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
姓名:徐苏淑 专业:国贸12(3+1)学号:201227920321
【摘要】根据谭恩美的同名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喜福会》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电影《喜福会》讲述了从中国内地远赴美国生活的四个女性以及她们生长在美国的四个女儿之间发生的故事。两代人在生活环境的转变中受到的文化熏陶迥异。本文针对东西方文化在友谊观、婚姻观、面子观、家庭伦理观、价值观以及信仰观所存在的差异方面进行了分析,有利于加深对美国文化的了解,以期对进行国际贸易者在跨文化交际时有所帮助。
【关键词】 《喜福会》; 中美文化; 差异
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然而,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或是课堂上侧重的是与物质文明相对应的精神文明,即包括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这实际上就是狭义上的文化界定。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为人处世原则和喜好憎恶,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及语言运用,《喜福会》便是反映这种现象的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喜福会》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经典之作,小说一经面世就引起巨大反响,连续九个月稳坐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获得全美图书奖以及洛杉矶时代周刊图书奖。根据谭恩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喜福会》也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影片《喜福会》讲述的是四对母女之间由于成长的背景不同,而在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冲突。四位母亲在中
国的时候遭受了巨大的不幸, 她们抱着无限期望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尽管她们在美国生活,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已经融入她们的血液以及灵魂深处,这与她们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在生活方式、思维习惯、道德观念等方面。本文针对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在友谊观、婚姻观、面子观、家庭伦理观、价值观以及信仰观六个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有利于加深对美国文化的了解,以期使进行国际贸易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更加顺畅。
一、中美文化在友谊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人向来非常重视友情。中国人相互之间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成为朋友,一旦变成了好朋友,这种友谊将会伴随终生,于是便有友谊万古长青的话语。而美国人对于朋友的定义比较随便,并且有比较明显的区分,比如由于工作关系结交的朋友、同窗的朋友、运动场上的朋友、休闲娱乐的朋友等。与美国人做朋友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要想和美国人成为挚友、知心朋友却非常困难; 美国人十分热情大方、给人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但马上便会感觉到“人走茶凉”。由于美国的地域十分广阔,人口频繁流动,并且朋友之间是非常忌讳透露或者打探别人的私事,因而美国人之间的友情看起来更加平淡。而我们中国人,对于朋友的要求应当是肝胆相照,甚至是生死与共。中国有句俗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中国对于朋友的分类也比较多,有君子之交,也有患难之时方见真情的患难之交等。《喜福会》这部影片就充分阐述了中国人对于朋友之情的重视程度。电影的开头部分君美的母亲往生后,君美母亲的三个好友仍然给她留了生前打麻将时所坐的位子, 并把对她的思念之情用到君美的身上,安美无意之中就来一句“你的牌艺有你妈妈的好吗?”这充分说明了君美的妈妈在安美的心目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她们也确实是将君美视为己出。当君美在打麻将时
听到阿姨们用中文在议论,以为阿姨们在舞弊,林多十分和善地告诉君美,林多的意思是, 她们是君美的阿姨,怎么可能欺骗君美呢。并且君美母亲的三个好友做出让人更加感动的行为,君美的母亲去世后, 在她们的努力下,君美的母亲一直在寻找却找不到的两个孩子最终被找到了,这两个孩子是在战争期间被遗留在内地的一对双胞胎。君美的母亲的三个朋友告诉君美,她妈妈一直希望能够找到这两个被遗留的孩子。所以她死后, 作为朋友应该帮她完成这个心愿。而君美则反应比较冷淡, 她竟然说“我又不是很了解她,她不过曾经是我的妈妈”。阿姨们听了君美这么说感到非常生气,反驳她,“你怎么能这么说呢……她待人诚恳……唱歌也很好”。在阿姨们的心里,君美的妈妈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她们不准君美这样说自己的妈妈。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非常注重朋友之间的友谊、讲义气,主动为朋友承担各种责任。这是中国人对朋友的独特理解。“道不同,不相为谋。”中国人交朋友历来讲究志同道合、互相帮助、同舟共济并能够在感情上得到依托,能够随心所欲地畅谈各自内心的想法与观点。电影《喜福会》中四位母亲之间的朋友之情证明了中国的朋友之情非常真挚。影片中四位母亲在美国30 年来都在一起打麻将,输赢并不是她们看中的,她们主要是通过打麻将在一起聚会,相互倾诉、说说各自的心里话。在中国隐私权往往与传统文化相违背的,在中国人看来朋友之间并没有什么秘密。而美国人即使成为朋友也不太愿意相互交心,美国人通常是在尽量不影响对方的情况下,在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相互交往或者相互往来。就算是好朋友也非常忌讳打听对方的隐私,也非常忌讳干涉对方的私事。中国人出了事之后,马上会想到向朋友求助, 而朋友也会伸出援助之手或者对朋友进行安慰等; 美国人则往往求助专业人士,而不会去麻烦朋友。
