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山西博物院典藏文物(青铜器篇)

山西博物院典藏文物(青铜器篇)

来源:智榕旅游


山西博物院典藏文物(青铜器篇)

山西青铜文化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风格独特。时代序列完整,分布遍及全省。商代青铜器在南部的垣曲、平陆;中部的忻州、介休、灵石;西部吕梁山——黄河一线的石楼、保德等地多有发现。既有典型的中原风格,更有浓郁的“方国”特色。西周青铜器目前仅见于晋南,早年在闻喜和洪洞等地曾有发现。晚近的天马——曲村晋侯墓地发掘,西周晋国铜器群惊世而出,精美华丽且极具学术价值。东周晋国铜器独具风采,太原、浑源、新绛及长治等地所出,精品众多。更有侯马晋国铸铜陶范,艺术、科技价值无与伦比。出土汉代的铜器以太原和雁北居多,右玉胡傅温酒樽和朔州俳优俑镇等,汉风之余,散发着浓厚的草原文化气息。益运居现将山西博物院典藏部分青铜器做一简单介绍,以飨众多读者。

兽形觥 商 高21.5厘米,长24厘米。1976年灵石县旌介村出土。酒器。整体状如蹲兽。前有宽流,下承高圈足。盖前端为龙首形,与上翘的流口扣合为颈,高浮雕粗角、尖耳,眉目突出,颈部起扉棱至盖面中部;盖后部作兽面,双耳高耸;器腹前、左、右起扉棱,后有兽首形鋬。盖部以云雷纹衬托两个兽头,器身则以三条扉棱为中轴组成兽面主纹,口沿下饰昂首卷尾夔龙纹,圈足饰夔凤纹,均以云雷纹衬地。三层花纹。商代晚期青铜器精品。

鸮卣 商 高19.7厘米,口长径12厘米,短径8.6厘米。1956年石楼县二郎坡村出

土。盛酒器。形如两鸮相背而立。盖为双鸮首,环目,尖喙,弯眉,盖中央置四阿顶方柱钮,饰雷纹。腹作双鸮身,子口微敛,垂鼓腹饰卷曲羽翼纹。身下为四爪,两两相背。盖腹相合,两鸮昂首背立。商代晚期青铜器精品。不仅实用,也是精美的艺术品。鸮是我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

龙形觥 商 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酒器。通体呈龙形,前端为龙首,露齿昂翘,瞠目张角,龇牙咧嘴为流。盖面饰龙纹与前端龙首衔接,衬涡旋纹。腹两侧以涡纹和云纹为衬托,主纹饰鼍纹和夔龙纹,头向与龙首相反,颇富动感。一边一对贯耳用于悬挂;圈足饰相对的夔龙纹,更增稳定之感。特别是鼍纹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鼍即鳄鱼。是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品。

云雷地乳钉纹瓿 商 高20.5厘米,腹径29厘米。1957年石楼县后兰家沟村出土。盛水器或盛酒器。敛口,溜肩,鼓腹,圈足。颈部饰双弦纹,肩部高浮雕三个兽首(或羊

首),肩饰目雷纹组成的夔纹,腹部饰斜方格云雷地乳钉纹,圈足饰雷纹。通体光亮如新,纹饰细腻规整。商代晚期。

兽面纹龙首提梁卣 商 高34.8厘米。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盛酒器,整体如椭圆形。龙首形提梁,饰方格纹。腹部花纹由雷纹、目纹、夔纹和蝉纹等组成倒置的兽面纹,圈足饰有一圈云雷纹。商代晚期。

鸟尊 西周 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猪尊 西周 通高22.4厘米,通长39厘米。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

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的夫人墓中。器作猪形,猪嘴凸出,嘴角獠牙外露,

双耳斜耸,形体肥硕,腹部中空,四足粗壮,尾巴上翘,背脊有鬃毛,背部有圆形开口并附盖。盖面装饰目雷纹一周,腹部两侧均有圆形凸起,装饰火纹和变形兽纹。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旅飤”。“飤”同“食”,多用于青铜食器铭文中,在酒器中自铭为飤,罕见。

晋侯温鼎 西周 高23.7厘米,口径16.4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3号墓出土。温食器。出土于晋武侯之夫人墓中。方折唇,腹略鼓,双附耳,三卷尾鸟形扁足,三足连铸有圆形托盘,盘底有三个“十”字形镂孔。颈部饰三组相对的回首卷体龙纹,器腹内壁铸有铭文“晋侯作旅鼎”5字。温鼎是一件可以在托盘中加木炭保温的饪食器。

