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来源:智榕旅游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的准确含义,加强文言知识积累 2、辨析词类活用,特殊的句式特点。 过程和方法

1、 对照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 2、 诵读全文,整体感知孟子的政治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感悟孟子提倡封建统治者和老百姓共有、共享的政治思想的进步性,启发学生要有大的关怀,树立远大的理想,胸怀祖国,胸怀天下。 教学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学生冷静思考探究,拓展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2、安排教前学习,让学生通过课文注释,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文,疏通文字,弄清文意,充分利用该书所建立的学生学习系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纯中国学时期”的诸子文章,是我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他给我们以生长在大地的信仰,增长我们的见识,开启我们的智慧,涵养我们的德行,砥砺我们的人格,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珍惜,没有理由不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民本思想中极为可贵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对教前学习所遇到的知识障碍进行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答问题(10分钟)

相信大家通过教前学习,借助注释以及参考译文,已经将三则材料的字、词、句,疏通清楚,初步理解文意,现在第一小组组员分别扮演庄暴,齐宣王,孟子来朗读一下课文。 三、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给予点评肯定

现在有请第一小组的代表为我们展示一下你们小组归纳、整理的文言知识. 四、学生对教前学习所遇到的知识障碍进行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答问题 如何理解“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五、学生齐读第二则

六、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给予点评肯定

七、学生对教前学习所遇到的知识障碍进行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答问题

“王在灵囿,幽鹿攸伏。幽鹿濯濯 ,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轫鱼跃。”这是为了说明什么

八、学生齐读第三则

九、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给予点评肯定

十、学生对教前学习所遇到的知识障碍进行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答问题

引用“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⑧,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是为了说明什么

昨天我们通过王立群教授的讲解我们学到了解读经典的两种方法。哪位同学给我们说说

解读经典的两种方法: 1、抓住经典的核心思想 2、和我们的人生经历相结合

十二、教师提问:那么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与民同乐

解说:在孟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什么社会福利制度,统治者不会去建筑一个公园,和老百姓共有、共享。一起游乐。只有帝王的宫室。才会有如此伟大的建筑,老百姓根本不准去游玩的。我们中华民族自从夏朝开始实行所谓帝王世袭的政治制度,帝王们的享受和老百姓是有分别的,帝王们为了实现他们称霸天下的野心只顾着发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 而孟子在他的那个时代,能劝导一个有野心要据地称雄的人主,恢复共有共享的公天下政治制度,他的主张和这种精神,还是相当可贵的,相当进步的,因此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可以穿越千百年的时空,给后人以感悟和启示,让后人从孟子的思想中汲取生命养分,构建自我人格。王立群教授通过解读《孟子》感悟到,人只有通过超越自我,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塑造自己的强势人格,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这也让我们明白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在高考时能取得多少分,而是要从课本中汲取智慧,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生命的共鸣与融合。 1.围绕课文的三则材料,确定一个核心话题来品读 2.品读必须从文本出发,还要有联系生活实际的事例

3.最后有一句的结论,必须富有人生哲理或劝戒意义,语言简洁 4.每组品读应有时间观念,效率观念 八、结课:

易中天教授曾有过这样的言论:“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领袖。” “纯中国学时期”的诸子文章,是我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他给我们以生长在大地的信仰,增长我们的见识,开启我们的智慧,涵养我们的德行,砥砺我们的人格,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珍惜,没有理由不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就比如我们今天所学的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其思想的高度,足以让我们后人敬畏。然而孟子的论辩说理的艺术,也常让我们佩服不已。孟子经常运用的说理艺术(比喻,排比,引人入彀,对比)

课堂讨论: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文章却以庄暴与孟子的对话开头,这段开头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首先正面提出论题。

其次是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制造议论悬念。

再次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 ②听到孟子谈到齐王好乐一事时,齐王为什么会“变色”? 参考:“恼怒”,恨庄暴转告孟子; 怨孟子不该问这个问题。 “羞愧”,好俗之乐而“良心发现,羞愧不已”。 ③孟子为什么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明确:迎合齐王; 激起齐王的兴趣;缓和紧张气氛及齐王的抵触情绪;巧妙地把谈话从音乐引到与民同乐的政治领域。 然后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孟子故意偷换概念,这叫------布下钓饵。

