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学科课程纲要
科目名称 适用年级 需要课时 数学 一年级 62课时左右 课程类型 义务教育必修课 设计教师 编制时间 2019-3-1 教 材 分 析 (包括本册教材在本门课程和年级段的地位与作用,及教学的重点和学习的难点) 1.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笔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做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米、厘米的认识,认识钟表。 4. 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5.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6.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笔算。 7.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笔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学 情 分 析 (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1、基本情况分析:学生人数30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的数学素质较好,掌握了继续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具备了基本能力,学习数学兴趣浓厚。但是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审题能力还需要加强。 2、这学期我将继续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课 程 目 标 (4—6条) 双基要求(基本要求和对部分学生的较高要求) 1 、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 100 以内的数。 2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初步学会估算。 3 、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4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5、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6、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知道 1 米 =100 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7、在统计活动中,学会初步简单数据整理的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完成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课 程 内 容 (一)数与代数 1、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100以内的数。并能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初步学会估算。 3、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4、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空间与图形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三)统计与概率 在统计活动中,学会初步简单数据整理的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能完成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1、加深对百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方法、图形与统计等知识的理解。 2、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的渠道与方法
(一)课程资源 1.常规资源: (1)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增 减或调序。 (2)练习:课本后的“自主练习”、《三维同步训练》等 (3)小棒、圆片、计数器、积木、铅笔等学具准备,全区课程资源库中的经典教学设计。 2.信息化资源:课件(自制课件和全区课程资源库中的精品课件)。 3.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教室。 (二)实施手段 1 、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呆板的形象,使用儿童化语言,寻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上我 的课。发展学生能力,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2 、重视培养习惯。好的习惯使学生学习数学事半功倍。 在平时的教学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快速口算,使用尺子,认真思考等良好习惯,形成自觉行为。 课 程 3 、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效率,合理利用时间,在课堂上获取方法,解决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和基础知识同步实 施 发展。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含具体4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教学进度安数学。数学实践活动,形式上要活泼有趣,课内外结合,巩固。 排和实施所所学知识,逐步提高数学能力。5、精心设计作业,在作业练习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开需的条件) 展优秀作业和特色作业展评。 6、用好单元学习质量检测,做好教学质量分析与反馈,上好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 (三)课时安排 一 下雨了 -- 认识钟表 ………………………2 课时 二 丰收了 --100 以内数的认识 ………………7 课时 智慧广场------------------------------------2课时 三牧童 –认识图形 ………………………2 课时 趣味拼摆………………………1 课时 四 绿色行动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11 课时 五 小小存钱罐 -- 人民币的认识 ……………………4课时
六 大海边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13课时 智慧广场 ……………………………………………2 课时 七 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 阿福的新衣 -- 厘米、米的认识 ………………4 课时 我们身上的“小尺子”----------------------1课时 九 我换牙了 -- 统计 …………………………2 课时 十 儿童乐园 -- 总复习 ………………………5 课时
课 程 评 价 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突出重点,全面综合评价每一位学生。 1.形成性评价(40%权重) (1)学生单元学习质量检测。 (2)课堂表现(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品质、学习效果)。 (3)学生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学业成果、反映学生成长的材料等)。 (4)进行两次作业展览(常规作业、数学日记、数学手抄报),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提高作业的正确率,促进个性化学习。 (5)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相结合。 以上四项均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价。 说明:优秀为100分—90分,良好为89分—75分,合格为74分—60分,不合格为60分以下。 2.终结性评价(60%权重) (1)单项测试:计算、几何与图形、解决问题和实践活动。均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价。等级分值参照形成性评价。 (2)期末学业水平检测。(等级制) 根据形成性评价及综合性评价结果,综合评定学生本学期数学课程学习结果。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评价方式多样,采用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教师结合数学学习档案及检测结果对学生进行分析,客观地给学生一个评价,并指出数学学习的进步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审 议 意 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