晋侯pi 壶 西周 高68.8厘米 ,腹最宽35.2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

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晋献侯墓中。共两件,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椭方形,带盖。长颈,象鼻形兽头套环双耳,鼓腹,圈足。盖部为高浮雕镂空波曲形装饰,盖面饰体躯交缠的吐舌龙纹;颈部上下依次饰兽目交连纹、波曲纹和鳞纹,腹部饰双体龙纹,龙首为高浮雕,圈足饰兽目交连纹。盖内铸铭4行26字,“唯九月初吉庚午,晋侯?(pí)作尊壶,用享于文祖皇考,万亿永宝用”。晋献侯“?”是墓地中唯一能与《史记?晋世家》记载姓名相吻合的一位晋侯。

晋侯稣钟 西周 共两件。一件高25.9厘米,铣间距14.9厘米;另一件高22.3厘米,铣间距12.9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该编钟总计16件,其余14件由上海博物馆从境外购回入藏。编钟分两组,三种式样,非同时铸造,测音却和谐,是标准配律。16件钟上共刻有355字的长篇铭文,完整记录了西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苏率军参加周厉王亲自指挥的讨伐东夷的战争。晋侯苏因战功,多次受赏,因作此编钟。所记战争为史料所阙载,对研究西周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铭文全部为錾刻,西周青铜器首见。

鸟盖人足盉 西周 高34.6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晋献侯夫人之墓。器体扁圆,顶有长方形口,口沿外侈,上有圆雕的振翅鸟形盖,以熊形链条与器体相接,前有昂首曲颈的龙首形流,后为兽首形鋬(pàn),器下为两个祼体的半蹲人形足,身前倾,背负器身,表现出两人负重时的姿态。盉身上部饰体躯相交的龙纹,两侧由内向外依次饰蜷曲龙纹、鳞纹、斜角云纹。

刖人守囿车 西周 高9.1厘米,长13.7厘米,宽11.3厘米。1989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厢式六轮车。车顶部有双扇盖可以开启,盖面嵌有一猴形捉手,周边围绕四只振翅欲飞的小鸟,器壁饰相背的凤鸟纹,并有兽形装饰,器足由两大、四小共六个轮子组成,可挽环牵引,可用手推转动。器壁一侧有一小环,另一侧开一小门,门扉上立一受了刖刑的人,头戴尖帽,左脚残,左手持拐杖,门栓从此人的右臂腋下穿过,控制车门开闭。整个器物可转动的部位共计15处,共有猴、虎、鸟等14个动物,形象刻画了西周贵族“域养禽兽”的苑囿之景,与《周礼》“刖人使守囿”的记载相吻合。西周晚期青铜艺术精品。

荀侯匜 西周 通长35厘米,宽17.5厘米,高16.5厘米。1974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器形椭圆而长,口缘较直,窄流,深腹圜底,龙形鋬,龙口衔器口。四扁体兽形足。口沿饰重环纹,腹部饰瓦纹。腹内底铸铭3行14字:“荀侯稽作宝匜,其万寿子孙永宝用”。西周时期荀国器,荀国铜器存世极少。荀国在今山西省新绛县一带,被晋国所灭。

贾子匜 西周 通长36厘米,宽17厘米,高13.5厘米。1974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器形椭圆而长,口缘较直,窄流,深腹圜底,龙形鋬,龙口衔器口。四扁体兽形足。口沿饰窃曲纹,腹部饰瓦纹。腹内底铸铭文44行18字:“唯王二月,贾子己父作宝匜,其子子孙孙永用”。西周时期贾国器,贾国铜器存世极少。贾国在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被晋国所灭。

虞侯政壶 西周 通高41厘米,口长17.3厘米,宽12.6厘米。1980年征集。盛水或

盛酒器。长方口,平沿,下腹外鼓,高圈足。肩部两侧有兽首衔环。颈部饰凤鸟纹,腹部为十字条带纹,圈足饰波曲纹。口内铸铭文4行24字:“唯王二月初吉壬戌,虞侯政作宝壶,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虞国都城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张店镇附近。公元前655年晋国假道灭虢国后,返回途中灭虞国。虞国铜器存世极少。虞侯政是至今已知唯一的一个虞君的名字。

杨姞壶 西周 高35.8厘米,口径12.4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为晋穆侯的次夫人。共2件。器形、纹饰和铭文均相同。圆壶,侈口,长颈,鼓腹,圈足,盖子有喇叭形捉手,壶颈部两侧有兽首衔环耳。盖沿和圈足饰兽目交连纹,颈部饰波曲纹,其下为兽目交连纹、鳞纹与瓦楞纹相间排列的装饰。盖子口外壁和壶颈内壁铸有铭文9字:“杨姞作羞醴壶永宝用”。有学者认为是姞姓杨国女子嫁到晋国用以陪嫁的媵器,墓主即杨姞;也有人认为是姞姓国女子嫁到杨国,称为杨姞,此壶是晋灭杨时所得。古杨国位于今山西省洪洞县。杨国铜器存世极少。

