究分析了小儿EB 病毒感染的II缶床特点,尤其是血液学的变化,以提高对t] ̄JI,EB 病毒感染对血液系统影响的认识。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V感染最常见的发病形式, 也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其他EBV感染相关性疾病表现复杂 多样,而且不典型,常被误诊漏诊,必须引起注意。EBV感染相 关性疾病包括EB病毒侵袭性疾病和免疫反应造成的疾病[4], 几乎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可表现为心肌炎、肝炎、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紫 癜等,说明EBV感染与人类型许多疾病关系密切[5]。 1临床资料 1.1 dqL EB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准 EBV感染相关性疾病的外周血象和骨髓象表现呈多样 性,原因可能是EB病毒直接侵袭骨髓和诱发免疫紊乱,导致 骨髓造血和释放血细胞的功能失常。有研究认为活化T淋巴 EBV抗壳抗原抗体IgM(VCA—IgM)阳性和/或EBV抗壳 抗原抗体IgG(VcA—IgG)阳性(≥1:640)或恢复期升高4倍 以上。IM的诊断标准[1]:主要以典型临床表现(发热、咽峡炎、 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大于lO 和嗜异性 凝集试验阳性为依据,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 1.2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6年l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确诊为EB病 毒感染的患)L97例,其中男62例,女35例,男女比例为1.77: 1;年龄3个月至l4岁,其中O~1岁6例,~3岁45例,~7岁34 例,~l4岁l2例,平均年龄4.76岁。每月均有新发病例入院, 以7~9月份住院人数最多(共52人,占总数的53.6 )。发热 74例(76.3 ),咽峡炎7l例(73.2 ),颈淋巴结肿大63例 (65 ),扁桃体白膜35例(36 ),眼睑水肿的2l例(21.6 ), 肝肿大56例(57.7 ),脾肿大52例(53.6 ),皮疹儿例 (11.3%)。 1.3临床诊断 临床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8例(70 ),其余为 EBV感染相关性疾病,其中病毒性心肌炎3例,急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5例,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 例,婴儿肝炎综合征2例,急性肾小球肾炎4例,肾病综合征2 例,支气管肺炎7例,急性感染性喉炎2例,过敏性紫癜1例。 1.4血液学表现 97例EB病毒感染的患儿中有7O例出现血液学改变 (72.2 ),主要表现为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大于lO 63例 (65 ),贫血l5例(15.5 ),粒细胞减少症l3例(13.4 ),血 小板减少l4例(14.4 ),类白血病反应6例(6.2 ),全血细 胞减少3例(3.1 )。有l8例行骨髓穿刺,做骨髓细胞学和骨 髓活组织检查,发热顽固者(每日最高体温超过39.5℃,连续 达1周以上)加做骨髓细菌培养。 2治疗与转归 97例EB病毒感染的患儿根据病情分别使用阿昔洛韦、炎 琥宁、静脉注射用人血免疫球蛋白、肾上腺皮质激素、能量合 剂等综合治疗,考虑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95例内科治 愈,1例因脾破裂转外科手术治愈,1例因全血细胞显著减少、 继发感染和消化道大出血抢救无效死亡。 3讨论 EBV感染在小儿比较常见,有文献报道我国3~5岁儿童 VCA—IgG抗体阳性率达9O 以上[ ,但不少为不发病的隐性 感染。本组资料显示本地区EBV感染发病以7~9月为高峰, 以有关报道相同 ,可能同位于华南地区,气候相似有关。 ・486・ 细胞凋亡遗传分子发生变异,Fas/FasL及Bcl 2分子表达异 常,从而产生异常的细胞免疫应答是临床多样性的基础[6]。人 体感染EBV后,B淋巴细胞带有EB病毒基因,刺激T杀伤细 胞增殖,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及内脏器官病变,并发症多种多 样,对预后影响较大。尤以血液、神经、消化系统并发症较为多 见,常误诊为急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肝 炎、心肌炎、风湿热等疾病。本资料病例中有7o例出现血液学 改变(占72.2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大于lO 63例(占 65 ),与报道相似[7]。通常IM患儿发热4~5d后外周血淋巴 细胞才逐渐增多,在病程2~3周时异常淋巴细胞可高达lO ~45 ,所以对疑似IM的患儿,应注意复查外周血,以增加发 现异常淋巴细胞的阳性率。异常淋巴细胞在形态上分为3型: I型泡沫型、I型大淋巴细胞型、I型幼稚型。易将Ⅲ型细胞 误认为是真正的幼稚淋巴细胞,临床上易误诊为急性淋巴细 胞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本组资料中有的表现为贫血、粒细胞 减少、血小板减少、类白血病反应、全血细胞减少,但经过有效 治疗,绝大多数患儿的血液系统症状可随原发病的好转而改 善或消失,说明EBV感染相关性疾病的血液学改变多数是可 逆的。也有研究认为EBV感染与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和某些 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有关,因此应当重视其与血液肿瘤性疾 病的关系。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的病例,可因感染和消化道出 血而死亡,应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1]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2:819-827. [2]陆德源.医学微生物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21—324. [3]吴葆菁,李文益,张玉兰,等.d',JL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临床研 究I-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8):455—457. [4]SHOUICHI O,AKILIKO N,HIDETOSHI T,et a1.Immunological aspects of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J].Crit Rev Oncol Hema— tol,2002,44:203—215. [5]OKAN M.Overvie and problematic.standpoints of severe 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syndrome[J].Oncol Hematol, 2002,44:273-282. [6]成胜权.EB病毒感染的临床多样性与细胞凋亡的遗传基础口].国 外医学:儿科分册,1999,26:63. [7]张爱民,贺湘玲.182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血液学表现 [J].中国4",JL血液,2005,10(1):12-13. (收稿日期:2007--03—12) [责任编辑王慧瑾邓德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