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解析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论文

解析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论文

来源:智榕旅游


解析气象灾害应急管理

【摘要】气象灾害是最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们每年由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超一千亿元,占整个自然灾害的70%。本文尝试对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等来进行浅析。

【关键词】气象灾害;应急处理

气象应急管理是在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产生发展的,历史不长,但是涉及到很多部门,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完善和解决。

1.气象灾害应急处理面临的挑战

1.1管理体制需完善

在目前,很多地方都成立了应急管理机构,不过工作人员多半身兼多职,对应急指挥机构的设置以及职责的确定都不统一,形不成有机整体,影响了气象灾害的工作效率。气象应急机构各级部门及成员间的只能交叉,不仅越位,还存在缺位,尚未形成统一、协调和灵敏应对机制。

1.2应急工作机制需进一步优化

虽然我国的气象局与相关的部门建立了双边合作协议,对气象灾害能够做出一定的应急防御响应。但若灾害同时发生,且灾害强度较大,影响的范围较广泛,这时双边合作机制在应急中所表现出的效率较低,响应不到位。在部分环节上,如突发事件隐患的排查,

信息的报告,监测和预警以及应急措施等还缺乏有效的衔接。对相关的气象灾害的预报,或者是可能产生的影响,不能进行深度和针对性的分析,制约了气象应急的社会和公共服务管理。

1.3需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一方面,缺乏国家专项应急预案,由于社会约束力不强,导致应急预案的缺位,形不成应急合力。另一方面,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备,一般情况下省气象局的应急预案仅仅针对于重大气象灾害。缺乏相关突发气象保护服务及重大气象保障预案,需加强地级及县级等基层的应急预案体系的相关建设。另外,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和针对性欠缺,尤其是启动标准较为笼统,职责处置不清。最后,预案间衔接不够,无法有效进行应急联动响应,加之宣传演练不够,缺乏各单位以及部门、行业、区域之间的综合性应急演练。

1.4需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和体系

全球气候变暖,突发气象灾害不但频率高,而且强度大,气象监测无法满足灾害预报的精细化和突发性的需要,亟待建立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体系。需建立具针对性的影响评估和预评估系统,需改进传统气象预报系统,向气象灾害预报推进。尚未建立基本业务系统灾难备份,一些相关气象突发事件没有足够的应急保障能力。预警体系不具备通常的及时发布渠道,尤其灾害的及时警告,不能及时引导群众在灾害来临前做出反应,得不到即时警告。应急物资、人力和财力等保障系统不健全,无法提供即时的、准确的信息进行调配。

1.5需完善气象应急管理制度

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缺乏信息方面的汇总联动,缺乏综合的协调指导,在处置服务

方面也存在不全面、不规范的管理。另外,制度的不够明确,措施的不够具体,没有科学的方法等,都影响着应急管理的创新、激励体制等的形成。

2.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加强

2.1加强相关气象灾害预警工作

防灾和减灾的重点在于预防,必须提前做好预警工作,才能有效减少灾害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的损失。所以,我们必须把预警工作看成是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第一要务,并且抓好抓实。虽然说我国的气象部门对气象的灾害预警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是,还需要对灾害预警的水平进行不断的提高,尽量实现短期预报、短时预报和临近预报等无缝隙滚动订正。对预警的领域也要进行拓展,做好降水预报,开展积涝预报,提供有效的交通调度辅助信息,做好防御气象灾害可能性灾害工作。

2.2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警示系统

有效的预警,必须建立在能够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快速的传递给单位和人民的基础上,但是,这是我国目前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雷雨大风、龙卷风等, 由于其预警时间短, 及时传递出预警信息是关键。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通过各级电视台、广播等,来进行实时的插播,通过手机或者网络的群发,或者是在城市中设置气象预警的警示液晶屏等,都是一些比较现实的警示手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来实时发布预警信息,扩大其覆盖面。政府应对建立气象灾害警示系统给予大力的支持,须制定和完善相关防灾救灾法律体系,通过立法解决相应问题。

2.3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

气象灾害发生前,对应当采取什么行动规避风险进行规定。目前,对如何防止台风和洪涝,各级政府或相关的部门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有效措施,部分也已经建立的应急预案。不过,在预防其他的气象灾害等,其相关的应急预案目前还是空白。近些年来,因雷击造成的死亡人数逐年增加, 这说明,继续增强对人民群众的防雷科普宣传宣传是十分必要的。应急预案的制定,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时间、地点或者是强度上,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偏差, 但是必须极力预防,根本上杜绝侥幸观念的存在。

2.4对抢险救灾的机制进行完善

这方面, 我国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仍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明确协同的机制,以及响应的抢险救灾方法和程序等,避免在灾害中的忙中出乱、多头指挥或无人指挥等现象。提高防灾的能力是国家的根本大计。但城市不可能无限地提高防灾能力, 需根据各地的气候进行科学标准的制定。

3.总结

气象灾害的应急的预警和方案在任何一种情况之下,都是必要的,长远来看这是一项效益高于投入的事业。

【参考文献】

[1]曾国平,许峻桦.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2]郎佩娟,王传宏.论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构[j].中国行政管理,2007(11).

[3]辛吉武,许向春.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灾害学,2007(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