楚公逆钟 西周 最大者通高51厘米,铣距28.8厘米,最小者通高22厘米,铣距12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4号墓出土。出土于晋穆侯之墓。一组8件,纹饰差异较大。甬的断面呈方形,有旋和斡,旋饰目雷纹。舞部两面微下倾,饰宽带卷云纹。钲、篆、枚部位之间,隔以夹有乳刺的双阴线,枚为平顶两段式,篆饰长脚蝉纹。隧部饰龙、凤、虎纹纠结图案,两组对称排列。右鼓以长耳鳞身兽形或鸾鸟为第二基音点标志。钲部和左鼓均铸有铭文,多侵蚀严重。记述了楚公逆为祭祀祖先出征,得到大量铜后作此编钟。楚公逆即《史记·楚世家》记载的熊咢。在位时间与晋穆侯相当。楚公逆钟的出土将楚晋交往的历史由文献记载的春秋早期提早到了西周晚期。

陈信父壶 西周 通高28.5厘米,宽22厘米。1978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盛水或盛酒器。自铭为瓶,扁平椭圆形,肩部饰卷曲相对的夔纹。颈部铸铭文5行20字:“陈公子信父作旅瓶,用祈眉寿,万年无疆,永寿用之”。西周时期陈国器。陈国铜器存世极少。

匏壶 春秋 高40.8厘米,最大腹径18.2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盛酒器。壶盖为圆雕的鸷鸟形捉手,鸟喙大张,双目圆睁,全身饰精美的羽翎纹,层次分明;爪抓两条奋力挣扎的小龙。鸟腹下有子口凸榫,套于壶体母口内。壶颈长而侧倾于一侧,鼓腹上有一虎形鋬,虎口衔一环,有链条与盖鸟尾连接。壶口沿下饰一周绹索纹,腹部饰4组乳丁蟠虺纹带。匏壶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匏瓜星”有关。

鸟尊 春秋 通高25.3厘米,长33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盛酒器。形如昂首挺立的鸷鸟,形体肥硕,双目圆睁,颈细长,钩喙。腹腔中空,与颈、喙相通,锋锐的钩喙为自由开合的流口,倾倒酒液时自动开启,复位时闭合,设计巧妙。鸟背设盖,

上有虎形提梁,盖以链条与提梁相连。鸟双腿直立,足间有蹼,为了使器体平衡稳固,在鸟尾下设一虎形支脚,小虎前腿支地,后腿向上蹬,形成三点支承器体。通体浮雕羽翼,羽纹华丽清晰,富有层次感。晋国晚期青铜杰作。

虎形灶 春秋 通高162厘米,灶体高22厘米,长46厘米,宽38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生活用具。一组7件,由灶体、釜、甑,以及四节烟筒组成。灶体呈虎头状,双目圆睁,两侧有用于提携的提链,灶门似大张的虎口,顶部有圆形灶眼,灶眼内置釜,釜上套甑,灶眼后有圆形的烟筒,为虎尾。灶体内有小凸齿用于搪灶挂泥。炉膛涂泥,既可保持温度,又可节省柴薪,也能保证炉膛的热量集中。釜饰牛头双身螭纹带。甑饰夔龙纹带。烟筒为子母口,可上下套接。该形制的灶具为国内首次发现。

高柄小方壶 春秋 高28厘米,最大腹径8.9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共2件,大小、形制、纹饰相同。盝顶式盖,上有四个对称环形小钮,以子口插入壶的母口内。壶为小方口,颈部微敛,溜肩,鼓腹,下腹内收形成平底,下承高柄喇叭形足。盖面四角饰心形图案,中央方框内两龙呈“卍”形相交,龙昂首卷尾,其一加绘黑线,以示雌雄之别。壶身饰菱形和几何纹图案,高柄和圈足饰三组神鸟纹,鸟昂首阔步或伸颈长鸣,寓意深奥。该壶纹饰内嵌多种矿物组成的黑色物质,主要是石英、长石、褐铁矿、锡石、孔雀石等成分组成,制作精美,极富装饰效果。

