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 0 0 5年8月第1 7卷第4期 1.1<辅行诀)五脏补泻法则 肝: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以 (3)以上对补泻法则含义的简析说明,<辅行诀》的五脏 补泻法则自成严密的生克制化体系,而《素问·脏器法时论》 的记载相对杂乱,估计当为同源之论,而今本<素问》有错简 之误,详细笔者将另文讨论。 1.3<辅行诀)五脏病症方荆组成及药味表 按: 咸补之,以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以甘补之,以 辛泻之,脾苦燥,急食苦以燥之。肺:以酸补之,以咸泻之,肺 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肾:以苦补之,以甘泻之,肾苦燥, 急食咸以润之 按:以上补泻法则亦见于<素问·脏器法时 论》,但有较大出入。 <脏器法时论》五脏补泻原文: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 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 收之,心欲软,急食成以软之,用成补之,甘泻之。脾苦湿,急 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 (1)以上诸方药物的药味,系笔者根据<辅行诀》“诸药之 精”的五味记载标注,少量药物(葶苈、麦冬、栗子)或未包括 在“诸药之精”中,或虽包括而与<辅行诀》组方法则有所出 入,笔者或者根据<神农本草经》标出,或者以<辅行诀》组方 法则进行反推,故以问号标记,个别无法推撰者则阙如。 (2)在五脏病症方中大小补泻心汤比较特殊(说详于 后),以下分析配方法则暂时未考虑该脏方剂,而是以大小补 泻心包汤严格符合后述之配方法则。 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 辛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 苦补之,咸泻之。 二者比较,<辅行诀》之文明显具有更严谨的逻辑性与规 律性,而<素问》则显得略为杂乱。由于<素问》的版本流传关 系,笔者大胆揣测《辅行诀》的记载可能较今本<素问》更为接 近原始文献的原貌。 (3)代赭石虽“诸药之精”中未录入,但在<辅行诀》卷末 残断部分中,对诸石类药有五行属性分类,其中代赭石归入 火类,按<辅行诀》之说火之味为咸,加之大小补心(包)汤中 以代赭石为主药,故可推测<辅行诀》中代赭石当为味咸之 品。 1.2<辅行诀)“诸药之精”五味五行属性表 2<辅行诀>五脏病症组方法则简释 以下法则均为笔者根据上述三大配伍组方元素(补泻法 则、诸药之精五味属性、五脏补渑 ,)进行前后对比、相互印 证的基础上得出。 63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第17卷第4期 方名 组 成 (2)严格以二泻一补的格局组成。 小泻肝汤 枳实(酸)熬芍药(酸)生姜(辛)各三两 (3)药味为3味,分量上各药均为3两(计量单位特殊者 大泻肝汤撰孝 警苎 药 酸’甘草 甘’炙各三两黄芩‘苦’大黄‘成’生姜 除外),煎药的液体容量为3升,煮取1升,服法为“顿服”。 小补肝汤 桂枝(辛)干姜(辛)/ii昧子(酸)各三两大枣(甘)十二技(去核) (4)其余四脏“小泻”方(除小泻心汤),基本同样遵循以 大补肝汤 麓 ? 蓄 要譬 霎罄 花‘成’代赭石‘成" 上三条法则。 小泻心汤 垄胆草(苦?)、栀子(苦?)打·各三两、戎盐(成?)如杏子大三枚、烧 2.2小补肝汤 大泻心汤葬 整;;器丢 吴 各三两、苦参、升麻各二两、豉 酸’半 2.2.1组成桂枝(辛)干姜(辛)五味子(酸)各三两大枣 小补心汤 括萎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槽 (甘)十二枚(去核) 大补心汤 栝萎一枚.捣、薤白,'kog、半夏半升.