④“今之乐犹古之乐”,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明确:激起了齐王的兴趣,引诱他马上说,我能够听听你的高见吗?此时,孟子已化被动为主动。“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回答 “不若与人”“不若与众”,孟子在前面化解了齐王的抵触情绪以后,把主动权牢抓在手。给齐王两个答案明显的小题目,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与民同乐的观点。在由音乐到快乐之间,有了一个巧妙过度,这叫------诱敌深入。 ⑤孟子的话题由音乐转到了到了快乐,请把孟子所谓的快乐的内容概括成两幅画面? 两幅画面: 鼓乐、田猎 疾首蹙颚 —— 悲惨图景 反面 对 比 鼓乐、田猎 欣欣然有喜色——太平景象 正面 两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对比,揭示是否与民同乐带来的不同的政治效果。作为君王自然希望百姓们能够欣欣然有喜色,能够关心自己爱戴自己,那么王应与民同乐。齐王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孟子的主张,也家一起欣赏才好,那么自然就是与民同乐!两幅画面的对比更加没法驳斥,难道你喜欢百姓们看见你就头痛? ⑥归纳孟子如何一步一步地达到目的?分析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如果把孟子的说理分成这四步的话,这四步曲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艺术?) 如果说引入“好乐”的话题是投其所好,那其他几步可以概括为: 转换“治国”的话题是布下钓饵。 直切“与民相处”的正题是对照说理。 得出“与民同乐”的结论是水到渠成。 归纳:(板书) 引入话题------投其所好 转换话题------布下钓饵 直切正题------对照说理 得出结论------水到渠成 首先引入了一个齐王感兴趣的话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接着话题一转由“谈乐而言乐”,紧接着直切正题,通过正反对照说理,最后自然得出结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说明:在引导学生解答字词句疑问时,多媒体展示所要强调的重点词、句。 本文要强调的的重点实词有:语(告诉,名词活用为动词)、乐乐(娱乐的快乐,前一个“乐”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诸(相当于“之乎”)。

一词多义有:

于:(1)暴见于王(与“见”合用表示被动) (2)今王鼓乐于此(介词,在 ) 以:(1)王语暴以好乐(介词,把)(2)暴未有以对也(介词,用)(3)何以能田猎(介词,凭借) 庶几:(1)则齐国其庶几乎(副词,差不多)(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副词,也许,大概 ) 其:(1)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代词,他们的) (2)则齐国其庶几乎(语气副词,也许)

文言句式有:

好乐何如?(宾语前置) 王语暴以好乐(状语后置)

善哉问也(主谓倒装 ) 暴见于王(被动句)不若与人(省略句)

四、合作探究

围绕以下思考题进行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写齐宣王告诉庄暴喜欢音乐,庄暴无言以对,说明了什么?写这个“引子”有何作用?

2、孟子见到齐宣王,单刀直入提问“王尝语暴以好乐,有诸?”这么一个平常的问题,齐宣王为什么会变了脸色?

3、孟子明知齐宣王喜欢世俗音乐不利于治理国家,可他为什么没有直接批评齐宣王,而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4接着,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诱导齐宣王到“与民同乐”这个话题上来的? 5、联系实际说说,你都看到哪些“与民同乐”的现象? 五、质疑点拨

教师就以上问题讨论的结果提问,学生就有些问题质疑,教师点拨引导。 说明:

1、“合作探究”环节中,通过板书展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孟子这一思想在文章最后的对比描写中很好的体现出来:君主不与民同乐,百姓就埋怨、痛恨;君主如果与民同乐,百姓就拥护、爱戴。难点是孟子“求同存异、巧设问题,因势利导”并在对比中说理的劝说技巧。孟子见到齐宣王,首先问“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这一个简单平常的问题却让齐宣王面有惭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因为儒家认为一个君主喜欢先王之乐,也就是高雅之乐,对治理国家有利;相反,喜欢世俗之乐会让君主沉溺声色,对治理国家不利。面对齐宣王的惭愧,孟子采取“求同存异”的方法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这一句话,缓和了谈话的气氛,同时让孟子掌握了说话的主动权。所以,接下来齐宣王主动问“可得闻与?”紧接着孟子巧设两个问题说“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宣王回答“不若与人。”“不若与众。”两次回答都是孟子想要的答案。最后孟子因势利导,在对比描写中让齐宣王明白“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2、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有关生活图片,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什么是“与民同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