附耳凤螭纹蹄足镬鼎 春秋 高93厘米,口径102厘米,耳间距129厘米。1988年太

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附耳,敞口,唇平折,束颈,深腹,兽蹄足。腹部蟠螭纹,以三角回纹,鱼鳞纹和瓦纹作填纹。一对环形耳钮。目前所见春秋时期最大的鼎。镬鼎用以煮牲,依形制大小分为牛镬、羊镬和豕镬,此鼎应为牛镬。

铜牺立人擎盘 战国 高14.5厘米,长18厘米,盘径14厘米,重1.38公斤。1965年

长治市分水岭出土。盘为圆形,侈口,平底,下接支柱,可以灵活转动,盘底以镂空蟠虺纹装饰。牺牲体肥硕,面部表情温顺,双目圆睁,长吻大耳,四足短而粗壮,站立平稳,牲背上站立一人,面目清秀,束发垂脊,身穿右衽长袍,双臂前伸,手握盘柱。“牺”是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称谓。该器的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

错金夔纹豆 战国 高19.2厘米,口径17厘米。1965年长治市分水岭出土。盛食器。带盖,盖顶有喇叭形捉手。器为直口,圆腹,两侧有环形双耳,下承喇叭形高圈足。通体

错金夔龙纹、莲瓣纹、垂叶纹、斜角云纹等。错金纹饰细腻,工艺精湛。

胡傅温酒樽 汉 通高24.5厘米,口径23.4厘米。1962年右玉县大川村出土。共2件,尺寸、形制、纹饰相同,通体鎏金。盖中央有提环,周有三凤形钮,熊形三足。腹部饰上下两层浮雕动物纹,有虎、羊、骆驼、牛、猴和龙、凤等神异动物十余种。器口与盖下子口沿阴刻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

中陵为西汉雁门郡所辖县,县治在今山西省右玉县威远镇南。

胡傅酒樽 汉 高34.7厘米,口径65.5厘米。1962年右玉县大川村出土。通体鎏金加彩绘,技法十分罕见。器身彩绘虎、象、鹿、马等动物图案,形象生动。口沿刻铭文“勮(jù)阳阴城胡傅铜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勮阳和阴城均为西汉雁门郡所辖县,勮阳位于今应县北,阴城位于今朔州东南。

雁鱼铜灯 汉 通高53.8厘米,长31.3厘米,盘径10.5厘米。1986年襄汾县吴兴庄出土。鸿雁伫立,回首衔鱼,雁颈与灯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与雁颈、腹腔中空相通。圆形灯盘附柄,可自由转动,盘下圈足与雁背直口套合。鱼腹部与灯盘相对应为圆形覆口,覆口与灯盘之间插立两块弧形屏板,交错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亮度,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腹和雁颈导入雁腹,可防止油烟污染空气。屏板、鱼鳞和雁翅均有彩绘。

虎饰匕形器 商 首宽4.6厘米。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出土。商代晚期“方国”青铜器。匕面一虎,大头长尾,衔物前行,虎目嵌绿松石。

凤首笄形器 商 长17.5厘米,首宽4.5厘米。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出土。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束发器。

铃首剑 商 宽4.5厘米。1971年保德县林遮峪村出土。商代晚期“方国”青铜兵器。剑首作扁圆球形镂孔铃,铃内置活动小球。

舞铙 商 残长29厘米,柄长11厘米。1976年石楼县曹家垣村出土。商代晚期“方国”青铜乐器。舞动时发出声响,极富北方草原民族特色。

蛇首扁柄豆 商 长37厘米,勺径4.8厘米。1957年石楼县后兰家沟出土。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挹注器。柄首镂雕二蛇戏蛙,颇具北方草原文化色彩。

人首笄形器 商 长16.5厘米、首宽4厘米。1959年忻县莲寺沟出土。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束发器。笄一端作正面人像,顶作齿状高冠。

螭柄提梁盉 春秋 高23.4厘米,口径10.4厘米。1972年长治市分水岭出土。螭形提梁,拱背卷尾,流作龙首,引颈张口,似在长鸣。整体造型轻盈,富有动感。

窃曲纹簋 春秋 高24.8厘米,口径20.8厘米。1994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出于晋侯墓地93号墓。共6件,形制、大小、纹样均相同。通体饰窃曲纹和瓦纹。墓主是第九代晋侯,即《史记·晋世家》记载的文侯仇。公元前770年,与郑文公、秦襄公合力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创了东周政权,为晋国历史上一代雄主。

铃簋 西周 通高34.5厘米,耳间距33厘米。2006年绛县横水墓地出土。圆形带盖,圈形捉手,侈口,束颈,双兽头垂珥耳,鼓腹,圈足,方形座,座内有悬铃,带舌。盖面以四条扉棱分出四组凤鸟纹,捉手面饰凤鸟纹,颈部饰两组相对长体凤鸟纹,以兽头分割,腹部以扉棱和双耳分割为四组凤鸟纹,方座四面均饰相对凤鸟纹,均以云雷纹衬底。

