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检修规程
1、设备基本构造
本规程适用于压缩介质为氨、氨压缩机组LG20CAB650、4AV10、LNKA12.5C、KA20CBY型的维护和检修。对其它规格型号的螺杆制冷压缩机组可参照执行。 1.1 本设备的主要用途
本设备的用于制冷系统中气氨、R22的压缩等。 1.2 主要结构简述
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系一种开启式双螺杆压缩机。一对相互啮合的按一定传动比反向旋转的螺旋形转子,水平且平行配置于机体内部,具有凸齿的转子为阳转子,通常它与原动机连接,功率由此输入。具有凹齿的转子称为阴转子。在阴、阳转子的两端(吸气端和排气端)各有一只滚柱轴承承受径向力量,在两转子的排气端各有一只四点轴承,该轴承承受轴向推力。位于阳转子吸气端轴颈尾部的平衡活塞起平衡轴向力减少四点轴承的负荷的作用。在阴、阳转子的下部,装有一个由油缸内油活塞带动的能量调节滑阀,由电磁(或手动)换向阀控制,可以在15%~100%范围内实现制冷量的无级调节,并能保证压缩机处于低位启动,以达到小的启动扭矩,滑阀的工作位置可通过能量传感机构转换为能量百分数,并且在机组的控制盘上显示出来。为了使螺杆压缩机运行时其外压比等于或接近机器的内压比,使机器耗功最小,压缩机内部设置了内容积比调节滑阀,由电磁(或手动)换向阀控制油缸内油的流动推动油活塞从而带动内容积比滑阀移动,其工作位置通过内容积比测定机构转换为内压力比值在机组的控制盘上显示出来。
2、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设备型号 4AV10 LG20CAB650 LST2F25 KA20CBY 名称和数据 制冷剂 制冷量 转子名义直径 额定转速 能量调节范围 电机功率 KW MM R/MIN KW 53 960 15%~100% 22 1350 2960 15%~100% 280 137 2960 15%~100% 55 R717 1088 2960 15%~100% 250 3、大、中、小修检查内容
3.1 检修周期 检修类别 检修周期(月) 小修 6 中修 12 大修 24 3.2 检修内容 3.2.1 小修
3.2.1.1 检查、紧固各部位螺栓。 3.2.1.2 检查联轴器校验中心及间距。 3.2.1.3 检查、清洗油粗过滤器芯。 3.2.1.4 检查、清洗更换油精过滤器芯。 3.2.1.5 检查更换密封。
1 / 7
压缩机检修规程
3.2.1.6 检查、清洗吸气过滤网。
3.2.1.7 压力温度控制器和变送器的校验。 3.2.2.8 检查或更换润滑油。 3.2.2.9 消除其它缺陷。 3.2.2 中修
3.2.2.1 包括小修理内容。
3.2.2.2 检查或更换油压调节阀。 3.2.2.3 检修油泵。
3.2.2.4 检查、清洗油冷却器、冷凝器。 3.2.2.5 检查滑阀。
3.2.2.6 检查并校验安全阀。
3.2.2.7 检查或更换压力表、温度计。 3.2.2.8 压力容器在线检验。 3.2.3 大修理
3.2.3.1 包括中修内容。 3.2.3.2 清洗油分离器。
3.2.3.3 检查机身与基础状态,测量机身下沉情况。
4、拆装顺序及注意事项
4.1注意事项 4.1.1零部件
4.1.1.1 主辅机的零、部件完整齐全、质量符合技术要求。
4.1.1.2 各部配合、安装间隙均符合要求,转子跳动量、轴间窜动量等均不超出规定。 4.1.1.3 仪表、计量器、信号连锁和各种安全装置、自动调节装置齐全完整、灵敏、准确。 4.1.1.4 基础、机座稳定可靠、各部连接螺栓紧固、齐全。
