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彼岸
苏轼与惠崇戏语牛粪与如来,我们从这个小小的戏语中无法判断谁“心存牛粪”,而谁却“心存如来”。但就是这一个小小的戏语,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一个人心田的善恶之辨。
善,其实不是简略意义上的单纯,善良,而是一个人心田的宽容,思想上的泛爱,与人与物的忍受。
为善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儒家讲的仁义道德,佛家讲的普度众生,道家讲的修身养性,都是一种与人为善精神的体现。古人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道”是什么,何以变化而生万物,恐怕其中的精华就是“为善”。
姬昌早春狩猎获母鹿而不取,以“善”而闻名,此后所以兴周;三国时,周瑜贪利而中计,受三气而卧于床,怀恨抑郁而终。 善从德来,得沉着来,容从志来,志自“无欲”而来。故古人讲: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在青年时有一次清晨外出,过一座桥时遇到一位白叟坐在桥头,白叟看到他时,成心把脚一缩,鞋掉到了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桥下。接着白叟很不客气地对他说:“小伙子,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必恭必敬将鞋捡了上来,并为白叟穿好。后来张良由此得到一部兵书,继而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事家。这就是著名的“圯下之履”。 张良若无虚怀若谷的德行,怎么可能与人为善。正因为他有指点江山,运筹万里的宏图,心中怀有济苍生于乱世的善念,才能使其行善而受益终生
时光飞逝,到了现代社会,与人为善依然是一种美德,无论东方西方,为善依然受到充分的肯定。我们现在的社会讲“法治”,同时也倡导“德治”。何谓“德治”,就是要求人们净化心灵,与人为善,与物为善。
为善在有些人看来是“划不来”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与别人为善会侵害自我的利益,但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与人为善,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这就要求我们提高本身的涵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我们与人为善,其实不是为了索取什么。因此,我们自己心中只要有善念,就已经是精神上的升华,而没必要去刻意要求他人怎样。 所以我们为善,为的只是到达心灵的彼岸。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