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与流派 s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与流派 s

来源:智榕旅游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与流派

第一节 心理发展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过程)

(一)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1、对心理发展过程的两种观点

• 发展只有数量的增减:偏向连续性,多是强调发展由外部环境决定的理论,

如行为主义

• 发展是不断从量变到质变:偏向阶段性,强调发展由内部成熟和遗传引起的, 如弗洛伊德、皮亚杰的理论

2、与此相关的两个概念 ① 转折期

转折期: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由于心理运动的矛盾激化,从而导致心理急剧发展或有较大变化的时期。 ②危机期

一生发展通常会出现三个危机时期: 3岁(独立)、青春期、中年危机期 (二)、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身心发展在正常条件下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且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具有不可逆性和不可超越性。

如:身体、运动机能:自上而下(首尾法则)

自中心到边缘(近远法则)

心理机能:感知→运动→情绪→动机→社会能力(语言、交往)→思维 遵循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抽象发展的原则 (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表现:发展速度、起止时间、最终距离、具体过程均不一样 ①人整个一生的发展不平衡,有时快有时慢 ②不同组织、系统速度也不同

神经系统:幼儿时已发展80%,9岁已接近成人 生殖系统:青春期才开始发育,但却又迅速成熟。 ③不同心理成分发育早晚也不一致

关键期(Critical Period,又称敏感期或者最佳期): 个体发展在某一特殊的成熟时期,受适宜的环境影响,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发展特别迅速,而如果错过该时期,某方面的发展就会变得较为困难,这个

特殊时期便称为关键期。如2-3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30年代初洛伦兹(K. Lorenz)的研究: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 智力:个人优势领域、发展早晚、速度、最终水平均不同 • 个性/人格:

二、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发展的因素纷繁复杂,但可分两类:

• 属于遗传方面的因素:与遗传基因有关的一些生物特性 • 属于环境方面的因素:自然/社会和教育环境 遗传与环境 ( Genetic & Enviroment)

天性/先天与教养/后天( Nature & Nuture) 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 成熟与学习 生长与经验

历史上,关于遗传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研究分为三个时期: • 20世纪初叶: “谁起决定作用” • 20世纪中叶: “各起多少作用” • 现代(70年代以后):”如何起作用”

(一)第一阶段:单因素决定论 1、遗传决定论 ⑴基本观点:

①片面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

②心理发展是这些先天遗传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的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

③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⑵代表人物: 高尔顿(F.Galton)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弗洛伊德:本能说 ⑶主要研究:

①高尔顿 a、名人家谱研究(英国)

977个名人,其亲属中332人同样有名 977个普通人,其亲属中只有1个名人 b、名人之子与教皇养子研究 名人之子成名的多过教皇养子 ②桑代克 双生子的研究

rIQ:双生子 > 一般兄弟, rIQ:同卵 > 异卵 2、环境决定论

⑴基本观点:

重视教育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但是片面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作用,认为心理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⑵代表人物:华生(J.B.Watson) ⑶主要研究:

①富里门(Freeman)的养子研究

被收养儿童,一年后IQ从95提高到102.5 ②纽曼(Newman)的同卵双生子研究

同卵双生子分开生活, IQ跟教育年份、社会优势正相关 郭任远(1898-1970),广东汕头人

“超华生”:1921年《取消心理学中的本能说》 小猫和小老鼠和平共处的实验 (二)第二阶段:二因素论 ⑴基本观点:

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因素决定。 ⑵代表人物:

①斯特恩:合并原则

②吴伟士(R.S.Woodworth):相乘说 ③格塞尔(A.Gesell):成熟势力说

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 双生子爬梯实验 说明了什么? ⑶二因素论的优缺点

优:较先期理论更符合心理发展实际

缺:a、但仍没有克服机械论,没有看到各种因素的辩证关系 b、没有看到儿童实践活动和儿童本身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三)第三阶段:相互作用论 ⑴基本观点:

两种因素具有相互作用、依存关系,任何一因素的作用在大小、性质上都依赖于另一因素。不是简单的相加或者合并。

当前最流行的观点:皮亚杰、维列鲁学派、中国学者、当代大部分的西方学者 ⑵代表性观点与人物: ①皮亚杰

•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图式、顺应、同化、平衡) •影响发展的四种因素:

