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的概念及其特征
语言是人类拥有的一种非常神奇的能力。它能使我们相互交流思想、抒发情感;能使我们更好地保存和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能使我们分享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科学知识,进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语言(language) 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语言的基本结构材料是词。词是一种符号,它标志着一定的事物。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结合在一起,构成短语和句子,这些为人类提供了最重要、最有效的交际工具。
我们一般所说的语言,指的是用于交际的所有语言,它包括各种具体语言及这些语言的变体,如汉语是一种具体语言,而普通话、上海话、广东话等是它的变体。语言具有下列一些特征。
(一)创造性
语言的创造性表现在,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合并这些词语的规则,便能产生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这些语句是他们]以前从未说过或听到过的。语言的创造性说明,儿童习得语言单靠模仿他人的语言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任何语言所能产生的语句在数量上是无限的,而一个人在他有生之年只能接触到数量有限的语句。儿童习得语言发生在出生后的短短时间内,因此很难用模仿说明儿童语言的习得。语言的创造性还说明,语言能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尽管经过训练,猩猩等灵长类动物也能够应用某些符号来表达一定的意义,但是,它们根本无法根据一定的情景,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符号系统。
(二)结构性
任何语言符号都不是离散、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而存在的。
如果一个人只有一些零散的词汇(如外语词汇),他就无法和别入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
语言受到一定规则的约束,只有符合一定规则的语言,才是人们在交往时可以接受的语言。例如,汉语中的“ 我吃饭”符合汉语语法,能表达一个确定的意义,而“我饭吃”、“吃饭我”不合汉语语法,因而成为一种没有意义的词汇组合。在日语中,“我饭吃”是符合语法规则的,因而能传达一定意义。可见,不同语言的具体结构规则是不同的。
(三)意义性
语言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意义性使得人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交流。不能传达任何意义的语言都不是正常的语言。有一种失语病人,说话很流畅,但说出来的话没有任何意义,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受了损伤。语言的意义性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结合在一起的。语言符号与其所代表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的联系。汉语用“书\"(/sh0/ )来表示“成本的著作”这一意义,而英语用“book\" (/buk/ )来表示,这完全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们之间约定俗成的结果。
(四)指代性
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者抽象的概念。例如,它可以指代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如计算机、电视), 一个动作(如跑、打), 一种性质(如红、弱)或者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正义、事业)。正是由于语言具有一定的指代性,人们才能理解抽象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五)社会性与个体性
语言是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的交际活动,具有社会性。人只能使用社会上已经形成的语言,用词来表达意义也只能是约定俗成的。另外,语言交流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常常要受到别人的影响。这说明语言具有社会性。语言行为同时又是一种个体的行为。它和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具体条件分不开,因而具有个体的特点,例如:有人说话鼻音很重,有人说话咝音很多;有人说话慢慢吞吞,一板一眼,有人说话很急,像放连珠炮;有人感受语音的能力强,有人则较弱;等等。语言活动的这些差别,表现了个体心理一生理活动的一些特点。
二、语言的结构
语言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是句子。在句子的下面可分为短语、单词、语素和音位等不同层次。每个层次又都包含一定的语言成分和将这些成分组织起来的语言规则,如语音规则、缀词法规则、句法规则等。人们按照这些规则可以将音位组成语素,然后由语素组成单词,再由单词组成短语和句子。
(一)音位
音位(phoneme)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例如,在英语中,单词home包括三个音位: /h/, /o/, /m/。这三个音位中的任一改变都会使词义发生变化。例如:将/h/替换为/r/,这时单词变成了rome; 将/o/ 替换为/i/,单词变成了hime; 将/m/替换为/p/,单词变成了hope。一般来讲,音位和字母相对应,但是时常也有这种情况存在,即一个字母在不同的单词中,可代表不同的音位,如字母a在单词fat和fate 中分别代表不同的音位。另外,几个宁母合并也可代表一个音位,如ee在单词feet 中代表一个音位。
(二)语素
语素(morpheme)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是词的组成要素。语素的种类较多;有一种语素既可以成词,也可以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这种语素称为自由语素。例如,汉语中的“人”,既可以成词,也可以同别的语素组成“人民”、“人格”、“”等词,因此它是自由语素。又如,英语中的back (背面)也一样,既可成词,也可与其他语素组成词backboard (即打篮球的篮板),因此它也是自由语素。