兽面纹甗 西周 通高40厘米,两耳间距33厘米。2006年绛县横水墓地出土。甑鬲上下合体,双立耳,侈口,直腹,兽面分裆足,颈部饰兽面纹,双眼突出,兽体以云雷纹

装饰。足部饰牛角形兽面纹,器内壁有“作宝彝”铭文。

附耳蹄足鼎 春秋 高66厘米,口径60厘米。1961年侯马市上马墓地出土。炊煮器。大口,窄沿,深腹,圜底,附耳外侈,兽蹄形足,无盖。腹上部饰蟠虺纹,下部饰内填双头对称蟠螭纹的垂叶纹,鼎耳饰蟠虺纹。颈、肩和腹部均以绹索纹分割。足部上端饰兽面纹。

卧牛钮蹄足鼎 春秋 高11.3厘米,耳间距14.5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覆钵形盖,正中有环形钮,钮中有一圆环,为捉手。周围置有等距三头立雕卧牛,牛头前昂,角、耳、鼻、眼清晰,躺卧在地,悠闲自在。鼎体弇口,唇内敛,方形耳,腹壁微鼓,平底,三蹄足,足微外撇,空心。盖鼎环钮和圆环饰绹索纹,牛身饰锥刺纹,似牛毛,正中心饰涡纹和三角回纹。盖和鼎身饰宽窄两周“C”形蟠螭纹带。蟠螭头带角,身相互纠缠,十分紧密。蟠螭身饰三条平行线。鼎身正面线刻“S”纹,侧面饰勾云纹。鼎腹部在两组纹样中用凸弦纹为界纹。足根线刻兽面纹。

铺首牛头螭纹蹄足升鼎 春秋 高26厘米,口径26.5厘米,腹径33.5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一组5件,图为第3件。大小相次成列,器形、纹饰基本相同,纹样随鼎体的减小而略有减少。器物为覆盆形盖,上置三卧伏状犀牛作钮,犀牛昂首,竖耳,圆眼,阔鼻。盖正中有桥形钮,衔环。器为弇口,唇微敛,圆腹微鼓,两侧设一对兽面铺首衔环,短粗兽蹄足,弧形裆低矮。盖面上自内向外有三组花纹,依次为鸟纹、牛头双身螭纹和夔凤纹。上腹部为牛头双身螭纹带。各类主要纹饰都以回纹等几何纹作填纹。出土时鼎内置牛、羊骨骼。

西周礼制规定,举行祭祀、宴飨和丧葬等活动时,奇数鼎与偶数簋组合并配置其他器物成套使用。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其中鼎分三类:一为镬鼎,用以煮牲及鱼、腊;二为升鼎,也称正鼎,主要盛放镬鼎煮熟的肉食;三为羞鼎,又称陪鼎,用于盛放佐料,和升鼎配套使用。这种代表身份等级的用鼎制度是以升鼎为中心的。

赵卿墓出土三组升鼎,根据所盛牲骨的鉴定,应属牛、羊、豕“三牲”齐全的“太牢”或“大牢”,按规定只有天子或诸侯才能使用。

牛头双身蟠螭纹甗 春秋 高29.5厘米,口径22.5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蒸食器。上甑下鬲。甑折沿,厚唇略外撇,直颈,下腹内收成平底,箅圆形,箅孔为辐射形,内外共两周。颈的两侧有一对兽面铺首衔环。颈和下腹部均饰“S”形夔凤纹带。上腹部牛头双身蟠螭纹带。鬲直口,肩部微鼓,弇口,短颈,鼓腹,腹壁下半部内收成平底,三蹄足。肩部有一对兽面铺首衔环。肩部饰一周牛头双身蟠螭纹。甑置鬲上,严丝合缝,非常稳妥。

夔龙兽带纹鬲 春秋 高11厘米,口径14.4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炊煮器。折沿,厚唇,敛口,束颈,腹部微鼓,平底,瓦状兽蹄足。肩部饰三条龙形扉棱,扉棱内填圆点纹。上腹部一周正反组合的夔龙纹带,龙首在正中,身在四周。内填云纹和三角回纹。

散虺纹簠 春秋 高19厘米,口径36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盛稻粱之器。两件器物形制、大小、纹样相同。此图为其中之一。盖、器基本相同,上下对合成一体,盖、器均作长方矩形,平口,直壁,下腹壁斜折,平底。在盖、器的两短边各设一对兽面铺首环形耳,下承四个曲形蹼形足。腹壁和足壁饰“C”形蟠虺纹。

