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超级稻中浙优1号密度栽培试验

超级稻中浙优1号密度栽培试验

来源:智榕旅游


超级稻中浙优1号密度栽培试验研究

摘要 为进一步探索中浙优1号在荔波县不同栽培密度及栽培方式下的丰产和稳产性,开展了不同栽培密度及栽培方式对中浙优1号的试验,结果表明:以密度为22.58万丛/ hm2、栽植方式为宽窄行、规格为17 cm×(33 cm+20 cm)的处理产量最高,说明中浙优1号适应性较强,只要栽培措施得当,就能发挥中浙优1号的丰产潜力。

关键词 超级稻;中浙优1号;栽培密度;苗蘖动态;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017-02

2011年荔波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引进了中浙优1号试种证明,该组合具有杂交优势强、耐密植、品质优、产量高等特点。为了对中浙优1号的特征特性有更充分的了解,在2012年实施了中浙优1号不同密度栽培试验,以观察该组合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的分蘖动态、穗粒结构等性状,探索中浙优1号最佳的密植规格,为中浙优1号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安排在贵州省荔波县朝阳镇八烂村塘上组一农户责任田内,海拔412 m,试验田前作为马铃薯,光照充足,排灌方便,肥力中上等,土壤为青黄泥田。供试水稻品种为中浙优1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宽窄行栽植,规格17 cm×(40 cm+20 cm),密度20.04万丛/ hm2(a);宽窄行栽植,规格17 cm×(33 cm+20 cm),密度22.58万丛/hm2(b);宽窄行栽植,规格17 cm×(33 cm+17 cm),密度24.02万丛/hm2(c);等行栽植,规格17 cm×30 cm,密度20.04万丛/hm2(d);等行栽植,规格17 cm×27 cm,密度22.58万丛/hm2(e);等行栽植,规格17 cm×25 cm,密度24.02万丛/hm2(f);以等行栽植,规格20 cm×27 cm,密度18.79万丛/hm2作对照(ck)。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30 m2(5 m×6 m),每丛栽2粒谷秧,试验四周设保护行。 1.3 试验经过

5月8日播种,5月28日移栽,秧龄20 d。移栽前大田进行3犁3耙,施释控肥(22-10-10)450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硅钙肥750 kg/hm2、氯化钾150 kg/hm2。栽后浅水,在返青期内保持水层3~4 cm,维持5 d。薄水分蘖,排浅保持1~2 cm。当秧苗茎蘖数达目标穗数的85%~90%晒田控苗,倒5叶时晒田结束。穗分化至扬花期保持3~4 cm浅水,灌浆至成熟期实行间歇灌溉,收获前7~10 d断水落干。6月12日、6月23日、7月6日、7月24日、8月14日用吡虫啉、环业一号、丙环唑、吡虫·异丙威、治粉高、稻瘟灵交替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1-3]。 2 结果与分析 2.1 苗蘖动态

移栽时观测的定点苗平均为3.3根/丛。从表1可以看出,落田苗与种植密度紧密相关,随种植密度提高而增加。在移栽秧龄较适宜的情况下,各处理分蘖率并没有随种植密度下降而大幅上升,表明中浙优1号的分蘖率比较稳定。移栽后分蘖迅速大量发生,处理e在移栽后27 d达到最高苗。分蘖率和种植密度及栽秧方式基本呈负相关,处理c分蘖率最低,为436.34%,比ck的分蘖率(最高,为672.70%)低236.36个百分点。 2.2 生育期

田间调查表明:中浙优1号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生育期进程基本一致。播种期5月8日、移栽期5月28日、始齐穗期8月10—14日、成熟期9月27日,全生育期142 d。 2.3 苗穗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最高苗各处理在332.66万~442.57万根/hm2,差距109.91万根/hm2,幅度为33.04%。有效穗数各处理在246.45万~295.69万穗/hm2,差距为49.24万穗/hm2,幅度为19.98%。成穗率各处理均在64%以上,处理a最高,为74.55%,比ck(最低,为64.66%)增加9.89个百分点。 2.4 经济性状

从表3可以看出,有效穗数和株高均以处理e最高(295.69万穗/hm2、133.1 cm),处理b次之(274.35万穗/hm2、132.5 cm),处理c最低(246.45万穗/hm2、127.4 cm);穗长以处理b最长(29.9 cm),处理e和处理a次之(28.3 cm),处理d最短(27.2 cm);

穗总粒数以处理b最多(186.9粒),处理c次之(186.4粒),处理d最少(171.6粒);穗实粒数以处理a最多(175.0粒),处理b次之(174.2粒),处理d最少(157.2粒);结实率以ck最高(96.1%),处理a次之(94.3%),处理c最低(90.7%);千粒重以处理a最高(28.6 g),处理c次之(28.3 g),处理e、处理b最低(27.3 g);理论产量以处理b最高(13 047.15 kg/hm2),处理e次之(12 923.81 kg/hm2),处理c最低(11 793.94 kg/hm2)。 2.5 产量表现

从表4可以看出,ck平均产量12 256.67 kg/hm2,居第3位;处理b平均产量12 856.67 kg/hm2,比ck增产4.90%,居第1位;处理e平均产量12 676.67 kg/hm2,比ck增产3.43%,居第2位;处理a平均产量12 010.00 kg/hm2,比ck减产2.01%,居第4位;处理c平均产量11 900.00 kg/hm2,比ck减产2.91%,居第5位;处理f平均产量11 690.00 kg/hm2,比ck减产4.62%,居第6位;处理d平均产量11 390.00 kg/hm2,比ck减产7.07%,居第7位。 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区组间=0.034f0.01=4.83,因此各处理间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经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处理b和处理e极显著优于处理a、处理c、处理f和处理d,ck极显著优于处理d,处理b和处理e差异不显著;处理b显著优于ck,处理e和ck差异不显著,ck显著优于处理f和处理d,处理a、处理c和处理f差异不显著,处理a和处理c显著优于处理d,处理f和处理d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中浙优1号由于株型挺拔、剑叶挺直,同等密度不同栽植方式产量也不同,以密度为22.58万丛/ hm2、栽植方式为宽窄行、规格为17 cm×(33 cm+20 cm)的处理产量最高,说明中浙优1号适应性较强,只要栽培措施得当,就能发挥中浙优1号的丰产潜力[4-6]。 4 参考文献

[1] 罗湘洁,杨超,代世学.水稻不同密度栽培探析[j].农技服务,2010,27(2):187-188.

[2] 石丽妹,车崇洪,李育生.低热地区不同栽培密度对杂交水稻金优t16产量的影响[j].农技服务,2011,28(7):925,934. [3] 张建民,孙健,吴龙根,等.杂交稻甬优2638连作栽培密度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24-25.

[4] 黄其椿,何大福,黄世礽,等.超级稻中浙优1号蓄留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073-19074,19077.

[5] 石炳清.不同抛栽密度对超级稻中浙优1号产量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0(19):56-57.

[6] 谢黎虹,叶定池,陈能,等.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水稻“中浙优1号”rva特征值和米饭质地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0):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