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来源:智榕旅游
Website http://xuebao.ahtcm.edu.cn E—mail ahxbbjb@l 63.corn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第32卷第5期2013年1O月J()URNAI OF ANHLⅡ I'CM C()LLEGE Vo1.32 No.5 Oct.2013 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宋佳,赵艳,傅延龄 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摘要]明代是中医学发展的黄金时代,此时的中医学发展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影响明代中 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主要有7个方面:稳定的政治经济,矛盾交织的时代,儒士的向医心理,世医制度的 实行,医学教育的变化,宋明理学的影响,灾疫流行的需求。 [关键词]明代;中医学;社会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JR2—09[文献标志码]A[-DOI]lO.3969/j.issn.1000—22l9.2O13.05.002 明代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承宋金元医 代医书数量之和 。另据《中国分省医籍考》统计, 学发展之余绪,加之理学思潮的影响,与此同时,社 明代医书共1 275种,清代医书5 089种 j,共同构 成了现存中医药古籍文献的主体部分。任何一个时 期,医学的发展都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 切相关,对于进入后封建社会的明代更是如此,其在 医学发展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探讨该 时期医学问题的前提需要阐明其发展的社会文化 背景。 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等诸多 因素推动医学不断发展,从而使中医学在明代尤其 是明代中后期进入了全面丰收的黄金时代。在这一 时期,方剂学、本草学、中医基础理论、经典注释、临 床各科以及医籍整理、汇编、考据等各方面均发展迅 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大大超过前代,据 《中国医籍大辞典》收录的现存医籍数量统计,元代 之前医著共计362本,明代共计981本,超过以往历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530604) 1 政治经济的稳定是医学发展的保证 明代结束了金元时期战乱不断的局面,完成了 中国的统一。鉴于战争带来的经济萧条,明政府采 取了一系列鼓励经济的措施,如推行屯田,奖励垦 荒,兴修水利,减轻赋税,刺激了农业经济的大力发 作者简介:宋佳(1 983一),女,博士,讲师 通信作者:傅延龄,fuyanling@bucm.edu.cn [2]刘渡舟,王庆国.《伤寒论》“开郁泄热”法析要[J].河南 中医,1 986,6(5):卜4. 医杂志,l989,16(6):4 9. (收稿日期:2013一O8 O8) [3]万友生,赵绍琴,杜树明,等.汗法的运用和体会[j].中 ”Removing Stagnation and Clearing Heat”as The Essence of¨Clearing Heat of Yingfen to Qifen” WANG Xue—qian ,。~,L ’ ~,YAN Jun—tang 。。。,ZHAO Yah ・ ’ ,WANG Qing—guo ' , (1.School oy’Preclinical Medicine,Beijing University oy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2.”Basic Research j4"0r Application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s”Innovation Team,Beijing University oJ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3.Yanjing Liu’S School of Cold—Induced Febrile Diseases, 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Clearing heat of yingfen to qifen”is an important treatment method for yingfen and xuefen syn— dromes of febrile disease,and its content and use have always been widely discussed and attracted atten— tion.The core and essence of”clearing heat of yingfen to qifen”lie in clearing ying—heat,removing stagna— tion,and eliminating the barrier between qifen and yingfen,thus dissipating the heat according to the char acteristics of opening—dispersing.’’Removing stagnation and clearing heat”is actually the key point of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clearing heat of yingfen to qifen”. [Key words ̄febrile disease;clearing heat of yingfen to qifen;removing stagnation and clearing heat Website http://xuebao.ahtcm.edu.cn E~mail ahxbbjb@163.corn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第32卷第5期2013年1O月JOURNAI OF ANHUI q12M COI.LEGE Vo1.32 No.5 Oct.2013 展’ 。