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艺术的时代性
作者:李运媛
来源:《现代艺术》2018年第06期
蒋兆和的现实主义绘画创作具体实践了如何表现人物的“形”、“神”关系,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和气质,人物形象高度典型化,融合中西画法,以线造型、骨法用笔、书法入画,这是中国绘画的精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任何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都离不开其时代的环境,正所谓“时代造英雄”,蒋兆和的现实主义绘画正是其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身处沦陷的特殊背景之下所作的直接揭示战争灾难的作品,其新颖的笔墨创作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蒋兆和的《流民图》是一幅最具影响力的现实主义作品,无论从构图、人物造型,还是笔墨表现等方面都具有独创性,特别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延续了徐悲鸿的艺术风格,将西方绘画的造型语言融入到中国写意人物画中,创作出独具个性的人物画艺术,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现实主义画家的现实意义
蒋兆和出生在一个颇有影响但渐趋没落的封建大家族中,16岁以前在四川度过了少年时光。他所受到的传统文化的教养,加之书香世家的败落和经济上的破产,是20世纪社会转型期整个中国封建主义走向衰落的缩影。在当时的环境下,蒋兆和深刻体会到的主要是贫困的凄惨,这种贫穷在他的心里根深蒂固。
从资本主义时代开始,帝国主义的野蛮掠夺和残忍屠杀,使世界出现灾荒饥饿,甚至是死亡的惨剧。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不变,加诸于人民的苦难更为深重。在一些有志之才、进步人士和知识分子四处呼吁解放人类时,对于最底层的人民来说,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温饱。对此,蒋兆和体会颇深。他关注苦难人生,因此他的绘画艺术也就始终着眼于困难的人民,并由此生发对现实人生和苦难的抗诉和同情。这种关注正是现实主义画家所需要的一种情怀,把艺术与人文情怀连在一起,使蒋兆和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典型的现实主义画家的代表。
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要求艺术家能够真实地描写社会生活的本质现象。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就要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把作品中描绘的人物生活事件典型化,创造出臻于完美的典型形象。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人物画家蒋兆和的人物画就具有这种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其中《流民图》是最具现实意义的代表作品。 二、《流民图》的创作现实背景
蒋兆和的创作从20年代油画作品《黄包车夫的家庭》开始,一直到《一篮春色卖遍人间》。他的艺术视角和关注的焦点始终是现实中的人生悲剧,如果说《与阿Q像》是对生命精神的关注,那么《流民图》就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切。蒋兆和的《流民图》是其1942年至1943年在北京创作的巨幅长卷。当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踏遍我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遭遇成为激发画家构思创作的契机。《流民图》高2米,长27米,画面上是一百余名同真人差不多大小的人物构图,使观者仿若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置身于流民的行列之中。饥饿、疾病、死亡、轰炸、背井离乡、硝烟四起,到处是哀鸿遍野,尸骨横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流民本身,更是蒋兆和满腔的爱国之情和饱蘸着的民族仇恨。创作过程中,蒋兆和曾去上海、南京等地搜集素材,画了许多素描、速写人物。在创作全图时,他的画笔直取现实生活,将大量素材积累起来,并请了许多模特,包括画家的朋友如国画家邱石冥、木刻家王青芳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流民图》中几乎五分之二的形象都是那些无家可归的、已经死去的或即将死去的儿童形象,画家要揭示的主题正是保护和关爱幼小的生命。眼见这些幼小天真的生命被摧残,这是多么残酷与让人悲愤啊。创作完成后,这些鲜活的形象激起了许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仇恨和爱国热情。直至现在,《流民图》对人们心灵的震撼力度也是有增无减。 三、蒋兆和的艺术表现
蒋兆和的艺术创作包含两种探索方式:一种是艺术语言的探索,一种是精神传达的探索。蒋兆和的艺术语言的基本元素主要是针对线条、构图与技法的研究展开的。蒋兆和在技法上深受徐悲鸿绘画理念的影响,在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学习并吸收了西画中素描与油画特有的严谨、准确的比例结构和透视关系,逐步形成一种中西绘画相互融合、相互借鑒的新式绘画方式。在蒋兆和的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已不再追随前人的笔墨迹象和自由写意,而是把西画的“形似”与中国画传统的“神似”进行了生动的结合,从而找到了和生命相融的新的绘画语言艺术,并不断探索寻求精神传达的艺术方式。
蒋兆和的《流民图》全用毛笔和水墨画出,其形象描绘具体又深刻,在现代绘画史上是鲜见的。这幅画卷由右至左,起始是一位拄棍老人,他身边还有一卧地的老者,但已经气息奄奄,三位妇女和一个牵驴人围着将亡的老者,毫无办法。接着是抱锄的青年农民和他饥饿的家眷,抱着死去小女儿的母亲、在空袭中捂着耳朵的老人,以及抱在一起望着天空的妇女、儿童。断壁颓垣,尸身横卧,路皆乞丐。继续移动视线看到的是乞儿、逃难的人、受伤的工人、等待亲人归来的城市妇女、弃婴、疯了的女人、要上吊的父亲和哀求他的女儿、在痛苦中沉思的知识分子等等,各人物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气韵生动传神。
在《流民图》中,蒋兆和坚持将写实技巧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相统一。蒋兆和把西画素描手法引入中国画,每画一个人物都力求有生活依据,有相应的模特儿作参考。他适当吸取光影法刻画人物面部,但又以线描为主要造型手段——这是自近现代倡导写实主义绘画以来,在人物画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果。蒋兆和是一位着眼于现实的艺术家,他说自己“混迹于茫茫的沙漠之中,看着慢慢奔走的骆驼,听听人生交响的音乐……”,他的艺术不是“一杯人生的美酒”,而是“一碗苦茶”,以献给“灾黎遍野,亡命流离,老弱无依,贫病交集”的大众。《流民图》正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如实地画出了他所目击的真实。 四、蒋兆和艺术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蒋兆和的现实主义绘画创作具体实践了如何表现人物的“形”“神”关系,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和气质,人物形象高度典型化,融合中西画法,以线造型、骨法用笔、书法入画,这是中国绘画的精髓。蒋兆和在此基础上结合西洋绘画素描的表现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形象,达到传神的效果,显示出深厚的功力,从而达到了肖像画的高度要求,继承发扬了我国传统的水墨人物画的形式和技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构图上,单纯简洁的背景突出了具有雕塑感的人物形象,使构图严谨、饱满、完整,造成视觉秩序上强有力的节奏感。在笔墨的运用上,蒋兆和排除虚幻的光影效果,描绘实实在在的形体塑造,依形就势,笔笔互相生发,笔沉墨实,力透纸背。就像作品《与阿Q像》的脸部变化,用墨渲染显得更加洗练,而素描的影响逐渐减弱,中国绘画的特点在逐渐突出,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细腻、深入而简练。
《流民图》的创作和艺术经验包括:反映广阔生活所采取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人物共性与个性的典型化处理;传统审美的具体发挥;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融会贯通。这一作品在当时堪称振聋发聩,异军突起,直到今天对于中国画如何更好地反映当前时代、塑造人物形象、继承发扬传统绘画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并为后来的画家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