4.1.1.5 管线、管件、阀门、支架等安装合理,牢固完整,标志分明,符合技术要求。 4.1.1.6 防腐油漆完整无损,标志分明,符合技术要求。 4.1.2 设备性能
4.1.2.1 润滑油系统畅通油压油温油质油位符合规定。运转时油品各项指标符合规定;实行“五定” 、“三级过滤”。
4.1.2.2设备运作平稳,无松动、杂音及不正常振动等现象; 4.1.2.3 各部温度、压力、转速、流量、电流等运行参数符合规定要求。密封系统工作稳定、可靠;
4.1.2.4 生产能力达到铭牌出力或查定。 4.1.3 技术资料齐全、准确
4.1.3.1 设备技术档案及时填写。档案内容应包括产品合格证、质量证明书、使用说明书及设备技术性能、运行统计、检修记录、评级记录、缺陷记录、事故记录、润滑记录、检测和检验记录等。新设备应有安装及调试记录。
4.1.3.2 设备的操作规程维护检修规程及相应的安全技术规程齐全。 4.1.3.4 设备总图及易损件图纸或易损件图号目录齐全。 4.1.4 设备及环境
4.1.4.1 设备清洁、表面无灰尘、油垢。 4.1.4.2 基础及周围环境整洁。
4.1.4.3 设备及管线、阀门等无泄漏。
2 / 7
压缩机检修规程
4.2拆装顺序
各类活塞式制冷压缩机的拆卸工艺虽然基本相似,但由于结构不同,所以拆卸的步骤和要求也略有不同,应根据各类压缩机的特点制订不同的拆卸方法,下面以8AS-12.5氨制冷压缩机为例说明这种类型的制冷压缩机拆卸方法和步骤。 4.2.1拆卸汽缸盖与排汽阀: 4.2.2拆卸曲轴箱侧盖: 4.2.3.拆卸活塞连杆部件: 4.2.4拆卸汽缸套: 4.2.5拆卸载机构:
4.2.6拆卸细滤油器和油泵部件: 4.2.7拆卸油三通阀和粗滤油器: 4.2.8拆卸吸汽过滤器: 4.2.9拆卸联轴器: 4.2.10拆轴封部件: 4.2.11拆后轴承座: 4.2.12拆曲轴: 4.2.13拆前轴承座:
5、质量控制点或装配参数
5.1 检修步骤及方法 5.1.1 零部件的检验
5.1.1.1 检查机体内表面、滑阀表面有无不正常的磨痕,用内径千分表测量内表面尺寸及圆度。
5.1.1.2 检查轴承从转子两端机吸入端与吸排阀座之间,转子外径及齿面上的磨损情况,测量转子主轴颈和外径。
5.1.1.3 测量 主轴承内孔尺寸,检查轴封磨损,所有0型圈及联轴器螺栓传动芯的状况。 5.1.1.4 检查内油路是否畅通,所有弹簧是否发生永久变形,能量指示器有无损坏及卡涩现象。
5.1.1.5 检查平衡活塞、油路、油活塞有无损坏及不正常磨损。 5.1.2 机身检查
5.1.2.1 轻度磨损及拉毛现象,可用油石磨光,如需在机床上磨光,必须把工件位置校准。 5.1.2.2 转子轴颈表面及轴封部位表面不得有锈蚀、裂纹等缺陷。主轴劲表面磨光后,应仔细测量其尺寸,磨损超标时,可用喷镀(表面镀锘)法进行修复。
5.1.2.3 垫片及0形圈如损坏,必须更新;机体两端面、吸排气端座平面上的密封胶应清洗干净。
5.1.2.4 清洗(理)气路和油路系统,保持密封良好。 5.2 检修质量标准 5.2.1 基础
5.2.1.1 外观检查不允许有裂纹、疏松、露筋、渗油和混凝土剥落等缺陷。 5.2.1.2 基础无均匀下沉或倾斜。 5.2.2 阴阳转子
5.2.2.1 经放大镜或探伤检查,不得有裂纹、砂眼、伤痕等缺陷。 5.2.2.2 阳转子、阴转子外圆与机体孔间的间隙为0.150-0.188mm。
3 / 7
压缩机检修规程
5.2.2.3 转子排气端面与排气端座间的间隙为0.12-0.15mm。 5.2.2.4 转子排气端面与吸气端座间的间隙为0.46-0.68mm。 5.2.2.5 阴阳转子的齿合间隙0.045-0.1.mm。
5.2.2.6 转配完毕后应轻轻盘动阳转子,转动应灵活。 5.2.3 滑阀
5.2.3.1 外观检查滑阀表面应光滑。
5.2.3.2 滑阀与滑阀座孔间隙为0.015-0.037mm。 5.2.3.3 油活塞与油缸间的间隙为0.022-0.054mm。 5.2.3.4 转配完毕后滑阀应移动灵活。 5.2.4 轴承
