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单元第一单元 食物与消化
课题
1.多种多样的食物
1. 知道生活中的食品来源和物质构成。
【教学目标】
2.了解食物的重要性,学会积极主动地尝试不同的食物
3.认识食物的重要性,树立珍惜粮食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食物的来源
【教学准备】
难点: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视频图片导入,让学生看完谈感受。二、新知讲授
活动一:调查同学们一天中吃了哪些食物 教师:回想一下我们的早餐午餐晚餐都吃了什么? 学生交流:(鸡蛋,稀饭,馒头,鱼,西红柿,苹果)。教师:那我们吃得比较多的食物是什么? 学生交流:(举例说明每天吃得最多的一类食品。)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封面的食物金字塔,了解人体所需食物的构成)学生交流: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我们人体所需的各类食物有着大致的分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身体的发育平衡,为什么有些食物要多吃,有些食物要少吃呢?
学生交流: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从食物的构成方向解答)活动二:食物到餐桌的过程
教师:你们知食物是哪里来的吗?看看米饭,牛肉,炒白菜是怎么来到餐桌上的。
学生交流:学生观察教材,回答问题。
1 / 44
1. 米饭来源于水稻 2. 牛肉来源于牛
3. 炒白菜来源于地里的白菜
教师:食物对我们生长发育来说是很重要的。说说自己平时吃到的食物是哪里来的?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
学生交流: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总回答。
一起朗诵古诗《悯农》,教师教小朋友学唱歌曲《悯农》。放歌曲录音, 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歌词加上相应的动作,然后大家一起边唱边表 演。
观看饥饿儿童的图片,激发幼儿同情饥饿儿童的情感。进一步理解节约粮食的重要意义。
【作业设计】
课后资料收集并整理
1. 多种多样的食物
【板书设计】
一天中吃了哪些食物食物的来源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教学单元
第一单元 食物与消化
2 / 44
课题 2.食物的营养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和水。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
【教学目标】
的营养成分。
3.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
滴管、碘酒、花生、土豆,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平常你们吃些什么?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呢? 这是因为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营养,那么人体需要哪些营养,它们主要含在哪些食物中?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借助食物标签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
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食品标签,给学生分组让学生观察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老师做指导让学生分析记录。
让学生观察时,学生会注意到标签上还有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所以教师应指出买东西时要注意看生产日期,不要买过期的食品。(这些内容教师只做简单提醒即可)
活动二:学习检验脂肪的方法
师:通过刚才我们观察标签了解到食物的营养成分有蛋白质、淀粉、脂肪、水、盐类、维生素等。这些营养成分如水、盐我们可以看出来或尝出来而脂肪、淀粉、蛋白质我们既看不出来,又尝不出来,那我们怎么知道食物中有这些物质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检验脂肪的方法。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 2 粒花生,让学生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擦一擦或压一压,观察白纸上有没有留下油迹,如果有证明这种食物中含有脂肪。
3 / 44
教师总结出:把含有脂肪较多的食物在纸上擦一擦或压一压纸上会留下油迹,不容易干。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脂肪。肥肉、芝麻、瓜子、花生油等含脂肪较多。
活动二:学习检验淀粉的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了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的方法,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 2 块土豆,教师给学生说明操作步骤:
用滴管在食物上滴一滴或几滴碘酒,滴碘酒时要注意滴管要离开食物一段距离,观察土豆是否会变色。如果土豆变成蓝色说明土豆中含有淀粉。
教师总结:淀粉遇碘酒可以变成蓝色,这是淀粉特有的一种性质,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萝卜、苹果、红薯、玉米等食物中含有淀粉较多。
淀粉和脂肪是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营养,能给我们人体提供能量,身体内缺乏这两种营养,各个器官活动能力都会减弱。
【作业设计】
课后资料收集并整理 板书:食物的营养 蛋白质、脂肪、淀粉
【板书设计】
水、盐类
维生素 A、D 等
脂肪——擦或压 肥肉、芝麻淀粉——滴碘酒 土豆、红薯
【课堂小结】
4 / 44
食物的消化
【教学目标】
1. 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 2. 回顾进食过程并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了解食物在人体的消化过程及消化器官的功能。
【教学过程】
(一)新知引入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身体里后,只有消化了才能被身体吸收利用,你知道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吗?我们吃的食物到身体内的什么地方去了?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食物的消化”。
(二)探究人体的消化器官
(1) 问:你知道消化器官分布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吗?我们用吞咽食物
来体验并推测消化器官的消化过程。
学生吞咽馒头,慢慢感受并用手摸颈部等部位,体验食物在身体的运动过程, 吃进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注意要细嚼慢咽。食物从口腔进入体内后,还有经过哪些消化器官?画一画。
(2) 相互交流吞咽食物时的感受。
(三)认识消化器官及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过程。
(1) 出示消化器官图的课件。
(2) 说一说,人的消化器官有那些?并在自己的身体中指出来,看看它们
是什么样? 看一看食物进入体内后的“旅行”路线。
(3) 小结:人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肝、小肠、大肠等。口腔在
人的头部,内有牙齿,舌等。食道是一根管子,位于胸腔里面,是口腔到达胃的通道。胃在腹腔的上部,进入体内的食物首先到达这里。肝主要是根据人体的需要,重新合成有利的物质供人体使用。小肠在腹腔的下部,连着胃与大肠,大约5—6 米长,弯弯曲曲的。大肠比较粗,下端与肛门连接,肛门是粪便的出口。
(四)描述并且填写消化器官
5 / 44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来表述 (五)了解消化器官的功能 口腔——嚼碎食物、搅拌食物食道——输送食物的管道
