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
本文将《汉语教与学词典》提示栏的内容归纳为13种类型,认为该词典提示栏对词语释义全面、角度丰富,凸显了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特征,同时也针对某些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
标签:《汉语教与学词典》 学习词典 词典体例 近几年,国内陆续出版了多部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这些词典无论是在立目、释义还是体例方面都与内向型词典有所不同,体现了外向型学习词典的特点。郑定欧(2004)指出,外向词典不是内向词典的缩写本。“具有一定规模的外向词典应增设‘同义辨析’‘结构特点’‘语域提示’等。”程荣(2001)也指出“编写供外国人学习汉语用的词典,要抓住汉语同外语的主要差异,突出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可设‘提示’栏或‘注意’栏,针对外国人学汉语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作必要的提示或正误辨析。”《汉语教与学词典》(2011,以下简称《教与学》)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编纂中尽力摆脱内向型语文词典释义模式的影响,凸显了学习型词典的特色,增设“提示”等信息窗对一些词语进行说明。以往的汉语学习词典曾尝试用信息窗对词语进行注释,但并没有像《教与学》这样大规模地使用信息窗。《教与学》中“提示”栏不仅对汉语学习者有提示作用,而且对汉语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参考工具。本文拟就《教与学》“提示”栏的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提示”栏内容的类型
程荣(2001)指出,学习词典的内容应该具有必要的知识性,而词典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的知识性“只能通过注释、举例以及一些辅助形式体现”。因此,词典就需要考虑提供哪些知识,以及怎样表现这些知识。《教与学》设立了“提示”栏,对词语搭配、用法等一些学习者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作出了提示。《教与学》前言中提到“提示”的主要功能是对“释义”“举例”的补充,然而笔者发现《教与学》的“提示”栏内容十分丰富,不只是对“释义”“举例”的补充。
本文穷尽性地统计了《教与学》“提示”总计近2200条。“提示”内容不仅涉及词语的功能、用法,而且还包括词语意义的补充、相关词补充等多种类型。笔者分析《教与学》中所有“提示”栏,总结出13种提示类型①,其数量由高到低分布如下表所示:
表1:提示栏内容分类及数量分布(个)
搭配限制 离合词 词义 重叠形式 相关词 句法功能 语用 多音字 句中位置 方言口语 文化含义 句法条件 其他
853 383 246 144 117 115 91 34 51 33 31 27 21
42% 17% 11% 7% 5% 5% 4% 2% 2% 2% 1% 1% 1% 下面对各类型作具体说明: (一)搭配限制
词语注释不仅要针对词语本身,而且还要涉及词语相关搭配成分的限制,因为“搭配是学习者进行地道语言表达的主要障碍之一”(Cowie A P.,1999)。將词语搭配列入词典,有助于帮助学习者解决表达困难的问题。
例如:动词“够” 够?(动):(数量、时间、人力、经验等)可以满足要求。
提示:这个义项中“够”的宾语多为动词,如“够花(/用)”,或主谓短语,如
“够你看两个月的”。
够?(动):(人或物)达到标准或要求。
提示:这个义项中“够”的宾语多为抽象意义的名词,如“够分量(/朋友/水平)”。
又如“趁”: 趁(介):利用有利的机会、条件(做事)。
提示:“趁”的宾语可以是形容词、名词、动词性的词语,也可以是主谓短语,如“趁大家都不在”。
很多情况下,汉语学习者了解了词义,可是并不知道怎么用这个词来造句表达。有些词一个义项有多种用法,每一种用法都有不同的搭配。《教与学》的提示栏较好地展现了这些不同用法的搭配限制。如“反而”条:
反而(副):表示跟前边说的意思相反或跟说话人事先想的不一样。
提示:“反而”可以单用,表示情况相反,如“退休后反而更忙了”;有时也可跟“不但、不仅”等词搭配使用,表示进一步,如“不但没降,反而上涨了许多”。
(二)离合词提示
