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惊蛰打雷

惊蛰打雷

来源:智榕旅游
惊蛰打雷

【篇一:描写惊蛰的历代诗词精选】

描写惊蛰的历代诗词精选 1、《春晴泛舟》(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2、《惊蛰》(左河水)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农耕。 3、《观田家》(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4、《义雀行和朱评事》(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5、《秦娥月/忆秦娥》(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6、《水龙吟 寿族父瑞 堂是日惊蛰》(吴存)

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吾宗仙猛,当年乘此,遨游人世。玉颊银须,胡麻饭饱,九霞觞醉。爱青青门外,万丝杨柳,都捻作,长生缕。

七十三年闲眼,阅人间几多兴废。酸碱嚼破,如今翻觉,淡中有味。总把余年,载松长竹,种兰培桂。待与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霁。

【篇二:惊蛰】

春霆发响,惊蛰飞竞,生机勃发,春光烂漫——惊蛰节气话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一、惊蛰气温与物候。

震为雷,雷惊动,潜藏之物都惊恐而出。蛰是潜伏,所以陶渊明诗用“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惊蛰原名“启蛰”,改启为惊,突出了惊动。惊蛰最有气势的描写是:“春霆发响,惊蛰飞竞,潜龙浮景,幽泉高镜”,如此生机勃发,方有春光烂漫。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惊蛰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物候桃始华: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仓庚鸣:庚,亦作鹒,黄鹂也。《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鹰化为鸠:鹰,蛰鸟也,鹞鹯之属;鸠,即今之布谷。

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二、惊蛰与养生。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这概括了惊蛰养生在起居方面的基点要点。 三、惊蛰民俗 1.祭白虎

民间有惊蛰祭白虎的习俗。传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惊蛰日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遭小人恶语算计,以致年内诸事不顺。祭白虎,可免受小人之害。祭白虎,是指拜祭纸绘的白老虎,老虎为黄

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以肥猪血喂之,使其饱后不出口伤人,再以生猪肉抹在老虎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是非。 2.熏艾

惊蛰之后,蛇虫出动。古时惊蛰当日,人们点燃清香、艾草,持之熏家中四角,驱除蛇、 虫、霉味。 3.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传说,雍正年间,晋商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4、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5、“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四、蛰 思

又到惊蛰,便想起这个不常用的“蛰”来。“蛰”最初的字形是“虫”字在“执”字内而非下,字面的意思为“被控制的虫子”,科学的说法是“动物以介于睡觉和冬眠之间的方式越冬”,不仅限于昆虫。

蛰,并非冬眠,要不雷哪里惊得醒?“蛰”并非被控制,而是自我调节自我控制,通过睡眠减少消耗,不用迁徙就可以解除缺衣少食天寒地冻的困扰。

蛰,是一种生活态度。其实,每个人都应该适当蛰一下。

健康的理念是食半饱,并且隔一段时间断食几日,以排空体内的垃圾。再形而上到精神,也是如此。人在红尘,难免欲望多多。如果没有停顿,跟着生活和思想的惯性走,临终也不知生命的意义。

蛰,需要有一个时间段,让自己进入洞穴情境,蛰伏下来,不进食,不思虑,让汹涌澎湃的身体和思绪静下来,以意念搜寻自己身体里的欲望,洁净自己,平和自己,才能镇定从容,才能看到是非对错,才会获得精神上的丰美。

蛰,是做减法的态度,是静止,是思考。道家——蛰伏于盛夏,藏华于当春。儒家——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惊蛰后的大地长空里,会有许多昆虫羽化,获得新生和自由。 古今中外所有的大成功者,无不是经过“蛰”的。

很多人明白,却难以做到。

【篇三:2015 通州区中考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通州区2015年初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

2015年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指出: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精.

神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人们不仅在追.

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而阅读能打开我们每个人的空间,让我们意识到天空的宽广和大地的辽阔。阅读能够不断地唤醒我们的记忆,让那些早已遗忘的往事和体验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并且_________。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横线处应填的词语均正确的一项是(2分) (2)阅读可以影响人,而坚持阅读,不断地思考才是改变人的关键所在。只有我们每个人坚持阅读,才能不断地增长知识,提升修养。下面与强调“要坚持阅读”这个观点一致的一项是(2分) a.“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b.“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 c.“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郭沫若 d.“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2.下面语段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在白公馆、渣滓洞,在英雄受难的地方,人们仿佛还可以看到许云峰在老虎凳上的坚贞不屈;可以听到陈然朗诵《我的自白》时的______;可以感受到江姐怒斥叛徒时的______。捧起《红岩》,重读那段满含悲壮而又令人_______的历史,真是感慨万千。红岩烈士

