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八十多年前,蔡元培就已非常明确地指出,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乃至中学教育中,由于文理分割对于人才培养所造成的弊病,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克服,以图文理融通。1932年,他在武汉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大学目的有二:一为研究学问,一为培养人格。”但由于社会竞争及自身价值观的缘故,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往往会比较急功近利,难以追求全面发展。我校是以理工科为特色的学校,因此如何在科大学生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便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等。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等等,从而成为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我们必须认识到:
(1)大学教育的职业化取向日趋严重,急功近利的趋势日益明显自从教育部提出“教育产业化”的概念以后,这个术语已在相当大的范围与程度上被鼓吹得十分厉害,甚至已具有了一些负面效应。把教育和教育出来的学生当作市场上的商品这种观念是非常极端的。这使得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内容都是直接服务于毕业后找工作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还是学生在课程选择上都极其功利,实用主义倾向明显。 (2)大学创新动力的不足以及创新精神的缺失
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大学里的教学科研人员、甚至整个国家与社会来说都是极为短缺的。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痼疾导致国民普遍缺乏创新意识,这体现在各行各业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长期的习惯所养成,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乃是由于政府对于创新还是不够重视,因此缺乏有力的奖励与激励机制,国民的创新潜能因而很难被充分调动起来。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应该做到:
(1)以调动大学生的人文兴趣为手段,以传递与渗透人文精神的实质与蕴涵为目标教师首先要有一个良好心态,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要有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与态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分层次的培养与教育。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
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全人”而非偏才,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亦能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与情趣,具有较高的品味。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使学生树立起不断增强人文素质的信念与目标。 (2)人文教育最终要落实在道德教育层面上
以现实生活与工作为例,无论是幸福快乐的人生还是有成就感的人生,一定都与道德责任感密切相关。在人生的舞台上,最大的技巧就是要学会“如何做人”。关于这方面,简单的道德说教是绝对不够的,而应采用事例启发法、感悟法等来对学生进行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道德教育与感化。
其实,除了少数冥顽不化的人之外,大多数人都是可以被教育与影响的。只是要看方式是否得当,教育是否得法等等。尽管当前社会物欲横流、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但作为人类个体与社会群体的精神本质与核心始终不会变,即真、善、美、价值、责任、公平、正义、良知等等。也就是说,不管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变化,只要它还存在,就一定会存在着道德的信仰与功能。换句话说,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道德这架天平的评判作用。要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道德”这张无形之网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只有遵从法律与道德的准绳与规范,才是个体健康良好发展的“低成本策略”。
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当前社会中的拜金主义、道德沦丧、诚信缺失等现象对学生具有巨大的腐蚀与浸染功能。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不可能不受到社会的影响。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能够积极抵御各种消极与不良影响,从而在对自身和社会具有正确认识的前提下,培养自己高远的人生目标与责任感。
(3)要向学生积极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
随着信息化与网络化程度的高速发展,人的存在日益被虚拟化和机器化所代替,人的尊严与价值日益遭到冷漠与忽视,人文关怀与伦理道德都处于空前的滑坡与缺失状态。生存的数字化排斥了人性与生存的意义,是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异化。它使技术在更大范围内统治了人类生活,从而使人逐渐濒于成为丧失个性、丧失真实感的“单向度的人”。因而,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尤其应该用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来守护人的精神家园。这在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应引起充分重视。
具体实施方案与策略:
(1)修订本科培养计划,培养通识人才。有不少大学已在该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讨与尝试。如湖北大学采用“文科试点班”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关于“文科试点班”的培养模式,该校副校长、“文科试点班”专家组组长、文化史学家周积明教授有着精辟的论述:“文科试点班”最大的特点就是变传统的文科人才培养“两分裂”(文科和理科分裂、基础文科和应用文科分裂)为“两结合”、“两渗透”,并创造性地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文科学习阶段、应用文科学习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同时,“文科试点班”还实行“双导师制”(文史哲学科与政经法管学科导师各1名),对学生进行交叉指导,以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渗透。此外,该校还相继开办和重点建设了中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数学等多个基地班、实验班。这些“特色班级”是该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缩影,体现了该校的教改思路。还有,该校每年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20余门,开辟了专家论坛、博士论坛、人文讲坛,以及聘请校内外人文学者作报告等等。
(2)设立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机构或研究中心,不断将此方面的研究推向前进。 人文素质教育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我们国家的大学在此方面的经验还很不足,且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应针对各自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区别地进行研究,同时也应在各自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在此意义上,专门的人文教育研究机构便显得极为重要。如:西安理工大学就曾在2001年成立了专门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承担的研究方向有: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两课”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研究;理工科大学生德育创新研究等等。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健康的心理是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处于成长的转折点上,面对社会和自身的方方面面问题,心理承受能力会有一定的起浮。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们的心理状态,使我们的心理状态朝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此外,处于数字化与信息化潮流中的当代大学生,更多的是在一种类似于快餐文化的氛围中长大,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乃至其它一些不健康的意识形态。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是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这些意识形态,从而帮助学生在人性、人格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正常发展。其实,“心理健康”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它是我们正常生活与
工作的保障。它不仅仅是指我们应具有的正常人的心理与意识,还包括一些抗挫折、抵制诱惑、正确看待得失等方面的问题。事实上,世界上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心理问题或思想问题,如果这一问题能够很好解决,则其它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青年心理问题一直是西方社会和心理学家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却并未得到应有重视。尽管许多综合性大学都已开设了心理学专业,且每所大学都有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总的来说,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普及教育还很不够。目前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容易滋生任性和唯我独尊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一点,学校可开设大量相关课程,如:心理咨询与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女性心理学、成功心理学、创造心理学、恋爱心理学等,并可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或报告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此外,教师亦应从学生的言谈举止中仔细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尽可能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乃至悲剧的发生。
(4)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人文素质教育如艺术等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最为重要的功能是开发学生的右脑,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佩里博士在其历史性的裂脑实验中发现,人脑的两部分都有其自身独立的意识思维系列及其自身记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甚至发现人脑的两边是用根本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的,亦即左脑易于用语词进行思维,而右脑却径直用感性表象来思维。
当然人文素质教育并非一蹴而就之事,而是需要自上而下的不懈努力。长期以来,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考验,如社会上世俗化、功利化、时尚化的风气对学生所具有的极大诱惑;就业压力、考研、出国等激烈竞争使学生所承受的重大压力等等都使得这一教育工作难以落到实处。但广大教师只要明确了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切入点与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努力,则必然会将这一工作成绩推至一个新的高度。
实施人文教育势在必行,我们要利用起我们现在所具备的优势,积极学习其他院校的特色教育方式,努力创建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人文素质教育体制,将科大的特色专业、特有精神发扬广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