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自然经验(物理经验、逻辑数学经验) 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传递 平衡化 ②我国学者

•遗传、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詹森(A.Jensen)1969年的报告 8个国家100多项研究结果的总结

表2-1 血缘关系远近受试间的智商相关

亲属关系 研究数量 智商相关中数 无亲属关系者

分开抚养的儿童 一起抚养的儿童 养父母与养子女 旁系亲属

从堂、从表兄弟姐妹 堂、表兄弟姐妹 叔、伯、舅、(姨、姑) 与侄、甥(侄女、甥女) 分开抚养的亲兄弟姐妹 一起抚养的亲兄弟姐妹 异卵双生儿,异性 异卵双生儿,同性 同卵双生儿,分开抚养 同卵双生儿,一起抚养 直系亲属

祖父母和孙子女

父母(成人时)和子女 父母(儿童期)和子女 4 5 3 1 3 1 3 36 9 11 4 14 3 13 1 -.01 +.24 +.20

+.16 +.26

+.34 +.47 +.55 +.49 +.56 +.75 +.87

+.27 +.50 +.56

(四)当代:

科学与社会发展对遗传—环境关系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变性

•智力由遗传决定吗? •多动症 •攻击性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观 一、老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一)基本观点 1、强调早期经验:

认为未来发展正常与否,5岁前具有决定意义 2、强调无意识作用

① 早期弗洛伊德认为,

意识

人的心理活动(精神活动) 前意识(检查作用) 无意识(潜意识) ② 后期的人格结构

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a、本我(id、本能我)

是唯一天生的成份,是本能的心理能量的贮藏室;

是完全无意识的,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 b、自我(ego、现实我)

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为本我服务,是本我与环境的调节者, 使本能能根据外界现实在适当的时机满足本能需要; 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c、超我(super ego、道德我)

对自我满足本我需要的方式、方法起着监督和指导作用, 代表着良心或道德力量;

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

2、强调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认为一切心理和行为都是性本能驱动的结果

与性本能有关的心理能量被称为 “力比多”(libido) (二)弗氏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的不同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①口唇期(0-1岁):

力比多主要投放在口唇

这个阶段后期,“自我”开始出现 ②肛门期(1-3岁)

刺激中心是肛门,卫生(大小便)训练很重要 ③生殖器期(3-6岁)

开始产生恋母(男孩)恋父(女孩)情结→自居作用→“超我”开始发展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

自居作用 :儿童克服俄底浦斯情结的三种心理机制之一,原指幼童由于惧怕双亲中与自己同性的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双亲中同性的那样,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足的现象。

④潜伏期(6-11、12岁)

机体发展进入相当恬静时期,快乐来自外界 ⑤生殖期(青春期)

中心转到对异性的感情上

以上各阶段中,若过于愉快或不愉快,都可能产生固着现象(fixation)。 (三)评价

1、优点 ①弗洛伊德注意到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矛盾 ②揭示了心理发展中无意识的作用 ③重视早期经验

2、缺点 ①把心理发展看作是心理性欲推动的结果 ②认为先前经验完全决定着以后的发展 ③理论建立在精神病人之上,能否推广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 (一)基本观点: 人格发展渐成说

1、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社会因素 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

3、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事件,所以人格发展 也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

由于这个发展过程是以自我为主导、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结合起来的过程,所以又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二)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一个从出生到死亡,人格的发展经历了相互连续的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种确定的危机为其特征。一个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大下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而如果危机不能解决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或情绪

障碍。

1、基本信任对基本怀疑(0-2岁) 2、自主对羞怯(2-4岁)

3、主动创造对内疚(4-6、7岁) 4、勤奋对自卑(6、7-11、12岁) 5、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 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fication):个体关于自已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

6、亲密对孤独(18-25岁) 7、创生对停滞(25-60岁)

8、自我整合对绝望(60岁之后) (三)新、老精神分析的比较 老精神分析 新精神分析 强调生物因素(性本能) 强调本我的作用

到青春期便结束 强调社会、文化因素 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 强调个体毕生发展 具有辩证思想

第三节 行为-学习取向的发展观

包括华生的老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个共同性:①强调行为,反对以不可捉摸的内部过程为研究对象; ②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环境力量塑造的; ③连续论