胃——主要作用储存食物、消化食物肝脏——合成有利的物质 小肠——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大肠——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6 / 44
教学单元课题
第一单元 食物与消化
4.饮食与健康
1. 引导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关注自
身和他人的饮食健康。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了解不良饮食习惯对
【教学目标】
身体的伤害,掌握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方法,养成 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一日三餐。
3. 通过搜集信息,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表
达、运用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重点: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
【教学重难点】
惜生命。
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整 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资源】 学生:一天的饮食记录。
教师:食物营养成分表,食物分类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你今天早晨吃饭了吗?吃的什么饭?(学生举例)同学们的早餐很丰富,吃了这么多不同种类的食物。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食物,它与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今天我们就来探讨饮食与健康的问题。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关于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你们从中一定学到了很多知识。
问:那么你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 示: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和水等)是的食物中含有很多营养成分,主要有这六大类营养成分。
问:有没有一种食物包含所有的营养成分?(答案是肯定的没有)各种营养成分分布在不同的食物中,所以我们各种食物都要吃。出示各种食物图片
7 / 44
预设 1.某种食品中,主要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例如:牛奶中主要含有什么营养成分。或者什么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脂 肪?我们把食物根据它所含的营养成分分类。这样就知道吃什么食物能补充什么营养了。
蛋白质:奶类、鱼类、肉类和蛋类、豆类
脂肪:猪油、牛油、羊油、鱼油、奶油;花生、大豆、芝麻糖和淀粉:米、面、玉米和高粱 维生素:水果、蔬菜
无机盐:乳类、蛋类、豆类食品、肝、海带和紫菜活动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感受营养对人体的作用
预设 2.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 1.教师再出示课件:请你再听听这四个可爱的卡通形象给我们介绍吧我们的头发、皮肤、血液等部分都是由蛋白质组成,有了它我们才能正 常地生长发育。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能为我们提供能量,保证我们有足够的精力学习,有足够的体力进行活动。脂肪还能帮助身体吸收维生素。
不同的维生素有不同的作用,维生素 a 可以维持正常视力;维生素 b2 可以保护皮肤健康;维生素c 可以增强抵抗力,对毛细血管有粘合功能;维生素 d 可以促进钙的吸收。
钙、铁、锌、硒、等都是无机盐。我们的骨骼主要由钙和磷组成;血液中的红细胞含有很多铁;锌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可别忘了,水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预设 3.营养不良的危害。
1 .
食物中的营养对我们这么重要,如果人体缺少了某一种营养成分会怎
么样呢?你知道吗?(先让学生说说)
教师:严重缺乏某种营养会使我们产生很多疾病我们一起来看一些图 片,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缺维生素 A 症状:口腔溃疡,经常感冒和感染、皮肤干燥且成鳞状。缺维生素 B2 症状:头发干枯或出油、湿疹或皮炎、指甲断裂以及唇部 干裂。
8 / 44
缺维生素 C 症状:经常感冒、出血或牙龈过敏、容易淤血、流鼻血、伤口愈合缓慢以及皮肤上出现红色丘疹。
缺维生素 D 症状:关节疼痛或僵硬、背部疼痛、蛀牙、肌肉痉挛以及头发脱落。
缺钙症状:肌肉痉挛或颤搐、失眠或神经过敏、关节疼痛或关节炎、蛀牙以及高血压。
缺铁症状:贫血、面色苍白。
缺锌症状:手指甲上白色斑点、皮肤油脂分泌过多。
缺蛋白质症状:体重减轻,对传染病抵抗力差,病后恢复迟缓,头发枯黄;小儿发育迟缓,特别瘦小。
缺脂肪症状:容易患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皮炎,婴儿缺乏脂肪会出现湿疹或皮炎等。
缺糖类症状:容易疲劳,体重减轻,生育发展迟缓等。缺食物纤维症状:容易出现便秘及结肠癌。 缺水分症状:皮肤粗糙,口干舌燥,皮肤起皱等。预设 4.营养过剩的危害
刚才我们看到了人体缺乏营养的症状,既然缺少营养会有那么大的危 害,那我们怎么办?(学生:补充营养)缺什么补什么,越多越好吗?(不行,为什么?)营养过剩同样会危害健康。比如(学生发表观点后出示图片和资料)
蛋白质过量就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反而不利于人体的健康。过多的蛋白质不能及时地被肠中酶的作用分解、吸收,结果被存在于肠中的细菌分解, 产生出臭味和一定毒性的胺类、硫化物及二氧化碳等。它们被吸收到人体中, 对人体也是不利的。
脂肪贮存得过多,人就发胖了。热能摄入量增加,营养过剩,就造成心血管疾病、癌症、肾衰竭、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看来不论是营养不良还是营养过剩都会危害我们的健康。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吃适量,均衡饮食)
2 .
反思造成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挑食和偏食的危害,尤其是正处于长身体中的小学生们,均衡饮食、均衡营养是多么重要!
9 / 44
活动三: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 健康饮食金字塔
这么多食物,我们每种食物每天吃多少合适呢?
营养专家设计了健康饮食金字塔(出示图片)说说你看懂了什么?教师进一步解释,一天中各种食物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
2. 你一天的营养分量
作为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你一天各种食物吃多少才能满足你需要的营养呢?(出示一天的营养分量表)
3. 看看自己一天的饮食记录,对比一下你的营养够不够。(少于标准值
说明营养不够,多于标准值说明营养过剩)选择学生中有典型体形的同学, 说饮食习惯。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4. 一日三餐怎样分配比较合理?各种食物应该怎么搭配?(早吃好
30%,午吃饱 40%,晚吃少 20%,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搭配)请你来做小营养师,重新设计你一天的饮食表。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与家人探讨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制作一份均衡营养的食谱。
【作业设计】
一生的作业:均衡饮食,健康常在!
4. 饮食与健康
【板书设计】
食物的营养成分
营养平衡膳食宝塔缺乏营养的危害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10 / 44
教学单元课题
5.
1 .