离合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特点是后面不能带宾语,中间可以插入其他词语。萧频、李慧(2006)对印尼留学生汉语离合词进行了偏误分析,他们发现学习者对离合词分用形式有回避使用的倾向。且离合词的偏误贯穿学习者学习的各个阶段:低年级汉语水平的学生受母语影响,往往会将离合词误用为不能分用的复合词;高年级汉语水平的学生因为很难判断一个词是否为离合词,因而将离合词的使用规则泛化到其他复合词上。
对于离合词的特点和用法,多数学习词典释义时未加说明,仅将词和拼音分写以标注离合词,学习者往往容易忽视这样细小的标注。《教与学》对离合词采取了“提示”的形式对其单独注明,不仅能够吸引使用者对离合词的注意,还能使离合词的分用形式得以展示,如“出差”条:
出差(动):短期去外地为本单位办事。
提示:“出差”是动宾结构的离合词,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如“出了一趟差”“我最近出了几天差”;后面不能带宾语。
(三)词义提示
在“提示”中进一步对词的释义进行补充。如“不平”条: 不平?(形):因不公平的事儿而不满。
提示:“不平”多指人的心理、感情,对事情的客观评述不说“不平”,如不说“这样处理不平”,要说“这样处理不公平(/合理)”。
(四)词语重叠形式提示
词语重叠一直是汉语语法教学中的难点。词语重叠受到词性、语义、语法搭配等多方面的制约。仅就形容词来说:非谓语形容词不能重叠;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多数能重叠,方式为AA;少数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可以重叠,方式为AABB;一些消极义的形容词可以有含贬义的重叠,方式为AXAB;状态形容词中,有些不能重叠,有些以ABAB式重叠,个别还可以BAA式重叠。动词重叠形式也不止一种,因此学习词典有必要对词语重叠形式作出注释。如“高兴”条:提示:作为形容词,可重叠为“AABB”式,如“孩子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作为动词,可重叠为“ABAB”式,如“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让她也高兴高兴”。
又如“操心”条:
提示:“操心”可重叠为“AAB”式和“ABAB”式,如“多为孩子操操心”“孩子学
习的事儿你也该操心操心了”。
“操心”是动词,可以重叠为AAB和ABAB,从例句中可以看出“操心”重叠后可以作谓语,而且不带宾语。
(五)相关词提示 《教与学》对一些相关词语进行扩展,如意义相反的词语、意义相关的词语、常识等,这有助于扩展学生的词汇量。这些词语大多是同一语义场中词义有联系却又相互区别的,在“提示”中进行说明,能够完善学习者的词语体系。如:
“供不应求”提示:跟“供不应求”相反的是“供过于求”,意思是“提供的数量超过了需要”。
“仓库”提示:家庭中存放物品的房间,多叫“储藏室”。 又如:
“和尚”提示:这样的女性佛教徒叫尼姑(尼:梵语词bhiksuni的音译词“比丘尼”的简称)。
(六)句法功能 《教与学》提示了词语的句法功能,也就是在句中所作的成分。如《教与学》中“否定”条:
否定?(形):相反的;否认的(跟“肯定”相对)。
提示:这个义项的“否定”多作定语,如“否定的答案(/态度)”,也可放在“是……的”的结构中,作谓语,如“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前面不能有“很”等副词修饰。
(七)语用提示
目前的汉语学习词典对于语用的描写很薄弱,恰恰这一方面对外国人学汉语十分重要。苏培成(2003)认为“学习词典只重视语法标注还不够,还要重视语用的标注;就一定意义说,语用标注甚至比语法标注还重要。”《教与学》能够关注语用标注,专门有“提示”栏注释词语使用的场合或者词语的语用功能,比如语气、语用、言外之意等。《教与学》中有专门针对语用功能的提示,例如“太”条:
太?(副):表示程度过分,使难以接受。
提示:“太”可以放在否定词“不”的前面:“太不”,使否定的意思更强,后面的形容词、动词一般是褒义的或中性的,如“你这样做太不好了(/应该了)”。“太”也可以放在“不”的后面:“不太”,使否定的语气比较委婉,句末不带“了”,如“你这样做不太好”“我不太累,不必休息”。
也有对词语使用场合的提示。例如: 保重(动):(希望别人)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提示:多用于口语,向对方表示问候、祝愿,不说“请保重你母亲的健康”。 (八)多音字读音提示
赵贤德(2005)认为文白异读是普通话异读词中最难把握的一类。万莹、赵贤德(2011)对普通话异读词读音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被调查的汉语学习者遇到文白异读的异读词时,由于无法辨别何为文读、何为白读,因此偏误率较高。《教与学》对一些异读词中的多音词给出了读音的提示,例如“供给”条:
提示:“供给”的“给”读jǐ,不读gěi。
