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探索 幼儿园区域活动互动现状及策略 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 张丽珠 摘要区域活动互动是活动中所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配合和相互补充的一个过程, 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活动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区域之 间的封闭与隔绝、区域活动材料的单一性、区域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之间缺乏联系等,这些状况给予我们一 个启示,即不同区域活动之问需要彼此积极互动。 关键词幼儿;区域活动;策略 一、区域活动互动存在的问题 只有光秃秃的树干,没有落叶。期间有些小朋友想把 自己制作的落叶贴到“森林”里,可是各区域之间被 分离,绕过去太麻烦了,最后就只有一两名幼儿这样 做。 (3)区域活动材料固定,缺乏流通。通过观察发 现,在材料刚投放的时候,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存在互动缺失现象。 区域活动互动缺失是指区域活动内部各要素,如各 个区域之间、区域参与者之间、不同区域的材料之 间,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家庭、社区等各个外部要 素之问,存在不同程度的分离、封闭与对抗,缺乏内 在有机的联系。 1、区域活动内部要素互动的缺失 (1)各区域活动内容相互独立。区域活动时幼 很高,可是一段时间后,有的幼儿会在某个区域玩几 分钟,然后觉得没意思,就再换一个区域,很快地又 完成活动,继而东张西望,走来走去,无事可干,很明 显这些材料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 (4)幼儿间缺少合作与交流。在一次幼儿园区域 活动中,一名幼儿在娃娃区活动,觉得没意思就在活 儿各自选择并进入不同区域,在区域中各自活动,表 面上整个区域活动在有序地开展,实质上各个区域 活动之间的内容是独立的,彼此互不往来或者往来 较少。 动区中来回游荡。邻近的建构区在搭建“公路”,但人 手不够,一名幼儿就叫他来帮忙,其他幼儿也纷纷表 示赞同。就在他刚要踏进建构区时,老师走过来说: “不能随便走动,坚守自己的岗位!”听到这些,这些 (2)区域间的布局封闭、割裂。部分幼儿园区域 布局封闭、割裂,导致了区域活动互动的缺失,在一 次以“落叶”为主题的区域活动中,美工区的小朋友 在美工区制作了很多“落叶”,但表演区里的“森林”, 孩子都有些失望。 ・18・ 2、区域活动外部要素互动的缺失 (1)区域活动与其它教育活动互动的缺失。许 多幼儿园在设计和开展区域活动时,更多考虑的是 区域活动自身的因素,如区域活动空间的设置、材料 的投放、师幼互动的有效性等,没有很好地利用和挖 掘幼儿园其他教育活动中蕴藏的教育因素,不同程 度地割裂了区域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之间的内在联 系。 (2)区域活动与家长互动的缺失。在设计和开 展周计划时,大多都有“家长工作”这一环节,但只是 让家长提供一些活动材料。由于家长对幼儿园区域 活动的相关内容不大了解,也很少参与活动,使得区 域活动与家长之间只是表层的联系。 (3)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差。教师区 域活动认识程度不同,会直接影响师幼互动的有效 性。第一,教师完全根据学科目标的需要投放材料, 对活动的方法和内容也进行了严格的控制;第二,教 师不知道应该怎么指导区域活动,盲目地回应不同 区域幼儿的呼唤,致使教师忙碌地穿行于各活动区 域之间,成了活动的焦点;第三,教师对于某些区域 的指导时间过长,忽略了其它区域活动的幼儿;第 四,教师频繁介入幼儿的活动,使幼儿连续的活动经 常被中断,导致了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不 高,幼儿的自由度受到限制。 二、区域活动互动的组织策略 1、加强区域之间的合理布局 区域布局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区域活动的有效 性及空间的优化。合理的区域布局有利于促进区域 活动各要素之间以及区域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之间 的有效互动。在设置区域的总体布局时,要做到:第 一,区域设置要遵循动与静相结合、封闭与开放相结 合、独立与组合相结合的原则。第二,公共区域的设 置。公共区域的设置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过道的空间 资源,为不同区域之间的互动提供便利与可能。第 三,区域设置要依据幼儿需要而定。随着活动的不 断变化,需要随时对区域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采用 大角落与小角落兼而有之、暂时性和相对固定性区 域相结合等方式。 2、提高区域活动互动的质量 区域活动中人员的互动包括教师与幼儿之间的 互动以及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师幼互动方面,教 师应该对幼儿兴趣和现有水平进行细致观察。教师 只有事先了解幼儿想做什么,有可能怎样做,然后才 能进行适时的参与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 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 所提高,并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域位置、材料,使其 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除此之外,让幼儿 参与规则的制定,提高幼儿对区域活动的积极性。幼 儿与幼儿之间也要进行适当的分享交流,帮助幼儿 在不断总结与吸收已有经验和有益养分的基础上积 蓄力量,在更高的起点与层次上开展新的活动。 3、增强区域材料的功能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 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增强区域活 动材料的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丰富 材料种类,激发幼儿活动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幼儿的 探索、发现与提高,使幼儿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同 时也能促进幼儿活动的主题纵向、横向发展。