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氢气球用绳子系着一个重物,共同以10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当到达某一个高度时,绳子突然断开,这个重物将:
A.继续上升一段,然后下落; B.立即下落; C.以原来的速度一直上升; D.以上说法都不对 . 2、一个桃子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图中能正确表示桃子受力情况的图是:
3、足球前锋队员面对已封住角度的守门员,轻轻地将球一挑,足球在空中划过一条弧线进入球门.若不计空气阻力,足球离开脚面后使其在空中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施力物体是:
A.前锋队员; B.足球; C.地球; D.守门员.
4、某同学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物体的重力时,错将物体挂在了拉环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则物体的重力为:
A. 一定等于8N; B.一定小于8N; C. 一定大于8N ; D. 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5、g=9.8N/kg,所表示的意思是:
A.1kg就是9.8N; C.质量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是9.8N; B.物体所受的重力是它的质量的9.8倍; D.质量是9.8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N. 6、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的方向拉测力计,各用力200牛.则测力计的示数为( ) A、100牛 B、200牛 C、0牛 D、400牛
7、有些公共汽车配备逃生锤,遇到紧急情况时,乘客可以用逃生锤打破玻璃逃生。为了更容易打破玻璃,逃生锤外形应选择图中的:
8、如图2,物体重20 N,它与竖直墙面的接触面积是0.5 dm,现用40 N的水平力把物体按在墙上,墙面受到
2
物体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 )
A.20 N,4×10 Pa B.20 N,8×10 Pa C.40N,4×10 Pa D.40 N,8×10 Pa 9、一块砖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将它切去一半,剩下的一半对地面的压强( )
A、一定是原 来的 1/2; B、一定和原来的一样; C、一定是原来的 2 倍;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10、下列现象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
A、建房子时地基建得很宽 B、坦克用上又宽又长的履带 C、切东西的刀磨得很锋利 D、载重卡车的轮子又宽又多
11、据报道,一个普通农民发明了塑料袋小提手,能防止双手被较重的塑料袋勒得发痛,如图。使用这种小提手提塑料袋能 ( ) A.减小对手的压强 B.减小对手的压力 C.增大对手的压强 D.增大对手的压力
3
3
3
3
12、如图所示,小车上的木块突然向左倾倒,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小车突然向左运动 B.小车突然向右运动 C.向右运动的小车突然停下 D.以上原因都有可能 13、正在水平飞行的炮弹,如果所受的力都同时消失,则炮弹将( )
A.沿原来的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B.立即落回地面;C.沿抛物线落回地面; D.绕着地球飞行。 14、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15、牛顿第一定律是 ( ) A 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结论 B 由斜面小车实验直接得到的结论 C 在实验基础上,经过合理分析、推理得到的结论 D 由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
16、公安部门要求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的作用是( ) A.防止惯性的产生
B.防止汽车启动时把人从后面甩出去
C.防止汽车速度突然增大时,人向前“冲去” D.急刹车时,对人体运动起到缓冲作用
17、一个物体正在做圆周运动,设想它受到的一切外力都同时消失了,它将 ( )
A 立即停止 B 由于惯性仍做圆周运动 C 渐渐停止 D 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 18、如图4所示,人沿水平方向拉牛。但没有拉动。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 A、绳拉牛的力与牛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B、绳拉牛的力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C、绳拉牛的力小于牛拉绳的力 D、绳拉牛的力小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
19、某同学用力猛踢足球,足球在水平草地上做直线运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脚对球的作用力与草地对球的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B 脚对球的作用力和球对脚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C 球向前的惯性力和草地对球的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D 球所受的重力与草地对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20、一人站在电梯上随电梯一起匀速上升,如图所示,则关于人的受力分析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受到重力,竖直向上的弹力以及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B.人受到重力,竖直向上的弹力以及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C.人受到重力,竖直向上的弹力
D.人受到重力,竖直向上的弹力,电梯对人斜向上与速度方向一致的推力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止的物体,如果受到推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B.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 C.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这两个力可能是平衡力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只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如果突然失去其中一个力,则该物体一定不再做直线运动 22、 一本物理书放在水平课桌上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各对力中,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 A. 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B. 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 课桌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 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23、下图所示的各物体中,所受的两个力是彼此平衡的有( )
24、 如图所示,放手后纸片不能保持静止,这样的操作是为了探究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的两个力
A.大小是否相等 B.是否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C.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D. 方向是否相反
25、如图所示,各物体都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受力属于二力平衡的是( )
二、填空题
26、重力的大小G= ,重力的方向是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其中g= ,其物理意义是 。
27、学校初中部的科技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准备自己动手制成弹簧测力计,它们选了A、B两种规格不同的弹簧进行测试,绘出如图所示的图像,图像中只有OA段和OB段是弹性形变,若它们要制作量程较大的弹簧测力计,应选用弹簧 _,若要制作精确程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用弹簧___ _。(均选填“A”或“B”)
28、小明将旅行包背在肩上,肩膀受到压力的施力物体是 ,包的背带做得很宽是为了减小对肩膀的 .
