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姐带背】古代文学必背简答论述(四)

【学姐带背】古代文学必背简答论述(四)

来源:智榕旅游
【学姐带背】古代文学必背简答论述(四)

11.简答东汉抒情赋的类别及其代表作。 答:东汉抒情赋主要有纪行赋和述志赋两类。

所谓纪行赋,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题材源于刘歆的《遂初赋》,东汉赋家时有续作。纪行赋是赋家在抒情言志上别寻新途的一种大胆尝试,是后代游记文学的先声。班彪的《北征赋》作于两汉交替的动乱之际,这篇赋四句一转,曲尽其意,文辞典雅,颇具情韵。班昭的《东征赋》是她随其子到陈留时所作,感情描写更为细腻,把自己内心的矛盾和苦闷曲折而真实地反映出来。东汉纪行赋的殿军是蔡邕的《述行赋》,感情痛切沉重,幽思婉转,抒发了内心的抑郁不平。

述志赋是东汉赋向抒情方面转变的又一新发展。所谓述志赋,是指赋家在社会动乱、宦海沉浮中用以宣寄情志的作品。冯衍的《显志赋》是东汉早期述志赋的重要作品,这篇赋从他辞官西归长安故里写起,流露出强烈的不平。这篇赋颇多幽深哲理的思考,文风典雅深邃,语言古奥。张衡为述志赋注入了巨大活力,写作了《思玄赋》、《归田赋》等抒情之作。东汉末年,赵壹创作的述志赋别具特色,其《穷鸟赋》,以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像鸟困于樊笼般的窘境和苦恼,而他的《刺世疾邪赋》把压抑在胸中的郁闷和不平化为激切的言词公诸世人,是早期抒情小赋的名篇。

12.试论述《汉书》和《史记》在人物传记的写作上的不同点。 答:《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但二者在写作上又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时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涌现出的一批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极富传奇色彩。《汉书》所写

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经师儒生,虽缺少传奇色彩,却富有戏剧性。《史记》主要写那些草莽英雄是如何建功立业的,《汉书》则展示了西汉士人宦海浮沉的情景。

二、除《世家》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庭的兴衰史。而《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如《张汤传》、《韦贤传》等。《史记》对酷吏的揭露极为深刻,张汤、杜周是酷吏的典型代表,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西汉社会刑法的严酷、吏士的残暴。《汉书》的《张汤传》、《杜周传》在揭露张汤、杜周少恩寡义的同时,对他们子孙的美德懿行多有称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张汤、杜周这两位酷吏的反感,使他们的形象更接近于生活实际。

三、《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量悲剧人物的传记。《汉书》中悲剧人物的数量不如《史记》那样众多,但李陵和苏武的传记,却和《史记》的许多名篇一样,写得酣畅淋漓,悲剧气氛很重。

四、《史记》采用疏宕往复的笔法,《汉书》则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如对各类逸闻逸事和生活琐事,司马迁或把它们放在传记的前面,或者穿插在中间,也有的放在末尾,没有固定的位置。《汉书》则不同.凡属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很少有例外者。

总之.《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而《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规则,以谨严取胜,从而形成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13.结合作品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答: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谈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时,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耳目一新的抒情艺术。《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徊。

首先,许多诗篇都能巧妙地起兴发端,很少一开始就抒情明理。用以起兴发端的有典型事件,也有具体物象。以事件起兴发端的诗篇,往往顺势推衍成一个故事,《孟冬寒气至》和《客从远方来》都以女主人公收到远方寄来的物品发端,然后写她们对游子的信件和礼物如何珍视,或精心收藏。或巧加裁制。以具体物象起兴发端的诗篇,则由这些物象构成优美的艺术境界。诗人多选择和时序相关的景观,抒情主人公或遇春草,或临秋风,有的眼望明月,有的耳听虫鸣,由这些具体物象引发出种种思绪。《古诗十九首》以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水到渠成,而且又抑扬有致。

其次,《古诗十九首》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如《明月何皎皎》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构成的意境如幻如梦,朦胧而又深沉。《西北有高楼》诗中多想象之词,构成的是恍惚空灵的境界。