与此同时,明政府对手工业和商业也采取了 一系列扶持政策。军事、政治、法律制度的完备,科 举制度的恢复以及学校制度的建立完善,使得明代 在开国50多年的时间内迅速进入了富庶、安定的局 面。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 展。在科学技术方面,天文、历法、数学、建筑学和水 利_[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出现了徐光启、宋应星 等杰出的科学家及《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科学技 术著作 ]。 繁荣的社会经济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条件。明代 虽然进入后封建社会时期,但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 息,政局趋于稳定,经济相对繁荣,加上中央政府的 扶持,使得医学得以顺利、健康地向前发展。这期 间,出现了由政府组织完成的《普济方》以及《永乐大 典・医药编》等大型医药文献汇编,而由个人完成的 医著更是不计其数。可以说,中医学的发展在明代 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2 医学在矛盾交织的时代寻求新的突破 随着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种崭新的 经济形态的出现对意识形态各领域的影响尤为明 显,文艺领域出现了以冯梦龙《三言二拍》为代表的 市井文学的高度繁荣,以汤显祖《牡丹亭》为代表的 戏曲文艺的发展,以《西游记》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 学的发展,这些都不同程度地迎合了这种因新经济 形态的出现而带来的文化思潮与思想解放的需 求 。 在这样一个维护旧论与力求革新、尊经奉典与 创立新说的矛盾交织的时代,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中 医学,也必然受到这股文化思潮以及经济、政治、科 技等多元素的冲击。在明初期延续了金元名家遗风 之后,中医学也开始了批判与反思,在理论与实践中 寻求多方位的突破与创新,临证各科都取得了较为 突出的成就:①种痘预防天花,在我国医学史乃至近 代免疫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②温补学派在 对金元余绪的批判与反思中崛起,在论争、说理的过 程中,突出了脾胃与肾命的主题 ],并将宋明程朱理 学引入医学领域,对中医概念进行重新论述,带动了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并对经方的传承与运用产生 深远影响。③滥觞于明代、兴盛于清代的温病学派, 更是从辨证、立法、处方等方面另辟新途,大获奇效, 创制了诸多治瘟名方。从某种意义上讲,温病学派 的出现是对以六经辨证为纲要的经方运用的极大补 充与拓展。④大量专科性医学著作、综合性医学著 作以及医案医话类著作的产生。专科性医学著作有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万全的《育婴秘诀》《幼科发 挥》,陈实功的《外科正宗》等,综合性医学著作有徐 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张介宾的《景岳全书》、王肯 堂的《六科证治准绳》、薛己的《薛氏医案》等。这些 医学著作促进了医学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及交流。 ⑤随着明代中外医药文化交流的增多,较之前代,本 草学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药物学的集大成之 作——《本草纲目》的诞生标志着中药学发展的高 峰,也成为中医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3 明代儒士向医心理的普遍出现 就中国2 000多年封建王朝史而言,明代已进 入后封建时期,此时的封建政体弊端日显,走向末 路。在此背景下的科举制度亦难脱此藩篱,且至明 代,随着民间教育的相对普及,受教育的人员数量较 前代亦大为增加,但靠科举取士者却凤毛麟角,使得 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理论只 能得以狭隘发挥,而以儒家经典作为求学入仕进阶 的“儒士”开始将关注焦点由社会转向个人,转入与 现实政治疏远的行业,为了能较好地满足并实施儒 家的“ 爱”观,从医便不失为一种合适之选,“不为 良相,则为良医”则成为这一时期儒士的心理归 依【 。 纵观明代医家,因这种心理而从医者大有人在。 如新安医学奠基人之一汪机,幼时曾攻举子业,当过 秀才,但“屡试不利”,其父对他说:“昔范文正公尝自 祷日,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意谓仕而不于相,则其 泽之所及,顾不若医之博耳。”汪机顿时醒悟,“即弃 去科举浮文,肆力医家诸书”,终成名医 ]。再如张 景岳,13岁即随父亲游历北京,青壮年时期一直在 京城一带“从戎幕府”,求取功名,后“无所就”,加上 家道日贫,返回浙江绍兴开始行医,从此因医得名, 名声大噪,成为明末杰出的医学家 ]。ltL#b,由儒而 医的还有李中梓、孙一奎等人。 大批具有深厚儒学修养的文士从医,他们或先 儒后医,或弃儒从医,或儒而兼医,或知医自用,或研 医著述,这无疑为当时医学的发展注人了一股新的 力量[1。。“医易相通”“儒医相通”,儒士饱读经书, 文学素养较高,对医学经典的领悟力更深,无论是诠 释医经,还是构建医理,都远胜于前代。此外,他们 广泛吸收诸如天文、地理、哲学等其他知识来丰富医 学内容,并用儒家尽忠至孝、济世救人的道德规范来 约束自己,提高了医者的职业修养 ]。这些都从不 同层面带动了医学的发展与创新。 4 医学教育制度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明朝建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医学教育。官办医 学,即政府所设立之医学教育机构,分为中央与地方 E—rllai1 ahxbbjb@1 63.COH] 安徽 ”医学院学报第32卷第5期2013年1O月 J()URNAI ( ANHIj1 TCM COl LEGE Vo1.32 No.5 Oct.2013 两部分:中央为太 院,地方包括惠民药局与医学 的作用。