蟠虺纹盖豆 春秋 高19.8厘米,口径16.7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盖与豆盘扣合后呈扁球形。盖呈覆碗状,圆形捉手,母口,可与豆盘子口套合,豆盘深腹,小平底,下承喇叭形矮柄圈足。豆盘两侧置环耳一对。盖面捉手饰花纹四周,由里及外,依次为三角回纹、绹索纹、勾连云纹和云头三角纹。盖和豆盘饰宽、窄蟠虺纹四周,纹样紧密,以凸弦三角纹为界纹。口沿上三周“>”纹,下腹为垂叶纹,其中用一对“S”形夔龙作填纹。环耳饰贝纹和绹索纹。纹样图案化,分节环印,接痕清晰。

方座四耳豆 春秋 高17.6厘米,口径17.5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平沿,折唇,敛口,束颈,鼓腹内收,腹壁上置对称的四个环耳,圜底,喇叭形矮圈足,下承方形座。盘壁有宽、窄两周细蟠虺纹带,颈部饰粗绹索纹,环耳饰回纹和贝纹。方座上饰“S”形蟠螭纹。豆是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具。礼器中的豆多以偶数组合使用。

凤鸟纹提梁卣 西周 通高23.5厘米,腹径16厘米。2006年绛县横水墓地出土。器盖和器身以子母口扣合,盖和内底均铸有“作宝尊彝”四字铭文。双兽头提梁,梁山饰四组变形兽纹,以方形突起分割。盖为椭圆形,盖面有圈形捉手,饰两组相对凤鸟纹,盖沿饰波曲纹。鼓腹下垂,圈足,器身饰三组纹饰,通体均以云雷纹衬底。

斜角云纹鼎 战国 高31.2厘米,口径33.2厘米。1972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出土。盖呈覆盘形,有三环钮,饰斜角云纹。器口外附耳,鼓腹,蹄足。口沿与腹部分饰斜角云纹带,足根饰兽面纹。

兽形觥 西周 高29厘米,长30.5厘米。2006年绛县横水墓地出土。方体,龙头盖,腹壁微曲。龙头张口露齿,唇上饰蛇纹,盖上饰龙纹和兽面纹,口沿以下饰花冠凤鸟、长冠凤鸟和弯角龙纹。觥体四壁和圈足分别饰内卷角大兽面和长冠凤鸟,均以雷纹填地。主体花纹之上又以阴线刻花,形成三层花,豪华富丽。此为倗国铜器。

兽面纹方彝 西周 高37厘米,口长22厘米,口宽15.8厘米。2006年绛县横水墓地出土。长方体,盖和盖钮均作四坡式屋顶形,侈口,束颈,腹微曲。花纹浮雕。盖和腹的四面饰双龙组成的内卷角大兽面,阔口獠牙,巨睛利爪。口沿下饰双体龙纹。方圈足饰长冠垂尾凤鸟。自盖至足的四隅皆有扉棱。颇显凝重大方。此为倗国铜器。

兽面纹尊 西周 高27.5厘米,口径27厘米。2006年绛县横水墓地出土。体方口圆,腹微鼓。四角有扉棱。花纹粗犷,无地纹。自口沿以下饰蕉叶龙纹和鸟纹,腹部饰大卷角兽面纹,圈足饰兽目交连纹。此为倗国铜器。

獏尊 西周 高11厘米,长18厘米。2006年绛县横水墓地出土。短颈,圆眼,圆形大耳,鼻稍长,短尖尾,四足粗壮,背部有盖,鸟形钮,通体饰鳞纹。生动可爱。此为倗国铜器。

獏为哺乳类动物,似猪似象似熊,在距今100万年到1万年之间广泛生存于温暖潮湿的环境。目前在东南亚尚存它的近亲——马来獏。西周青铜獏尊在横水发现,说明当时中国还有獏类生存。

夔龙纹觚 西周 高30厘米,口径17厘米。2006年绛县横水墓地出土。器体呈天圆地方形,敞口,长颈,直腹,方足外撇,边沿加厚,四周出扉棱,颈部饰蕉叶形兽面纹,下饰凤鸟纹,腹部饰兽面纹,方足饰兽面纹,上方有凤鸟纹,整体均以云雷纹为地。方足内有九字铭文和族徽。

夔凤纹鉴 春秋 通高42.4厘米,口径70.6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一组四件,形制、大小、纹样皆相同,此为其中一件。大敞口,沿平折,颈微敛,宽肩,曲壁,腹内收成弧形,平底,矮圈足。附有对称的四耳,铺首衔环。铺首为立雕的兽头,扁平圆环。铺首饰云纹、回纹、瓦纹。颈部和下腹部饰夔凤纹带,夔凤正反交织成方形几何纹图案。上腹部饰饕餮纹带。

