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练习:
1、1856年10月,英国利用 __________事件,蓄意制造事端,发动战争。随后,法国以事件为__________事件为借口,出兵中国。因这次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所以史称__________ 2、法国大作家雨果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这“两个强盗”是__________ 选择题:
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了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恶果 B、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C、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D、指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2、清朝一位商人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受到各地官吏的百般刁难和重重勒索。他气愤地说:“清政府有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自由通航,不受盘索,而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为什么就不行?难道非要中国商船都插上外国旗子才有生路吗?”这件事你认为最早应发生在哪一年以后 A、1842年 B、1895年 C、1858年 D、1901年
3、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次)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上海社会治安状况的混乱 B、国人反侵略的斗争高涨 C、领事裁判权使其为所欲为 D、英国人的法律意识淡薄 4至7为练习册
4、近代史上,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自由航行,不受盘查的现象最早应发生在哪一年以后? A.1842 B.1844. C.1856 D.1858
5、在清政府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割地、赔款、开埠三项条款都有的条例是 A.《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B.《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 C.《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和《望厦新约》
6、近代诗人张维屏有诗句说:“十家九户闭柴荆,白昼巡街有鬼兵。八十老人谈异事,广州城里少人行。”此诗句中的“鬼兵”是指
A 英军 B 法军 C 俄军 D 英法联军
7、准许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出自下列哪个条约?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8、马克思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
A. 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B. 以战争作为主要侵略手段 C. 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D.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9至11《冲A》
9、1854年,英国开始与清政府交涉,其提出的修约要求,没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实现的是 A.中国全境开放 B. 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C.鸦片贸易合法化 D.在通商口岸开设领事馆
10、与南京条约相比,天津条约在通商口岸开放上更方便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以下说法与此无关的是
A.开设的通商口岸更多 B.通商口岸的开放延伸到整个中国沿海 C.开放通商口岸延伸到中国内地 D.天津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直接威胁京津 11、以下条约不符合《北京条约》的规定是
A.允许外国人在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B.赔偿英法军费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D.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2、1856年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内地市场,向清政府提出 全面修改条约的国家是 A.英 B. 法 C.英法 D.英法美 13、下列通商口岸的开放,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①南京 ②宁波 ③天津 ④杭州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14、1854年英法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断然拒绝,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对中国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但事实上这场战争直到1856年才发生。造成英法延迟发动对中国战争的直接原因是 A、交涉修约事宜需要时间 B、英法还未找到发动战争的借口 C、当时英法正在同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 D、英法国内矛盾激化
15、如果时光倒流,你回到了19世纪60年代,你可能遇到或听到的事情有( ) ①游览圆明园 ②割让香港岛 ③割九龙司一区 ④增设天津为商埠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6、近代不平等条约开放的商埠中,涉及今天我国直辖市的有 ①《南京条约》 ②《天津条约》③《北京条约》 ④《马关条约》 ⑤《辛丑条约》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17.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 B.资本输出 C.文化传播 D.工业革命
18、.“1856年10月22日,英国兵舰越过虎门,次日向广州进犯,大炮隆隆,叶名琛安详地在校场看乡试马箭,置警闻于不顾。”对这里所说的“兵舰”与“马箭”的差异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 B.中国闭关锁国带来的科技差距 C.体现了中英武器的先进与落后 D.中英之间生产力的差距在加大 19.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有( )
A、英、法 B、英、法、俄 C、英、法、美 D、英、法、俄、美
20、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是指
A、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B、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门户开放,利益均沾
21、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进行。”1856年,法国外长又指令法国驻华代办,强调“商业关系的推广”,并说“这是一个关系至高无上利益的问题”。以上材料表明
A、英法在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B、英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C、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英法决定用战争来扩大侵华权益 22、1856年的“英法联军之役”被称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其原因是 A、这场战争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的第二次中西对抗 B、因为提出修改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引起的战争 C、这次战争的目的是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这次战争的发动者“英国”是第二次侵略中国
23、1854年,英国开始与清政府交涉,其提出的修约要求,没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实现的是 A、中国全境开放 B、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C、鸦片贸易合法化 D、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4、“在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西洋没有派遣驻华的使节。”——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种状况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被迫改变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25、六月初六……(同治帝)登宝座,(各国)使臣行六鞠躬礼,不跪。阶帝设黄案,使以 读国书。 引自[清]平步青《霞外裙屑》 这件事最早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条约签订以后?