一、老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 J.B.Watson 1878-1958 生平:1903年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1913年发表《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

1914年读到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和思想,进一步把它作为理论基石

1915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37岁) 1929年学术生涯结束(51岁) (一)基本观点: 机械唯物论

1、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 2、心理形成过程就是S-R链形成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观 1、环境决定论 白板说:儿童生来类似一块“白板”,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学习在此之上建立S-R联结的过程。

2、连续论: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过程,因而不呈阶段性。

3、研究:利用条件反射研究儿童情绪的发生发展 被试:B.Albert 11个月

4、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思想(教育万能论) ①反对统一标准,提倡个别对待 ②反对体罚儿童

③要求注意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 ④强调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护理

⑤提倡对儿童青少年施行正确的性教育 二、新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 1904-1990) 1931年从哈佛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1948-1974年间发明了“斯金纳”箱

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 1990年获得美国心理学年会授予的心理学毕生贡献奖 (一)核心观点

1、心理形成过程是S-O-R,认为心理形成过程中存在主体内部的中介作用 2、主张研究儿童的操作性行为 3、强调强化的作用

认为行为是由跟随其后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

研究了①定时强化,②定比强化,③变时强化,④变比强化 思考:i. 学生/儿童是否只要成功就给强化? ii.“正确该表扬,错误就该惩罚”是否正确? (二)理论应用于实践 ①发明育婴箱 ②行为矫正 ③程序教学

a.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b.小步子法 c.个别教学

d.动机激发原则

(三)新老行为主义的简评

1、优:重视实验的方法和研究的客观性,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很大,并为后来信息加工认知学派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缺: ①把心理简化为行为,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②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较机械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观

代表人物:班杜拉 ,A.Bandura, 1925- 1925年生于加拿大

1952年在美国依阿华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1953年受聘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至今 1974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主要兴趣在于把学习理论运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

(一)基本观点

人类行为的交互决定论(三位一体的交互作用论)

单向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B=f(E), 个人决定论 B=f(P) 单向的相互作用: B=f(P,E) 部分双向的相互作用: B=f(P E) 三向的相互作用: P

E B (二)发展观点

1、社会情景中的人类行为大多都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观察学习: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相应行为的过程。 刺激反应学习:学习者通过自己实际行为,同时直接接收反馈(强化)而完成的学习

注意过程 动机过程 相应的反应 榜样行为 榜样的特征

观察者特征 → 保持过程 → 反应再生过程 → 外部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直接的模仿 抽象性模仿 创造性模仿

图2-1 观察学习的过程 a、强调社会模式在行为形成中的巨大作用; b、强调替代性强化的作用; c、强调自我强化;

d、强调观察学习并非机械的模仿,还带有抽象性和创造性。 2、否认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阶段性 (三)研究

1968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 有无攻击行为 观看录像 A、受表扬组 B、受惩罚组

C、无奖励、无惩罚组 第一阶段 到实际情景中去 ? ? ?

A、受表扬组 B、受惩罚组

C、无奖励、无惩罚组 第二阶段 奖赏攻击行为 ?

? ?

(四)评价

1、贡献:

a 广泛研究了社会行为的习得问题,给古老、狭义的模仿学习予了全新的定义,

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

b 个人、行为、环境的交互作用论更为完整地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2、存在问题

a 否定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否妥当

b 实验室情景下的模式是否与现实生活中一样

第四节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 Lev S. Vygotsgy, 1896-1934

前苏联建国时期卓越的心理学家,其思想形成于20-30年代。企图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建立新的心理学和心理发展,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主要著作有:《思维与言语》(1934),《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1960)。 维列鲁学派:又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由前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和他的学生列昂节夫、鲁利亚为代表而形成的前苏联一个较大的心理学派别。他们认为,个体心理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一、基本观点: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culture-history theory) 区发出两种心理机能:

一是靠生物进化而来的低级心理机能 一是受历史文化影响而来的高级心理机能

因此,人类心理发展不只受生物因素影响,更重要还受社会文化规律的制约。

二、发展的实质

1、实质:心理发展是个体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2、这种转化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表现: a、 心理活动的随意化

b、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c、 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d、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思维(概念)形成的4个阶段 a、 混沌思维阶段 b、 复合思维阶段 c、 前概念思维阶段 d、 概念思维阶段 三、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1、最近发展区(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ent)