洗去滑、厚朴炙.二两桂枝一两 2.2.2煎服法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 小泻心包汤 黄连(苦)、黄芩(苦)、大黄(成)(各三两) 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中满者,去枣; fi,中如饥 大泻心包汤 黄连(苦).黄芩(苦)、芍药(酸)(各三两)、干姜(辛)(炮)、甘草(甘) 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 (炙)、大黄(成)(各~两) 4, ̄t-心包汤 代赭石(成?)(者,加附子一枚,炮; 各二两豉 烧赤.人酢浆中淬三次 打)旋疆花(成)、竹叶(苦) 大补心包汤 代赭石(成)(烧赤.人酢头中淬三次.打)、旋覆花(成)、竹叶(苦) 2.2.3组方法则分析 按照《辅行诀》“诸药之精”药味记 (各三两)、豉(酸)、人参(甘)、甘草(甘)(炙).干姜(辛)(各一两) 小泻牌汤 载:桂枝味辛属木;干姜味辛属木(以辛补之)。五味子味酸 附子(辛)一枚(炮)、干姜(辛)_甘草(甘)(炙)各三两 属金(金克木,以酸泻之)。大枣昧甘属土(木克土,肝苦急, 大泻牌汤 附子(辛)(一枚.炮)、干姜(辛)(三两)、黄芩(苦)、大黄(成)、芍药 (酸)、甘草(甘)(炙.各一两) 急食甘以缓之)。 小补牌汤 人参(甘) 甘草(甘)(炙)、干姜(辛)(各三两)、术(苦)(一两) (1)按照《辅行诀》记载的“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 大补臃汤 人多(甘),(酸)、五味子(酸)、甘草(甘 (旋覆花(炙)各三两、干姜(成)各一两 辛)三两、术(苦)、麦门冬 急食甘以补之”的法则组方。 小泻肺汤 莘苈子(成?)(熬黑、捣如泥)、大黄(成)、芍药(酸)(各三两) (2)严格以二补一泻一“急食”的格局组成。 大泻肺汤 莘苈子(成?)(熬)、大黄(成)、芍药(酸)(各二两)、甘草(甘)(炙)、 黄芩、干姜各一两 (3)药味为4味,分量上补泻之品为3两,“急食”之品为 小补肺汤 麦门冬(酸)、五味子(酸) 旋覆花(成)各三两.细辛(辛)一两 1两(计量单位特殊者除外),煎药的液体容量为8升,煮取3 大补肺汤 衰门冬f酸)(苦) 五味子I酸).簿爱花(成)各三两、细辛(辛)一两、地黄 竹叶(苦)、甘草(苦)各一两 升,服法为“日三服”。 小泻肾汤 获苓(甘)、甘草(甘)、黄芩(苦)各三两 (4)肝病诸方中仅小补肝汤附有加减法。 大泻肾汤 获苓(甘)、甘草(甘)、大黄(成)、黄芩(苦)各三两、芍药(酸)、干姜 (辛)各一两 (5)其余四脏“小补”方(除小补心汤),基本同样遵循以 小补肾汤 地黄(苦)、竹 (苦)、甘草(甘)各三两、泽泻(成)一两 上四条法则。 大补肾汤 地黄(苦)、竹叶(苦)、甘草(甘)各三两、泽泻(成)、桂枝(辛)、干姜 (辛)、五味子(酸)各一两 2、3大泻肝汤 泻肝汤 枳实(酸)、芍药(酸)、代赭石(成)、旋爱花(成)、竹叶(苦)(各三两 2.3.1组成枳实(酸)熬芍药(酸)甘草(甘)炙各三两黄 泻心汤 黄连(苦)、黄芩(苦)、人参(甘)、甘草(甘)炙、干萤(辛)各三两 芩(苦)大黄(成)生姜(辛)切各一两 泻牌汤 附子(辛土d)、干姜(辛)、麦冬(酸)、五味子(酸)、旋爱花(成)各三两 2.3.2煎服法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泻肺汤 莘苈子(成?)(熬黑,捣如泥)、大黄(成)、生地黄(苦)、竹叶(苦)、甘 草(甘)各三两 2.3.3组方法则分析 按照《辅行诀》“诸药之精”药味记 泻肾汤 获苓(甘)、甘草(甘)、桂枝(辛)、生姜(辛)、五味子(酸)各三两 载:枳实味酸属金;芍药味酸属金;(金克木,以酸泻之)。生 养生补肝汤 蜀椒(辛)一升.桂心(辛)三两.韭叶(辛)切.一把.芍药(酸)三两. 芒硝(成?)半斤.胡麻油一升 姜味辛属木;(以辛补之)。甘草味甘属土;(木克土,肝苦急, 调中补心汤 垂孚 成栀子(苦 ?)’-tt’一-N升R薯 警;.打.人参(吉毫 甘)三两.