世医制度对医学发展的负面影响也同样客 观存在。这种刻板严格的制度限制了儒士业医的自 南性,使得医生的来源主要局限于世医家庭,缺少新 生力量(主要是儒士)的加入,从而限制了医生队伍 总体素质的提高。另外,世医制度的约束,使得在同 一(一种地方医政机构)“。。惠民药局为平民所设,乃 沿袭宋制,平时负责救疗贫病军民,荒疫时参与政府 组织的救治诊疗活动。医学是政府在地方衙门中设 奇:的作为关注民生的职能机构,并被赋予独立的办 公场地及官印。医学除为地方百姓提供医疗服务 地区行医的医户存在一定的竞争,这种竞争关系 外,还不断为地方培训医务人员,同时并负责整理、 刊印地方医疗文献,传承医学文化。此外,医学还有 …使得很多医户将自己的医疗经验秘不外传,从而阻 碍了医疗经验的交流推广与医学理论的创新 引。 6 宋明理学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个重要职能即通过对医疗事故的公开处理,来赢 得百姓的信赖亦借此警告医者当精益求精。 除官办医学之外,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也是构 成明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明代医学发 展的贡献甚至强于官办医学教育模式。最具代表的 当属明清时期影响深远的新安医派,其专科医学特 色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形式便是家族链传承,如编 纂《名医类案》的江瑾父子,如新安张氏家族,槐塘程 氏家族,歙县余氏家族,澄塘程氏家族,皆是家族传 承的舆型 J。虽然从客观上讲,政府对医学的推动 力度虽然存在欠缺,导致很多边远偏僻地区的医疗 仍lf反其落后,百姓有病仍求助于巫觋僧道而非医药, 而凡明代业医者的乍活待遇较差,常出现医户逃户 现象,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着医学的发展。 。I。 但总体来说,诸多医学教育措施的推进对稳定礼会 及推动医学发展,仍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5 世医制度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明朝在继承元朝户籍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 了一套更加严格的分行分户、子袭父业的行户世袭 制度,医户管理也不例外,从而形成了世医制度。明 代行户世袭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医药行业从业者管理 尤_}={=严格,除了要求户部按户籍管理规定对他们登 记造册外,还要“凡医药之人,礼部务必备知,以凭取 用” 。此外.还规定了妄行叛籍的刑处办法, “凡 、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 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1] 。另 外,作为官方医学教育的最高机构太医院,选拔医学 十主要从臀记造册的医学子弟中挑选,如太医院医 官医士“私逃或违限,径行除籍”【l,I]2277。以上诸项规 定足 当时世医制度的完备与严格。 世医制度的实行在明代医学发展历程中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是影响医学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社会 政治 素。承袭元朝的户籍管理制度而建立的世医 制 存当Hlf基本是适应社会医学发展需求的,尤其 存明王朝建立前期,政局尚不稳固,经济也不强盛, 陕制度的执行对于稳定从医人员的数量,对于弥 补巾失政府对医学教育普及的不足,起着至关重要 宋明理学又称宋代义理之学,程朱理学或新儒 学,始创于北宋,发展兴盛于南宋、金元。至明代,太 祖朱元璋独尊程朱,理学开始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一直延续到清末¨ ¨]。理学的兴起对医学领域的影 响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时间之久,较之先秦诸子百 家,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学者认为,白明中期始,新 安医学逐渐发展、兴盛并成为传统医学领域中最有 特色的儒医群体,与新安乃“程朱阙里”、理学盛行的 关系最为密切 。这种说法或许有失偏颇,但理学 对明代医学的影响之大,却不可亦不能忽略。 程朱理学探讨“仁”“格物致知”“太极”“性命之 说”等,这些均对明代医学有着重要影响,如明代医 家认为“医乃f_二术也,笔之于书,欲天下同归于f.二 也”,“日承 训,遂体求 之旨。以精活人之术”,“上 可以辅圣主拯世之心,下可以见儒者彳_民之效,而医 道不失职矣”,即是将“仁”的思想奉为圭臬。另外宋 明理学探讨的阴阳、太极概念被引入到医学体系并 加以发挥,从而促进了明代中医基础理论的不断完 善以及命门学说的深入探讨。前者包括阴阳学说的 深化,先后天根本论的深入讨论以及精气神形等概 念的进一步阐释;后者则在温补学派医家的论争与 探讨中达到顶峰,尤以孙一奎的“命门动气说”、赵献 可的“命门相火说”、张景岳的“命门水火说”为代表。 可见,宋明理学对明代医学起着指导、渗透、营养、磨 合、催化的综合作用,是明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文化背 景之一。 7 疫病频繁流行对医学发展的需求 在中国2 000余年的封建史上,传染病的流行 是推动医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伤寒 杂病论》成书的东汉末年,正是疫病大流行的年代, 张仲景在序言中写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 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 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足见当 时伤寒流行范围之广、程度之重lI 。正是因为亲眼 目睹疫病的流行给百姓生命带来的严重威胁,历代 Website http://xuebao.ahtcm.edu.crl E mail ahxbbjb@163.com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第32卷第5期2013年lO月JOURNAI ()F ANHUI TCM )l I R记Vo1.32 No.5 Oct.2013 7 瘀血致内生五邪探析 管敏国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石il{医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摘要]中医病因有“外感六淫”和“内生五邪”之分。