莲盖夔龙纹方壶 春秋 通高66.7厘米,口径23.4厘米,最大腹径35.6厘米,圈足径25.8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一组四件,形制、大小、纹样皆相同,此为其中一件。长方形华盖,中空,有一周凹槽,四周八片镂空外侈的莲花瓣,呈波浪式,每片莲花瓣内饰两条夔龙。子口可插入壶口。壶体母口,厚唇内敛,承接华盖。修长束颈方筒。颈两侧有一对壮硕的兽形耳。兽回首卷尾,蹲立,眉目清秀,卷鼻,獠牙。肩外弧起棱,鼓腹,腹最大径接近壶底,圜形底。喇叭形方座,圈足。

夔凤纹罍 春秋 通高36.3厘米,最大径37.8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方唇外侈,小口,束颈,溜肩,圆腹,下腹内收成平底。肩部两对对称的铺首衔环,

大小不一。自器口至下腹部以绹索纹带为界分别装饰斜三角回纹、夔凤纹、蟠螭纹、窃曲纹和垂叶纹。器型端庄,纹饰采用高浮雕形式构图,清晰美观。为晋国青铜器上乘之作。

夔龙纹舟 春秋 高8.7厘米,口径最大径19.2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椭圆形,束颈,厚唇微敛,腹略鼓,小圜底,下接圈足。腹壁有一对环形耳,腹部饰宽、窄两周细夔龙纹,龙互相缠合。下腹部有垂叶纹,垂叶内用相向夔龙做填纹。上下纹带间以凸弦纹为界纹,上刻勾云纹。舟为饮酒器,是春秋中期以后出现的新器形。

络绳纹(dan) 春秋 络绳纹?(dan) 通高30厘米,口径16.1厘米,腹最大径31.2厘米。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270号墓出土。方唇,侈口,平沿,短颈,圆肩,肩部附二兽首,兽足套环,弧腹,假圈足,平底。腹饰络绳纹,内填纤细螭虺纹。通体蓝锈,色彩斑斓,较为少见。

变体蟠螭纹壶 战国 高31厘米,口径12厘米,腹最大径26厘米,底径15厘米。1964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出土。无盖,平沿,敞口,两兽首衔环耳,束颈较短,鼓腹,

矮圈足。肩部与腹部分饰四层变体蟠螭纹,层间以斜角云纹带间隔,颈部饰三角纹,圈足饰蟠螭纹,耳环饰斜角云纹。

络绳蟠螭纹链盖壶 战国 高34厘米,口径11.2厘米。1995年定襄县中霍村出土。盖平,一环形钮,子口。身方唇,束颈,溜肩,圆腹,平底,下接矮圈足。颈部两侧有一对铺首衔环耳,上套梁环。提梁横直,两端下曲,各以四节交捩钮下接两耳。盖上饰蟠虺纹,器颈部饰蟠螭纹一周,身饰凸起的络绳纹,内填蟠螭纹和圈点纹,圈足饰绹索纹。

交龙纹壶 战国 高56.7厘米,口径15厘米。1995年定襄县中霍村出土。盖平弧,正

中一环形钮,子口。体方唇,直口,束颈,溜肩,弧腹,平底,下接矮圈足。肩部有兽首形环耳,颈部和下腹部均置四个铺首衔环钮。身饰细交龙纹六周,间以宽弦纹带,以圆珠纹衬底。圈足饰绹索纹。

兽目交连纹匜 西周 高16厘米,长30厘米。2005年曲沃县羊舌村出土。敞口,流略上昂,龙首形鋬,瓢形器腹,四个兽蹄形扁足,口沿饰兽目交连纹,腹壁饰数道横条沟纹。

兽目交连纹盘 西周 高16厘米,直径46厘米。2005年曲沃县羊舌村出土。方唇,窄折沿,浅腹,圈足,圈足下附三小兽蹄形足,口沿和圈足均饰兽目交连纹。

贮子匜 西周 长30.5厘米,宽17厘米,中部高13.5厘米,腹深8.5厘米。1974年闻喜县上郭村M51号墓出土。器形椭长,前有槽形流,后有兽形鋬,兽首衔器口,敞口深腹,四兽足,兽首顶匜底,尾卷触地。匜口下铸窃曲纹,腹部饰瓦纹。腹内底铸铭文4行18字:“佳(唯)王二月,贮(贾)子己父乍(作)宝匜,其子子孙孙永用。”