切 十四茎 豉 酸)半斤, 急食甘以缓之)。黄芩味苦属水;(水生木,为肝木之母)。大 建中补肆汤 甘蔓(甘)炙!二两.大枣(甘)十二牧.去核.生姜(辛)三两.切.(甘?)黄味咸属火;(av生火,为肝木之子)。 升.桂枝(辛)二两.芍药(酸)六两 黄饴 宁气补肺汤 麦门冬(酸?)二升.五味子(酸)二升.白浆(酸)五升.芥子半升.旋 (1)在小泻肝汤的基础上加入三味药物,其中两味是治 爱花(成)一两.竹叶(苦)三把 固元补肾汤 薤自四两蝗黄(苦)切. 瓜根(苦?)切.各三两.苦酒(苦)一升.甘草(甘)炙. 疗“我生”之脏——心之实证的小泻心包汤的两味药味不同 干姜(辛)二两.切 的主要药物——黄芩(苦泻)、大黄(成补),另一味是本脏急 以下笔者以肝病诸方为例,举例说明如次: 食之品甘草(甘缓)。 2.1 小泻肝汤 (2)大泻肝汤的药味辛咸甘酸苦五味俱全。 2.1.1 主治治肝实,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 (3)药味为6味,所加除“急食”之品的另外两种药味,其 呕者。 分量均为1两(计量单位特殊者除外),煎药的液体容量为5 2.1.2组成枳实(酸)熬芍药(酸)生姜(辛)各三两。 升,煮取2升,服法为“日再服”。 2.1.3煎服法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4)其余四脏“大泻”方(除大泻心汤),基本同样遵循以 不瘥,即重作服之。 上法则(依此法则,大泻肾汤所加的三味药应该是两味小泻 2.1.4组方法则分析按照《辅行诀》“诸药之精”药味记 肝汤中不同药味的主药,再加一味肾宜急食之品而成,事实 载:枳实味酸属金;芍药味酸属金(金克木,以酸泻之)。生姜 上干姜的使用并不完全符合本规律——尽管辛味符合,所以 味辛属木(以辛补之)。 称为“基本”,但笔者认为从主治看此处枳实较干姜更适宜)。 (1)按照《辅行诀》记载的“以辛补之,以酸泻之”的法则 2.4大补肝汤 组方。 2.4.1组成桂枝(辛)干姜(辛)五味子(酸)各三两旋覆 6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徐浩等:《=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探微 花(成)代赭石(成)烧竹叶(苦)各一两大枣(甘)十二枚(去 核) 首先,采用的“诸药之精”中药物不如他方广泛,故而不 }以五脏补泻原则分析之;其次,诸药计量单位多有不同于 i方处,如麦冬、五味子、旋覆花他方以两计,此处以升计。 2.4.2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升] 2.4.3组方法则分析 按照《辅行诀》“诸药之精”药味记 载:桂枝味辛属木;干姜味辛属木(以辛补之)。五味子味酸 }次,煎服法亦有自身特点,他方煎药液体量五脏方相同.此 I则各脏有别。 由此观之,《救诸劳损病方》与其余五脏诸方似非出一人 :手,然细玩方意,形虽有别,神实相通,当皆为一脉传承。 附:关于大tl,*b泻心汤 大小补泻心汤的配伍规律在五脏补泻汤中具有一定特 ∈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属金(金克木,以酸泻之)。大枣味甘属土(木克土,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旋覆花味成属火;代赭石味成属火(木生 火,为肝木之子)。竹叶味苦属水(水生木,为肝木之母)。 (1)在tl,*b肝汤的基础上加入3味药物,其中两味是治 疗“我生”之脏——心的虚证的小补心包汤的两味“补 (1)采用药物大多未见于“诸药之精”:与包括大小心包 品”——旋覆花(成补)、代赭石(成补),另一味则是小补心包 汤中的“泻品”——竹叶(苦泻)而成。 (2)大补肝汤与大泻肝汤一样也是五味俱全。 (3)药味为7味,所加另三味之分量均为1两,煎药的液 泻汤在内的其他20方不同,大小补泻心汤很少采用“诸药 :精”的药物成方,四方共用药12种,其中仅豉、桂枝、枳实 l于“诸药之精”,而大tl,*b泻心包汤共用药12种,11种均 于“诸药之精”(五脏补泻方用药种类总和均为12种,也是 ;配伍规律之一)。