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教学中的拓展技巧

语文教学中的拓展技巧

来源:智榕旅游


语文教学中的拓展技巧

高中语文的新课程标准就是要应时代发展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等各个方面。语文素养的提高仅靠课本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适当拓宽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行拓展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既能使课堂充满生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签:拓展 阅读 点拨 中心

正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适当拓宽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行拓展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既能使课堂充满生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拓展教学是否搞得巧妙灵活,是教学艺术能否得到很好展现的一个表现。

一、结合教材内容,适当拓展

拓展的内容一定要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围绕教学目标要求,选择恰当的课外材料,或穿插现实生活内容、或渗透历史知识、或补充文学知识,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生活,在内容上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在数量上要适当,不能喧宾夺主主客颠倒;在质量上要精彩贴切,不能脱离教材,漫无边际的引申。如讲到“林黛玉进贾府”时,我穿插了《红楼梦》里几个主要人物的经历及结局:像“金陵十二钗”,重点介绍这几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和他们各自的结局,同时又介绍了整部作品中的大概情节及相关内容。这一穿插,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让学生拓宽了个人的知识面。最关键的是让文科学生为以后的高考加试题打下基础,不再为高三大量名著名篇阅读而发愁,可以替他们节省宝贵的复习时间。

拓展教学不等于举例。举例是以具体事例说明某一观点或道理,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而拓展教学的目的是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发展的需要而决定取舍,灵活延伸。如讲“杜甫诗歌的情感特点”这一知识点,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把握好“沉郁顿挫”这一特点。光看这四个字不太好理解,于是我先重点介绍作者一生中比较坎坷的几个阶段,让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紧接着引导学生研究杜甫诗词中的意象,先列举学生比较熟悉的杜甫诗歌。例如《登高》一诗中的意象:猿啸、落木、悲秋、多病等基本上都是以灰色调为主。由此可以知道作者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基本是以低沉悲伤为主。然后我列举几首杜甫以描写灰暗色调的景物为主的诗歌,再根据诗歌内容,让学生来判断作者的情感,体会杜甫诗歌的情感特点。这一拓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杜甫诗歌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能够做到对诗歌融会贯通。以后见到相同类型的诗歌,知道如何去应对,达到提高觉悟,培养能力的效果。

二、点拨到位,恰到好处

在拓展教学中要学会“点拨”功夫。“点”,就是点中要害;“拨”,就是拨开疑惑。言简意赅,分辨清晰,所用时间不多,但效果甚佳。例如,讲文言文时,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特别是复习课,更应该学会点拨。点拨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知识。像讲解文言翻译时,如果挨个帮学生翻译,收不到良好效果。正确的做法是:讲解翻译技巧,抓住要害,对学生讲明白翻译时应该抓住的重点,便于准确翻译题中的句子。只有学生掌握了这些技巧性东西,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中国古代有许多包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在教学中若能适当引申,就会使学生加深对道理的理解,获得新的认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作文中讲辨证统一关系时,针对当今社会中有些人比较狂妄,不知天高地厚的现象,穿插“暴君与床”的故事:暴君在哲学家面前夸口,说他对任何人拥有生杀大权。哲学家却说:“陛下虽拥有生杀大权,但夜里也只能睡一张床”。暴君听后十分生气,便命人造了一张天下最大的床,让哲学家看。哲学家说:“陛下的床愈大,陛下显得愈渺小”。哲学家用大与小的辨证统一关系揭穿了暴君的愚蠢。这种穿插既深刻地阐明了道理,又有新鲜感,而且说服力强,恰到好处。

三、巧妙捎带,水到渠成

拓展教学在思想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把思想教育融合于教材内容中,既不会牵强附会,又不会生硬死板,会达到融情于理、水到渠成的功效。如讲《劝学》这一课时,有的学生平时总认为自己学习态度已经很不错了,在教学中不妨让学生结合文中的例子思考:文章中讲学习不可以停止,要善于借助外部事物,要坚持不懈。联系自己平常的学习态度与方法思索,自己是否做到了呢?以后应该怎样做?心中就清楚了。这段巧妙的穿插捎带,既讲清了文中要点明的主要观点,又进行了思想教育,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

“喜鹊报喜,乌鸦报丧。”这句谚语平时被作为迷信的例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喜鹊报喜,乌鸦示凶’也是有根据的。喜鹊恶湿,晴则噪,鹊鸣是晴天征兆,古时省亲访友一般选择晴天,故‘鹊鸣兆人至’的观念产生。乌鸦是杂食性鸟类,嗜好吞食腐臭动物,它与尸体有此种缘分,就形成了‘鸦鸣兆人亡’的观念。可见,这些观念正是物质决定意识的表现。可是,后来把这种主吉主凶的预兆与信仰结合,鹊鸦就具有对福祸的神秘感应能力,这就成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联系了”。由此穿插一说,既道出了民间俗语的来龙去脉,又教育学生要学会从多角度观察问题,提取观点。这样,既达到了教学效果,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一些科普知识。

拓展教学的运用在于恰到好处。拓展中切忌随意性,信口开河,离题“散讲”。一定要紧扣教材,围绕中心,事先有选择,事后有回顾,有明确的目的。拓展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做到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有所获。

参考书目:1、《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年3月第三期。 3、《语文建设》 2009年1月第1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