A、《天津条约》 B、《中法新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次立
26、“六月初六……(同治帝)登宝座,(各国)使臣行六鞠躬礼,不跪,阶旁设黄案,使以次立读国家。”(清·平步青《霞外裙屑》)这一场景的出现表明
A.清政府改变了外交礼仪 B.列强承认了中国“天朝上国”的地位 C.外国礼仪取代了中国传统礼仪 D.清朝统治集团彻底放弃了排外观念
27、清朝晚期,有位商人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受到了当地官吏的百般刁难、重重勒索。他气愤地说:“政府同外国的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自由航行,不受盘查,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难道非要中国商船插上外国旗子才有生路吗?”这件事最早应发生在
A、1842年以后 B、1844年以后 C、1856年以后
D、1858年以后
28、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29、右图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照片。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30、“续增条约画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贸易,均照经准各条所开各口章程比例,画一无别。”以上文字当出自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3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和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都涉及的一个关乎国家领土主权的问题是
A、香港问题 B、东北问题 C、台湾问题 D、通商口岸问题
32、“将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区,交与大英驻扎粤省暂充英法总局正使功赐三等宝星巴夏礼代国立批永租在案。”该内容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瑷珲条约》 D、《辛丑条约》 33、近代史上,中国的香港地区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右面地图中,涂有标记的地方被英国政府割占去是通过
34、“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无论单
身,或愿携家眷,一并赴通商各口,下法国船只,毫无禁阻。”材料反映出列强在侵华方式上的新特点是
A、增开商埠 B、割占领土 C、增加赔款 D、掠夺劳动力
35“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签署该文件的中国皇帝是 A.乾隆帝 B.道光帝 C.咸丰帝 D.光绪帝
3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难以抵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冲击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公开与外国侵略者勾结 B、大量战争赔款使清政府财政困难 C、中国人开始喜欢外国的商品 D、低关税及外国工业品的优势
37、在中国迈向工业近代化的过程中,历经磨难,举步维艰。从近代主要企业的分布上来看,到20世纪初期,基本形成了两大工业带,即东南沿海工业带和长江沿岸工业带。造成这种分布的历史原因是 A、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B、这些地区交通便利、物资丰富 C、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地 D、这些地区反侵略斗争最为激烈 38、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其依据主要是
A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B以武力迫使清政府屈服 C继续割占中国领土 D保护鸦片贸易为直接原因 39-46《同步》
39、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 “接恭亲王咨文,敬悉銮舆(皇帝的车驾)已出巡热河, (夷)氛逼近京城仅二十余里,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该日记记载的事件发生于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烟台条约》
40、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B.强迫清政府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以战争作为主要侵略手段 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4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内河航运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
A.更多的沿海城市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B.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C.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D.外国人可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 42、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历史上开埠通商最先涉及到台湾省是在 A.鸦片战争中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中法战争中 D.甲午中日战争中
4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一系列通商口岸。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具有下列哪些特点 ①通商口岸的数量增多 ②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 ③开始进入内地 ④由中国东部扩展到西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4、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45、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D.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46、以下图片是20世纪初在天津海河两岸拍摄的老照片。海河两岸出现这样风格迥异的建筑开始于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 48、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你认为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赔款太少 B.通商口岸太少 C.清政府不听话 D.鸦片输入受阻
49、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你认为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争赔款太少 B.清政府的抵制 C.外国商品滞销
D.鸦片仍然不能输入
47、列强势力最早深入到长江流域是在签订了哪个不平等条约之后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 C.《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50、中英《南京条约》所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于 ( ) A.长江流域下游城市 B.长江和珠江下游城市 C.广东和福建沿海城市 D.长江口以南的沿海城市 51、近代列强开放长江流域的不平等条约是
①《南京条约》 ②《天津条约》 ③《北京条约》 ④《马关条约》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④ 51、中国近代史上,长江全线对外国舰船开放是在(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52.沙俄凭借《中俄爱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割占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时,中国在位的皇帝是 ( )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同治帝 D.光绪帝
5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由于
A.两次鸦片战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B.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都被西方列强所战败 C.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是相同的 D.两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都是英国
54、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新思潮的萌发。这种新思潮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 ( ) A.掀起了与外国自由通商的热潮 B.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 C.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有力地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55.19世纪中期,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长江流域,1864年他们从上海出发,最远可到的通商口岸是 A.九江 B.汉口 C.宜昌 D.重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