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层面的涵养
肖明洁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然是一种宝贵的思想财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土壤和根基。一脉相承是儒家修身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涵养基础;转化发展是儒家修身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涵养着要;涵养化育是儒家修身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涵养路径。
关键词:儒家修身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
一、一脉相承:儒家修身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涵养基础
在儒家修身文化中内含着“爱国”的浓厚情愫,它所倡导的孝悌观念和舍生取义的思想对中华民族形成的爱国主义传统有着重要的作用。儒家修身思想中的终极目标就变成了爱国价值的体现。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正是在继承儒家修身思想中的爱国文化加以创新而提出并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
在儒家的修身思想中,对敬业精神有着全面、而丰富的阐述,孔子曾提出:“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的敬业思想,强调敬业的奉献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里的敬业,不仅是对公民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素质。它吸收了儒家修身思想中以仁为业的敬业态度,又赋予它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又引导人民在敬业中体现爱国精神,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工作风貌,以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中国梦而奋斗的新时代敬业精神。这种敬业精神从传统的儒家修身中一直延续至今,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在儒家的修身思想中,立德修身,诚信为本,有了诚信方可修身养德。儒家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荀子认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由此看来,在儒家的修身思想中,一个人要想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做到诚信是基本的要求,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里的诚信作为公民的重要价值准则,深受儒家诚信观的影响,抛却其历史局限性,这种诚信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诚信”的根基。儒家认为要相信人性是有善本的,人性之善是自然界中至高无上的善。止于至善就是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达到的至高道德目标。友善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将这一传统美德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然,在这里笔者绝对不是对过去的形成的理论的否定,而是认为今天的社会现实更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并结合实际改造运用。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多元文化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交织碰撞,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思想与文化作品,但同样我们应该看到,在这种相对自由的环境中,也蔓延了很多腐蚀人心的社会思潮,这些思潮同样掌握了传播的规律,并且利用人性的弱点,造成了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能仅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儒家修身思想的简单继承,同时它还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对不良思想做出回应,对未来发展做出指导。
三、涵养化育:儒家修身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涵养路径
二、转化发展:儒家修身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涵养着要
中华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深的滋润着中华儿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长期稳定下来的文化形式,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儒家的修身思想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4个词语的凝结,提供了重要的源泉与参考。虽然儒家修身思想的内容同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儒家的修身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的基础。儒家修身思想包含丰富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总结,是对其思想核心和精髓的总结。
时代在变迁,历史在进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
第一、目标的明确性是指培育人才具有明确的目标,有目标就有指向,这种指向性对于我们将儒家修身思想融入教育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这种指向性也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保障,这是涵养的有利条件。第二、鲜明的时代性和超前的开放性意味着文化受到时代的影响很大,其中包括积极的方面,又包括消极的方面。积极的方面为儒家修身思想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个人层面来说提供了成长的土壤,但同时,消极的方面又为这种涵养造就了壁垒,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三、主体对象的创造性、独特性给我们提供了鲜活的力量。作为其中部分主体的人民群体,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决定了我们的涵养方式要做到“因材施教”“与众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要创新涵养方式,迎合主体需求,把传统文化积极地同新媒体结合,广泛的宣传,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要制定合理的课程规划、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保证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一支职业化的,专门的传统文化知识传授队伍。对于接受教育的对象本身来说,虽然是作为教育的客体,但也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应该加强对于儒家修身思想的学习与研究,从中汲取力量,寻求宝贵的德育资源。同时应当具备能够审视自身不足的能力,能够合理地利用外部力量发展自身。应当时刻明白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不单单是对学问的研究,还应当是对于人生的研究,应当具有家国情怀。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应当是一个层次丰富的人,进而通过具体的道德场景模拟构建等类似的方式,更好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宋乃庆,贾瑜,廖晓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
[2]阎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J].党政研究,2014(5).
[3]崔大华.儒学的现代命运——儒家传统的现代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肖明洁,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15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