第二单元 溶解与分离
盐和糖的溶解
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
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
【教学目标】
述性概念。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难点: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
【教学准备】
食盐、糖、搅拌棒、量筒、烧杯、自来水、抹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品尝饮料,复习引入。
出示一杯糖水和盐水,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饮料,尝一尝。
师问:糖水和盐水是哪些物质的混合物?你们看见水中的糖和盐了吗? 今天我们研究盐和糖的溶解。 二、新知讲授
1.50 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1)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研究的问题。(一杯水
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 分组讨论:怎样来研究?
(3) 师:关于这个问题,研究起来,你们觉得有没有困难?
(4) 学生回答。(如果学生认为没有困难,教师提示如何来确定一杯水
的多少?)师生共同讨论决定,今天暂时研究 50 毫升的一杯水。
(5) 师:那么我们又如何来确定溶解多少盐中的“多少”呢?有没有统
一的标准呢?
(6) 师生共同讨论决定为以平匙来计算。
11 / 44
(7) 那么,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要不要改一下,如何改? (8) 研究问题改成:50 亳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平匙的盐? 2. 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
(1) 师问:把一小匙食盐放入 50 毫升的水中搅拌几下,盐溶解了,再加
一小匙食盐,搅拌几下,盐又溶解了,再加盐,再搅拌……不断地加盐,盐能不断地溶解吗?
(2) 学生讨论,回答。(不能无限溶解)
3. 按照溶解食盐的方法,探究 50 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勺白糖。 4. 探究颗粒大小、温度、搅拌是否影响糖溶解的快与慢 (1) 交流对比实验的条件
师:颗粒大小、温度、搅拌是否能够影响溶解的速度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对比实验一起研究。那么它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是什么呢?请各小组来交流设计这三个实验的方案。(小组交流完成实验方案)
(2) 提醒实验应注意的事项
(3) 取出器材,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 分享小组的实验结果。
【作业设计】
完成实验报告
5. 盐和糖的溶解
【板书设计】
(1)50 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2)50 毫升水能溶解多少白糖?
(3)影响方糖溶解的因素:颗粒大小、温度、搅拌
【课堂小结】
12 / 44
6 把盐析出来
【教学目标】
1. 知道食盐溶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
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2. 能运用三脚架、烧杯、石棉网、酒精灯、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
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类特征的过程。
3. 知道人类食用的食盐是通过海水晒盐制得的,食盐的来源多种多样,可
分为海盐、池盐、岩盐三大类。
4. 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难点:通过实验探索食盐与水是如何分离的。
【教学准备】
1 份食盐、1 个小勺、一个烧杯、1 根玻璃棒、一杯清水、一块石棉网、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提问】海水里有很多盐,人们是怎么用海水制盐的? 【讲述】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怎么把水的食盐找回来
【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盐溶解在一定量水里的量是一定的, 那么有谁知道溶解在水里的食盐还能找回来吗?
【讲述】通过阅读教材我们知道,一种方法是把食盐水放在太阳下面晒,水晒干了,盐就会出来了。但是时间会比较漫长。另一种方法是把食盐水放在火上烤,把水分烤干!
13 / 44
【过渡】那么具体操作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观看实验,然后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展示】播放【教学实验】食盐会随着水分一起蒸发吗?
插入【教学实验】食盐会随着水分一起蒸发吗?
【讲述】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这个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是:蒸发皿、火柴、三脚架、酒精灯、搅拌棒。
【实验】实验步骤:
①向 50 毫升加入一勺食盐,充分溶解后,再加入第二勺,直至杯底有少量食盐为止。
②将盐水溶液倒入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
③边加热,边搅拌。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④收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
【提示】加热时,要带护目镜,以防伤害眼睛。等看到有白色晶体时,要用玻璃棒慢慢的搅拌。搅拌时,身体不要凑的太近,以防止蒸发皿中的固体溅出来烫伤皮肤。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按照步骤进行探究。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实验说一说我们是如何进行操作的?
【总结】对,回答的很好,我们首先将食盐制成浓的食盐水,然后利用酒精
14 / 44
灯加热蒸发皿蒸发掉水分析出食盐。
【提问】请同学们接着思考:水在分离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我们采用的什么方法将水和食盐分离的?
【总结】水起了溶解的作用。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知识点二:生活中的食盐从哪里来
【过渡】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了解了从食盐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我们平时 吃的食盐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提取的。人们利用风吹日晒的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粗盐, 然后再经过处理加工得到精盐。
【讲述】食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食盐的来源多种多样,可分为海盐、池盐、岩盐三大类。
【提问】那么这三种盐类是根据什么标准划分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讲述】海盐是海滨地区以海水灌注盐田,然后蒸发而成。我国海盐主要产区集中在河北、天津、ft东、辽宁等地。
池盐是由内陆的咸水湖湖水蒸发而成的。我国池盐主要产地有青海、新疆、西藏、宁夏和ft西等地。
岩盐是由海水沉积物被地壳变动埋藏在地下形成的。我国岩盐多产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
【作业布置】自制食盐晶体。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什么是混合物,常见的混合物有哪些,了解混合物常见的分离方法。在科学实验中,探索食盐和水如何进行分离,得出实验结
15 / 44
论是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大大激发了我们课外探究混合物分离方法的兴趣。
【板书设计】
6 把盐析出来
析出食盐
溶解
加热
结晶析出
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原理:利用风吹日晒的方法蒸发掉水分。
16 / 44
7 把它们分离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混合物,了解常见的混合物有哪些。 2. 了解常见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3. 能利用滤纸、漏斗、烧杯、玻璃棒、水等将食盐和沙的混合物进行过滤。 4. 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分离混合物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混合物,混合物有哪些分离方法。 难点:通过实验探索食盐与铁屑、食盐与水是如何分离的。
【教学准备】
1 份食盐和铁屑的混合物、1 个磁铁、1 根玻璃棒、一杯清水、一块石棉网、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张滤纸、一个漏斗、一个烧杯、过滤视频、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17 / 44
【讲述】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混合在一起的物质,比如食盐中混有铁屑、沙子,我们把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提问】你知道的混合物都有哪些?说说你的理由。
【点拨】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有很多,比如自来水、煤、石油、天然气、牛奶、水泥、胶水、岩石、空气、海水、雪湖水、橡胶等。
【提问】那我们如何将混合物进行分离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分离食盐中的铁屑
【提问】观察食盐、沙、铁屑的混合物,区分哪些是食盐,哪些是沙? 【总结】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沙子是黄色的,食盐是白色的,铁丝是黑色的。
【提问】有谁知道我们如何将沙子、食盐和铁屑进行分离呢?