夔凤纹三足盘 春秋 高19.6厘米,口径48.35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盥洗器。平沿,厚唇,直壁,下腹圆弧,平底。盘身两侧有一对附耳,下接三蹄形足。盘腹壁有一周“S”形夔凤纹带,正倒相间。附耳上端,刚劲有力的凤爪紧紧抓住兽面双角,兽双眼圆睁。凤身羽毛清晰可数。三蹄形足足根饰兽面纹。

楚公逆钟 西周 西周 最大者通高51、铣距28.8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

M64号墓出土。此编钟一组八件,按纹饰差异可以分为两型三式。此图为第7件。一型一式有5件,3件较大,2件较小,甬部略作椭方形,于部弧度较浅,枚等部位用浅细的单线划分,间饰有尖凸的乳钉纹。舞部饰勾连云纹,旋饰目雷纹,鼓部饰龙、凤、虎等相纠的纹饰,篆部饰须爪细长的墨鱼纹。部分钟鼓侧有一竖耳、身披鳞甲的动物,为第二基音标志。一型二式仅一件,是整套钟中最大的一件,除以浅细的阳线连珠纹取代尖凸的乳钉纹外,其余与一式相同。二型有两件,是整套钟中最小的两件,纹饰由较粗深的线条组成。篆、鼓部均饰云纹,以鸾鸟纹为第二基音标志。

前6钟均铸有铭文。从现存铭文看,内容记叙了楚公逆为祭祀先祖,出巡四方,四方首领入贡赤铜九万钧,楚公逆用以制钟。楚公逆一般认为即《史记?楚世家》记载的熊咢,其在位时间与晋穆侯相当。史籍记载的晋、楚相交,约在春秋早中期之际,现晋穆侯墓出土楚公逆钟,将晋楚交往的历史提早到了西周晚期,是晋楚文化交流的见证。

蟠螭纹编钟 东周 通高17.7~36.7厘米,铣间距12~20.6厘米。1961年侯马市上马村出土。纽钟,一套九件。半环钮,篆饰勾连纹,鼓面光素。1977年经专家测音,除两件哑音外,其余音节都很准。

鼓座 春秋 高39厘米,最大径81厘米,底径79厘米。1996年太原市金胜村674号墓出土。鼓座圆盘,表面隆起,正中有8厘米高的圆筒,以承放贯鼓之建柱。鼓座外壁有4个铺首衔环,等距分布。鼓座的顶部饰一道绹索纹;圆筒外侧饰一条蟠螭纹带。鼓座表面饰5条高浮雕纹带,除第二条是正反相间的牛头状兽面纹外,均为相互缠绕的夔龙纹带,带间以素面凸棱和三角几何纹带凸棱相间隔。

蟠虺纹车盖斗 战国 通高13.3厘米,顶径9.6厘米。1954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出土。斗上作直壁扁鼓形,周壁有长方镂孔18个,为插辐搭顶所用。斗下渐收,呈细长喇

叭筒形,长三角镂孔8个,为固定盖顶所用。斗顶饰蟠螭纹和涡纹。

虎鹰互搏銎内戈 春秋 长20.3厘米,援长13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前锋尖锐,援作三角形,横断面中间厚、两侧薄,中心透镂精美花纹,惜已朽蚀。短胡,椭圆形銎,上端有圆形穿孔,用以固定戈柲。銎上部与内上立雕一猛虎擒扼雄鹰,虎昂首张口,曲身卷尾,前爪抓住鹰尾,后爪扼住鹰头,鹰则伸颈翘尾,奋力搏杀,构成一幅紧张激烈、栩栩如生的虎鹰搏击图。虎颈饰绹索纹一道,身饰鳞纹、卷云纹。鹰身饰羽纹、鳞纹和重环纹。銎腔上饰贝纹一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错银承弓器 战国 长21.3厘米,口径2.7×4.8厘米。1954年永济县薛家崖村出土。为战车上承托弓架的器具。前端向上弯曲作长颈兽头状,后端为长方筒状銎,口部有固定用的穿孔。

兔尊 西周 高22.2厘米,长31.8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8号墓出土。

兔作匍匐状,双目前视,两耳向后并拢,四腿蜷曲,腹部中空。兔身两侧饰三层依次

凸起的圆形纹饰,由里向外依次是涡纹、四目相间的斜角雷纹和勾连雷纹。以兔作为尊的器形,在青铜器中尚属首见。在晋侯墓地的晋献侯夫妇(M8组)、晋穆侯夫妇(M64组)墓中均有数个铜兔尊作为礼器陪葬,且大小不一、形制有别,是为奇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