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凝聚起一座_______的丰碑,用他们的生命铸就了不屈的红岩精神。

a.气势磅礴视死如归心潮澎湃流芳百世 b.大义凛然义正辞严肃然起敬永垂不朽 c.抑扬顿挫锲而不舍肃然起敬流芳百世 d.大义凛然慷慨激昂心潮澎湃永垂不朽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1页(共8页)

3.下列选项中对语病修改有误的一项是(2分)

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河文化激发出更大的活力,呈现出新的载体和形态。②由于刘白羽、刘绍棠、王梓夫等人的影响,使通州出现了“运河文学现象”。③在通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爱好者,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运河文化为创作题材和汲取养分的源泉。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通州宋庄逐渐聚集了一批现代画家。④他们共同选择了通州大运河畔这块土地,生息创作,不仅深深影响了通州的艺术领域,还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这就是著名的“画家村现象”。这些都是运河文化与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产物。

a.①句中的“激发”应该改成“焕发”。

b.②句中应该去掉“使通州出现了‘运河文学现象’”的“使”字。

c.③句中应该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爱好者”后面加上一个“群体”。

d.④句中应该把关联词“不仅??还”改成“不是??而是”。

4.你去拜访一位书法前辈,他刚写完一幅作品(如下图)。你想由衷地对这幅作品进行赞美,下面四句话,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笔画敦厚,沉着稳健。 b.丹青妙笔,入木三分。

c.飘若浮云,矫若惊龙。d.字字珠玉,酣畅淋漓。

6.古人写山的诗句不胜枚举,想必你一定积累了不少这样的诗句。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写到“,行舟绿水前”;杜甫在《望岳》中写高山险峻,分割南北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写登上山巅、清晨望日的句子是“飞来峰上千寻塔,。”(每空1分,共3分)

7.祝枝山,明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相传有一次,他去拜访朋友。朋友请他留一幅字。他当即泼墨,写

下“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朋友读完,大为生气。祝枝山一笑,说:“不必生气,你念错了。”于是大声地念了一遍,朋友转怒为喜。朋友和祝枝山都是怎么读的?请为这句话分别加上标点。(2分)

朋友读: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祝枝山读: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8.阅读唐代诗人杜甫《八阵图》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5分)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八阵图》赞美了一个人物,在杜甫另一首诗歌《蜀相》中也概括了这个人物的功绩,下列选项中同样描述此人的诗句是( )(2分)

a.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 b.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

c.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d.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

(2)《八阵图》中所赞美的这个人物让你感受最深的品质是什么?并结合古典名著中有关该人物的情节简要分析。(3分) 答: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2页(共8页)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9—12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二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丙)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9.下列词语中的“道”与“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环而攻之翻译:包围起来攻打这个国家 b.民信之 翻译:使百姓互相信任

c.亲戚畔之翻译:父母兄弟都会背叛这样的统治者

d.所欲与之聚之 翻译:(百姓)想要的就给他们,并为他们聚集起来。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译:

12.上面三个文段,所提出的主要观点有共同之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此观点的理解。(4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37分)

(一)阅读文章,回答13—18题。(共12分) 惊蛰响起春天的前奏 肖复兴

①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名字,起得很有意思,都是两个字,简洁、平和。在所有用动词标识的,比如立春立秋的“立”,夏至冬至的“至”,或处暑的“处”,霜降的“降”,无一不是平和,很客观、中立的表明节气到来的意思,是一种诉说而已。唯一富有动作感和感情色彩的,是惊蛰。一个“惊”字,凸显这个节气的来头与气势与众不同,有一种惊叹的意思在内。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3页(共8页)

②小时候,老师在讲解惊蛰这个词的时候,说是天空打雷惊动了地底下的虫子要拱出地面了。老师的这个解释,强调了雷、虫和土地这样三者的关系。现在想想,觉得很有意思。如果不打雷,便惊动不了睡了一冬的虫子;如果睡了一冬的虫子没被雷声惊醒,便不会

从冰封冻了一冬的土地里拱出来;而虫子能够从冰冻的土地里爬出来,是因为这时候的土地里的泥土已经变得松软了。雷、虫和土地这三者,皆因这个惊蛰的节气到来,而发生了如此密切互动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个节气中,雷、虫和土地这三者才从静止状态变为动态,活了起来,有了生命。