“给”读“gěi”时,多用于口语中的单音词,如“他给我一本书”;读“jǐ”时一般用于书面语言和复音词,如“给予”“供给”。
又如“露”条:
提示:“露”可读lòu和lù,前者多用于口语。
汉语学习者因口语书面语使用场合不同造成的多音异读偏误率较高(万莹、赵贤德,2011),《教与学》对这样的词语进行提示,符合学习者的需要,是十分有必要的。
(九)句中位置
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一直是学习者学习的难点,鲁健骥(1994)划分的偏误类型中就有一类是“由于句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成分放错了位置”而产生的错序偏误。如“怪不得”条:
怪不得(动):事情的不良后果不能让某人负责;不能埋怨、责備。
提示:副词“怪不得”用在一个句子的句首,引出某种情况或现象,另一个句子说明其发生的原因。说明原因的句子可以在前,“怪不得……”句在后,如“这次考试他没考好,怪不得这两天不太高兴呢”。也可以“怪不得……”句在前,说明原因的句子在后(首句常有“原来”),如“怪不得这么冷,原来窗户忘了关”。
又如“本身”条: 本身(代):人或事物自身。
提示:“本身”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在句中可以出现在相关的人或事物后面,如“你本身、科学本身、事故本身”,也可以单独作定语,如“要靠本身的努力”。
(十)方言、口语提示
内向型词典一般对待方言、口语、书面语等词都采用符号标注的形式,例如标注“〈方〉〈口〉〈书〉”等。这样标注对于本族语者合适,但是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信息量就较为有限了,如不能显示方言区等信息。作为外向型学习词典,《教与学》采用了“提示”栏的方式,这样信息量就比较大。例如:
打?(介)从
提示:这个义项的“打”是北方方言,普通话和书面语中说“从”。 又如: 甭(形):不用。表示不需要或劝阻。
提示:“甭”是“不用”两个字连读的合音,北方口语。 (十一)文化含义提示
对外汉语词典是面向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词典,二语学习者大多对中国文化了解较少,相关背景知识不够。“提示”的设置帮助二语学习者了解中国特色词语的相关知识,使他们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同时增强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教与学》对有中国文化或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加以提示说明。例如:
大?(形):指跟对方有关的事物,表示礼貌。
提示:表示对对方尊重的说法还有“贵、令、尊、高”,如“贵姓、贵国、令尊(您的父亲)、令堂(您的母亲)、令郎(您的儿子)、令爱(您的女儿)、尊姓(您的姓)、尊夫人(您的夫人)、高见(您的意见)、高寿(您的年龄)”等。
(十二)句法条件
汉语中一些词在不同的句法条件下所表示的意义有时不同。《教与学》关注到了这一点,对词语的句法条件进行说明。如“否”条:否(动):没有得到同意或通过。
提示:这个义项的“否”常出现在“被”字句、“把”字句中,如“方案被否了”“把他的意见否掉了”。
(十三)其他
《教与学》中还有一些对简称、书写、或数学符号的读法等所作出的提示。如“肺”条:
提示:“肺”字为8画,不是9画,右边不是“市”,而是“巿(读fú)”。 总的来说,《教与学》的”提示”栏能够针对学习者学习时的重点和难点,涉及范围广泛,说明丰富清楚。这样的词典不光适用于汉语学习者,对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来说也是一部很好的教学参考书。
二、“提示”栏尚待改进之处 从总体上看,《教与学》的“提示”非常丰富,且颇具针对性,但笔者感觉仍有个别地方未尽如人意,谨此提出如下改进意见:
(一)提示的形式可以不拘泥于文字表述,一些用文字表达不容易理解的条目,可以尝试使用表格呈现。表格呈现简单明了、突出差异,适合用于表现不同条件下的词语用法差异。
例如“差点儿”的提示。《教与学》中“差点儿”的解释分为a、b、c三种: a.表示某种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接近发生而实际上并没有发生。 b.表示某种希望发生的事情似乎不会发生而终于发生了。 c.表示某种希望发生的事情接近发生而实际上没有发生。
在a、b、c各项之后分别设有三项提示来提示“差点儿”后面的短语搭配。 a提示:这个义项的“差点儿”后面的动词指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可以是肯定式,如“差点儿迟到”,也可以是否定式,如“差點儿”没摔倒(“没”要轻读)。意思一样,都是事情没发生。
