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送戏下乡质量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苏万才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振兴乡村战略”,为新时代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描绘了新的蓝图。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农民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农民,有利于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组织好优质文化产品下乡,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是摆在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面前一项责无旁贷的职责使命。
当前,随着党在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落实,政府购买文化的力度不断加大,文化部门组织文化下乡的艺术产品种类与形式更加多姿多彩。仅盐都区2017年就组织文化下乡送戏达282场,送戏的形式也已经由过去送戏到镇深入到村组,参加送戏活动的也由过去的专业淮剧团扩大到剧团、文化馆、群众艺术馆与三个业余团队共同参与,各艺术品种之花竞相绽放,文艺形式的丰富多彩,让群众尽享先进文化带来的愉悦与幸福。
一、让文化产品更加对路。盐城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区,盐都区是淮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演唱淮剧的业余团队就十分活跃。市淮剧团作为区级专业剧团,近年来创作演出的大型淮剧《鸡毛蒜皮》《十品村官》《菜籽花开》《送你过江》等先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专业剧团调演优秀奖、江苏省艺术节戏剧大奖等一系列殊荣。14个乡镇也都有业余淮剧团队,听淮戏、唱淮戏成为全区百万群众丰富的精神食粮。过去送文化下乡,区文化部门只管组织节目就行了,认为上面送什么,下面就得看什么,至于群众的兴趣大不大、爱不爱好就不去管了。去年春我们在组织文化大走访过程中,在群众反馈的意见中,就收集到特别是广大基层观众的普遍诉求,他们需要优秀的淮剧下乡。在盐都,老百姓喜爱看淮剧,一些老年观众更是对传统淮调眷恋不舍,情有独钟。为此,在送戏下乡中我们就努力满足群众要求,一是增加专业剧团演出的场次,针对专业剧团演出任务繁重的现状,打好时间差,利用白天的上下午组织剧团下乡,演出折子戏与相关戏剧片断;二是创作排练现代小淮剧,如《二子回乡》《蟹田春歌》等。这些优秀的小淮剧切中时弊、短小精悍,紧密结合时事宣传,很受群众喜爱与欢迎。如为配合全市文明城市创建的小淮剧《邻里之间》,通过两家多年邻里关系不睦,老死不相往来的两户妇女,为一处乱扔的垃圾而发生的矛盾,深刻的剖析了不文明带来的种种危害以及造成的不良影响,演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些曾经有类似不文明行为的居民深受触动,让不少人从中得到启迪,自觉与陈规陋习告别,收到了特别显著的效果。适当组织古装传统戏下乡。针对当下农村老年群体
多,传统戏剧影响大的特点,在送戏下乡的种类中注意增加老年观众喜爱的传统戏,如《秦香莲》《吴汉三杀》《孟姜女》《白蛇传》等,这些传统戏剧影响力巨大,不少群众久看不厌,兴趣盎然。在去年年底的意见反馈中,群众对送戏下乡的质量满意度达96%。
二、让文化品种更加丰富。送文化下乡,这既是党和政府交给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开展文化惠民的职责所在。近年来我们从文化民生出发,十分注意文化下乡的艺术品种,努力让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奉献给群众。如何做到品种的多样化,我们的举措是“三个优选”,一是优选节目。在送戏下乡的菜单中选择了一批在全国群文赛事中获奖的节目,其中有全国“群星奖”获奖节目,也是省“五星工程奖”的金奖节目,这些被移植来的节目付排上演后,提升了文化产品的整体质量。二是优选品种。在送戏下乡的菜单中,既有群众喜爱的地方淮剧戏曲,古装戏与现代戏,也有鲜活生动的小品、情景剧等,同时注意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江苏民歌,盐城地方小调等。在艺术形式上还有一些莲湘、跑旱驴、水乡腰鼓等艺术品种,让一台节目多姿多彩、琳琅满目,让群众共享丰富的文化大餐。三是优选团队。这几年,为保证送戏下乡的质量,我们做到在团队组织上严格挑选,注重整体素质,确保下乡演出的团队风气正、素质好,保持优秀的团队精神,务求每场演出都能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印象。注重艺术水准,采取宁缺务滥,每一个团队需要严格考核,自觉抵制人情事故,达不到一定艺术水准的不能承担送戏任务。注重整体包装,为提高演出的效果,我们专门雇用一辆舞台演出车,对演员的服饰、道具包括舞台背景的设计、台上的氛围渲染都进行一一审查把关,确保所送出去的节目能达到一定艺术层次与质量。去年,在省文化厅组织的对“三送”活动验收中,我区送文化下乡获得领导的表彰,参加服务的剧团还连续两年获中宣部表彰为全国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先进集体,队伍中并有3人获省、市、区文化下乡先进个人称号。
三、让送戏下乡彰显特色。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在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征途上,需要我们把创作生产的优秀作品,送到基层一线去,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塑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在送戏下乡的行动上,我们实现“三个转换”,一是思想转换,变要我送为我要送。过去作为文化主管部门,把送戏下乡看成是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是指令性的要求,没有认识到送戏下乡的巨大意义。如今,承担送戏下乡这
91
剧影月报文化视点
文化馆在群众文艺团队建设中的责任担当
■徐振斌