③其实,在北京,很少能够听得到惊蛰时打雷的。惊蛰的雷声,应该出现在南方。但是,没有雷声的惊蛰,还能够叫惊蛰吗?那些小虫子怎么能被惊醒呢?惊蛰的雷声,应该像是起床的铃声,上课的钟声一样,准点准时出现才对。那时候,惊蛰的雷声,只出现在我的想象里。想象着雷声响了——小虫子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春天到了,这样一幕戏的三部曲,有声有色,次第出场,动画片一样。 ④小时候,不懂得这个生命就是春天的生命,是大自然万物开始生长的生命,是唐诗里早就写过的“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的生命。 ⑤那时候,就知道这个节气到了,冬眠的各种小虫子,该开始活过来了。那时候,在我居住的北京大杂院里,松软的泥土里开始有蚂蚁出来了,湿漉漉的墙上开始有小肉虫蠕动了,回黄转绿的蒙蒙树

枝上开始有破茧而出的飞蛾,也开始有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飞来了。 ⑥即使后来到北大荒插队,这个印象依然很深,北大荒这个节气里,春雪还在,依然很冷,但我相信蹲仓蹲了一冬的熊瞎子也该醒过来了,能够从树洞里出来找食吃了。更重要的是,春耕开始备耕了。生产队的铁牛——拖拉机,一色火红的车身,拖着铁犁耙,列阵村头,就要下地翻耕土地了。

⑦在我小时候,有一个惊蛰吃梨的传统,觉得就像立春那一天要吃萝卜一样,是一种民俗,但我不明其意。老人们说,春天到了,这时候乍暖还寒,天气又燥,吃点儿梨,败败火。那时候,鸭梨存放一冬,都已经变蔫儿,要不就是心里发黑了,我们常吃的是一种叫做红肖梨的梨,那种梨水分充足,甜中带酸,黄色的皮上有红红的光晕,很鲜艳,很适合春天的色彩,应该是属于惊蛰的颜色吧。 ⑧今年的节气有意思,雨水赶上和春节大年初一同一天,惊蛰又紧挨着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后一天。雨水那一天,北京下了一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叫做“百年不遇水浇春”,惊蛰的这一天,莫非也能出现这样的奇迹,让我听到春雷鸣春的声音吗?那可是真的如放翁诗中所写的那样,雷动风行惊蛰户,湖海春回发兴新了。

⑨其实,不管这一天有没有雷声,惊蛰,前有雨水,后有春分,夹在这两个节气之间,它的角色就是来奏响春天的前奏曲的。

(2015年3月人民日报海外版)

13.古人于节气日,多会吟诗赋词,寄托情怀。结合文章内容,判断下面诗句属于表现“惊蛰”节气的一项是(3分)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d.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1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联系文章②—③段,比较分析原文②③段与链接材料之间表达效果的不同。(不少于80字)(5分) 【链接材料】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白雪覆盖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春光了。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4页(共8页)

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

日却在4月。“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答:

15.文章题目“惊蛰响起春天的前奏”寓意丰富,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自己的阅读体验。(不少于80字)(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9题。(共14分) 海上丝路

①古老的中国以丝绸而著名。中国借丝绸打开了通往世界各国的大门,并且通过丝绸贸易与世界各国进行了广泛的文明交流。提起丝绸之路,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横贯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其实,除了陆上通道,古老的中国还经由海路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与“陆上丝绸之路”相对应,这条海上通道被后来的学者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尽管“海上丝绸之路”不被众人所知,但实际上它比“陆上丝绸之路”延续的时间更长,所经过和到往的国家和地区更多,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更大。

③“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分东海和南海两条航线。其中,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第一,南海航线:据史书记载,唐代

时,我国的商船就已经可以到达阿拉伯地区。当时的南海航线主要从我国南部港口城市广州出发,向南连接东南亚,途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各国),再穿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达大食(阿拉伯帝国)。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也在不断拓展。元代南海航线已经拓展到了非洲,而到了明代,中国商船已经可以航行到美洲。南海航线把中国和三大地区即以室利佛逝(今印尼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印度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是当时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中心。中国的丝绸以及“四大发明”主要是沿着南海航线,通过阿拉伯、波斯等国商人传播到欧洲的。因此南海航线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第二,东海航线:最初的东海航线主要从山东的登州、莱州出发,向东经渤海到达朝鲜半岛,再绕朝鲜半岛到达日本。两宋时,由于北方为辽、金所占,港口城市随之南移,逐渐形成由泉州、明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到达朝鲜和日本的直航路线。

④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输出最多的商品除了丝绸外,还有瓷器,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器之路”。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儒学对日本、朝鲜以及欧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虽然不是佛教的发源地,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成为华夏的一部分,并随同华夏文化一道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家。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5页(共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