5.2.4.1 轴承的内、外滚道及轴承体应无裂纹、脱皮、斑点等缺陷。要用专用工具装拆,安装轴承可用油浴或轴承加热器加热。
5.2.4.2 应注意新更换轴承的保持架应耐氨或耐氟病区型号与原型号一致。 5.2.4.3 主轴承与外圆与吸气排气端座的间隙为0.006-0.015mm。 5.2.5 密封
5.2.5.1 壳体、轴承的间隙应符合图样要求。
5.2.5.2 密封安装部位的轴颈,其径向跳动为0.06mm。 5.2.6 联轴器
5.2.6.1 联轴器外观检查应无变形、缺省等缺陷。 5.2.6.2 联轴器找正用百分表进行。 其值如下:
百分表指示(mm) 角向 0.10 径向 0.10 轴向 0~+0.4 120 13.5 间隙mm Gmm 拧紧力矩Mn 95~100 最大许用补偿量 角向(0) 轴向(mm) 2/3 3.4 5.2.6.3 联轴器应在初找正并热运行4小时后从新检查,压缩机在运行1周后
再停机检查,其检查值符合以上要求。
主要部件配合间隙表 单位:毫米
序 号 配合部件 汽缸1 套与活塞 活塞上止点2 间隙(直线余隙) 3 吸汽阀片开启度 1.2 1 1.2 1.1 4 / 7
间隙(+)或过盈(-) 70系列 100系列 +0.33~+0.43 +6.12~+0.20 125系列 +0.35~+0.47 170系列 +0.37~+0.49 环部 裙部 +0.15~+0.21 +0.20~+0.29 +0.28~+0.36 +0.6~+1.2 +0.7~+1.3 +0.9~+1.3 +0.28~+0.36 2.4~2.6 1.4~1.6 2.5 1.5 4 排汽阀片开压缩机检修规程
启度 5 活塞环锁口间隙 活塞环与环槽轴向间隙 连杆小头衬7 套与活塞销+0.02~+0.035 +0.03~+0.062 +0.035~+0.061 +0.043~+0.073 配合 8 活塞销与销座孔 连杆大头轴9 瓦与曲柄销配合 6缸 +0.3~+0.6 连杆大头端10 面与曲柄销轴向间隙 8缸 +0.4~+0.7 - 主轴颈与主11 轴承径向间隙 12 曲轴与主轴承轴向间隙 +0.6~+0.9 +0.6~+1.00 +0.8~+2.0 径向 13 油泵间隙 - - +0.04~+0.12 端面 +0.04~+0.12 14
+0.28~+0.48 +0.3~+0.5 +0.5~+0.65 +0.7~+1.1 6 +0.02~+0.06 +0.038~+0.055 +0.05~+0.095 +0.05~+0.09 -0.015~+0.017 -0.015~+0.017 -0.015~+0.16 -0.018~+0.018 +0.04~+0.06 +0.03~+0.12 +0.08~+0.175 +0.05~+0.15 6缸 +0.3~+0.6 8缸 +0.42~+0.79 - 4缸 +0.3~+0.6 6缸 +0.6~++0.86 8缸 +0.8~+1 6缸 +0.6~+0.88 8缸 +0.8~+1.12 - +0.03~+0.10 +0.06~+0.11 +0.08~+0.148 +0.10~+0.162 +1.0~+2.5 径向 +0.02~+0.12 端面 +0.08~+0.12 - 卸载装置油活塞环锁口 - - +0.2~+0.3 6、试车与验收
6.1 试车前的准备
6.1.1 全部检修工作结束,检修现在达到工完了净场地清。 6.1.2 设备内加油至要求位置。
6.1.3 开冷却水,冷却水压力不低于0.2MPa。
5 / 7
压缩机检修规程
6.1.4 电气部分接地线完好。 6.1.5 盘车无异常现象。 6.2 试车
6.2.1 空负荷试车
6.2.1.1 瞬间启动,无异现象。