另外,还有一种语素称为粘着语素。这种语素只有与其他语素组合在一起才能成词。 例如,汉语中的“阿”、“者”等,英语中的bio- (生物,生命)、-er (从事某工作的人)等都是粘着语素。
(三)词
词(word)是语言中可以运用的最小单位。在日常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过程中,人们自由使用的单位都是词。在口语中,词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同时它还传递构词法与句法的信息。在书面语中,
词还具有图形信息。因此,词是图形、语音、语义、构词法与句法五种信息的复合体(Gibson, 1975)。 词的不同组合在语句中可以构成不同的结构成分,如名词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等。
(四) 句子
句子(sentence)是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根据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57) 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任何一个语句都包含两个层次的结构: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和深层结构(deep strueture)。表层结构是指我们实际上所听到或看到的语句形式,或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以及书写时所采用的书面形式;而深层结构是指说话者试图表达的句子的意思。表层结构决定句子的形式,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义。
同一个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体现,也就是说,我们在表达同一意义时,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你想表达“老师批评了我”这一意义时,可以说,“老师批评我了”,也可以说“我被老师批评了”。
一个表层结构也可包含两个或更多的深层结构。在这种情况下,语句就出现歧义。
歧义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例如,汉语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当它以口语形式出现时就包含两种意义,因为,语句中的“晴”可指“天气晴朗”,也可指人的“爱情”。在英语中也有许多歧义语句。例如,\"They are flying planes\"既可理解为“他们正在驾机飞行”,也可理解为“它们是正在飞行的飞机”。歧义一般可以通过设置语境来排除。
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要通过一定的规则来实现。这些规则包括短语结构规则和转换规则等。
按照短语结构规则,一个句子(S)可以转换为名词短语(NP) +动词短语(VP)(规则1);然后,一个名词短语又可转换成冠词(Art) +名词(N) (规则2);一个动词短语可转换成动词(V) +名词短语(NP) (规则3) .... 按照这些规则,可以将句子“The boy will hit the bal!\"构成一个树形图。
运用短语结构规则可以把某些表面结构相同而深层结构不同的句
子区别开来。例如,歧义句“They are cooking apples\的树形图来表示。cooking是一个分词,它和系词are联系在一起,因而,整句的意思是“他们正在烹调苹果”。cooking 是形容词,它修饰后面的名词,因此,整句的意思是“它们是正在烹调中的苹果”。
转换规则是说明句子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转换关系的规则。例如,我们可以把句子“Theboyhittheball\"转换成“Theballwashitbytheboy\"。这种转换关系可用被动的转换规则来描写: NP +V+NP2→NP2+ Was+V+ by+NP1。通过转换,相同的深层结构就可用不同的表层结构表达出来了。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特别是他的句法结构理论加深了人们对语言实质的理解。
近几十年来,大量关于语言习得、理解与语言产生的实验研究,都和他的这一理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这一理论不仅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三、语言的种类
语言活动通常分为两类: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外部语言又包括口头语言(对话和独白语言)和书面语言。日常生活中,有人擅长口语,有人擅长书面语言。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对话语言
对话语言(dialogue language)是指两个或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语言活动,如聊天、座谈、辩论等。它们是通过相互谈话、插话的形式进行的。一般认为,对话语言是一种最基本的语言形式,其他形式的口语和书面语言都是在对话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对话语言的特点是:
1.对话语言是一种情境性语言。它与交谈双方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联系,因而是“前后呼应”的。例如,几位教师正在做实验,我问:“怎么样?” 大家听后,自然懂得我是关心实验进行的情况,面用不着说“你们的实验进行得怎么样了”。
2.对话语言是一种简略的语言。由于对话语言的情境性,带来了这种语言特有的简略性。在对话语言中,说话的双方往往只用简单的
句了,甚至个别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时候,语言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可能不完善、不严谨,但不妨碍正确地进行交际。
3.对话语言是对话双方的直接交际。对话语言是由对话双方互相支持的语言。参加对话的人既是听众,又是说话者。在对话语言中,交谈双方必须正确理解彼此所说的内容,并作出恰当的反应,对话才能继续下去。
4.对话语言常常是一种反应性语言。由于对话语言多数是由某种具体情境直接引起的,因而一般缺乏预计性,而且交谈的双方需要随时根据对方的谈话来调整自己的谈话,需要考虑谈话时的具体情境,不可能完全按预定计划进行,因而也是反应性的。
(二)独白语盲