儿童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或者差异,这就称为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 四、智力、思维的内化观

思维、智力起源于外部活动,但是外部活动并不直接转化为内部的思维和智力过程,而只是通过词或言语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内化观的基础:工具理论,中介观 第三节 行为-学习取向的发展观

包括华生的老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个共同性:①强调行为,反对以不可捉摸的内部过程为研究对象; ②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环境力量塑造的; ③连续论

一、老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 J.B.Watson 1878-1958 生平:1903年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1913年发表《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

1914年读到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和思想,进一步把它作为理论基石

1915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37岁) 1929年学术生涯结束(51岁) (一)基本观点: 机械唯物论

1、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 2、心理形成过程就是S-R链形成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观 1、环境决定论 白板说:儿童生来类似一块“白板”,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学习在此之上建立S-R联结的过程。

2、连续论: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过程,因而不呈阶段性。

3、研究:利用条件反射研究儿童情绪的发生发展 被试:B.Albert 11个月

4、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思想(教育万能论) ①反对统一标准,提倡个别对待 ②反对体罚儿童

③要求注意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 ④强调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护理

⑤提倡对儿童青少年施行正确的性教育 二、新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

斯金纳(B.F.Skinner, 1904-1990)

1931年从哈佛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1948-1974年间发明了“斯金纳”箱

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 1990年获得美国心理学年会授予的心理学毕生贡献奖 (一)核心观点

1、心理形成过程是S-O-R,认为心理形成过程中存在主体内部的中介作用 2、主张研究儿童的操作性行为 3、强调强化的作用

认为行为是由跟随其后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

研究了①定时强化,②定比强化,③变时强化,④变比强化 思考:i. 学生/儿童是否只要成功就给强化? ii.“正确该表扬,错误就该惩罚”是否正确? (二)理论应用于实践 ①发明育婴箱 ②行为矫正 ③程序教学

a.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b.小步子法 c.个别教学

d.动机激发原则

(三)新老行为主义的简评

1、优:重视实验的方法和研究的客观性,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很大,并为后来信息加工认知学派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缺: ①把心理简化为行为,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②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较机械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观 代表人物:

班杜拉 (A.Bandura, 1925- ) 1925年生于加拿大

1952年在美国依阿华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1953年受聘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至今 1974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主要兴趣在于把学习理论运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 (一)基本观点

人类行为的交互决定论(三位一体的交互作用论)

单向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B=f(E), 个人决定论 B=f(P) 单向的相互作用: B=f(P,E) 部分双向的相互作用: B=f(P E) 三向的相互作用: P

E B (二)发展观点

1、社会情景中的人类行为大多都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观察学习: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相应行为的过程。 刺激反应学习: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为,同时直接接收反馈(强化)而完成的学习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反应再生过程 动机过程 相应的反应

榜样行为 → 榜样的特征 观察者特征 → →

→ 外部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 直接的模仿 抽象性模仿 创造性模仿

图2-1 观察学习的过程 a、强调社会模式在行为形成中的巨大作用; b、强调替代性强化的作用; c、强调自我强化;

d、强调观察学习并非机械的模仿,还带有抽象性和创造性。 2、否认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阶段性 (三)研究

1968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 有无攻击行为 观看录像 A、受表扬组 B、受惩罚组

C、无奖励、无惩罚组 第一阶段 到实际情景中去 ? ? ?

A、受表扬组 B、受惩罚组

C、无奖励、无惩罚组 第二阶段 奖赏攻击行为 ? ? ?

(四)评价 1、贡献:

a 广泛研究了社会行为的习得问题,给古老、狭义的模仿学习予了全新的定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 b 个人、行为、环境的交互作用论更为完整地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2、存在问题

a 否定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否妥当

b 实验室情景下的模式是否与现实生活中一样

第四节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 Lev S. Vygotsgy, 1896-1934

前苏联建国时期卓越的心理学家,其思想形成于20-30年代。企图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建立新的心理学和心理发展,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主要著作有:《思维与言语》(1934),《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1960)。 维列鲁学派:又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由前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和他的学生列昂节夫、鲁利亚为代表而形成的前苏联一个较大的心理学派别。他们认为,个体心理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一、基本观点: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culture-history theory) 区发出两种心理机能:

一是靠生物进化而来的低级心理机能 一是受历史文化影响而来的高级心理机能

因此,人类心理发展不只受生物因素影响,更重要还受社会文化规律的制约。

二、发展的实质

1、实质:心理发展是个体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2、这种转化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表现: a、 心理活动的随意化

b、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c、 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d、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思维(概念)形成的4个阶段 a、 混沌思维阶段 b、 复合思维阶段 c、 前概念思维阶段 d、 概念思维阶段 三、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1、最近发展区(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ent)

儿童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或者差异,这就称为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 四、智力、思维的内化观

思维、智力起源于外部活动,但是外部活动并不直接转化为内部的思维和智力过程,而只是通过词或言语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内化观的基础:工具理论,中介观

第五节 皮亚杰的发展观

皮亚杰(Jean Biaget) 1896-1980

当代国际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卢梭研究所所长,曾任第14届国际心联主席,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日内瓦学派:皮亚杰及其同事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特别是儿童思维和智力发展闻名于世,因其活动多在日内瓦大学,故称其为日内瓦学派。

特点:主要使用临床谈话法,综合运用生物学、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知识

从20年代起作了大量的实验,出版了大量的著作 一、基本观点

1、内外因相互作用论

认为心理发展是心理或行为图式(内因)在环境(外因)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产生新图式的过程。心理图式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产生和更替,个体心理也就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主体的认知结构 新的认知结构

更新的 认知 结构

同 顺 同 顺

化 应 化 应

2、四个重要的概念 ① 图式(Schemes):主体已有的心理机能结构。 ② 同化(assimilation):当外部刺激作用于主体时,外部刺激或材料被处理、改变,结合到主体结构中去的过程。 ③ 顺应(accommodation):内部图式通过改变以适应外部现实的过程。 ④ 平衡化(equilibration):主体和客体间、机体和外界间、同化和顺应机能间不断由不平衡趋于平衡的过程,从而保证了儿童与环境间有效的相互作用。 3、刺激-反应关系

刺激-反应关系是一种受制于主体的同化过程: S→ (AT) →R

外界刺激经主体认知结构(T)的同化(A)后才产生反应 二、对影响因素的看法

1、成熟: 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这是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

2、自然经验:指个体对物体发生动作和练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 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3、社会经验: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 4、平衡化

三、对发展过程的看法——阶段论

a、划分的依据:稳定的认知结构(图式)

b、心理运算:一种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动作(sensori-motor stage,0-1.5/2岁) ① 图式:感知-动作图式

② 特点: 儿童只能通过感官以及感官动作去认知客体,没有表象与思维, 动作带有智慧的特点,但没有运算的性质 ③ 实验:客体永存性

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1.5/2-6/7岁) ① 图式: 表象图式 ② 特点:

a、出现了符号功能(象征性功能):语言、延迟模仿、游戏、绘画、心理表象

b、没有可逆运算、没有守恒概念 c、认知不能摆脱感知经验 ③ 实验:

a:守恒实验:数量、长度、面积、液体容积 b: 自我中心主义: 三山实验

3、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6/7-11/12岁) ① 图式:运算图式的低级水平 ② 特点:

a、具备了逻辑运算法则,思维有了可逆性、守恒性 b、思维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③ 实验:

a、获得各种守恒:

数的守恒 5-6岁 物质守恒(质量守恒) 7-8岁 面积守恒 7-8岁 液体容积守恒 7-8岁 重量守恒 9-10岁 体积(固体)守恒 11-12岁 b、逐步掌握分类和序列

c、掌握“同一性” 如:x=y,y=4 → x=4 d、摆脱自我中心

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12——14/15岁) ① 图式:运算图式的高级水平

② 特点:a、达到了逻辑运算的高级阶段 b、出现了实验能力 四、皮亚杰的贡献

1、对心理学的贡献:

①用极为简洁的语言描绘人类思维(智力)发展的轨迹, 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

②促进了儿童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

2、对哲学的贡献:

创建了发生认识论,填补了传统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缺陷 3、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① 智力发展阶段论的思维与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儿童思维发展的认识,

成为人们组织教学,编写教材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a、教育必须考虑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b、教育不但要使儿童掌握知识,更要发展儿童的智力 ② 关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观点

既强调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又强调社会的相互作用 五、对皮亚杰的不同看法 (一)对阶段论

1、是否存在一个所谓完整的认知结构? a、看来同样的逻辑结构(如守恒),但儿童通过这些的课题的年龄不同 b、各发展课题间的联系很低或不显著 2、阶段的划分是否合适? a、思维阶段是否具有普遍性 b、形式运算是否最高

c、是否低估了年幼儿童的认知能力 3、“守恒”是否可训练(即阶段是否可加快)?