6.2.1.2 启动后运行5分钟,检查各部位应无异响、异常振动和发热。 6.2.1.3 试车2~4小时各轴承温度不超过65℃,应无异常现象。 6.2.2 负荷试车
负荷试车应进行24小时,达到下列要求: 6.2.2.1 进排气阀温度不得超过设计温度的8~10℃. 6.2.2.2 不超压,各部位无异声和异常振动; 6.2.2.3 轴承温度不超过65℃。
6.2.2.4 润滑系统、冷却水系统无泄漏现象,油压正常。 6.2.3 验收
6.2.3.1 试车合格,检修资料齐全方可以验收。
6.2.3.2 设备大修理验收,由运保科和生产厂共同主持进行。
7、常见故障判断及处理方法
故障现象 启动负荷大 不能启动或 启动后立即 停车 故障原因 1、能量调节未至零位 2、压缩机与电机同轴度偏差过大 3、压缩机内磨损烧伤 4、电源断电或电压过低(低于额定值10%以上) 5、压力控制器或温度传感器调节不当,使触头常开 6、压差控制器或继电器断开没复位 7、电机绕组烧毁或断路 8、接触器、中间继电器线圈烧毁或触头接触不良 9、温度控制器调整不当或有故障 10、控制电路故障 1、机组地脚未紧固 2、压缩机与电机同轴度偏差过大 3、机组与管道固有振动频率相近而共振 4、吸入过量的液体制冷剂 1、联轴节的键松动 2、压缩机与电机不对中 3、吸入过量的液体制冷剂 4、压缩机内有异物 5、轴承过度磨损或损坏 处理方法 1、减载至零位 2、重新找正 3、拆卸检修 4、排除电路故障,按产品要求供电 5、按要求调整触头位置 6、按下复位键 7、检修 8、拆检、修复 9、调整温度控制器的调定值或更换温控器 10、检查、改正 1、塞紧调整垫片、拧紧地脚螺钉 2、重新找正 3、改变管道支撑点位置 4、调整供液量 1、紧固螺栓或更换键 2、重新找正 3、调整供液量 4、检修压缩机及吸气过滤网 5、更换 机组振动过大 压缩机运行中 有异常声音 8、维护检修安全注意事项
6 / 7
压缩机检修规程
8.1.1 严禁违章开、停车和违章操作。 8.1.2 严禁使用不合格和变质润滑油。
8.1.3 临时处理故障,必须办理安全检修任务书,采取可靠安全措施,并按规定进行审批。 8.1.4 严禁带压松动或紧固螺栓。
8.1.5 转动外露部位必须有安全防护装置。
8.1.6 设备运行时,不得在转动部位擦抹设备或检修。 8.2 检修安全注意事项
8.2.1 设备检修前必须办理安全检修任务书,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并按大、小、小修规定逐级审批。
8.2.2 按规定停车,卸完余压,处理合格。 8.2.3 按规定办理设备交出检修手续。
8.2.4 对应该加盲板的部位加上盲板,并有盲板标识。
8.2.5 拆卸零部件必须按顺序进行整齐摆放,检修现场用专用围栏围上,检修完毕将围栏和其它临时设备拆去。
8.2.6 拆开的设备孔、管孔,要及时堵好防止掉进杂物。
8.2.7 交叉作业时,下面的工作人员要带好安全帽。高空作业人员要系安全带。 8.2.8 压力容器水压、气压试验,必须按规定进行。 8.2.9 需要动火时,必须办理动火证。
8.2.10 检修完毕后对需要封闭的部位要仔细检查,防止工具、杂物等留在设备内。 8.2.11 检修完毕应拆除检修前加的盲板。 8.3 试车主要事项
8.3.1 设备试车要有专人指挥,专人负责安全,专人进行操作。 8.3.2 试车前需按本规定6.1条的要求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8.3.3 试车过程中,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
8.3.4 试车中如发现异常现象要立即停车,查出原因并处理后再继续试车。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