【点拨】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学习了磁铁,磁铁具有一个神奇的特征就是它能吸引铁质物体。而且它还可以隔着一段距离吸引铁质物体。
【讲述】我们可以磁铁这种特性,析出混合物中的铁屑,请同学们试着操作。 【学生活动】利用磁铁析出混合物中的铁屑。
【过渡】现在我们将混合物中的铁屑剥离出来了,混合物中还有沙子和食盐, 请同学们仔细想想我们该如何分离剩下的这两种物质呢?
知识点二:分离沙子和食盐
【引导】有的同学说可以用筛子晒一下,那么请同学们试一下。 【学生活动】通过实验理解不能用筛子将食盐和沙子分离。
【提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不能用筛子将食盐与沙子分开,那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呢?
【点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然后我们采用过滤的方法将食沙子和食盐水进行分离。
【提问】什么是过滤呢?过滤都需要哪些工具呢?
【讲述】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方法。过滤的过程中要用到滤布或滤纸。现在我们来观察如何折叠滤纸。
【展示】课件展示折叠滤纸。
【讲述】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视频,了解过滤操作的步骤,然后自己操作。
18 / 44
【展示】播放视频【教学实验】过滤液体。mp4
插入【教学实验】过滤液体.mp4
【点拨】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了解到过滤的操作要点。
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是指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是指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是指倾倒液体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
【模拟实验】
(1) 工具与材料:水杯、搅拌棒、水、滤纸。 (2) 实验操作:
①将混合物放入杯中,往杯中加水,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 ②利用过滤的方法将食盐和沙子进行分离。知识点三:分离食盐和食盐水
【过渡】现在我们将食盐和沙分开了,食盐溶解在水里了,那么我们还能从水得到食盐吗?食盐和水如何分离呢?
【讲述】通过上节课所学知道我们可利用蒸发的方法将食盐和水进行分离。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模拟实验】
(1) 工具与材料:蒸发皿、火柴、三脚架、酒精灯、搅拌棒。 (2) 实验步骤:
①将盐水溶液倒入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
19 / 44
②边加热,边搅拌。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③收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
【组织讨论】现在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1. 为什么要在盐水还未蒸发掉之前熄灭酒精灯?
2. 我们是怎样将沙和食盐分离的?水在分离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1.防止在临近蒸干时,食盐因局部过热发生迸溅。利用余热将水分蒸干是安全的。
2.用过滤方法;水在分离的过程中起到溶解的作用。 【作业布置】猜猜看这些混合物怎么分离。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什么是混合物,常见的混合物有哪些,了解混合物常见的分离方法。在科学实验中,探索沙子、食盐和水如何进行分离,得出实验结论是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大大激发了我们课外探究混合物分离方法的兴趣。
【板书设计】
把它们分离
20 / 44
一、混合物:我们把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二、分离沙子、铁屑和食盐的混合物 (1)利用磁铁吸引铁屑
(2)利用过滤的方法,经食盐水和沙子
8 手电筒的秘密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手电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手电筒中的灯泡是如
何点亮的。
2. 掌握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并能用一些基本元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3. 掌握说明形成简单电路的条件。 4.
1.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手电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手电筒中的灯泡是如
引导学生合作与交流,知道通过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教学重难点】
何点亮的。
2. 能够说出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并能用一些基本元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 手电筒、小灯泡、导线、电池、电池盒、小灯座。 2. 能展示实验器材、基本电路等的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阅读单元页,聚焦问题
1. 讨论家庭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电。
(1) 引导学生阅读单元页,观察单元页呈现的客厅里哪些地方用到了电,
21 / 44
说说电起到了什么作用。
22 / 44
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一下,我们自己家里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电都起到了什么作用?
(2)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的情况。 2. 聚焦问题
提出以下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 电是怎样传递的? 用电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二、科学实践活动——观察手电筒
1.(出示一个手电筒)谈话:
手电筒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照明工具,请大家想一想,手电筒是怎样发光的?
2. 谈话:同学们谈了很多看法。那么,手电筒到底是怎样发光的呢?请各小
组拆开一个手电筒,认真观察一下,它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3. 教师出示灯泡和电池剖视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小灯泡由哪些部分组成?想一想,各个部分有什么作用?
电池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电池的一端有凸出的铜帽,而另一端是平的? 通过观察电池的外观,你还知道了哪些事情?(电池的外观上标注了许多信息,这些信息可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电池。)
4、思考并回答:说一说,手电筒的小灯泡是怎样与电池、开关等材料相连 接的?电是怎样通过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的?你认为使小灯泡亮起来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三、科学实践活动——点亮小灯泡
1. 观察实验材料。 2. 指导学生操作。 3. 学生分小组操作。
4. 比较能使小灯泡发光的连接方法,归纳共同点。
5. 提问:如果把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装置中的任何一点断开,小灯泡还能亮
吗?