第二, 挖掘材料的多用性,感知材料的多种玩法,做到一物 多用。即使在同一区域,也可以依幼儿的能力差异, 提供材料的多种玩法。第三,组合原有材料,延长活 动生命。教师将原有的两组以上的活动材料组合在 一起,形成新的活动,引起幼儿新的活动的方法。如, 在“剥橘子”的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 能力,还让幼儿掌握了剥橘子的技巧,最后逐渐地剥 出一些完整的橘子皮。后来教师将橘子皮晾干投放 到美工区,与制作镜框组合在一起,使原先用粘纸装 饰改成用橘子皮装饰制作镜框。新的组合不仅充分 挖掘了橘子皮的价值,使镜框装饰活动洋溢出新的 活力,还扩展了游戏内容,延长了材料的生命。 ・19・ 4、促进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的互动 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各自具有优势,集体活动 能够针对和围绕相对共性的问题,在短时间内获得 比较大的信息。这种深入的认识活动在很多情况下 是一种个性化的探索,更适合在区域活动中展开。 例如,在“滚动”这一科学教育活动中,开始时幼儿可 能主要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自由探索,当幼儿有了一 些发现,遇到一些需要别人帮助才能解决的困惑时, 教师就可以组织幼儿开展集体活动。在这过程中, 幼儿有了新的收获,明确了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和需 要解决的问题,得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启示,就可能 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想法,并且迫不及待地将想法 付诸实践。此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再次从事区域活 动。由于集体活动的推动,区域活动质量将有新的 提升。随着区域活动的深入展开,幼儿又有了新的 发现,这时再次开展集体活动……这样就有利于形 成良性循环。 5、将主题游戏与区域活动相结合 主题活动的开展使区域环境创设不断地变化, 有效地引发幼儿的兴趣,并随之创设新的区域活动 环境。活动的内容选择、空间设置、材料投放等都可 以紧紧围绕主题经验和幼儿的发展需要。首先,各 个区域活动可以围绕主题的核心经验来制定。在一 个大的主题活动情境下,每一个活动区域应有相应 的情境、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这样才能更好 地让区域活动为主题服务。如,大班主题活动“动物 的生活习性”。为了让幼儿了解更多动物的生活习 性,教师请家长用拍照、剪贴画、摄像的方式记录一 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并在区域中展示出来。在这样 的区域情境中,幼儿活动的目的更加明确,其他人也 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帮助。其次, 在区域中投放能够展现主题情境的开放性材料。如, 小班主题活动“孵小鸡”,幼儿在一个较为安静的区 域玩“孵小鸡”的游戏。教师提供稻草、棉花布、报纸、 纸盒做的鸡蛋等材料,悬挂母鸡孵小鸡的图片。在 ・20・ 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幼儿坐在 稻草堆上学“母鸡孵小鸡”,有的用棉花布和纸盒搭 鸡窝,有的模拟小鸡破壳的情境……区域活动促进 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6、教师教育观念的重塑 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具有较高素质的幼儿 教师能抓住孩子丢来的球,并且把它丢回去,让孩子 想继续跟他玩,还能在玩得过程中不断发展出新的 游戏,这才是真正的幼儿专家。”新的教育理念积极 提倡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师幼与环境 之间的作用,教师要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理 念,合理调配这些关系并发挥其最大教育作用,重视 幼儿作为“资源人”的价值,提供开发丰富多样的环 境让幼儿自由选择,教师合理引导。教师要充分认识 到区域活动源于改革创新理念,以个别化学习为前 提,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并进行观察、探究,最终的 目的是为幼儿终身学习打基础,并丰富幼儿的想象 力,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表现自我及与同 伴合作、友好相处等能力。 7、制定弹性的游戏规则 规则是幼儿园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也是区域之间互动的重要保障。但不是所有的规则 都能够促进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只有弹性 的、适宜的游戏规则才能使区域活动之间获得良性 的互动,呆板的、不适宜的规则反而会阻碍区域活动 之间的互动。弹性的规则也就意味着规则不是呆板 的、一成不变的。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规则,可以根 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如,区域活动时间虽然已经结 束了,幼儿对于活动中的探索和游戏还有很浓厚的 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活动时间。对 于在区域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教师应该与幼儿共 同商讨,不要自行决定。可通过讨论,幼儿各抒己见, 最终达成协议,这样让幼儿经过讨论制定的规则,对 于幼儿而言就不再是“约束”,幼儿一般都能自觉遵 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