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 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档案保存期,不得少于的年限为20年。
2.生物安全实验室内包括针头、玻璃、一次性手术刀在内的利器应在使用后立即放在耐扎容器中。尖利物容器应在内容物达到三分之二前置换。
3, 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 4.碘伏有效期为2年,家用最好选择100毫升的小瓶包装,平时应密封存放于阴凉、避光、防潮的地方,但不可存放在冰箱冷藏室,因为其最佳杀菌温度为30℃-40℃。
5.皮肤消毒常用的碘液浓度为 2.5% ,乙醇的浓度为75% 。 6.多数无芽胞细菌经 55~60 ℃作用30~60 分钟后死亡。 7.消毒与灭菌的方法一般可分为物理学方法 和化学方法 两大类 二、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
1. 下列传染病应按甲类传染病管理,但不包括:( ) A. 鼠疫 B. 霍乱 C.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D. 皮肤炭疽 2, 洗手/清除手部污染时,其中错误的操作是( )。 A. 处理生物危害性材料时,只要可能均必须戴合适的手套 B. 即使戴有合适的手套,在处理完生物危害性材料和动物后以及离开实验室前均必须洗手 C. 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用普通的肥皂和水彻底冲洗以清除手部污染,但在高度危险的情况下,应使用杀菌肥皂或酒精洗手器喷洒酒精洗手;手要完全抹上肥皂或喷洒上酒精,搓洗至少10 秒钟,用干净水冲洗后再用干净的纸巾或毛巾擦干(如果有条件,可以使用暖风干手器)
D. 推荐使用脚控、肘控或感应的水龙头;如果没有安装,可用手关上水龙头 3, 常规微生物操作规程中的安全操作要点,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
B. 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 C. 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不必进行灭菌 D. 以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
4, 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于( ) 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A. 2小时 B. 3小时 C. 4 小时 D. 5小时 5.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运输方式不包括( ) A. 应当通过陆路运输 B. 可以通过水路运输
C. 紧急情况下运输或者需要运往国外的,可以通过民用航空运输 D. 地区内运输可通过公共电(汽)车和城市铁路运输 6. 关于生物安全实验室个人责任,其中错误的是( )。 A. 食品、饮料及类似物品只应在指定的区域中准备和食用 B. 实验室内禁止吸烟
C. 禁止在工作区域内使用化妆品和处理隐性眼镜,长发应束在脑后,工作时若戴有戒指、耳环、手表、手镯、项链和其它珠宝应将其置于个人防护装备内 D. 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接受免疫以预防其可能被所接触的生物因子感染,应
按有关规定保存免疫纪录和免疫前血清
7. 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的条件,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 B. 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 C. 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
D. 具有疑似某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症患者整个临床病期均可采集样本 8. 需运进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标本、运出实验室灭活的物品或生物活性物质的包装,不正确的是( )。
A. 将有关物品放在大小适合的带螺旋盖内有橡胶圈的塑料管里,拧紧;直接在塑料管上用油性记号笔写明样本的种类、时间、编号、姓名等 B. 放入大小适合的塑料袋内密封,每袋装一份物品
C. 将标本有关信息填在标本送检登记表,连同塑料管用另一塑料袋密封;运出实验室灭活的物品或生物活性物质的信息表则需通过传真或其它无污染手段传出
D. 所用密闭容器的外表面视情况印制生物危险标识 9.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手套的要求不包括( )。 A. 应在实验室工作时可供使用,应对所涉及的危险提供足够的防护,以防生物危险、化学品、辐射污染,冷和热,产品污染,刺伤、擦伤和动物抓咬伤等 B. 所戴手套无漏损,戴好手套后可完全遮住手及腕部,如必要,可覆盖实验室长罩服或外衣的袖子 C. 在撕破、损坏或怀疑内部受污染时应更换手套 D.为提供足够的保护,试验中接听电话或临时离开实验室可始终穿戴(原来的)手套
10. 下列消毒剂可用于皮肤的消毒,但( )除外。
A. 乙醇 B. 季铵盐类化合物 C. 酚类化合物如三氯生 D. 戊二醛 11.负责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区活动的管理责任人( )应对实验室的标准操作程序至少评审和更新一次。
A. 每季度 B. 半年 C. 每年 D. 每两年
12.在进行感染性材料操作时,若发生生物安全柜外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错误的应急操作是:( )
A.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负责人 B.在未得到实验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负责人许可前,有关实验人员不得撤离相关区域