29、如右图所示,用两食指同时压铅笔两端,左手指受到铅笔的压力为F1压强为p1;右手指受到铅笔的压力为F2压强为P2。则F1 F2,p1 p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0、细心的郑明飞发现家里用过一段时间的菜刀,爸爸要把它磨一磨,这是为了减小__________,从而达到增大____________的目的。
31、如图10所示,跳伞运动员在从飞机上跳下、降落伞没有打开 之前,下落会越来越快,此时运动员受到的阻力 重力;当降落伞打开后,运动员匀速下落时,受到的阻力 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三、实验,探究题
32、小明同学利用A、B两物体、砝码、泡沫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1)所示。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 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
(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
(3)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通过比较图 所示实验。 (4)小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2)所示。他发现
它们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
(5)上图中最右边的图丙和图丁的压强p丙 p乙。
33、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为了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我们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①、②、③及推理④。
(l)为了使小车在进入平面时初速度相同,在实验中应让小车从同一斜面、 由静止开始滑下。其目的是 。
(2)实验表明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选填“远”、或“近”)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 (选填“快”或“慢”)。
(3)进而推理得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 。
35、 如图所示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装置中,根据探究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三次实验中,让小车在斜面上从静止滑下时,应保持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小车在水平面上的________相同。这种探究物理学问题的方法叫做 。
(2)从实验中,可以得出结论是: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同时也能说明力是改变物体 的原因。
(3)进一步推理可知:如果表面绝对光滑时,小车将不受摩擦力,将永远运动下去,即做 运动。
36、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____,并通过调整________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___(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小书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才料 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转
38、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应保持物体处于_________或_________状态进行研究。图13中(a)、(b)所示的实验过程说明所探究的两个力需作用在_________上,物体才能平衡。图(c)则可验证所探究的两个力必须作用于_________。
40、小明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将系于卡片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并在两 个线端挂上相同的钩码.
(1)当卡片静止时,发现拉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如图甲所示),于是他得出: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可
以不在同一直线上,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要得到科学的结论,请你给他提出一条改进建议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C 4、B 5、C 6、B 7、D 8、D 9、 B 10、C 11、A 12、B 13、A 14、C 15、C 16、D 17、D 18、B 19、D 20、C 21、D 22、B 23、C 24、B 25、D
二、填空题
26、G=mg,竖直向下,地球,9.8N/Kg,每千克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27、B A
28、 旅行包(背带) 压强
29、F1 等于 F2,p1 小于 p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0、受力面积 压强 31、小于 等于
三、实验,探究题
32、(1)泡沫的型变量的大小 (2)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3) 甲丙(4)没有控制压力一样(5)等于
33、(1)同一高度 使小车滑到水平面上时具有相同的初速度(2)远 慢 (3)以恒定不变地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34、(1) 速度 控制变量法 (2)长(远); 运动状态 (3)匀速直线
35、答案:(1)相反 钩码的数量(2)不能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 (3)把小纸片一剪两半(4)A
38、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同一直线 同一物体 40、(1)卡片质量较大(卡片重力不能忽略),换用较轻的卡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