这种不同导致很难用五脏补泻法则分析 :小补泻心汤。 体容量为1斗,煮取4升,服法为“日三夜一服”。 (4)其余四脏“大补”方(除大补心汤),基本同样遵循以 上法则。 2.5泻肝汤 (2)小泻心汤与tl,*b心汤的药味均为3味,而它脏tl,*b— 药味均为4味;大泻心汤与大补心汤的药味均为6味,而 :脏大补汤的药味均为7味。由于3味至6味的药物组合 :小大泻某脏汤的特点,而从大tl,*b心汤的适应症看,也是 ;证为主,这种药味的差别与症状、病机显然具有内在联系。 (3)其他五脏方均在小补某脏方后附有6~8种加减法. ./J、补心汤方后无加减法。 (4)煎服法也与其他五脏方多有不同。 2.5.1组成 枳实(酸)、芍药(酸)、代赭石(成)、旋覆花 (成)、竹叶(苦)各三两 2.5.2煎服法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2.5.3组方法则分析 按照《辅行诀》“诸药之精”药味记 载:枳实味酸属金;aS药味酸属金(以酸泻之)。代赭石味成 属火;旋覆花味成属火(木生火,为肝木之子)。竹叶味苦属 水(水生木,为肝木之母)。 (1)以泻本脏之味两种(枳实、芍药之酸属金——金克 木,以酸泻之),本脏之子味两种[代赭石、旋覆花之成属火 虽有以上不同,但大Jl, ̄b泻心汤仍与《辅行诀》中的其他 五脏方组方法则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鉴于篇幅所限,笔者 将另文讨论。 3讨论 木(辛)生火(成)],本脏之母味一种[竹叶之苦属水—— 水(苦)生木(辛)],共三类药物组成,而后三味正好是小补心 汤的组成药味。 从《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看,主要是以《=素问·脏 器法时论》记载的五脏补泻法则为组方的理论依据(虽然《=脏 器法时论》中的记载与《=辅行诀》有较大出入,但从基本思想 到语言风格都比较一致,且这种出入从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及 与方剂组成的契合程度看,应该是以《=辅行诀》更为接近历史 文献原貌),以《辅行诀》中记载的25味“诸药之精”为基本药 物,在比较严格的味数、份量、煎煮法、服法等规定下完成组 方。笔者对其组方特点归纳为如下四点: (1)以味为纲,主治为目 (2)药味为5味,分量均为3两,煎药的液体容量为7 升,煮取3升,服法为“温分再服”。 (3)其余四脏“泻”方,同样遵循以上法则。 2.6养生补肝汤 2.6.1组成蜀椒(辛)一升,桂心(辛)三两,韭叶(辛?)切, 上六味,以水五升,称煮椒、椒、韭叶、芍药, 把,芍药(酸)三两,芒硝(成?)半斤,胡麻油一升 2.6.2煎服法取得三升,去滓,纳芒硝于内,待消已,即停火,将麻油倾入, 乘热,急以桑枝三枚,各长尺许,不住手搅,令与芍药和合为 度,共得三升,温分三服.一日尽之。 2.6.3组方法则分析补之)。 蜀椒味辛属木;桂心味辛属木(以辛 这是《辅行诀》最为基本的一大特点,是贯穿<辅行诀》五 脏病症诸方的基本组方法则。五味与五脏通过五行生克制 化理论联系起来,不同的味对相应五脏的虚实病机产生不同 的补泻作用。更具体地说,即是以本脏之味补己之虚(如以 辛补肝),以克己之味泻己之实(如酸泻肝),以己克之味缓本 (1)头两位药物之味为补本脏之味(以辛补之)。 (2)药味共6味,煎取药汁为3升,服法为“每服一升,日 三服”。 脏之急(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在此基本原则之下衍生 出五脏大小补泻诸方。 从现有文献看,这种组方法则在金元之前,尤其唐以前, 乃是医学界重要的,甚至可能是主要的组方法则。但是,我 (3)其余四“补”汤均遵循上述两条组方法则。 按:此方出自《辅行诀·救诸劳损病方》,与前述之大tl,*b 泻某脏方及泻某脏方颇有不同。 