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方法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方法

来源:智榕旅游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方法

从锻炼方法的内容上讲,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方法包括导引术和武术两大类,二者共同构成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内容。

(一)导引

导引术是从原始人类的生活经验中产生,后经过传统医学的归纳、总结与发展,结合道家修炼理论与方法的深化,最终发展而来的一种以促进身体健康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方法。这里的“导引”指广义上的“导引”,包括有明显肢体动作的导引术、没有明显肢体动作的专注于呼吸和意念调节的锻炼方法、自我按摩方法等。事实上,一个导引技术动作中往往包含了肢体、呼吸、意念、自我按摩等多方面的活动。对于导引术的种类,当前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解对其进行了划分,总结来讲,尽管各家分类各有侧重,但基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对这些分类进行归纳。

1.形态分类

所谓形态分类,是指从外在形态上对导引术进行的分类。当前此类分类主要包括对导引的动静状态分类和身体姿势分类两种分类模式。

(1)动静状态分类

从锻炼时形体的动静状态上讲,当前学术界往往将传统体育养生分为静功和动功两种类型,以其是否有明显的肢体上的活动或位移为主要划分依据,这也是当前学术界对导引的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所谓“静功”,通俗地讲,“凡是练功时,肢体不进行运动的功法都

属于静功”。尽管“静功”没有明显的肢体动作,但是其一般采取坐势、卧势、和站势。姿势是练功的基础,在保持一定姿势的基础上,“静功”专注于呼吸和意念的调节。在实践中应用较多的静功包括放松功、内养功、六字诀、站桩功等,其中放松功主要通过有步骤地依次注意身体的各个部位,结合默念“松”字,逐步松弛全身骨骼肌肉、消除杂念和紧张情绪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方法,以意念的引导为主;六字诀则以“嘘、呵、呼、呬、吹、嘻”

六字吐音为方法进行相应的呼吸锻炼;站桩功以站式为主,在武术中比较常见,是武术基本功的一种,很多武术拳种都有站桩练习,如太极拳的马步桩、形意拳的三体式桩等。

所谓“动功”,马济人认为是“采取和意气相结合的各种肢体运动及自我按摩、拍击等法,以锻炼内脏、筋骨、肌肤。”在方法上,其结合有肢体动作、呼吸锻炼和意念引导。具体来讲,在肢体活动上,基本采取对肢体进行屈伸、扭转、俯仰或自我按摩(拍击、按压等)的方法进行锻炼,主要目的在于灵活关节、通利筋骨、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在呼吸锻炼上,一般动功的呼吸都是与肢体动作相配合的自然呼吸,也有一些功法采取特别的呼吸方法、或者加强某些呼吸力度以实现特殊的锻炼功效;在意念上,意念的作用在于引导肢体动作的进行以及呼吸与动作的配合。传统的动功包括前文提到的五禽戏、八段锦等导引方法,武术中的各式套路或包含肢体运动的功法锻炼形式都可以纳入动功的范畴。

(2)身体姿势分类

从身体姿势上讲,钱存泽在《气功原理与应用》一书中将其分为卧功、坐功、站功和行功四大类,并分别进行了介绍。范铜钢对传统养生典籍中出现的导引功法技术的体式进行了统计归纳,其研究表明,传统导引的练功姿势涉及站势、坐势、卧势、跪势、蹲势、悬挂势等,其中站式包括端立、直立、侧立等,坐势包括危坐、端坐、踞坐等,卧势包括

偃卧、仰卧等,据其统计,坐势为典籍中采用最频繁的姿势,其次为站势和卧势。由此可见导引术的功法体式之丰富。

2.手段分类

所谓手段分类,是指从练功手段的特征上对导引进行的分类。当前这种分类主要涉及三调手段的划分,同时也存在专门针对器械导引与仿生导引等特殊形式的归类。

(1)三调手段的划分

“调身”、“调息”、“调心”是导引术锻炼方法的三要素,三者在每一个功法中都必不可少,但同时又有所侧重,如有些功法侧重于肢体锻炼,有些功法专注于呼吸锻炼,有些功法则集中于意识锻炼,基于这种区别,研究者们也将导引术分成“调身型”、“调息型”、“调心型”三大类型。刘天君主编的《中医气功学》即指出,“从三调操作划分,可分为以调心为主的功法,即以意守、存想、入静等操作为主的功法,例如禅定、坐忘等;以调息为主的功法,即以吐纳、服气、行气等操作为主的功法,如新气功疗法、内养功等;以调身为主的功法,即以姿势、动作、按摩等操作为主的功法,如八段锦、保健功等。当然,每种功法均为三调合一,各种功法三调操作的差别只是侧重有所不同而已。”

(2)其他手段的划分

由于导引术中存在一些借用器械的锻炼方法,同时,导引术中也有很多模仿动物的动作或呼吸方式并直接以动物命名的锻炼行为,因此学界也存在一些对这两类导引单独进行归类的现象,由此出现器械导引类和徒手导引类之分,同时也出现仿生导引类之称,等等,如高大伦在《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中也将其中的导引运动分为徒手导引、器械导引、

仿生运动等。按照范铜钢的统计,器械导引类所使用的器械涉及“仗、棍、木柱、吊板、木鞠、绳、枕、梳、厚帛”等多种物品,仿生导引类则包括“五禽戏、龙引、龟引、麟盘、凫沃、龙登”等,这种分类视角突出了导引术在某些手段运用上的独特性。

3.功能分类

所谓功能分类,是指从日常保养和辨证施治等方面对导引术进行的分类。传统导引术方法的发展始终与日常保养和疗疾密不可分。

(1)日常保养

导引术的基本功能是日常保养,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范铜钢的研究也对某些有较强针对性的锻炼方法进行了归类总结,具体可分为分为脏腑导引类别(即针对不同的脏腑设计的不同导引方法、节气导引类别(即在不同的节气进行保养的导引方法)、分行导引方法(即针对不同的身体器官所进行的导引方法),等等。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导引术在保养身体上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功能。

(2)辩证施治

“一病一例”和“一病多例”是传统导引术发展的重要形式,传统导引医书中对此有过反复系统的归类与整理。具体来讲,涉及风病、虚劳、腰背痛、伤寒病、血病、目病、牙齿病等多种疾病。

以上主要是对当前较为普遍的导引术分类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归纳与汇总,从中我们可以对导引术的外在形态、内在功能、方法手段等基本特征进行一定的了解。值得指出

的是,尽管方法各异,但其技术手段不外乎“三调”——“调身、调息、调心”。

(二)武术

中国传统武术首先是一门技击术,明清时期,由于武术对导引术中炼养方法和理论的借鉴,使得中国武术逐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内功修炼方法,同时内家拳的出现更是直接以养生为其价值目标,由此使其在锻炼上具有了明确的养生旨向,在内养方面与传统导引术共享同一套理论与方法体系。一般来讲,武术锻炼方法包括套路运动和功法锻炼两种主要类型,其中套路运动包括各种拳术、器械、对练和集体操练等锻炼形式,而功法锻炼则包括一般性的体能锻炼(如力量、柔韧、耐力训练)、结合内在炼气与外在锻炼的体能训练(外壮功,如易筋经)、专注内在养护的锻炼(如内养功)等,后两者构成了中国传统武术内功训练体系的主要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