b提示:这个义项的“差点儿”后面的动词短语指人们希望发生的事情,必须是否定式的(“没”须重读),如“差点儿没拿到冠军”“差点儿没赶上这班飞机”,意思是“事情还是发生了”。
c提示:这个义项的“差点儿”后面的动词短语指人们希望发生的事情,必须是肯定式的(前面常有“就”),如“差点儿就赶上这班飞机了”“差点儿就进了这所著名的大学”,意思是“没有发生”。
这样设置提示项,一方面使提示过多,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另一方面提示项过于复杂,学生往往不能快速得到所查信息。而用表格展示被释词各个条件下的不同搭配就一目了然。如“差点儿”可以用以下表格来呈现其语义和语用特点:
差点儿+动词短语 差点儿没+动词短语 希望发生的事情 没发生 发生了 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没发生 没发生
(二)配例应为母语者常用表达。学习词典通常使用自编配例的形式,其优点是操作灵活,编纂者可以根据具体要求自拟例句。但是这样配例就难免受到编纂者个人语感的干扰,有些可接受性并不高。例如,《教与学》中“钞票”条:
提示:口语中也可指财富,“有钞票”的意思是富有,如“他们家很有钞票”。 笔者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检索“很有钞票”并未出现语例,百度中搜索也未见用例。在这个意义上母语者常说“很有钱”。
(三)选择提示词目时应注意语用标注。《教与学》虽然对一些词的语用特征做出了标注,可是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有些词语使用语境应该提示,例如“人家”条提示:“人家”指说话人自己(常带亲热或不满的语气):我常常想你,你不想人家呀│人家又不是故意的,你就别生气了│你怎么才来呀,让人家等了这么长时间│人家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不明白?
编者用了大量的例句来呈现“人家”的用法,可是却忽略了“人家”重要的一点:“人家”用来自指时一般只有少女使用。汉语中像这种特定人群使用的词语并不是十分普遍,因此在教学中容易被忽视。而这样的疏忽却容易导致汉语学习者在使用中的尴尬,因此我们更应该对这样的词语设提示项。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词语混淆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项目批准号:2009JJD74005]经费支持,特此致谢。)
注 释:
①一些情况下,一条“提示”下会有涉及多类型的提示,为了方便
统计,每条“提示”只参照其主要提示内容分为一类,不做重复分类。 参考文献:
[1]郑定欧.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刍议[J].世界汉语教学,2004, (4).
[2]程荣.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特点的探讨[J].辞书研究,2001,(2). [3]施光亨,王绍新.汉语教与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英]Cowie A P.English Dictionaries for Foreign Learners: A Histor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5]萧频,李慧.印尼学生汉语离合词使用偏误及原因分析[J].暨南 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3).
[6]苏培成.汉语学习词典的特点及其编写——《应用汉语词典》评 析[J].辞书研究,2003,(4).
[7]赵贤德.略论《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之文白异读[J].三峡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8]万莹,赵贤德.留学生异读词读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工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9]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 (1).
(李露露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1000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