做好群众文艺团队工作本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如何真正做好做实这项工作确是一个并不轻松的易事。本文阐述新情势下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的重要性、目前群众文艺团队运行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加强群众文艺团队建设路径。强调文化馆必须发挥自身优势,重视和加强文艺团队建设,以能力和智慧推进群众文艺团队科学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
2016年12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指出,“国家鼓励公民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自主开展健康文明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突出强调要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一基本文化权益。如何指导、支持、帮助广大群众更好地参与文化、体验文化、品味文化,实现他们的文化梦想,加强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建设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工作路径。它既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文化权益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均等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文化馆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全民艺术普及的新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示范实践和提升引领作用,做好群众文化团队工作是文化馆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
群众文艺团队特征
近几年来,群众文艺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在满足自身娱乐需求的同时,又弥补了社会各阶层、各年龄层次对不同文化种类、样式的需要,呈现着朝气蓬勃的生机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来自最基层,具有群体性。群众文艺团队是由地缘相连、兴趣相同、爱好相近的志同道合的人群自发组织成立的各种
文艺类别的社会组织。团队的主体大多是最基层的群众,他们年龄不同、身份不一、兴趣各异,来自各行各业,有离退休群众,有在职市民;有街道居民,有乡村农民。参加团队的条件少、门槛低,其组织者也都是群众推举产生。从这个意义说,他们是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最末梢、最广泛的受益群体。
分布网格化,具有广泛性。群众文艺团队遍布城乡,活跃在社区、乡村。如今的街道广场、乡村田野,到处都有星罗棋布般群众文艺团队活动的身影。群众文艺活动的松散性、亲情性、易学性、实用性,吸引带动了更多的群众走出家门参与其中。群众文艺团队来自群众,活动符合群众意愿,因而最受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喜爱。
活动最丰富,具有娱乐性。群众文艺团队形式多样,门类众多,参与者兴趣各异,决定了他们活动的丰富多彩,雅俗共赏。团队大多以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特点开展各种活动,既展示自己兴趣爱好追求的成果,又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体的欣赏欲望。
影响最深远,具有传播性。群众文艺团队来自基层,活跃在民间,团队像一条条纽带,把人们联系在一起,交流感情、吐露心声、连接着亲情乡情。他们通过开展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自己的文艺素质得到提高,潜移默化中传播新风尚,凝聚正能量。随着音视频、网络微信等科技设备和传播手段的应用,群众文艺团队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群众文艺团队现状
群众文艺团队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涉及生活、艺术等多个门类,是一个庞大、松散而具广泛影响力的社会团体。群众文艺团队适应群众精神需求应运而生,表现出新生事物努力成长的生命活力。但是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显露出的一些问题也影响其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既是领导的信任要求,更是我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坚持四个自信,推动文化民生的职责所在。从而在思想上更加主动积极的挑起送戏下乡的重担。去年我局新增加了82个送戏送电影点,这些地方都是边远湖荡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相对薄弱。文化下乡的覆盖面日益扩大,让从事此项工作的同志更有成就感。二是产品转换。过去送戏下乡是我们送什么,群众看什么。年初就将全年任务排好送给领导过堂。如今送什么由群众点单,老百姓说了算。在送戏下
乡的组织中增加地方淮剧的做法,就是在听取群众要求后实施的,此举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三是季节转换。过去送戏下乡是按照全年总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每一个月份,基本上是按部就班,预先制定好线路,排好送戏日程。现今我们是结合农村的四时八节,一切按照群众需求落实。如今年正月初六是我区里下河地区的打春牛节,我们就利用这一传统节日与送戏下乡结合,在演出中每场观众都达到10多万人,这三个转换彰显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特色,收到显著的效果。
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