们也必须注意到,这种组方法则绝非简单的1.St7r味对应五脏 来代替一切,而是以此为纲领,在对相应药物的主治功效作 65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第17卷第4期 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组合成方。也即在以味择药的同时,还 以功效择药,可以说是以味为纲,主治为目,纲举目张,乃 其方!以小补肝汤为例:本方以枳实、芍药、生姜三味成 证的基础上,肝气虚进一步发展,母病及子,导致心之气血虚 少的结果。名为补肝,其实是心肝并补,子母同治,只因病本 在于肝虚,同时大补肝汤所包含的小补心包汤主要药物分量 均为一两,而小补心包汤原方相应药物的分量为各二两,故 以补肝为方名。 (3)斟酌虚实,补泻兼施 主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我们 以分别从上述的纲目两个层面分析其涵义: 以味为纲:枳实、芍药之酸属金,克泻肝木之实,生姜 辛属木,助遂肝木之性(此中所寓补泻兼施之义后文再论) <辅行诀》五脏病症诸方以虚实为辨证定性的主要依据, 对于五脏内伤杂病而言无疑较“寒热、表里”更具代表性及普 主治为目:从症状看,本证为一派木气郁滞,疏泄太过 象。肝脉布胁肋抵少腹,气郁脉中,迫于少腹,致两胁下 遍意义。因而各脏病症诸方就是在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斟酌 痛引少腹迫急,横逆犯胃,则当有干呕。治当疏肝行气。和 其不同病机发展程度以补泻之,轻虚则以小补,重虚则以大 止呕。枳实有行气降泻、破气除痞之功;芍药可平抑肝阳, 补,轻实则以小泻,重实则以大泻。然而,<辅行诀》补泻诸方 肝解痉止痛,此处以肝实为主要病机,以痛为主要症状,正 并非虚则纯用其补,实则纯用其泻,而是在实则泻之、虚则补 二药疏泄平逆,行气柔肝解痉主治之所长,同时和胃止呕 之的基本原则之下,非常重视补泻兼施。这一点在小补泻方 是生姜的主治功效之一。三药的主治功效与本方证之病枉 中体现得比较清晰,兹以小补泻肝汤为例说明如下: 症状可谓丝丝入扣。 小泻肝汤:枳实(酸泻)、芍药(酸泻)、生姜(辛补) 由以上简析其实我们已经可以对《辅行诀》的组方思 从药味补泻角度,二泻一补,泻中寓补;从主治功效角 作出如下归纳: 度,枳实、芍药降气破滞以泻肝气盛逆的同时,生姜辛通行 通过辨证,确定病证所属脏腑及其病机虚实——-以I 滞,畅遂肝木之性,可谓以通为补之滥觞。 为纲,确定所需用之药味一以主治为目,在相应药味 小补肝汤:桂枝(辛补)、干姜(辛补)、五味子(酸泻)、枣 选择所需用之具体药物组合成方。 (甘缓) 我们今天的组方思路与这一思路的最大区别或许就: 从药味补泻角度,二补一泻,补中寓泻;从主治功效角 于省去了中间环节——以味为纲,这一省略的得失笔者暂: 度,桂枝、干姜温肝阳、益肝气,五味子在此处之泻,当理解为 予评价,但至少在分析、讨论唐以前的方剂,或者比较经力 “降逆气”,因小补肝汤有“气上冲心”的症状,肝寒而致浊阴 时方的时候,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省略的客观存在。 上逆,五味子酸敛之性与桂枝相伍,具平冲降逆之功。 (2)方中有方,子母同治 补泻兼施是古人组方的常用规律,在仲景方、千金方中 这也是贯穿<辅行诀》五脏病症诸方的一大重耍特 均经常看到类似的补泻兼施之法,金匮肾气丸、薯蓣丸等即 具体体现为每一首某脏的大补泻方,都是由该脏的小补泻方 是。 再加上其所生之脏(即其子脏)的小补泻方主要药物而成。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从药味出发的补泻兼施,其味的补 以大补肝汤为例: 泻作用与其主治功效的补泻作用在有些方剂中存在与今天 大补肝汤组成:桂枝、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赭石、竹 认识上的不一致。如五味子的功效一般认为其更接近补益 叶、大枣 之品,但在小补肝汤中明显是取五味子之酸以泻肝,尽管可 小补肝汤组成:桂枝、干姜、五味子、枣 以理解为配合桂枝、干姜平抑肝脏上犯之浊阴,但必竟与今 小补心包汤组成:代赭石、旋覆花、竹叶、豉 日普通意义上的泻实已有所不同。