独白语言(monologue language)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它表现为报告、讲演、讲课等形式。独白语言的特点是:
1.独白语言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独白语言的支持物是自己谈话的主题和自己所吐露的词句,因而不同于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也受听众的支持,但这种支持主要来自听众的表情和环境的气氛。例如,教师讲课是一种独白语言。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情、课堂的气氛,就能判断讲课是否吸引了大家。这些非语言的信息,对教师的独白语言是起支持作用的。但是,对独白语言来说,这种来自听众的支持具有间接的性质,它不是语言的直接交流。
2.独白语言是一种开展的语言。为了系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独白语言具有开展的形式。独白语言是连贯的、论证性的,在用词造句方面要求严谨、符合语法的要求。独白语言对语流的速度和发声也有要求。为了使听众正确地了解自己谈话的内容,说话者要注意语流适当、发音清晰、语调具有变化,有时还要配合适当的表情和手势,这样才能吸引住听众。
3.独白语言是有准备、有计划进行的语言活动。由于独白语言对语言本身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而在语言过程中又较少受到交谈情景提供的非语言信息的影响,因此,事先的准备与计划对运用这种语言
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writing language) 是指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阅读来接受别人语言的影响。书面语言的出现比口语要晚得多。它只有在文字出现以后,才为人们掌握和利用。书面语言的特点是:
1.随意性。书面语言是一种最随意的语言形式。我们知道,口语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说完就消失。在对话中,交谈双方必须准确地把握对方的语流,在短暂时间内,一次性地接受对方语言的影响;在独白语言中,说话者可以计划自己的语言,但是一经说出,就无法收回,语言的影响实际上已经产生了。书面语言则不同,在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它允许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在阅读别人写出的东西时,它允许反复阅读难懂的地方,直到弄懂为止。大家学外语都有体会,阅读外文材料比听外国人说话容易得多,这除了语音听力的原因外,书面语言比口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阅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语言能力自由地控制自己的阅读速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开展性。如果说对话语言具有简路性的特点,独白语言较开展,那么书面语言就更开展了。书面语言要求用精确的词句、正确的语法和严密的逻辑进行陈述,既要避免词不达意,又要力戒“言过其实”和“空话连篇”。这是因为,在运用书面语言时,使用者远离了自己的交际对象,它不能直接得到来自读者的反应,没有任何情境因素的帮助,因此,只有凭借结构手段向读者提供语境线索。书面语言是一种自我反馈的语言,它通过自己的修改、补充和润色使之趋于完善。只有在语言的产品已经形成之后,它才接受来自读者的批评,从面影响随后的语言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用开展的形式系统阐明自己的思想仍是十分必要的。
3.计划性。书面语言和独白语言一样,也是一种计划性较强的语言形式。这种计划常常以腹稿、提纲等形式表现出来。由于这一特点,书面语言和独白语言一样,往往要有较长的酝酿时间。
(四)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innerlanguage)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
内部语言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内部语言虽不直接用来与别人交际,但它是人们语言交际活动的组成部分。当人们计划自己的外部语言时,内部语言常常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一方面,没有外部语言就不会有内部语言,内部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外部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若没有内部语言的参与,人们就不能顺利地进行外部语言的活动。内部语言的特点是:
1.隐蔽性。内部语言是一种不出声的语言,它以语音的隐蔽性为特点。当我们在头脑中考虑某种行动计划或希望调节自己的行为时,我们就使用这种不出声的内部语言。在进行内部语言时,语言器官发出的动觉信号具有重要的作用。雅可布森(Jacobson, 1972) 的实验表明,把电极放置在被试的下唇或舌头上,记录在完成不同任务时的动作电位。结果发现,在出声数数或完成简单应用题时,用电极记录到的动作电位的节律,与在内心默默地完成这些任务时的记录结果是相同的。可见,内部语言本质是一种语言活动,它需要语言器官的参与,只是语言活动的外部标志一语音不显著罢了。
2.简略性。内部语言比对话语言更简路,这和它执行的功能有关。内部语言不是一种直接用于交际的语言,它不存在别人是否理解的问题,因而常常以十分简略、概括的形式出现。在内部语言中,句子的大量成分常常被省略,如只保留主语和谓语。它可以用一个词或词组来代表一系列完整的陈述。
四、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 (一)语言的表征
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当人们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时,这些信息是以表征的形式在头脑中存储的。
语言的表征(languagerepresenlation)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例如,“狗”在头肭中的表征,或许是一只“狗”的表象,或许是一个命题“狗是种会叫、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的家畜”。
由于语言具有不同的层次,语言表征也具有不同的层次。表征既可以是词语的表征,也可以是句子的表征、课文的表征。语言以何种
方式表征还存在争论,它或许是以表象的方式表征的,或许是以命题的方式表征的,或者两种表征方式都存在。