瘀血内停,阻滞气机,使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可致风、寒、 湿、燥、热五邪内生。临床实践表明,瘀血对“内生五邪”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瘀血;内生五邪;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 [中图分类号-]R228[文献标志码]A[DOll10.3969/j.issn.1000—2219.2013.05.003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 “内燥”、“内热”,统称为“内生五邪”。所谓“内生五 腑阴阳、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似于 邪”,并非致病因素,而是脏腑阴阳和气血津液失常 风、寒、湿、燥、热等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状态。L夭]其 所形成的综合性病理变化。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环 临床症状特点类似六淫邪气,但病起于内,为了与外 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内生五邪”在慢性病中所起 邪有所区别,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 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现代临床疾病诊治中占有不 可忽视的地位,并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 。现 作者简介:管敏国(1 985一),男,硕十研究生 通过总结古人及近代医家有关“内生五邪”的认识, 都有医家研究疫病,并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经验及理 十向医的心里归依EJ3.中医文献杂志,2005(4):30~32. 论参考,而这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医学的发展。 Es?高尔鑫.汗石山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 版 明代频繁发生的疫病流行促使医家研习岐黄之 丰十,1 999:84l一853. 术,从而推动了医学的发展。据《明史》和《明实录》 E97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M7.北京:中同中医药 版 记载,明代大规模的传染病流行至少有3O次,病死 利:,1 999:186l一1863. 人数约计l78 898人l1“。。而据张志斌所著《中国古 [1ol黄熙,黄孝周.程朱理学与新安医学之探讨[J].安徽中 医学院学报,2004,23(4):8 11. 代疫病流行年表》中所列,明代全国各地共发生大小 ・一11]岳精柱.明代官办医学研究EJ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疫病流行的次数达265次[2o1。 2005,6( ):1 99 201. 疫病频繁流行对医学的发展提 了迫切要求。 [1 2]童光东.沦新安医家家族链是新安医学发展的重要形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地方医疗 式[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9(2):23 26. 教育的措施,也是出于稳定社会、对抗疫疠的需要。 [1 31刘正刚,郭义宇.明代地方医学的教育功能[J].南京中 尤其至明代晚期,疫病肆虐,而温病学派的异军突 医药大学学报,2009,10(3):l57—161. 起,也正是明朝医家对抗疫疠的经验与学术积累的 [14]李东阳.大明会典:户部六[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 必然结果。 印 ,1 989:1575,2277. 参考文献: [15]夏有兵.明朝世医制度评判与启示[J].南京中医药大 [1]中罔医籍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围医籍大辞典[M].上 学学报,2002,3(3):13O 132. 海:上海科学技术 版社,2002. [1 6]袁立道.理学源流与中医学[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E23毛军.明清时期医书的特点及新成就研究[J].下企医 1992,12(4):13—14. 干『J,2007,20(6):75 78. [17]肖巍.张景岳医学思想与宋明理学关系之浅探EJ3.文 [3]赵艳.社会环境对明代方剂学发展的影响EJ7.世界中西 史博览,2007(1):36—37. 医结合杂志,2009,/1(10):688—689. [18]张仲景.伤寒论EM3.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4]王振国.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M].济南:齐鲁书 l一2. 社,2006:369. [1 9]梁峻.中围古代医政史略[M3.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 Es;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 联书店,2009:191 204. 出版社,1995:l45 147. [6]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J版 [2O]张志斌.中同古代疫病流行年表[M].福州:福建科学 礼,2006:l49. 技术 版社,2007:6 105. [7]李德锋,乔龙续.从“独善其身”到“则为良医”:试析晚明 (收稿日期:2013-04—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