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当前城市治理模式的探讨-123

关于当前城市治理模式的探讨-123

来源:智榕旅游
关于当前城市治理模式的探讨

摘要:中国现代城市治理模式正在进行新的构建。其中日益发展的社区

公民自治--包括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则是现代治理模式的奠基石。当然这 块奠基石仍处丁•打造之中,而转换政府职能、完善公民自治制度则是打造这块

基石的铁锤和錾子。

关键词:社会转型;治理模式;政府职能;居民自治

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 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 23号)下发后,社区建设在中 国方兴未艾,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也开始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在这样 的背景下,如果能从中国社会转型、中国治理模式转换的角度来讨论社区建设, 或许能开辟更多的研究和实践空间。

一、 中国社会转型与社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重大社会事件都和中国社会转型有重大关联,从一定 意义上说,社会事件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反应。对任何社会现象的研究,不 从中国社会转型这个角度分析,都无法找到满意的解答。至于如何理解社会 转型,不同时期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将社会转型定义为社会整体形 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即〃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是众多学者比 较一致的看法。在这里社会整体形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以及价值观 念等方面的转换。

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差异,也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 解释。如有人指出: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现代社会是工业-信息社会;传统 社会是封闭型社会,现代社会是开放型社会;传统社会是匮乏型社会,现代社 会是发达型社会等等。近年来一些学者从社会主体开始研究,认为传统社会中 的人处于臣民状态,现代社会的人处于公民状态。因此他们称传统社会为臣民 社会,现代社会为公民社会。在臣民社会状态下,政治是整个社会的核 心,经济和社会只是政治附属;在公民社会状态下,公民的经济和社会自由 得到保证,政府权力来自于公民的同意,经济发展来自于公民通过市场进行推 动,社会不再是政府的附属而是公民自我管理自我组织的载体,整个社会处良 性互动状态。以此为基本结论,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从臣民社会向公民 社会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社会转型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其速度不断加

快,中国社会形态已深刻地改变了。1978年以前,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则处于 政治领域的严格控制之下,几乎没什么自主性。政治领域垄断了整个社会的权 力,整个社会高度政治化。这在文革期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社会领域 也不例外,政治控制直指家庭生活和个人的内心世界。〃中国有7亿人,只允许

有一个思想\"是当时的最真切的写照。

1978年之后,这种状态开始解构,社会的各个领域开始逐步明晰化。在政

治领域,公民当家作主得到一定的体现,公民对政府的决策开始发挥作用,〃权

力来自于人民\"逐步落到了实处。政府无限膨胀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政府开始 对公民的各项权利包括个人隐私进行保护,政府逐步在把属于社会的事务交给 社会,公民自治在农村和城市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非政府非营利机构开始 出现。政府对市场和资源配置干预在逐渐弱化,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 公共物品。在经济领域内市场主体以营利为目标,其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私 人物品。在社会领域内个人、家庭、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是主体,其社会功能是 提供非垄断公共物品[1] (P31、P35) »

中国社会转型还没有完全完成,但其趋势是在加快。最近中国社科院社会 学家陆学艺也指出,在21世纪头20年内中国将完成社会转型。因此,在今天 讨论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更具有现实性。二、 社区居民自治:中国社会 转型的产物

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社区建设是在9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加速开始 萌生的。为推动这一进程,民政部曾于1999年开始在全国选择了 26个国家级 实验区进行探索。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 部关于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文件后,社区建设开始在全国展开。社区建设在最 初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曾产生行政主导社区建设的模式。随着社区建设的快速 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以沈阳、武汉为代表的居民自治主导的社区建设模式, 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十五〃计划建议中指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

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加强社区民主建设〃。这是中央对

社区居民自治建设的肯定。改革开放前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家对企 业事业单位直接管理,城市社会由一个个企业事业单位构成。国家通过单位管 理社会,并事实上覆盖着社会。在这种情形下,主流城市社会成员大都属于单 位人。在当时所谓的居民委员会,其管理的对象只是少数缺乏就业能力的〃社会 闲杂人员〃,城市社会主流成员仍然在\"单位\"管理之下。经济改革之后,国家对 企事业的垄断式管理被打破,市场化导向的改革促使政企、政事、政社分开, 传统的单位制开始解体。与此相适应,社会成员由依附于单位的〃单位人〃变成 自由式的〃市场人\"和〃社会人〃,城市社区有了属于社区的主体[2]。