6. 师生共同归纳: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式形成了电流的闭合回路,人
们称这种闭合回路为电路。
7. 分析小灯泡不能发光的连接方法,讨论问题出在哪里,加深对闭合回路的
23 / 44
理解。 四、拓展与应用
用两个小灯泡、一节电池、若干电线试着点亮两个小灯泡,把自己的做法记录下来。
9 开关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开关及开关的组成部件。
2. 了解开关的作用并知道开关是如何控制电路的。 3. 通过学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材料是导体和绝缘体。 4. 会制作一个简易的开关。
【教学重难点】
了解开关的作用并知道开关是如何控制电路的。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展示图片,介绍开关。
[讲述]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开关对电灯或其他电器的电路进行控制。开关为什么能控制电路呢?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开关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呢?? [过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用开关控制电路[展示]课件展示开关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述图片中的开关,然后说一说开关有什么特点, 由几个部件组成的?
[总结]开关要有两种材料:不能导电的材料和可以导电的材料。塑料不能导
24 / 44
电,而铜片可以导电。
[组织讨论]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开关为什么要有这两种材料呢? [总结]开关的作用是断开电流,起到开或关的作用。当要开时,压下铜片, 铜片可以导电,开关起到了连接电流的作用;而要断电时,提起铜片(铜片一端必需要有绝缘材料,手提时才不会被电),这样就可以隔断电流了。
[提问]想要一起看看开关连接在电路中时是怎样控制电路的吗? [展示]
左:铜片被提起,电流被断,小灯泡没有亮;
右:压下铜片,电流通过铜片流经整个电路,小灯泡亮了。
[总结]开关是由导体和绝缘体组成的。知识点二:哪些材料容易导电
[过渡]刚才我们提到了两个概念:导体和绝缘体。
[讲述]人们通常把容易导电的材料叫导体;把不容易导电的材料叫绝缘体。那么生活中常见的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一些又不容易导电呢?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学习了。
[讲述]把不同的材料分别连接到电路汇总,观察哪些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哪些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自然就是导体,而不能亮起来的就是绝缘体了。
[提问]你能归纳整理出一份导体和绝缘体的材料单吗? 知识点三:制作一个简易的开关
[过渡]刚才学习了开关的作用和导体与绝缘体,同学们可以尝试做一个简易的开关。
25 / 44
[讲述]记住:要想通电,要用导体;要想断电,用绝缘体。
26 / 44
[展示]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开关的组成部件以及开关的作用,还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以及它们之间的性质差异。
10 电路出了什么故障
【教学目标】
.1 .2
分析怎样的电路能使小灯泡发亮(认识电路);
讨论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能做一个简单的电路检测器;会用电路检
测器检测故障电路。
3 .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培养
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渗透安全用电知识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会探究电路出现故障的原因。 (2) 难点: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
每组小灯泡 2 个、灯座 1 只、电池 2 个、电池盒 1 只、导线 2 根。(这
27 / 44
些材料有“问题”,其中一个灯泡(一个坏灯泡)和电池(一节废电池)先教师拿着备用,学生检测出后再给)
()2 电路检测器材料:小灯泡 1 个、灯座 1 只、电池 1 个、电池盒 1 只、
导线 3 根。
()3 记录表(记录表一、记录表二)。
教师准备:有 1 个小灯泡的无故障的串联电路,1 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说出下列电路元件的名称:
说出电器元件:电池、导线、灯泡、开关
2. 根据提供的材料各小组学生连接电路(学生看课件后在下面进行连接),
完成后教师讲解:电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灯泡,回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个环路,灯泡就会亮起来。这个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有电流通过的环路就叫做电路。(板书课题:电路)(教师故意分发其中两个组准备坏电路)
3. 刚才在连接电路中为什么有的小组的灯泡不亮呢?灯泡不亮的电路什么
地方出故障了?
提问:小灯泡没亮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电路出故障了)说明灯泡中没有电流通过,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出了故障使电流中断,灯泡不亮呢? 二、请各小组分析讨论出故障的原因:
1. 请大家分组讨论、分析,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可能出故障了?
现在请每个小组讨论,把讨论猜测的结果记录在刚才分发“记录表一”中。
2. 整理汇报可能造成小灯泡不亮的种种原因:(汇总分析各种故障)
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找了这么多可能存在的故障,这毕竟是我们的猜测, 那我们通过哪些方法找出电路中的故障呢?
汇报整理:
一般有这样几种方法,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导线等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灯泡是否能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科学的检测方法——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并用它来查找电路中故障产生的原因。(板书:电路检测器) 三、制作电路检测器:
1. 这个电路检测器怎么做呢?又是怎样使用的呢?请同学们认真看屏幕。
28 / 44
你们看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把灯泡会亮的电路中的开关拆下来)
2. 制作方法 说出名称(说明什么是检测头)
3. 同学们,其实你们自己也会做,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套制作电路检
测器的材料,我们一起动手做一做。请大家拿出一个灯泡、1 个电池和 3 跟导线。然后教师教学生做电路检测器。(保证自己的两个头连起来灯泡会亮)
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制作的?请到前面来演示。四、学习用一个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1. 我们做好了电路检测器,那么应该怎样检测呢?
(如果认为灯泡坏了,就把它拿来放到检测器两头测一下,边叫学生上台演示)
2. 学习使用电路检测器:教师演示检测一根电线;A、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
检测头和一根电线的两端相连接,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根电线没有故障; 如果结果相反,则说明这根电线有故障。B、把其它可能出故障的元件串到电路 中,看检测器的灯泡是否发光。
3. 检测故障电路:
实验要求:(1)小组内分工合作实验时尽量放低声音。(2)边查故障,边记录检测记录表。(3)把检测出的故障元件放在 1 号袋里,然后在材料盒中换取好的元件。(4)重新连接电路,排除故障,使故障电路中的灯泡亮起来。故障电路中的灯泡亮起来,说明你已经排除故障,成功了。
4. 老师也给每个小组准备了 1 个有故障的电路,请大家用自己刚做的电路
检测器去找到原因,看看哪个小组的小电工最出色。如果你们查出了是什么原因, 需要换什么请上讲台来拿,但如果没坏不能拿。开始试验吧。(学生试验,教师循环指导。)
5. 交流、汇报:(1)你们组检测到几处故障?是什么地方出的故障?(把
检测记录表拿上来)请上台来和大家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检测的?(2)大家认为 他们小组的检测怎么样?
