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近期国家科技成果

近期国家科技成果

来源:智榕旅游
 * 1955年,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非凡等,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并对其生物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将争论了半个世纪的沙眼病毒病原学假说予以证实。

* 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

* 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该粒子是带奇异数的荷电重子的反粒子。

* 19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1965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 1966年,我国第一颗地对地核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1970年,我国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1972年,在水稻育种方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隆平为首的科技人员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1号B”;1973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二号”。

* 1978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汝康等,在云南省禄丰县石灰坝,发现了世界第一个腊玛古猿头骨化石。

* 1980年,南京大学冯端院士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聚片多筹的倍频增强效应,使激光倍频增强效应提高数十倍,为功能材料中利用缺陷开创了新的途径。

* 1981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等,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运算速度每秒1亿次。

* 1985年,北京大学教授王选领导的团队研制成功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和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系统。

* 1987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忠贤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起始转变温度超过100k的超导体。

* 1993年,中科院计算所和曙光公司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全对称的多处理机—曙光一号并行机。曙光1000是我国第一台实际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的并行机。

* 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的科研人员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任务,获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人类重要功能基因。

* 2003年,清华大学核研院研制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实现72小时满功率发电运行。

* 2003年,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提出并牵头组织了“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该计划是第一个人类组织/器官的蛋白组计划,我国科学家承担了30%以上的研究任务。

* 2006年,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创立和发展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方法和用机器求解方程的方法。

* 2006年,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立了介电材料超晶格的理论体系,将半导体超晶格的概念扩展到介电体。

* 2006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分析粲粒子J/ψ衰变到1个光子和3个介子的过程中,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观测到一个新粒子。该新粒子质量约为1835兆电子伏特,寿命约为10~23秒。

* 2008年,我国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

从03年到13年,我国主要科技成就:

* 2003年,清华大学核研院研制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实现72小时满功率发电运行.

* 2003年,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提出并牵头组织了“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该计划是第一个人类组织/器官的蛋白组计划,我国科学家承担了30%以上的研究任务.

* 2006年,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创立和发展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方法和用机器求解方程的方法.

* 2006年,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立了介电材料超晶格的理论体系,将半导体超晶格的概念扩展到介电体.

* 2006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分析粲粒子J/ψ衰变到1个光子和3个介子的过程中,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观测到一个新粒子.该新粒子质量约为1835兆电子伏特,寿命约为10~23秒. * 2008年,我国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神州八号发射成功,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2012年6月16日 18时37分24秒神舟九号发射,神九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将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的空间站届时将成为世界上一个自主的空间站.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发射,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升空后再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试验.对接完成之后的任务将是打造太空实验室.任务将是对“神九”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拾遗补缺”.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

2012年6月27日11时47分,中国“蛟龙”再次刷新“中国深度”——下潜7062米.6月3日,“蛟龙”出征以来,已经连续书写了5个“中国深度”新纪录:2012年5月3日,“向阳红09”船自江阴起航奔赴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执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任务.期间,“蛟龙号”共完成6次下潜试验,其中3次超越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对潜水器2项、水面支持系统24项功能和性能指标进行了逐一验证,开展了坐底、定深定高航行、近底巡航和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细测算作业内容,取得了地质、生物、沉积物样品和水样,并记录了大量珍贵的海底影像资料.

2013年6月17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6时30分左右从南海一冷泉区海底回到母船甲板上,三名下潜人员出舱,标志着“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次下潜任务顺利完成.

(1)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诺贝尔奖金委员会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2)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运用基因方法重组人胰素.

(3)1984年3月9日,我国青年学者旭日干与日本学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试管山羊”,19年,“试管绵羊”被成功培育.

(4)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 ——基因工程

(5)从1980年开始,由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与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合作进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转基因羊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转基因羊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6)一种生长耗料低、肉质好、抗病力强的转基因猪,已由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导入总效率2.1%,比国外高出一倍多,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7)在基因药物方面,1988年,我国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制成功治疗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疗效的合成人工干扰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其中一些药物已进入市场. 二、农业技术

(8)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此后,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9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进一步研制出只采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大面积的试种中,表现出高产、优质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11250公斤.

(10)1995年11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大学生物系联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麦矮病毒的转基因小麦品种.

(11)1997年7月,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黄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经过多年攻关,成功地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水稻,并应用于杂交水稻.

(12)1997年10月,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郭三堆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双价抗虫棉.

(13)1998年9月,浙江农业大学核农所教授高明尉等带领课题组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抗螟虫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国在激光育种、辐射诱变育种、太空育种等先进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三、通信技术 ——大型计算机

(14)1983年12月,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出被命名为“银河”的大型计算机系统.从此,我国踏进了世界研制巨型机的行列.