这种情况在小泻心包汤 由以上三方的组成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出,大补肝汤是以 之用大黄咸补及小泻肾汤之用黄芩苦补上体现得更为典型。 小补肝汤原方加上小补心包汤的主要药物而成。充分体现 由于这些药物在与相应病机症状的对应上都是相当合理且 -r ̄ee有方,子母同治的组方结构特点。这种特点同样体现 丝丝入扣的,因此笔者认为,<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的组方者 在其余四脏相应方剂当中。 是充分考虑了药味补泻搭配及主治功效的需要,使二者有机 这种子母两脏问方剂的联系,是与子母两脏问症状、病 地统一在了一起。 机的联系密切对应的。以大补肝汤、小补肝汤、小补心包汤 同时,古人的补虚泻实观与今日也有所不同,其内涵更 的主治病症为例: 加丰富,除了补益虚损和泻泄实满之外,还具有根据五行生 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 克制化补其不足,制其太过之义,所谓“亢害承制”。如小泻 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 肝汤用于肝木太过之实证,味酸之品既是在抑肝木,也是在 弱而结者。 扶肺金,以金制木,以利恢复肝肺两脏生克制化之平衡。 小补肝汤: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 然而,一个疑问也同时出现了:在明确了药物主治功效 目眩晕者。 的前提下,何不直接将对应病机,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组合 小补心包汤:治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时悲泣,烦中,汗 起来(正如今天常用的组方方法)?还要首先满足药味补泻 出,气噫,脉结者。 的需要,是否有画蛇添足,甚至胶柱鼓瑟之嫌? 从症状上看,大补肝汤基本包括了小补肝汤与小补心包 这种想法其实反映了今日组方重视药性(寒热温凉平 汤的主要症状。从病机上看,大补肝汤证其实是在小补肝汤 对应病机)与主治功效(对应病机与症状),而不重视药 66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徐浩等:《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探微 味的现状。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层面理解: 首先,五昧组方是有其合理内核的。且不论今天尚且时 有运用的“辛甘发散”、“酸苦涌泻”、“酸甘化阴”、“辛开苦降” 方,煎取药液也多于泻方。笔者认为,盖因水多方容久煎,使 滋补成分更易析出,煎取药液量多则适于虚症治疗所需的一 日三服以上的服药频次;水少一则煎煮时间较短,使泻实之 品的活性成分得以充分保留,二则药物成分浓度更高,药力 更为醇厚,可以保证在一日再服的情况下驱逐实邪。至于补 等法则,即使以饮食的五味论,我们也知道何种病宜食何味, 不宜食何味的常识,说明五味与人体疾病确有联系。现代药 理研究也证明,药物的药味与其特定的化学成分及功效间的 确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如辛味药多含挥发油,酸味药多含鞣 质,苦味药多含生物碱、甙类,甘味药多含氨基酸、糖类、维生 素,成味多含无机盐、硫酸钠等。尤其重要的是,我们今天常 用的许多效果卓著的经方如半夏泻心汤、四逆汤、理中汤等 方服药频次多于泻方,则盖因毕竟补虚宜于人体而泻实难免 伤身之故。 可见<辅行诀》五脏病症诸方的严谨法度并非胶柱鼓瑟 的形式主义,而是在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理 法方药一以贯之的经验结晶。