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管理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管理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来源:智榕旅游


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管理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对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管理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社区收治患有糖尿病的患者72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则采取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管理;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护理前,两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社区糖尿病患者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管理的效果较为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升患者生活的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标签:以家庭为单位;护理管理;社区糖尿病

内分泌代谢疾病中糖尿病较为常见,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疲乏、消瘦、多尿、多饮等;该病常会累及到患者的其它脏器,其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1]。本文主要就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管理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社区收治患有糖尿病的患者72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年龄在41~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1.64)岁;病程在3~1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5±1.23)年。将72例社区糖尿病患者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则采取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管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社区护理模式,研究组则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护理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开展家庭疾病知识讲座:组织患者家属接受疾病知识培训,共培训八次,一次约60-90分钟;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与糖尿病相关的知识、均衡饮食对患者疾病控制的意义等。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糖尿病治疗方面的知识,从而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综合认知水平。培训期间,还应告知患者家属家庭支持对改善患者疾病的重要性。

(2)血糖监测以及药物管理: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监测尿

糖及血糖等;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正确注射胰岛素的方式。

(3)加大对患者的饮食管理:护理人员还应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等为其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其饮食方案必须符合以下原则:蛋白质约占10%至15%,糖类约占55%至65%,脂肪约占25%至30%[2]。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进行处理和分析,各项指标采用标准差( 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逐渐发生转变,且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致使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还会增加家庭及社会的负担。传统的护理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护理的效果,但无根本性的转变[3]。

近年来,随着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管理模式走入社区,不仅能有效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糖尿病相关知识,而且还能进一步提升社区糖尿病患者护理的质量。本次研究中,护理前,两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实施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护理管理的研究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给予社区糖尿病患者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管理的效果较为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升患者生活的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雅荣.糖尿病患者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管理的效果研究[J].医学信息,2013,5(26):290.

[2]金秀东.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糖尿病护理管理模式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36):7747.

[3]贺林,纪永江.护理程序法在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01):105-1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