C. 任何暴露人员都应接受医学咨询
D. 在一定时间内严禁人员入内,并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 13, 关于放射性制剂的保管不正确的是( )。 A. 在合适的条件进行储存 B. 必要时进行分装保管 C. 严禁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储存在同一场所
D. 可与与各类放射自显影的感光材料、自显影的标本保存在同一场所 14, 关于易燃液体安全标志的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底色为粉红色 B.底色为红色 C.图形为火焰(黑色或白色) D文字为黑色或白色 15, 易燃液体的安全使用不包括下列哪项内容?( ) A.易燃液体的供给量应控制在有效并安全进行实验的最小量 B. 可用冰箱进行低温储存
C. 应在专门的储藏室或通风橱内从储藏罐里倒出易燃液体 D. 加热易燃液体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且不能使用明火加热 16, 危险性化学品不包括( )
A. 易燃性化学品 B.有毒性化学品 C.致癌性化学品 D.腐蚀性化学品 17, 清洁区所用消毒液的有效氯浓度是( )
A. 2000mg/L B. 1000mg/L C. 500mg/L D. 250mg/L 18, 感染性废物的管理程序应包括下列哪些内容?( ) A. 指定专人负责和协调感染性废物的管理 B. 建立隔离、包装、转运、保存和处置程序 C. 建立审核及质量保证程序 D. 以上都是 19.脱卸个人防护装备的顺序是( )
A 外层手套→防护眼镜→防护服→口罩帽子→内层手套 B 防护眼镜→外层手套→口罩帽子→防护服→内层手套 C 防护服→防护眼镜→口罩帽子→外层手套→内层手套 D 口罩帽子→外层手套→防护眼镜→内层手套→防护服 20. 职业暴露后紧急局部处理原则是( )
A用肥皂和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B 用药越早越好,并采用联合疗法(二种或三种药物) C 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 D 放任不管
21.GB19489-2004《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规定实验室安全工作行为 A.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际或可能接触了血液、体液或其他污染材料后,即使带手套也应立即洗手
B.工作人员离开实验室可以带手套出实验室
C.摘除手套,使用卫生间前后可以不用洗手 D.可以带手套吸烟 22.关于利器处理应该( )
A.禁止用手对任何利器剪刀、弯、折断、重新戴套
B.安全工作行为应尽可能减少使用利器和尽量使用替代品
C.尖锐利器用后应弃于利器盒中,在内容物达到2/3前置换 D.以上都对 23.Ⅱ级生物安全柜用于保护 A.操作者、样品和环境 B.柜内可以使用明火
C.产生气溶胶的操作,不需要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D.以上都不对
24. 紫外线消毒灭菌的主要机制是( )
A 损伤细胞壁 B 损伤细胞膜 C 干扰DNA复制 D 破坏酶系统 B、酶联免疫法查HTV抗体 C、PDR法检测HIV RNA D、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细胞数
25. HlV不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杀灭: ( )
A、37度,10%漂白粉处理30分钟B、56度,30分钟 C、焚烧 D、室温,3天
三. 简答题(本题共30分,每题10分。) 1.简述高压蒸气灭菌法的原理和用途。
2.简述紫外线杀菌的作用机制、特点和注意事项。
3.简述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答案
一、填空题
1.20年 2.三分之二 3.省级以上
4.30℃-40℃ 5.2.5% 75% 6. 55~60 30~60 7.物理学方法 化学方法
二、选择题
1 D 11 C 21 D 2 D 12 B 22 D 3 C 13 D 23 A 4 A 14 A 24 C 5 D 15 B 25 D 6 C 16 C 7 D 17 C 8 A 18 D 9 D 19 A 10 D 20 A
三. 简答题
1.简述高压蒸气灭菌法的原理和用途。
高压蒸气灭菌法是一种最常用、最有效的灭菌方法,是在密闭的蒸气容 器中进行。随着压力升高,蒸气的温度也相应升高,在 103.4kpa 蒸气压下,温度达到 121.3℃, 维持 15~20 min,可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适用于耐高温、耐湿物品的灭菌,如一 般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用品等。
2.简述紫外线杀菌的作用机制、特点和注意事项。
紫外线杀菌波长范围为 200~300nm,其中 265~266nm 波长作用最强,易被细菌 DNA 吸收。紫外线的杀菌机制主要是损伤细菌 DNA 构型,使一条 DNA 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 啶共价结合而形成二聚体,从而干扰 DNA 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死亡。 紫外线的穿透力较弱,不能透过玻璃或纸张等,因此只适用于空气或物体表 面的消毒。杀菌波长的紫外线对人体的皮肤和眼睛有损伤作用,使用时应注意防护。
3.简述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主要有:(1)使菌体蛋白变性或凝固,导致细菌死 亡;(2)干扰细菌酶系统和代谢:如某些氧化剂、重金属盐类(低浓度)与细菌酶蛋白的-SH 基结合而使 有关酶失去活性,导致细菌代谢发生障碍而死亡;(3)损伤菌细胞膜:能降低菌细胞的表面张力并增 加其通透性,胞外液体内渗,导致细菌破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