6. 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故障已经找到了,你能排除这些故障,使
这些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吗?请动手试试看。
思考:如果家里的日光灯不亮了,能不能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为什么? 五、拓展与应用
动手试试,如果手电筒不能正常工作了,应该怎样检查它的电路故障?
29 / 44
六、总结
同学们今天表现的真不错,不但分析了故障电路的原因,而且还利用了电路检测器把故障排除掉,最后小灯泡都亮了起来,老师为你们高兴!不过老师这里要提醒大家,我们做的这个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检测一些简单的电路,千万不能用来检测检测家用 220V 电器电路,否则会出危险。
11 电与我们
【教学目标】
1. 掌握电的基本知识。 2. 知道常用的家用电器有哪些。
3. 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汇总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4. 掌握预防雷电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关于电的常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记录,调查了我们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统计,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二、探究过程
1、调查家中的电器。
(1) 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 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
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
30 / 44
(3) 全班交流。
(4) 在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 (5) 自己还有哪些想法?
(6) 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3、知道安全用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1) 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在家里与学校,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在户外,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2) 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
·讨论:怎样安全用电。(安全用电的禁忌有哪些?) ·全班交流。
·小结:湿手不能按开关;不能在电线上晾衣服;不能在电线附近放风筝; 禁止爬变压器塔;禁止在接线板上插许多插头;禁止在电加热设备上烘干衣服等等。
4、雷电及其危害
(1) 认识什么是雷电,及雷电有什么危害。 (2) 讨论:如果户外遇到雷雨时,要如何预防雷电。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电的基本知识,并了解了电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还掌握了安全用电的常识及预防雷电的相关知识。
12 呼吸与空气
【教学目标】
1.
知道人需要时刻不停的呼吸,知道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认识到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2.
能发现和搜集相关的事实证据,能对活动中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
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1 / 44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验人的呼吸作用,认识空气(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用塑料管向石灰水和清水吹气为什么结果不一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研究一个非常熟悉的问题,在研究之前我想请大家猜一个谜语好不好?出示谜语: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在你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少。
【学生】空气(氧气)。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猜得真好。为什么我们人离不了空气呢? 【学生】因为每个人都要呼吸,停止呼吸的话人就会死掉的。二、讲授新课 (一)体验呼吸
【教师】呼吸虽然时时刻刻都在进行,但我们却很少关注它,下面我们就一起用心体验一下呼吸,好吗?请大家坐端正,闭上眼睛,调整好呼吸,听我口令: 吸――呼――吸――呼,能感受到自己的呼吸吗?假如现在不让你呼吸,你感觉可能会怎样?
(出示安全警示:①调整好自己的呼吸;②听从老师的口令;③以自己的身体适应为宜,不可逞强坚持,防止发生意外。)
【学生】感受呼吸。 【教师】刚才有什么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大家只是憋了一小会儿时间就感觉那么难受,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二)比较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教师】通过测量呼吸,大家已经知道了我们的呼吸就是吸进来,呼出去, 那你猜一猜我们吸入的和呼出的气体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怎么不一样?那我们吸进来的是什么?呼出去的又是什么呢?
32 / 44
【学生】进行猜测。
33 / 44
【学生】要想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实验是最好的方法。(出示实验方案分别往两个杯中倒入大半杯澄清的石灰水,向一个杯子中呼气,向子中注入空气)实验记录员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单,2 名同学做实验,其余同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实验。
【学生】小组汇报实验结果:1 号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 号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吸进的和呼出的气体是不相同的。
【教师】总结实验结论,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常用作灭火剂。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我们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我们吸进的气体是空气,空气中氧气的成分最多,所以我们吸进的气体是氧气。
【教师】提问:人们呼吸离不开氧气,地球上的氧气会用完吗? 【学生】猜想,交流。
【教师】我们都在一刻不停地呼吸,如果没有氧气,我们的生命将会终止。为了能拥有洁净的空气,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学生】植树造林、在客厅里摆放一些绿色植物……
【教师】小结:树木花草和室内的绿色植物,可将空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吸收干净,起到空气过滤器的作用。
(三)运动前后呼吸的变化
1. 学生体验呼吸,并测平静时的呼吸次数
【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你一分钟呼吸多少次吗?怎样才能知道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测一下。
【教师】要想准确测量呼吸的次数,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谁知道怎么样算一次呼吸?
【学生】吸进去吐出来算一次。
【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要求把测到的数据记录在表格里面。 【学生】测呼吸次数(使用秒表计时)。汇报测量结果并交流。
2. 测量运动后呼吸的次数
【教师】刚才我们测量了静坐时的呼吸次数,如果我们运动后会发生怎样的
34 / 44
变化呢?大家先猜一猜。
【学生】进行猜测。
【教师】在教室里我们能进行哪些运动项目呢?(选择原地跳) 【学生】测量后记录,并交流,感觉怎样。呼吸次数记录表
时间:1 分钟
运动前呼吸的次数 运动后呼吸的次数
3. 提问和猜想
我的发现
【教师】同学们对比下数据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大家发现自己的呼吸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观察、比较分析运动前后呼吸次数变化情况。
【学生】我发现我们运动后,呼吸次数都增加了。(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那为什么运动之后,呼吸会加快呢?