(15)1993年10月,“曙光一号”大型并行计算机研制成功. ——微电子技术

(16)自1965年研究开发成功第一块单片集成电路以来,建立了几个集成电路重点科研和生产基地.现在每年可生产2.5亿块电路,增长幅度达45%.“九五”末期集成电路批量生产的水平为1—1.5微米,研究水平为0.8微米,并在0.5—0.6微米工艺技术预研取得成果. ——智能机器人

(17)目前,我国已研制成功的智能机器人主要有:核工业移动作业机器人;壁面爬行机器人;室外恶劣环境下工作的移动机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无缆机器人„„ ——激光技术

(18)经过10余年的研究,我国在X光、氧碘化学激光、自由电子激光、高功率固体钛玻璃激光和准分子

激光方面的研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

(19)80年代,我国陆续建设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辐射装置. ——新材料技术

(20)继美国、德国等少数国家后,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了微合金钢.

(21)我国现已能够拉制出直径为300毫米、重量达81公斤的大直径硅单晶.实际信息写入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2)能源、陶瓷、超导等材料方面的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四、两弹一星及航天技术 ——两弹一星

(23)19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世界为之震惊;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是我国著名的“两弹”.

而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着《东方红》飞出地球,进入了太空.自此,“两弹一星”被写入新中国科技史册.

(24)1960年,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 ——长征系列火箭

(25)6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研制大型运载火箭技术.1980年5月,向太平洋海域发射大型运载火箭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6)根据航天运载的需要,我国研制成功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4种“长征”系列火箭.目前,我国的长征火箭家族已发展为有9种型号的火箭系列,使国外认识到中国航天的运载能力和水平,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具有坚实的基础. ——人造地球卫星

(27)1970年4月24日,我国进行了首次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地将第一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72年3月3日,我国又发射了第二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1975年11月1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28)1999年11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无人试验飞船飞行获得了成功.2001至2002年又相继研制并发射成功了神舟2~4号无人试验飞船,获得了宝贵的试验数据.神舟5号飞船是在无人飞船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五、能源技术 ——核能的和平利用

(29)1966年10月,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30)1971年8月,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31)1958年6月,在前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位于浙江省的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它采用世界上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压水堆型,并采用经过实践检验的安全设计标准.1984年动工,1991年12月建成并首次并网发电.

迄今,我国已拥有秦山和广东大亚湾两座核电站,国家拟在近期再建设4个核电项目.

(32)此外,我国还在研制的其他几种核反应堆:1、清华大学核能设计研究院已研制成功5兆瓦核供热反应堆;2、60万千瓦的先进压水堆核电站AC600,目前正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制;3、10兆瓦高温气冷堆实验堆开发研制,目前正在清华大学核能设计研究院进行;4、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核电站预计在2020年左右投入商业运行;5、聚变反应堆核电站的厂家自1958年起,现已列入“863计划”. ——其他新能源

(33)磁流体发电自60年始研究,80年代已经建立了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基地,目前此项目已列入“863计划”,计划在本世纪末建成一座2兆瓦燃煤磁流体发电一蒸汽联合循环实验装置.

(34)太阳能发电的研制始于1958年,目前全国约有38个单位和大学从事光伏的研究和与发展工作.自1976年开始地面用太阳电池商品化生产以来,现在已共有12条地面用太阳电池的生产线或工厂.

(35)风力发电在三北北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及岛屿发展迅速,1986年山东荣成市引进3台发电机组,组成我国第一个风力电站,1991年与德国共同完成了浙江嵊泗风力发电站的建设,并网发电均运行良好.

(36)生物质能源是近年来我国采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合理利用,讲求效益”的,大力发展的农村能源,目前已取得明显的效果.

(37)地热能方面,我国地区已建成利用地热发电的羊八井地热电站,发电容量为2.7万千瓦. (38)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建有数座实验性潮汐能电站,装机容量为40—0千瓦. 六、科学考察 ——青藏科学考察

(39)从60年始,我国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一直没有间断.60—70年代珠穆朗玛峰地区的两次科学考察与70年代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对自治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出版了46部共56册著作.

自1973年以来,几代中国科学家先后8次赴大峡谷进行科学考察,对大峡谷形成历史、资源环境及其与人类和自然资源之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远洋和极地科学考察

(40)1970年,“向阳红5号”船首次进行太平洋特定洋区的综合调查,获得海洋重力、磁力、水深、地质、水文等多学科珍贵资料.1980年5月,“向阳红5号”船再赴太平洋执行任务,为探索“厄尔尼诺”现象,为我国海洋事业、国防建设和国际海洋合作做出了贡献.

(41)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极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岛,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1985年2月20日落成.19年9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在南极落成. (42)1999年6月,我国首次赴北极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

(43)1984—1995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澄江发现大批动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突发性,向传统的“渐进论”为代表的达尔文进化理论提出了挑战,被国际科学界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44)1997年,我国科学家在贵州考察前寒武纪含磷地层,发现大量微型多细胞动物及礤胚胎化石,将动物起源时间向前推进5000万年,再次取得早期动物研究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断代工程

(45)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项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相结合解决三代纪年问题的大型项目.工程设置9个课题、40个专题、170名学者经过联合考察,在文献学、天文学、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就将成为迈向21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的起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