整齐划一的方药“战阵”,其中 蕴涵着临床正邪斗争的客观“战争”规律,我们既要认真学 习、领会其精义,谨守法度,又不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 以上分析只是笔者的管窥之见,但已可看出<辅行诀》中 所载五脏病症诸方的独特性,与目前通行的组方理论有着很 大的不同。方剂历来就有“经方”与“时方”之分,说明两者之 都见于<辅行诀》中,同时也都充分体现了五味补泻组方法 则,这些都说明古人的这一组方理论确有认真学习的必要。 (4)法度严谨,有如战阵 通过前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辅行诀》诸方具有非常严 谨的结构,无论是药味的组合,每方的味数、分量、煎煮法、服 法、甚至煎煮的水量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甚至可以用整齐 间存在客观差异。这种差异并非仅仅体现在药物配伍,还体 现在与之一脉相通的病机理论、组方法则、用药方法、分量、 划一形容。张景岳曾立“新方八阵”、“古方八阵”,笔者认为 <辅行诀》五脏病症诸方的严谨性更具方阵之实。 对于这种犹如战阵般的严谨,笔者认为一方面充分体现 了<辅行诀》方剂非常具有系统性;另一方面也容易令人产生 煎服法等等方面。时方的组方规律其实就是金元以来中医 药学理论的体现,而宋代以前的方剂由于详于方而略于理, 加之文献散失,其中的组方依据多有失传,导致今天在研究 经方时,学者们常常感到许多方剂的配伍规律难以用金元以 后之学进行理解,于是便有了“经方之谜”的说法。 种误解,认为其方机械刻板,不宜于临床。 其实,对于<辅行诀》五脏病症诸方的法度严谨,笔者认 为应当理解为是确立一种规矩、法则,所谓“无规矩不成方 圆”。对其具体方剂的运用应当是不离亦不泥,既要深刻领 反观<辅行诀》,不仅保留了数十首隋唐以前的方剂,而 且完整记载了这些方剂的配伍法则以及药物选择的依据,对 于认识与分析经方的组方法则提供了重要参考。尤其以药 物之昧的五行属性进行方剂配伍的方法更是已经失传千年, 无论金元以后的组方理论还是如今的临床用药,均未见再有 会其法则背后的义理和实践结晶,又要灵活运用。 仅以煎煮法为例:小大泻方的煎煮水量分别是三升、五 升,煎取药液均为二升,服药频次均为日再服;小大补方的煎 煮水量分别是八升、一斗,煎取药液分别为三升、四升,服药 频次分别为日三服及日三夜一服。补方用水量明显大于泻 类似的组方之学,从临床应用与文献考证角度都值得进一步 挖掘其中的奥秘。 (收稿日期:2005—03—19) 2006年征订启事 期刊,月刊(2006年1月起改为月刊)、大l6开,为中国 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全文收录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北京市优秀科技期刊,由北京中医药学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 主办。统一刊号ISSN1000—4599/CN11—2258/R。本刊面向基层,注重临床实践,突出中医特色和北 京地区特色,选登全国各地文章,栏目多样,编排规范,内容充实新颖,设有论著、京城名医、老中医经验、 临床报道、中药方剂、针灸经络、学术探讨、文献综述、专题笔谈、京华中医医院、疑难病研治、科研动态、 短篇报道、成药研究等栏目。本刊附有英文目录,适宜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阅读, 欢迎广大读者订阅,国内定价每册6.50元,全年78.00元。国内邮发代号:2—587,各地邮局订购。国 外邮发代号:BM668,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订购。当地订阅不方便者,本编辑部代 办邮购。 编辑部地址:北京东单三条甲七号。 邮政编码:100005 电话:(010)65251589,传真:(OlO)65251589 电子信箱:bjTcm@public3.bta.net.CN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