【教师】总结:人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得多,所以呼吸次数会比原来增加。
13 呼吸器官
【教学目标】
1. 知道人体呼吸系统的简单结构,了解肺的呼吸过程; 2. 能借助自制的肺模型观察并解释肺的工作过程。 【教学重点】
知道人体呼吸系统的简单结构,了解肺的呼吸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对肺模型的观察与思考,了解肺的工作过程。
【教学准备】
剪刀、塑料瓶、橡皮筋、气球,圆珠笔、橡皮泥、细绳、课件
【教学过程】
35 / 44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你们紧张吗?老师可有点小紧张。现在老师来做两个动作放松紧张的心情,紧张的同学可以跟着老师一块做。
【教师】老师和心情紧张的同学做两个深呼吸,放松紧张的心情。 【教师】提问:呼吸时你的肚子有什么变化?我们是用肚子呼吸吗? 【学生】进行猜测。
【教师】引出课题: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呼吸器官。二、讲授新课 (一)认识呼吸器官
【教师】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课件展示人体呼吸系统图。【学生】回答:鼻、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教师】你能在自己的身上指出它们的位置吗? 【学生】同桌互相合作,试一试,指一指。 【教师】再次进行深呼吸,感受一下肺的工作。 (二)肺是怎样工作的
【教师】为了进一步了解肺是如何进行呼吸的,就让我们做一个肺模型来探究一下吧!课件出示制作步骤:①用剪刀把塑料瓶的底部剪掉,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②用橡皮筋把一只气球在圆珠笔管上扎好;③把捆扎好的带有气球的圆珠笔管从瓶口处通过,并用橡皮泥固定;④把另一只气球剪去一部分,思考剪去是一大半还是一小半;⑤用细绳把剪去的气球系牢;⑥用另一根橡皮筋把这只气球捆在瓶子底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做完后,与小伙伴交流:肺是怎样呼吸的?
【学生】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总结:吸气时,胸廓扩大,腔内气压减小,气流进入肺部。呼气时,胸廓缩小,腔内气压增大,气流离开肺部。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有大量的小泡泡叫肺泡,成年人肺泡约 3 亿个。肺泡上有血管,进入人体的氧气能从肺泡中进入血管,跑到全身各个地方去,与食物中 的养料结合。
保护呼吸器官
36 / 44
14
【教学目标】
1 .2 .
能利用简单的肺活量测量工具测量肺活量,并记录数据和简单分析数据; 初步了解肺活量的含义,通过班级同学肺活量的数据分析,激发学生健
康保健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利用简单的肺活量测量工具测量肺活量,并记录数据和简单分析数据。
【教学难点】
了解肺活量的含义,通过肺活量的数据分析,激发学生健康保健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跑步时,有的人没跑几步就气喘吁吁,有的人跑了一段时间呼吸还比较平稳,这是为什么?
【学生】进行猜测。
【教师】下面让我们共同来寻找答案吧。二、讲授新课 (一)测量肺活量
1. 认识肺活量
【教师】在医学上还有个名词——肺活量,那什么是肺活量呢?(课件展示肺活量定义)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
2. 做个肺活量测量仪
【教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肺活量有多大?我们来动手制作一个肺活量测量仪吧!(课件出示制作步骤及测量要求)
3. 整理测量数据并进行分析
【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男生比女生的肺活量大;运动员比一般人的肺活量大。 (二)学会保护呼吸器官
【教师】呼吸系统对我们十分的重要,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呼吸器官呢?
37 / 44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①讲卫生,不随地吐痰;②增强体质,多运动;③洒水降尘;④ 空气质量不好时戴口罩;⑤经常开窗通气;⑥不抽烟…
15 建筑中的材料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人工材料,什么天然材料。 2. 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标准。
3. 通过学习意识到使用材料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4. 了解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优缺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建筑材料的认识。难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建筑材料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讲述】我们居住的房屋是用砖瓦、水泥、木头等材料建造的,这些材料有的是人工的,有些是天然的。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区分标准是什么?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建筑材料的分类及发展。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区分人工材料和天然材料
【展示】课件展示木屋、石桥、草屋、砖房、铁塔和玻璃房。
38 / 44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述几幅图片中的建筑,然后说一说这些建筑分
39 / 44
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总结】木屋主要是由木头制成的,石桥主要是由石头经加工制成的;草屋主要是由稻草搭建而成的;而砖房主要是由砖头搭建而成的;铁塔主要是由钢铁建造而成的;而玻璃房是由玻璃改造搭建而成的。
【组织讨论】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将这些材料进行分类,你将会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呢?
【总结】我们可以按照材料的来源将这些材料进行分类,现在我们按照人工材料和天然材料将这些材料进行分类。
【提问】那么到底什么是人工材料?什么是天然材料呢? 【展示】
【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砖头、钢材、水泥都是人工材料;而石块、茅草和木材都是天然材料。
【提问】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说说哪些是天然材料做的?那些是人工材料做的?
知识点二:建筑材料的发展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建筑材料的分类,那么建筑材料的发展与什么有关系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从古至今建筑的变化。
【讲述】建筑材料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它和人类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讲述】在古代,人们主要利用草、土、木材、石头等天然材料来建造建筑。砖、瓦、玻璃等人工材料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建筑的建造水平,开始出现了一些恢弘大气的建筑。到了现代钢材和混凝土的出现,使人类建造了高楼大厦。
40 / 44
【提问】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会发明更多材料建造出更多适应
41 / 44
人们需求的建筑。你能说一说都有哪些新的建筑材料吗?
