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地球上,千千万万的生命在它们共同创造的生物世界里演绎着自己的生命历程。动、植物这两个群体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虽然不同的生物个体都具有共同的自主生存性质和生存意识,但是不同生物个体所具有的自主生存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生物所具有的生命活力、不同生物个体所具有的生命都具有特殊性,动物和植物也如此。
一般,大家都能很明显判断什么是动物和植物,但是要明确说出肯定是有些困难的,那么动、植物生命的区别是什么? 通俗来讲,植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类。一般有叶绿素,没有神经,没有感觉,有30多万种。而动物是生物界中的另一大类。一般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以有机物(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为食料,因此具有与植物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进行摄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环、排泄、感觉、运动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动物的分类动物学根据自然界动物的形态、身体内部构造、胚胎发育的特点、生理习性、生活的地理环境等特征,将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动物归为同一类。
而动物和植物的区别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就微小的生物而言,它们之间的区别有时是不明显的。作为植物的进化趋向,由细胞积叠方式所形成的个体发生、细胞壁的形成、靠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而成为独立的营养系统等独立的物质代谢型的建立是主要的,而在此基础上的非运动性等是次要的特征。据估计现存的植物种类约有30万种左右,而占植物界一半以上的菌类,由于重视其缺乏叶绿素这个重要特点,而把植物分为二大类群,也有的认为整个生物界可分为动物、菌类、植物三大类群就分类系统而言,以前是以种子植物(显花植物)作为分类重点,其后转移到所谓的隐花植物。
其中一条十分严格的标准就是:在显微镜下观察他们的细胞的时候会发现,植物的细胞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细胞壁。这就是“本质区别”了。另外动物和植物还有一些主要区别。
第一,几乎所有的植物,都在同一个地方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也就是说原地不动地度过一生。当然这中间也有少数例外,如随水漂流的小型水生植物。与植物相反,绝大多数动物为了觅食、避敌等原因,经常跑来跑去,处于运动状态。
第二,植物从小到大,各种器官一直在发生不同的增减变化,例如在幼小时期只有根、茎、叶,成年之后长出了花朵,花朵凋谢后再结出果实种子。而大多数动物(低等动物除外)不论老幼,五官四肢等各种器官不增不减,仅仅是体积大小的不同。例如刚生下来的小狮子或小老虎,已经具备了与父母同样多的器官。
第三,从两者的生活习性上说,植物有个十分重要的特点,那就是除了少数寄生和腐生植物外,它们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能自己制造“粮食”养活自己。而动物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它们只能依靠吃植物或捕食其他动物来养活自己。 但是并不是两者的本质区别。其中,只有有无细胞壁这一条是严格的,其余各条都是不严格的。例如,珊瑚是动物,但它却基本不走动,或者说,一般看不出它会运动。再比如,蛇胡藤、猪笼草等植物是异养的。而且上面说的“本质区别”只是动物和植物的“本质区别”,这就是说,没有考虑微生物。事实上,很多微生物也有细胞壁的,比如细菌。
还有,看中心体看不出来,很多低等植物细胞含有中心体;看叶绿体要是区分动植物可能还行,很多微生物还含有叶绿体;看大液泡也不太可行,因为一些
较低等的植物和某些植物的“幼龄”细胞不含有大液泡。
而就生命的基本特征方面,动物生命和植物生命本质是一样的,动物、植物都是生命世界的组成者。
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 生命运动的本质特征是不断自我更新,是一个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
生命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实在形式。 生物是非生物长期运动变化产生的结果。自然事物普遍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性质和能力,当一个非生物经过长期复杂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逐步形成了自主的生存发展性质和能力,形成了自主的生存发展意识的时候,一个具有生命的生物就产生了。
这是动、植物的共有特性,然而,从这些方面考虑恰能科学直观说明动植物的区别,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形态结构特点的不同。 植物方面,最简单的植物只有一个细胞(如小球藻及衣藻),随着演化的进程,由单细胞到多细胞,从多细胞的丝状体到叶状体,最后达到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绿色开花植物;从结构层次上,植物体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四个层次。根据植物体的形态和结构的不同,通常把植物类群划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动物方面,最简单的动物也是由一个细胞构成(如草履虫和变形虫),随着演化的进程,由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到多细胞的腔肠动物,再到动物身体的分节、分部,进而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等的高等动物,在结构层次上,动物体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动物体五个层次,根据动物的形态结构,可以把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通常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脊椎动物通常分为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二、生殖方式的不同。 植物体的生殖方式有营养繁殖、孢子生殖和种子繁殖;动物体的生殖方式有分裂生殖、卵生、卵胎生和胎生哺乳等。
三、细胞结构的构成不同。 植物细胞的结构中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大多数的植物细胞有液泡,而动物细胞大多没有;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中心体与动物细胞的细胞有丝分裂有关,只有较低等的植物体内才有中心体。
四、新陈代谢的类型不同。 植物体的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外界环境中的水、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释放出氧气,储存能量,这种代谢类型属于自养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它在整个生物界以至整个自然界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动物体内一般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来制造有机物,只能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及营养物质转变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的类型属于异养型。 五、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上的地位不同。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人们把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比做庞大的“绿色工厂”。人类和动物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在生态系统中,如果没有植物的的光合作用,其中的生物将无法生活。
六、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养化碳平衡的作用不同。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得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保持稳定,因此,绿色植物可以成为“自动的空气净化器”。动物体则相反,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七、排出废物的方式不同。 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例如: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可以将体内的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称为排泄,另外动物体还可以通过胞肛、肛门等将体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称为排遗;植物体也产生废物,枯枝和落叶能带走体内的一部分废物。
八、应激性的灵敏度不同。 动物对外界刺激所发生的反应是比较灵敏的,单细胞动物通过细胞本身或者细胞内专门的结构来完成,如草履虫和眼虫,腔肠动物是通过神经网来完成的,神经网是最原始的神经系统,大多数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神经系统有梯状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等,高等的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又由三部分来组成,即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感受器官。可见动物对外界刺激所发生的反应,是由十分完善的结构来完成的。因此动物体的应激性十分的灵敏,能感知冷热痛,能品尝酸甜苦辣各种味道,在动作上则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游动、逃避、攀爬、跳跃、奔跑、飞翔等;植物体对外界刺激所发生的反应迟缓,像含羞草那样的是少数,而且反应的机理和动物的不同,并且发生反应的机理也较复杂,不像动物那样,由专门的结构来完成,有些正处于探讨研究中。
因此,动物与植物生命并没有什么高等与低劣之分,每个生命都在寻找着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和价值,在这个包括人类在内的动植物和其它微小的生物一起创造的自然界里动物们的价值与植物的价值一样随处可见,体现在很多方面,为这个世界奉献着自己的能量也展现着自己的光彩。是的,就如我们自己奋斗着,求学,工作,生活。
可以说动物生命和植物生命同样宝贵,在如今的的发展浪潮中,人们必须认清: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而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