在语言表征的研究中,人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心理词典(mental lexicon)。
心理词典足指保存在人脑中的一部词典。它储存了人量的词条,每个词条又包括词的写法、语音以及词义等各种知识。心理词典中的词语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关于心理词典的组织方式人们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心理词典中的河语是按层次网络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具有相关语义的词语组成一个网络,网络中每一个词语占据一个结点。人们提取词义就是在网络中进行搜寻的过程。
在心理词典中,每个词有一个词条,每个词条都包括该词条的形、音、义等方面的信息,这种表征方式称为局部的表征方式。近年来人们又提出分布表征的概念。分布表征的观点认为,词的形音义知识并不是储存在单个结点上。而是分布在网络的各个单元中。例如,英语中每个单词都由一些字母组成,每个单词还有语音、词义、句法等方面的特征,按局部表征的观点,有关这单词的所有知识都储存在网络的某一个结点上。
而分布表征的观点认为,单词的每一种特征并不是与一个单词发生联系,相反,这些特征分布在网络的各个单元中,与其他单词共同使用每一种信息。 这种表征方式称为分布表征。
(二)语言的加工过程
语言的加工过程(language processing)就是对输人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这种加工过程首先是从语言材料的输入开始的,如听或读,然后将输入的材料送入大脑的语言加工区,在这些区域得到加工,最后经过提取过程,人们或者理解了输人材料的含义,或者产生语言,表达思想。
根据语言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参与的程度,语言的加工可分为自动化加工和受控制的加工两种形式。自动化加工是无需注意资源的参与,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
例如,看到一个词,你立即理解了它的含义,这就是一种自动化加工过程。相反,受控制的加工则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资源,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
启动(priming) 的实验范式是研究语言自动加工的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这种实验范式是由梅耶尔等人(Meyeretal, 1971)提出的。在典型的启动实验中,首先给被试短暂呈现一个词语(启动词),然后呈现另一个词语(目标词),被试的任务是判断目标词是否为词,或者命名目标词。实验的结果是,当启动词与目标词具有某种联系(如语义相关、语音相同或字形相似)较启动词和目标词没有联系时,被试能更快或更好地识别目标词。例如,先呈现“护士”再呈现“医生”,比先呈现“面包”再呈现“医生”,被试判断“医生”是词的反应时要快。人们一般把这种效应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根据语言加工时,各种成分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语言的加工又可分为模块化(modular)的加工和交互作用式( interactive)的加工。模块化的加工认为,语言各成分的加工是单独进行的,各成分间不存在相互作用。例如,词汇水平的加工不受句子水平加工的影响,它是单独进行的。交互作用式的加工则认为,语言各成分间的加工不是单独进行的,它们存在着相互作用,如词汇的加工影响句子的加工,句子的加工也会影响词汇的加工。
五、研究语言的意义
研究语言有助于深人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因而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人的心理本质上不同于动物的心理,就因为人有语言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人不仅会走、会跑、能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而且具有语言交际的能力。正因为人有语言,人不仅可以接受各种具体刺激物的作用,而且可以接受词的作用,进行抽象、逻辑的思维,形成意识与自我意识,并且通过内部语言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只有认识语言活动的规律,才能真正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使心理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研究语言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语言活动是人类最重要、最频繁
的一种活动。正确地表达和接受语言,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语言在个体发展、特别是在儿童的智力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个体知识经验的积累,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无认知能力的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分不开。因此,语言的研究对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现代化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语言是一种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语言的交际功能不仅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且也日益成为人机交往的工具。资料检索、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的研究都依赖于正确地理解与表达语言。例如,人们所熟知的程序语言的设计,归根结底都是人们发挥智力与思维效能,参照自然语言来编制的。对于语言的研究越透彻、越深入,程序语言的设计就会越完善、越科学。
临床研究中发现了各种失语症病例,这为语言的脑机制研究提供了事实。同时,语言研究的结果对于区别不同类型的病人,指导病人的康复也有很大的作用。科学的发展表明,对语言生成和理解的研究越深入,解决失语症病入的诊断与预防向题就越容易。
另外,语言的研究,还有助于逐步解决口吃(suttering)、 言语杂乱(ltring) 、阅读不能(readingdisabilty)等语言障碍给人类生活带来的问题,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