改革开放不但为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准备了人力资源,而且提供了自治的内 容。随着市场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政府和企事业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从政府和企 事业单位剥离出来交给了社会。社区内的公共事物逐步增加,社区成员包括驻 社区单位需要社区为其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良好的治安环境、公共卫生设施、 文化娱乐设施。这些准公共事物经费来源,虽然在目前大部分仍由政府提供, 维护管理只能由社区组织来实施。这些就构成了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同时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公民独立意识开始提高,公民积极参与社区建 设,公民在社区建设中权力意识在迅速提高。社区管理成员的产生方式由过去 街道办事处的委任,改为由社区成员选举。社区管理机构开始进行自主管理。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的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扩大民主、居民自治〃是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文件指出,〃在社区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 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沈阳、武汉、福州等城 市根据中央精神结合实际情况,明确认定了社区居委会的一定的权利。如杭州 市下城区天水街道办事处确定社区居委会有8项自治权利,即民主选举权、财 务自主权、财产自主权、事务初审权、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权、依法协管权、不 合理摊派拒绝权、民主监督权[3]。三、寻找新的治理模式

社会转型,不能只〃转\"不〃型\",\"转〃意味着对旧社会形态的破除和改革, \"型\"意味着对新社会形态的重新整合。100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转\"多于\"型 〃的过程中。首先在19世纪遭遇到来自西方的冲击,进入20世纪后,中国经历

了一场从革命到改革的大变革[4] (P245、P249),先后以三次农村包围城

市的方式完整了国家整合,形成了市场格局,开始了民主化进程[5]。但我们必 须清楚革命和改革只是手段,革命和改革都是为确定新的秩序开辟道路。在90 年代后期,随着\"改革\"社会效应减弱,人们对稳定对秩序的渴望成为社会的主 要诉求。

在社会转型进入整合社会形态阶段时,最重要的是重视治理模式的重塑。 这是巩固改革成果稳定社会的需要。毕竟治理更具有稳定性、中性、程序性, 一位知名学者指出治理〃更注重方式,而相对缺少意识形态上的关怀和争论 \"[6] (P55、P56)。抛开意识形态方面的激情澎湃,回归现实生活中的保 守单调,为中国人民寻找一个可预期、可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时 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

治理模式由社会形式决定[7],但社会形态并不自动产生治理模式,而是需 要人们主动地把握时机进行构建。治理模式是在一个时期根据一定的国家与社 会的关系来形

成的。它包括治理的主体和治理的方式两个重要方面。在传统社会形态下,由 于国家对社会进行全面控制,其治理主体呈单一性、排他性、不可选择性,其 治理方式呈单向性。整个治理模式表现为百分之百的刚性,整个社会依赖统治 者的暴力统治和对权力资源的垄断来支撑,整个社会只能在〃?quot;和\"乱\"之中 循环。在现代社会形态下,国家和社会处于明确的分工合作的状态,形成合 作共治的局面。政府的产生源于公民的同意,政府的公共决策反映的是公民意 志,社会和国家良性互动,政府和社会共同为公民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其治理模式具有多元性、双向性。

社区建设中形成的沈阳模式,即以社区居民自治为主导的模式是现代新的 治理模式的典范。沈阳模式的特点是建立以居住地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纽 带,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为目的,以社区成员的自我管 理、固我服务为手段,有党和政府领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区域文明小社会,形 成共居一地、共同管理、共保平安、共建文明、共求发展的社会化自治管理的 运行机制[8]。这些特点基本体现了现代社会形态下的新型治理模式。社区居民 自治的意义是多重的,但无论如何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其在探索新型治理模式中 的积极作用。社区是社会层次中最小的完整单元,是整个社会运行基础。从这 个意义上讲社区居民自治就是中国治理模式的奠基石。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毕 竟中国社会仍处T转型之中,中国现代治理模式的成熟仍有赖于政府和社会的

积极努力。其中政府转换职能,将社会事务真正交给社区办理,完善社区自治 制度,才能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参考文献

[1] 康晓光:《权利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化》,浙江人民

出版社1999年版。

[2] 徐勇:《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2000年,未刊稿。 [3] 吕济民:《有了社区自主权,当家就能做了主》,《社区》2001年

12月o

[4] 王海光:《从革命到改革》,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 周鸿陵:《第三次农村包围城市》,《1999年度农村基层民主政

治建设资料汇编》。

[6] 智贤:《GOVERNANCE:现代\"治道\"新概念》,《市场逻辑与国家观 念》,三联书

店1995年版。 [7] 徐勇:《论治理转型与竞争一合作主义》,2000年,未刊稿。 [8] 刘小康:《政府与社会互动:沈阳社区自治模式探微》,《中国国家

行政学院学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