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练习卷

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练习卷

来源:智榕旅游
八年级历史 第三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

“分田”指的是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C.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大陆熊猫“团团”“圆圆”已在台湾适应了台湾生活,成为台湾民众的“开心果”。实现两岸人民真正“团圆”的政治基础是

A.建立爱国统一战线 B.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全面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3、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风云卫星拍摄到的地震区图片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抗震救灾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主要得益于我国

A.克隆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 B.生物工程技术和航天技术 C.航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D.原子能技术和自动化技术 4、被火烧断为两截的元朝名画《富春山居图》,分藏于浙江和台湾。今年5月,大陆将画的的前半卷移交台北故宫博物院进行合并。6月1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拉开序幕,这是该画被分开360多年后首次以完整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幅名画的历史性合璧:

A.反映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B.标志着两岸实现了“三通”

C.表明了祖国统一问题已经解决 D.表明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5、“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C.邓小平南方谈话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顺利召开,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 B C D

7、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主要在于它 A.确立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完成了党的政治、思想、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C.标志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 D.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8、我国改革开放中,首先进行改革的是

A.国有企业 B.农村 C.城市 D.工业

9、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积极探索农村发展之路。为农民

致富和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的新路是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改革开放后,安徽凤阳县农民咏唱新生活:“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剩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这源于我党哪一政策的实施?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公私合营 11、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的流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D.农村改革率先在广东开始 12、宁夏统计局:“2008年,宁夏生产总值突破千亿,达到1098.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5倍,30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7%”,取得这一成就得益于实行 A.社会主义总路线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改革开放政策 D.土地改革

13、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之处是 ....①实行土地公有制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③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直接目的是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C.发展农业商品化水平 D.扩大对外开放基础

15、李大爷家住盐城近郊,以务农为生。右图是他家1978~1988年10年间人均收入变化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李大爷家这10年间人均收入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16、某陈列馆举办“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图片展。以下四幅图片所反映的生产关系变革中,哪些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央视热播电视剧《永远的忠诚》反映了中国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再创业历程。该村之所以被称为“中国改革第一村”是因为他们率先实行 A.土地改革运动 B.公私合营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用表格归纳知识,是我们学习历史使用的方法之一。请你完成表格中①②③对应的知识 措施 典型代表 意义 建立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①)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天津、上海等(②)沿海港口城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

市 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开辟(③)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三角洲 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A、广州 14个 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B、湛江 4个 沿海经济开发区 C、海南 14个 沿海经济开发区 D、海南 5个 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19、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响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开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观察下面两幅图,你认为深圳出现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建立经济特区前的深圳 今日深圳

A.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B.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1993年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先进典型。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22、右图是我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引起甲点(1959年)前后粮食产量变化的历史事件和引起乙点(1979年)之后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A.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文化大革命”,《863计划纲要》的实施 23、“打破铁饭碗”,是对改革开放中某项制度的形象比喻。那就是 A.就业制度改革 B.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C.住房制度改革 D.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24、1992 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 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 年党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决策是党在下列哪一次会议上提出和制定的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25、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 A.中共七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五大

26、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的会议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7、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右表信息,选择下列正确的说法 ①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

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我国不同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分

年 份 1978 1997 2007 ③在我国经济舞台上,公有制经济不再唱主角了

75.8 35 ④改革开放是引起右表中经济成份比重变化的主要公有制(%) 99.1 非公有制(%) 0.9 原因 24.2 65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28、1979年5月1日,《厦门日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复刊(右图),复刊号中的头条标题为“工人阶级要打好重点转移第一仗”。这里的“重点转移”指的是

A.反对台独势力的进攻 B.大搞阶级斗争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抗击全球性经济危机

29、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C.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

30、一个外国旅游团到中国广东省旅游观光,游客们纷纷提出要看看广东省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面貌,如果你是这个旅游团的导游,你应该带他们去的城市是

①广州; ②深圳; ③珠海; ④汕头; ⑤厦门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

答 题 纸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 16 2 17 3 18 4 19 5 20 6 21 7 22 8 23 9 24 10 25 11 26 12 27 13 28 14 29 15 30 二、非选择题(40分)

31、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肩负民族复兴重任,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难探索,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52年中、印、美人均钢和电的产量对照表

国家 项目 钢产量(千克) 发电量(千瓦时) 中国 2.37 2.76 印度 4 10.9 美国 538.3 2949

材料二 建国后至20世纪末,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竖轴数字为100、200、300、400,右数第2条矩形数值为329

材料三 1978—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部分简表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978年 1992年 2002年 2010年 3624 20370 102398 7073 421368 28762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配收入(元) 343.4 1826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为改变落后状况,1953年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4分)

(2)依据材料二,导致我国1957—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1978—2010年中国经济较快增长,尤其是1992年后的迅速增长,当归功于1978年和1992年中共哪两次重大会议精神的贯彻?这两次会议分别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4分)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2分)

3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

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土地改革后,农民虽然分到了土地,可是由于仍旧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使得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也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抗自然灾害等,这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三: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表 1980年产粮 5.02亿千克 1981年产粮 6.70亿千克 1982年产粮 7.15亿千克 材料四: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赋予农民包括离乡农民工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选自《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请回答

(1)与材料一有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的完成时间是哪一年?(2分) (2)为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何种方式完成的?除此之外,国家还对哪两个行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4分) (3)材料三中粮食产量的变化是因为实行哪种制度导致的?它的特点是什么?这一制度的推行与新中国历史上哪一次会议有关?(4分)

(4)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结合材料一和材料四说出三农分别是指什么?(2分)

(5)对比以上材料,你能得到哪些启示?(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文革刚刚结束,某中央领导人就在一篇社论中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方针。

——《学好文件抓住纲》

材料二:毛主席从来没有说过自己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认为毛主席每一句话都是对的,本身就不符合讲实事求是的毛泽东思想。毛主席说:他是靠总结经验吃饭。

材料三:中央提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解决了过去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必将使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提高斗志,增强信心,加强团结。

材料四:这次会议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开创了党的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

和党的建设,使党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请回答

(1)针对材料一提出的方针,全国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什么讨论?这场讨论为哪一次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3分)

(2)材料二的观点后来在一次会议中得到了怎样的发展?(2分)

(3)材料三提出把的的工作重点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实际上党的工作重点发生了怎样的转移?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了怎样的伟大决策? (3分)

(4)思考材料四会议的历史意义?(6分)

第三单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 D 16 C 31、

(1)我国政府实行了第一个五个计划(2分)。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2 C 17 D 3 C 18 C 4 A 19 C 5 A 20 B 6 A 21 A 7 B 22 B 8 B 23 A 9 D 24 C 10 C 25 B 11 D 26 B 12 C 27 D 13 C 28 C 14 A 29 A 15 C 30 D 二、非选择题(40分)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分)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或答“左”的错误的影响)。(2分)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2分); 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4)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分)

32、

(1)土地改革。1952年。(2分)

(2)农业合作化或引导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2分);

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分)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特点: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1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 (4)农业;农村;农民。(2分)

(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2分) 33、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

(2)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分) (3)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分);

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1分)

(4)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2分)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2分)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