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当代创新特征解析与反思——从创新、需要、发展三者关系看

当代创新特征解析与反思——从创新、需要、发展三者关系看

来源:智榕旅游
当代创新特征解析与反思——从创新、需要、发展三者关系看

作者: 徐 愚

来源:《创新科技》 2012年第9期

文/ 徐愚

需要之变是创新之变的根源

需要是人的存在的展现方式。换句话说,人的存在方式也就决定了人的需要方式。“存在”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就是不断需要和不断满足的过程,人是通过需要来展现自我的存在,又通过满足需要来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首先,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这是人之为人的物质基础;其次,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也曾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不但作为物质层面的自然存在物,还作为社会关系层面的社会存在物;第三,除了上述的两种存在方式之外,人之为人还具有第三种独特的存在方式,那就是人的思想。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帕斯卡曾写过一篇极为著名且流传甚广的文章《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在其中他认为,人虽微小却比置人于死地的东西高贵得多,其原因就在于人能够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人能够思想。所以,人的第三种存在方式就是人作为思想层面的精神存在物。人的存在方式对应着人的需要方式,人的存在和人的需要并不是两个独立不同的问题,两者是一体两面的。三种存在方式决定了人的三种需要,即维持人的生命运动与延续的各种条件构成了人的肉体的、经济的、物质的自然需要;保证社会存在与运动的各种条件构成了人的交往的社会需要;满足人的心理生活、思维活动的各种条件构成了人的信息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需要。

需要促进创新活动,是创新的核心动力。值得注意的是,有了需要并不是就意味着创新,需要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所有的需要都会促进创新活动。这是因为需要自身的层次性和种类性,不是所有层次和种类的需要都会给创新活动带来促进作用。简单来说,只有不能够被现状所满足的需要才能看做是创新的真正动力。而需要的复杂性不仅仅体现于此,人的需要还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同,由此带来的就是创新特征具有时代性。在原始社会中,人的需要仅仅局限在获得生存,所以早期的创新活动也只能是生存创新,所关注的是如何不被野兽袭击、如何获得更多的食物等;到了工业社会,大机器时代使得人的核心需要转变成为生产需要,人们开始关注生产的效率、机械的运用,社会的创新更多转变为一种生产创新;随着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中,对于生产效率的追逐和市场的饱和趋势,人的需要在社会之中更多体现于竞争需要,由此带来的也就是创新特征转变为一种以竞争为其目的的创新活动。

当下我们市场中的技术产品层出不穷,纷繁复杂,往往让普通的消费者感到眼花缭乱,这也恰恰说明我们当代竞争创新的时代特征。生存创新往往是一种必要的创新,到了生产创新或许绝大多数也是必要的,而在竞争创新之中由于创新活动的动力来源于竞争的需要,所以竞争创新往往是一种“不必要”的创新。在这种“不必要”的背后是创新特征的时代性。人类社会还在不断前进之中,对人全面的发展的需要在逐渐地成为社会的核心需要,创新也将更多地从目前竞争创新转变为一种人的全面的创新活动中去。

发展周期的加速使得创新活动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首先,我们来简单区分一下两种不同的发展形态。我们所说的发展,指得是一种具有整体趋势的、方向性的变化,是一种前进或者说进步。我们都知道,对于变化而言,可以分为量变和质变两种,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所产生的结果。发展作为具有方向性的变化,其自身也应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发展形态,我们可以称之为规模性发展和结构性

发展。规模性发展所指的是一种在规模方面的由小至大的发展,是一种量的积累性发展;而结构性发展所指的是在结构层面的革新,是一种质的变革性发展。对于这两种发展形态,只用创新这一个因素来解释是不够的。从社会历史中应当看出人类社会发展到如此阶段,除了创新的力量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之外,还有着另外一种力量对于我们当前社会的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积累”的力量。这是一种极为重要却又极易被忽视的因素,如果没有积累的作用,不论是科学知识还是人类社会都只能处于流变之中而无法形成,创新和发展也就无的放矢。积累所可能带来的发展只能是规模性发展,单纯积累本身并不能带来具有革命性的变化,结构性发展的推动力只能是创新。

