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2化学新课标变化解读

2022化学新课标变化解读

来源:智榕旅游


2022化学课程标准变化解读

一、课程性质

原课标中将化学课程定义为基础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注重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中将化学课程深化为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材料、生命、环境、能源等多种科学的重要基础,与物理学共同构成物质科学的基础。强调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二、课程理念

新课标更重视与小学科学课程和高中化学课程的衔接,也关注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强调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

具体化学课程理念主要包含:

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整体规划素养立意的课程目标

构建大概念统领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

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

倡导实施促进发展的评价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由原来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改为围绕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展开。

四、课程内容

新旧课标的课程内容都包含5大主题,但部分内容有少量更改。例如“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被并入了“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化学与社会发展”中加入了“跨学科实践”的内容等。

二级主题在原来的“理解”“能力”“实践”“表示”等认知性内容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些“思路”“方法”“使用”“应对”等实用性内容,具体如下:

1.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

新增“化学科学本质”“化学实验探究的思路与方法”“科学探究的态度”。将原来的“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和“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合并为“实验探究”,原来的“完成基本的学生实验”,更改为“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

2.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身边的化学物质”现仅为二级主题,其中“我们周围的空气”改为“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改为“常见酸、碱、盐”。新增“物质的多样性”“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物质性质的广泛应用及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

3.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内容完全重组,原本的“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等都放在了“元素、分子、原子与物质”所在的三级主题中。新增“认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思路与方法”“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意义”“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

4.物质的化学变化

原“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和“质量守恒定律”合并为“化学反应及质量守恒定律”。删减了“认识几种化学反应”,新增“认识化学反应的思路方法”“化学反应的应用价值及合理”“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

5.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将原来的四个二级主题合并为“化学与资源、能源、材料、环境、健康”,并新增“化

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技术、工程融合解决跨学科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挑战”(包含“科学伦理及法律规范”“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合理应对”)“跨学科实践活动”

五、学业质量标准

此为新增内容,是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应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主旨在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和广度

六、课程实施

1.教学建议:系统规划化学教学目标、合理组织化学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这些都要紧密联系核心素养,开展核心素养导向教学,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1)深刻领会核心素养内涵,科学制定化学教学目标;

(2)全面理解课程内容体系,合理组织化学教学内容;

(3)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价值,积极开展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

(4)大力开展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有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2.评价建议:强调了日常学习评价,并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流程具体化。

(1)日常学习评价

①科学制定评价目标及要求;

②加强过程性评价,优化阶段性评价;

③深化综合评价,探索增值评价;

④用好评价结果。

(2)学业水平考试

①命题原则:依据课程标准,坚持核心素养立意,保证科学性和规范应;

②命题规划:确保试卷结构合理,系统制定细目表;

③试题命制:科学确定具体的评价目标及要求;精选情景素材,合理问题情境的复杂度;科学设置试题任务,丰富题目呈现形式;科学制定评分标准。

七、新教材

新教材预计会突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加强必做实验和跨学科实验的设置,注重体现化学与人文的融合,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经验。突出单元主题的价值导向,体现知识形成与探究的过程,采用生动多样的呈现方式,并设计多种评价方式。

八、附录

附录设置了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案例、教学案例、评价案例和学生必做实验与跨学科实

践活动列表。

1.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案例,一般从项目的育人价值、内容结构、活动设计、实施建议这四个方面进行设置,具体案例有“案例1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案例2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

2.教学案例主要展示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流程、案例评析四个方面。

3.评价案例展示了四种不同的评价案例:

案例1依据学业质量、学业要求确定评价目标及要求

案例2必做实验的活动表现评价设计

案例3基于课堂学习任务的活动表现评价设计

案例4“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学习主题的学习档案资料收集

4.学生必做实验与跨学科实践活动

(1)学生必做实验:①粗盐中难溶性杂志的去除,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③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⑤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置,⑦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⑧燃烧条件的探究。

(2)跨学科实践活动(原则上从下列活动中选择,所用课时不少于本学科总课时的

10%):①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的组装与使用,②基于特性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③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④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⑤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⑥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⑦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制盐,⑧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⑨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⑩调查我国航天科技领域中新型材料、新型能源的应用。

总结:

内容重心由知识性内容转向实用性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教学内容由封闭走向开放,注重学科素养,注重跨学科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