二、中美文化在婚姻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旧社会中国主流的婚姻价值观取向。薇弗莉的母亲林多
自幼被由于生计所迫的母亲卖入黄家做童养媳。直到14 岁结婚当天, 才第一次见到自己丈夫的庐山真面目。这对于美国人而言,必定是抓破脑袋也百思不得其解。美国人信奉婚姻自由,结婚属于个人的私事,完全由自我主宰。而即便是现当代的中国,子女结婚仍然很在意父母的态度,期望得到父母的允许和支持。影片中即使土生土长的女儿们也深受母亲的影响。在薇弗莉身嘶力竭的呐喊中,她明确表示自己失败的第一次婚姻,就是为了取悦母亲,选择嫁给了一个中国人。当她开始第二段恋情时,尽管之前与母亲矛盾重重,但她还是将男友正式地介绍给母亲,内心渴望得到母亲的认可。果然得到母亲应允,同意出席自己的婚礼,薇弗莉最终喜极而泣。受儒家文化熏陶,旧社会婚姻中要求遵守“夫为妻纲”的生活处事原则。林多嫁入黄家大门的那一刻起,深知自己的一生将从此掌握在丈夫手中,这个男人将决定她一生的幸福。新婚第一晚,小丈夫黄少爷便言辞凿凿:“我是丈夫,我是当家的。一切由我说了算。”另外,当丽娜的母亲顾莹莹遭受丈夫百般凌辱, 却也欲罢不能,因为潜意识告诉她:“如果我离开了他或是杀了他,我将一无所有。”作为丈夫的附属品,妻子只能任受摆布,毫无怨言。当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时候,故事的结局只能以惨剧收场,顾莹莹最终选择残忍地溺死自己襁褓中的儿子,以此来宣泄对丈夫积怨已久的愤恨。由一出悲剧引发出了另一个惨无人寰的苦果,不禁令人触目惊心。
三、中美文化在面子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中国的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是个人应服从集体利益,而不能张扬自我,应顾全大局。中国文化历来非常重视“参与”的礼貌面子。为家族长脸、为国家争光、无颜见江东父老、脸上有光、有面子、颜面尽失、留点面子、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等,是我们关于面子的定义。而美国的文化则更加尊重个人的权益,倡导个人自由、张扬自我,忌讳干涉他人自由,忌讳打探他人的隐私,能够宽容、包容他人的个性,所以更重视“独立”的礼貌面子。电
影中林多炫耀女儿薇弗莉围棋方面的天赋时看起来好像是在抱怨,“她一整天就知道下棋”……素媛也不甘示弱抱怨道:“我喊她洗碗,她只顾听音乐……她有天赋……”她们都认为孩子的成功可以变成自己炫耀的资本,其实这是一种虚荣心的表现。君美由于在钢琴处女秀的失败让她的母亲素媛无地自容、颜面尽失。又比如电影中林多拉着下棋胜利而归的女儿薇弗莉的手,走在大街上还非常神气,看到人炫耀“这是我的女儿薇弗莉,西洋棋王”。中国人介绍人的时候,总是喜欢提及那些地位或声望比较高的人,就算是人家与自己没有太多的关系。会觉得这么介绍的话自己好像非常有面子。而美国人则更加倡导个人主义,他们不喜欢在介绍时提及自己的父母或者往自己的脸上贴金,
就算是自己的父母亲地位显赫。正如薇弗莉所不能理解的那样“为何老是拿我来炫耀”。这是因为她出生在美国,成长在美国,所受到的是美国文化的熏陶。中国人热衷于将面子与地位挂钩,好像这个人的地位越高,他的面子也就越大。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注重人情的社会,非常注重人情往来,因而人际关系、社交圈子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评价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而美国人在这方面则相反。中国人往往会为了顾及对方的面子,而在谈判以及交流过程中刻意表现得谦逊,但是美国人则更加自信、更加随意。中国人注重团结一心,重视集体主义, 而美国人则倡导的是一种独立,更加自我; 中国人死要面子活受罪,而美国人则往往不留面子。
四、中美文化在家庭伦理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家” 在中国人眼中是温暖的港湾, 是游子的期盼。家庭和睦,儿孙满堂乃是人之大幸。为人子女,要尊长辈,孝父母,重家庭。而美国人深受基督文化影响,推崇人人平等,家庭成员亦是如此。他们关注个人自由与权力,亲情观念明显淡化,父母与子女的情
感纽带联系不紧密。
四位母亲从小教育女儿要温柔贤淑, 隐忍顺从。这源于她们自己从小受到的中国传统教育。林多的母亲在她即将嫁入黄家时,语重心长地告诫女儿,作为女孩子,要温柔贤惠,“吃饭要慢一些,要收拾得整洁大方,要听话”。另外,丽娜和罗斯也在母亲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对丈夫百般隐忍,最后失去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引发夫妻感情危机。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值在影片中也得以充分的展现。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望却给孩子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琼小的时候由于忍受不了母亲强迫自己学琴,大喊“我不是你的奴隶,你不能强迫我做事情。”由于家庭观的迥异,母女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摩擦不断。琼曾对母亲抱怨:“从小到大,我做的任何事情你都不满意。”甚至于当自己即将要回中国与自己的孪生姐姐们相见时,却不知道该如何对她们描述自己的母亲,因为“我根本不了解她,她只是我的母亲而已”。薇弗莉也对母亲说:“你不知道你给我造成多大的压力。”可见,中国式母亲对女儿美好的愿望并没有按照她们既定的轨道前行;相反,孩子们却离她们渐行渐远,亲情受到重创。幸运的是,最后母女间冲破了文化差异引起的隔阂,冰释前嫌,实现了文化融合。当重新感受到久违的家庭温暖时,薇弗莉的母
亲终于破涕为笑:“现在我满足了。我们开始理解对方了。”琼也和母亲化干戈为玉帛,相拥而泣。