再次,善于通过捕捉生活情景抒发作者内心感受。通过场景的描写表达细腻的心理活动,使诗中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凛凛岁云暮》中,将对环境、梦境的叙写,人物心理状态的描绘与抒情有机融合在一起。

二、炉火纯青的语言技巧,钟嵘在《诗品》中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首先,《古诗十九首》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畅的语吉道出真情至理,其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而又异常精练,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其次,《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诗中有许多名言警句,简洁生动,哲理深而诗意浓,既清新又醇厚。再次,诗中化用了许多古代典故,却不给人以晦涩生硬之感。叠字的巧妙连用和双关语的自然融人,又颇得乐府民歌的神韵,如《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客从远方来》等诗。

总之,《古诗十九首》在表达方式上直接继承《诗》、《骚》的抒情传统,并吸收了汉乐府的艺术技巧,成为建安五言抒情诗创作高潮到来的前奏,其含蓄蕴藉风格对后世文人抒情诗产生了长远影响。

14.结合作品谈谈《古诗十九首》中体现的汉代文人士子的世俗情怀及其产生的根源。

答: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代文人五言诗,抒发的是文人士子的世俗情怀,从这一点讲,它直接上承《诗经》国风的精神。但是和《诗经》相比,汉代文人五言诗并非是传统题材的重复,而是增加了更为深沉的内容,那就是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它几乎贯注于所有的作品当中,或隐或显地得到体现。如《冉冉孤生竹》这首诗写的是新婚久别后的妻子对远方丈夫的刻骨相思,在诗人看来,久别的夫妇虽然还会有团聚的日子,但青春的年华却一去不返,它已像盛开的蕙兰花一样枯萎凋零,正因为有了这种生命的感伤,才使这首诗具有更深的内蕴,它启发读者不但要珍惜爱情,更要珍惜青春,珍惜朝气蓬勃的生命。它的内蕴,远远超出了男女相思,电使它与《诗经》中那些同题之作有了明显的时代意识差别和抒情主体差别。它既是男女之情的表露,更是个体生命意识的高扬;既表现了汉人对生命问题的时代思考,又突出了汉代文人的世俗情怀。

从汉初时起,在两汉社会繁荣富庶的表象下,就已经处处弥漫着一种悲叹人生短促的感伤主义思潮。从汉初的《薤露》、《蒿里》,到汉武帝的《秋风辞》和《郊祀歌》中的《日出入》,西汉初中期的诗人已经把这种人生的伤悲情感表现得那么深切。而文人士子在这种时代思潮感染下,更从自身感受中强化了这种生命意识。他们汲汲于功名利禄的追求,希望要得到这些身外之物,以显示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但是他们为此却要付出巨大的自我牺牲,他们的功名利禄是以个体人格的压抑和青春生命的煎熬为代价才换来的。正是在这种切身的经历中,他们才更深刻地发现了个体自我的价值,生命的另一种意义:那不是官场倾轧中的胜利,功名利禄的获取,更应该是和平安稳的世俗生活,真挚无比的男女情爱,千金难买的青春光阴;而且,只有这些才更为切实地属于自我。在这种新的生命观念的启悟之下,回顾自己的艰难追求,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到了自我的悲哀。于是,他们就带着这种生命的真诚,去抒发自己的情感怀抱,去表现自己对人生的领悟。

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它以抒男女相思之情、发人生短促之慨为主,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一般文人士子共同的世俗情感。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代文人五言诗,并不是社会动乱的产物,而是封建社会文人个体自我意识觉醒的结果,是对萌生于先秦的这种个体自我意识的继承。它表现了从汉初以来就已经深化的人的生命哲学意识,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文化思潮的兴起。建安魏晋思潮和诗风,不过是在汉代这种思潮和诗风影响下的继承和发展,是时代变化下的再一次深化而已。正是从这一点上说,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代文人五言诗,在情感的抒发上才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才会在后世代代文人心里产生深深的回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