【作业】区分人工材料与天然材料?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建筑材料可分为人工材料和天然材料。天然材料方便、耐用、易塑性强,人工材料具有耐腐蚀性强、强度高等特性。了解了建筑材料的发展与人类社会文明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板书设计】
15 建筑中的材料
天然材料:方便、耐用 人工材料:耐腐蚀性、高强度
建筑中的结构
42 / 44
16
【教学目标】
1. 能比较、区别几种常见建筑物的结构,并根据结构对它们进行分类;能
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能大胆想象进行仿生建筑设计。
2. 认识几种常见建筑物的结构;认识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3. 从仿生建筑中领悟到细细观察各种生物,他们的特点、技能都将是我们
创作的源泉。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建筑形状和结构的资料;每组白卡纸若干张、象棋若干枚、记录表一份。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建筑结构的资料(图片),制作成课件;记录表;直尺、塑料棒、橡皮筋、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提问】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很多高大的建筑,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有多高?为什么高的建筑能矗立空中而不倒塌呢?
【点拨】这根据建筑中的内部结构有很大关系。
【提问】建筑中的哪种结构具有稳定性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哪种结构更稳定 【教师活动】分发材料,组织活动。
【讲述】老师这里有木棒和橡皮筋,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搭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搭建三角形和正方形。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试一试三角形和正方形哪个更稳定?
43 / 44
【预设】三角形。
【讲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因为无论在三角形的哪一条边上用力, 它总是有一条边起“推”的作用,另一条边起“拉”作用。
【提问】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让正方形稳定吗?
【点拨】可以将正方形变成三角形,你也可以用你能想到的其他方法将正方形稳定。
【过渡】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见过纸筒,那你们有没有思考纸筒的稳定性怎么样呢?如果在纸筒上端和下端都绑上重物,哪个纸筒更容易推倒呢?
【组织活动】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纸筒并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利用圆规、白纸等工具制作纸筒。 【讲述】现在每个小组说说你们的实验结果。
【过渡】刚才我们研究了不同结构的稳定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各种各样的建筑,那你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些结构中哪种结构稳定性强呢?
知识点二:哪种结构承受力大 【展示】展示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哪种形状的立柱承受力大呢?
【总结】有的同学说圆柱形的柱子承受力大,有的同学说方形的柱子承受力强,那么到底哪种结构承受力大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证明吧。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白纸折叠一个三棱柱、四棱柱和圆柱,并实验哪种结构承受能力大。
【学生活动】按照要求进行实验。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验来说一说以上三种结构中哪种结构承受力大。
【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都得出了圆柱的承受力大,垂直方向不容易发生弯曲,不容易被折断。
【讲述】柱子的形状和所使用的材料有关系。现代建筑中由于钢筋混凝土的广泛大量使用,施工工艺以现浇为主,方形柱便于现场施工,所以首先在现代建筑中,承重柱一般都是方形的。所谓的圆柱,如果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则多半是在进行室内装饰的时候外包材料上去的。这种圆柱一般用在医院、幼儿园、商场等需要防止碰撞或行动不便人群主要活动的场所。
【展示】展示图片。
44 / 44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见过这种拱桥,那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设计成这种形状呢?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按照步骤探究平面和拱形哪种结构承受力大? 【总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拱形的承受力大,不容易发生变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桥设计成拱形。
知识点三:拓展与应用 【展示】展示图片。
【讲述】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 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榫卯结构的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榫卯加固物件,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
【作业布置】猜猜看哪种结构最稳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拱形结构、三角形结构、圆柱形结构等承受的力大而且稳固。在建筑物的结构中,拱形结构能够受力均匀;圆柱形承受力大; 三角形结构有稳定的作用。
【板书设计】
45 / 44
16 建筑中的结构
一、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二、圆柱的承受力大。 三、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榫卯结构。
设计制作建筑模型
【教学目标】
1. 用各种材料,设计一副简单的建筑模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在小组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合作所带来的乐趣,增强合作意识,分
享合作成果。
3. 了解鲁班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材料,设计一副简单的建筑模型。难点:对设计的模型提出改进方案。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准备:切碎的胡萝卜丁、牙签、雪糕棍、小木条、粘胶等。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材料可分为人工材料和天然材料, 认识了建筑中有各种结构,其中三角形的结构最稳定。
【提问】那么关于设计建筑,你有哪些新想法?如果让你来做一个建筑师, 你怎么设计建筑模型呢?
【过渡】这节课我们让我们来当一个小小的建筑师,自己来设计漂亮的建筑。46 / 44
17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设计一个建筑
【提问】小朋友,如果请你设计一个建筑模型,你首先要做什么呢? 【预设】画出结构图,找材料。
【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首先要在纸上画出一个模型,然后根据模型利用材料进行制作。
【组织活动】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纸币画一画你想要制作的建筑模型。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发挥自己想要制作的模型。
【总结】同学们有的想要建造一个又高又稳的塔,有的想要建造一个承受重力的大桥。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制作模型所需的材料。
【教师活动】分发胡萝卜丁、牙签、雪糕棍等制作,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制作。
知识点二:制作建筑模型
【讲述】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图纸设计制作一种模型。 【学生活动】按照步骤自己搭建模型。
【过渡】同学们都自己搭建了模型,现在同学们自己观察一下自己的模型, 然后说一说模型的优缺点。
【总结】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改进模型。知识点三:拓展与应用
【过渡】现在我们将食盐和沙分开了,食盐溶解在水里了,那么我们还能从水得到食盐吗?食盐和水如何分离呢?
【讲述】通过上节课所学知道我们可利用蒸发的方法将食盐和水进行分离。请同学们按
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作业】用纸制作一个模型。
47 / 44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设计制作一个建筑模模型的步骤是首先要画出设计图,然后制作建筑模型,然后分析它的优势与不足,最后进行改进。
【板书设计】
17 设计制作建筑模型
画出设计图 出改进
制作建筑模型
分析不足与优势
提
48 / 44
49 / 44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设计制作一个建筑模模型的步骤是首先要画出设计图,然后制作建筑模型,然后分析它的优势与不足,最后进行改进。
【板书设计】
17 设计制作建筑模型
画出设计图 出改进
制作建筑模型
分析不足与优势
提
50 / 44
51 / 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