五、中美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儒家思想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儒家的中庸之道也就自然成为中国人的处世经典。其中儒家思想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就是“中”,人生处世的道德观念和行
为指南就是儒家仁、义、礼、智、信,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必须做到温、良、恭、俭、让,谦虚使人进步, 反对过于表现自我。所以,群体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文化特征,这种特征要求个人价值应服从于群体利益。西方国家价值观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代才逐渐开始形成。而人文主义则是文艺复兴的一个最基本的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倡导张扬自我个性、以个人为中心。在西方的文化中,“谦虚”一词几乎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生活中人们更加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提倡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有能力的人才能获得重用,否则就会遭到淘汰。因此,西方的价值观念所倡导的是个人价值是第一位的,群体利益是第二位的。比如电影中安美的女儿罗丝出嫁之后,她默默地、无怨无悔地为丈夫无私奉献,还特意赠送代表自己爱意的礼物给丈夫。她处处替丈夫着想。就像大多数的中国妻子那样,她为了丈夫,毫不犹豫地将爱达荷州给她提供奖学金上大学的机会也放弃了。她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让丈夫满意,仿佛完全失去了自我。她认为自己的最大价值就是相夫教子,其他的都无关紧要了。然而美国丈夫,却更加愿意看到自己的妻子能够更加独立自信,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见解。所以泰德对妻子所做的一切越来越不满意,最终泰德还是向妻子说出了实情,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他认为作为一个妻子,并不是丈夫的从属物,同样需要拥有自己的思想和私人空间。这对夫妻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充分反映了中美文化在价值观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文化,更加注重家庭、朋友之间的关系,中国人认为没有国哪有家,小家要服务、服从大家, 个人利益以及价值必须符合集体利益; 而在美国则更加倡导自我,崇尚个性的张扬,认为每个人都必须实现自我价值。
六、中美文化在信仰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在电影《喜福会》中做出了“割肉疗亲”的行为,认为这样做就可以救得自己的妈妈。事实上,这是中国的迷信说法,说如果亲人喝了最有孝心的人的肉做成的汤,病就会很快
好转。说明中国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影片中林多则充分利用婆婆相信祖先会来索命的思想欺骗她,说她会给家里造成血光之灾,她命里注定会克夫,假如不赶快将这桩婚姻解除的话,祖先就会来到家里索命,婆婆信以为真,因此林多趁此机会逃离了婆婆家。而安美则同样是在母亲的灵堂上, 充分利用她的后爸吴亲对人死之后的三天就会来寻仇信以为真,借机成了大太太的女儿,并让吴清承诺将她当做自己的亲生女儿。这些“割肉疗亲” “生辰八字” “预知祸福”以及“阴曹地府”等主题反映中国人在无助的时候往往愿意去相信鬼神、相信迷信。而大部分的美国人则更加相信《圣经》和上帝,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七、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历史性经验和规范的积淀,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只有认识了文化的渊源与不同,才能有效减少文化差异,避免明显的文化冲突,对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意义深远。《喜福会》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中美文化在各个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该片主要反映了中美之间在母女代沟、家庭伦理、女权主义、婚姻价值观、礼貌、面子等方面的主题。本文对中美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从六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有利于加深对美国文化的了解,以期对进行国际贸易者跨文化交际时有所帮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会受到文化的制约。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差异,以使得相互之间的沟通会更加顺畅、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1]周彦军.解读《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安徽文学,2014(5)
[2]刘永清.《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J].电影文学,2011(23)
[3]李冰芷.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
[4]何华.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J].读与写杂志,2009(11)
[5]景晨.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作家杂志,201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