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总第127期) 2007年6月 中国布政z猩 CHINA MUNICIPAL ENGINEERING No.3(SeriaI No.127) Jun.2007 重叠式换乘站换乘方式及客流组织探讨 杜昌锦 (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31) 摘要:通过广州沙园站广佛线与8号线换乘的地铁车站工程设计实例,研究和分析了重叠式换乘站车站客流量、客流 组织中的换乘方式选择。在选定平行换乘方式时,对公共区扶梯的5种布置方式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提出了一种直 达地下三层的扶梯设于沿8号线侧的两端部方案。这是一种较合理、经济、适用的布置方式。 关键词:地铁车站;重叠式;平行换乘;客流组织 中图分类号:U2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55(2007)03-0073-02 重叠式换乘车站分上、下两层分别换乘的方式及 2运营功能定位及设计的边界条件 上下重叠式同向或不同向换乘方式。其中上下两层 分别换乘的方式较为普遍,上下重叠同向或者不同 向的换乘方式在客流组织上有其特殊性。本文以珠 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州至佛山段的沙园站 为例,进行分析和研究。 1 沙园站周边环境特征 1)广佛线的沙园站与规划的8号线呈换乘关系。 广佛线和8号线在沙园站受区间线路和两端立交桥 桥墩的制约,车站只能左、右线上下重叠。8号线、 广佛线同时设计、同时施工。 2)规划的8号线车站有效站台长为140 ITI。经分 析客流比较大,侧站台宽度暂取3.5 ITI。 3)广佛线有效站台长为80 m。根据早高峰客流 沙园站是珠江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州至佛山 段线上的一个中间站,也是广佛线与8号线的换乘 站。其站位位于广州市工业大道北段,呈西北、东 南走向。现状道路狭窄,道路交通繁忙,地面交通 压力较大。周边环境如图1所示。 预测,广佛线的设计客流为l0 062人/h,换乘客流 为5 333人/h。根据设计客流计算,广佛线侧的侧站 台宽度取2.5 m。广佛线车站两端为盾构吊出井。为 了减小车站两端区间左、右线重叠段的难度、长度 及盾构吊出的要求,左右线之间的垂直间距为 7.75 m。 4)根据对紧急情况下的疏散计算发现,本站在地 下二层为疏散瓶颈。按假定的极限疏散时间及假定 的地下二层的疏散人数在1.5万人/h,反推理论疏散 宽度约为8.5 m。 3换乘方式的选择 常规情况下采取平面换乘方式。由于站位位于两 个立交桥之间,车站所在规划路面比较窄,因此只 能以通道换乘方式和平行换乘方式进行比较。 1)通道换乘方式。此方案把广佛线与8号线彻底 分开,有利于两线通过水平通道换乘,但两站埋深 较大,需分期建设。在已明确两线合建的原则下, 图1站址环境图 通道换乘使用功能差,客流行走距离长,车站规模、 投资规模较大。此方式不予研究。 2)平行换乘方式又分两种:各线一层,上下换 收稿日期:2007-03-12 作者简介:杜昌锦(1962一)女.大专,房建工程师、二级注 册建筑师,现任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建筑 乘;上下重叠,同向换乘。平行同向换乘方式即广 佛线与8号线均为上、下重叠侧式站台(见图2)同 站台的换乘方式。这种方式的换乘距离短、换乘方 73 所副总工程师.从事地铁建筑专业设计时间10多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圈希政Z程 杜昌锦:重叠式换乘站换乘方式及客流组织探讨 2007年第3期 4.1 客流上、下点位置及客流分布点分析 本站必须满足地下二层、地下三层的乘客在 80 m、140 m有效站台长度范围内上、下点客流分布 点均匀的要求。因此综合分析这5个方案,认为分 广 上 图e)所示的方案可以使地下二层、地下三层上、下 车客流分布点非常均匀,继续上行和下行的客流无 交叉,且非常便捷,地下二层、地下三层中部由于 图2平行换乘(上下重叠、同向换乘) 无扶梯,空间通透、功能合理,因此分图e)方案可 便,对两端区间的影响小,能避免上述其它方案存 在的问题。经初步分析比较,作为本文重点研究和 分析的换乘方式。 3)为了尽可能减小车站站厅层扶梯组数对公共 区的影响,给公共区一个宽敞、轻松的环境,根据 为推荐方案。 4.2客流交叉情况及换乘流线的分析 根据本站为地下三层,提升高度达13.2 m,可 以提出两个方案。 1)方案一为直达地下三层的扶梯设于沿8号线侧 设计边界条件,计算并配置相应的扶梯数量。在车 站的双排柱之间每点布置3部扶梯。 4)根据客流计算的两线侧站台宽度及扶梯设置位 置,本站地下二层和地下三层岛式站台宽度取14 m。 4公共区扶梯的布置方式 中部方案。该方案最大的优点是:在80 m有效站台 范围内的两个直达梯设置在中部,能非常方便地满 足大部分地下二层、地下三层8号线和广佛线客流 疏散和候车的要求;设置的扶梯能使地下二、三层 上、下车的客流分布点均匀,乘客无论在何层候车 或者出站,都非常便捷,且无交叉;可使站厅公共 区非常紧凑,车站可缩短。但是,该方案的地下二 层中部空间被交叉扶梯分割得狭小和零散,通透性 根据已选定的平行换乘方式,针对不同的客流 上、下点位置及客流分布点,客流交叉情况及换乘 流线,可得到公共区扶梯布置方式的5个方案。5个 方案的示意图分别见图3中分图a)~分图e)。 差,两侧候车客流对视效果差。 2)方案二为直达地下三层的扶梯设于沿8号线侧 的两端部方案。站厅付费区内仅非常紧凑布置的两 组楼、扶梯,能保证乘客非常方便、快捷地进入相 应的站台层候车和出站。该方案不论在地下二层还 是在地下三层,在中部80 m有效站台乘客最为集中 的范围内,乘客视觉效果好,宽敞、空透感强;设 置的楼、扶梯能使地下二、三层上、下车的客流分 布点比较均匀,乘客在地下二层8号线140m站台侧 的两端,虽行走距离比方案一稍远,但仍满足规范 要求。从人的舒适度角度不失为较佳的方案。 5结语 本文对已选定的重叠式换乘平行换乘方式中,优 选了公共区扶梯的布置方式。结合客流组织的优化, 该布置方式中的方案二由于客流组织合理,便捷、通 畅、有序、换乘空间大且通视性好、换乘路径短、 客流流动无交叉,客流分布点比较均匀等优点,该 e) 布置方式对于平行换乘,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布置 形式 图3公共区扶梯的布置方式方案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