4、只是对阶段进行描述,未揭示认知转变的具体过程 (二)对方法论 1、临床法:

2、逻辑数学方法:

第六节 当代新近的发展观

一、皮亚杰理论的新发展与新皮亚杰学派(Neo-Piagetism) 1、对皮亚杰理论进行补充研究的新皮亚杰学者 2、日内瓦大学的新皮亚杰学派

3、与其他理论或学派相结合而形成的新皮亚杰学派 ① Case:将皮亚杰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 ② K.Fischer:将皮亚杰与行为主义结合

③ A.Karmiloff Smith将皮亚杰与新先天论相结合 二、凯斯的观点(R.Case) (一)基本观点:

认知发展的“结构-过程”论

1、结构论:由皮亚杰开创的以一组等级性结构支撑起智慧发展框架的观点 2、过程论:强调对心理发展具体过程的关注 (二)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论

1、感知动作阶段(0-18个月) 2、相互关系阶段(1.5-5岁)

3、维度阶段(5-11岁)

4、向量或抽象维度阶段(11-19岁) (三)发展的机制 1、 加工空间

a、早期凯斯主要用加工空间或短时记忆能力大小(M)来解释认知机能的发展 b、后来进一步提出了执行控制结构的概念

包括问题情境表征、任务目标表征、问题解决特定策略或程序的表征 2、影响因素 ① 练习 ② 生物成熟

(四)对实践的指导

采用适合儿童记忆容量的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儿童学习 (五)简评 1、贡献:

把皮亚杰的理论用信息加工的观点重新解释,巧妙地融合了结构论与过程论,并通过一系列实验进行验证 2、问题

短时记忆容量能否作为认知发展唯一的或者最重要的指标?

三、信息加工心理学关于认知发展的研究 (一)计算机的比喻观

1960年 Newell & Miller开始了现代关于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方法 1、人是一个信息处理的系统,认知活动便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刺激 感受器

反应 效应器 信息加工系统

2、Simon:人类认知活动与计算机相似

人 类 计算机

思维策略 程序 三级水平

初级信息加工 计算机语言 二级水平

生理过程 计算机硬件 一级水平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 元、脑的活动) (二)特点

1、所提问题的角度 皮亚杰:

① 儿童是如何逐渐认识各种构成世界的基本范畴/概念的(时间、空间等)? ② 在这种认识过程中,有哪些发展阶段?

③ 在不同条件下、对不同事物,儿童的推理有何类似之处?

④ 儿童已有的智力结构是怎样同化外来信息,又是怎样顺应外来信息的? 信息加工:

① 操作活动中,信息(符号)是如何加工的 ② 发展(改变)的机制是什么

③ 儿童与成人的区别是什么(表征方式、加工空间、认知策略、知识基础)? →新手/差生/儿童-专家/优生/成人比较的研究策略 2、研究方法特点

皮亚杰: a、谈话法 b、不同年龄间的比较

信息加工:a、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计算机技术)

与研究模式(反应时模式、眼动模式、错误分析、口语报告法) b、强调对认知任务的详尽分析

c、新手/差生/儿童-专家/优生/成人比较的研究策略 四、斯腾伯格的研究 (一)认知的成分理论

斯腾伯格智力三成分简图

(二)每种成分具体功能的研究 1、操作成分

进行各种具体的认知加工或操作,包括编码、推理、联结、应用四个环节 2、知识获得成分

负责对新知识、新信息的获取与选择 3、元成分

参与智力活动的计划、资源分配、监控、策略选择等

第七节 中国学者(朱智贤)的发展观

一、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a、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b、环境和教育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内容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个体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运动是其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4、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 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发展

1、将心理视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研究 2、将不同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强调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1、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

2、主张研究中国人从出生到成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