积累所得到的只有规模性发展,而结构性发展只有由创新活动而来。所以我们看到,创新的作用如此关键,也就可以理解人们为什么往往只认为创新是发展的唯一因素了。积累对于发展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由始至终的作用,而创新对于发展是一种间歇式的、革命性的作用。对于发展来说,积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作用,而创新并非如此。只有在积累作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规模性发展就不能够单独支撑事物的前进,结构性发展就会成为一种迫在眉睫的必然。也只有在此时,创新才体现出其真正的力量所在,真正地推动发展过程迈向另一个台阶。而经过创新的结构性发展之后,则又会再度开始积累的缓慢作用。总结来说,只有在规模性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之时,创新才能够真正显现出其核心推动力,推动着结构性发展的产生。

不能够被现状所满足的需要促进创新活动,创新推动发展的结构性转变,而发展则再次地激发出人们更多的不能被现状所满足的需要。由此,需要、创新、发展成为一个不断演进的逻辑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创新作为整个逻辑循环的动力所在,而发展则是循环的目的,我们称此逻辑循环为“发展循环”。发展循环的运转速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创新的“效率”。因为创新作为发展循环的动力,也可以认为发展循环的瓶颈。在当下社会中,信息爆炸、知识膨胀,社会对于发展的迫切渴望是史无前例的。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节奏的提高,即便人们为此已经压得喘不过气而不情愿这一事实的发生,发展周期还是不断地压缩、不断地加速。所以,作为发展动力和瓶颈的创新活动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期许,人们都在试图通过创新活动推动发展来实现自身价值和利益。由此所带来的就是,整个社会对创新的重视和投入都空前的扩大,创新的时间被极大缩短、创新的强度被极大增强。创新成为社会的核心活动,社会也就转型成为创新型社会,人们的实践活动也无不和创新密切联系。简单说来,创新已经成为了手段和目的相统一的一种实践活动。

对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和对现代

性的反思使得创新在当代受到追捧和推崇

创新活动在当今社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这和主体性的觉醒以及现代性的反思是分不开的。早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人类的力量和自然的力量相比极为微弱,人类对于自然的“神力”充满着敬畏并且认为自然拥有着不可抗拒和不能改变的能力。此时的人类在自然面前毫无主体性可言,只是在自然之中勉强生存而已,此时的创新活动也只是简单的、被动的和无意识的。在古希腊早期的哲学中,先哲们所关注的问题是世界的本原问题,所关注的对象是包含着宇宙万物的自然,而到了苏格拉底开始第一次将人们思考的问题从天上拉回到了地上,从关注宇宙万物转而开始思考人和社会的关系。但是,时间继而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在这长达十个世纪的中世纪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了罗马教廷的压制,人们并不去关注自我和内心。以至于在后来的文艺复兴中,人们以古希腊的文化来对抗当时罗马教廷的权威,以此来重新树立人的主体性观念。康德曾如此来解释何为“启蒙”,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也就是说,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带来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不依靠外在的权威而关注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此时人们开始摆脱了自然神话、宗教在思想中的枷锁,开始去认识自我和表达自我。

由此所带来的就是在创新活动中,人们开始主动的有意识的运用自身能力去改造世界,并且在改造的过程中主体性意识不断的增强。人们甚至开始认为,自然在人的主体性面前是可以被任意改造的,人和自然的关系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同以往了。虽然这样的看法现在来看是有其负面影响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和高涨,人们开始有信心通过自身的能力去改造世界而不是任凭自然对自身的限制。创新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们在创新之中改造世界、认识自身,而对主体性的认识又会加强人们对于创新活动的信心和投入。如此,从16世纪以来,创新特征的变化发展和主体性的觉醒密不可分。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之后,在西方社会中掀起了后现代思潮,其中就有西方学者认为现代性是在不断建构之中的,而这个建构过程的外在表现就是不断加剧、不断受到重视的创新活动。

结束语

创新是一种当代实践活动,当代创新特征的变化与当代社会整体发展有着深刻紧密的联系。对于当代创新特征的解析是一个有着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创新理论。

创新本质要求多元性,只有在一个多元性、多样性的环境中,创新能力才能够提高、创新思维才能够培养,创新本身也才能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活动。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对于当代创新特征问题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对于当代创新问题的研究一定是迫在眉睫的,也一定是前途光明的。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