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清末民初汉语词汇研究综述

清末民初汉语词汇研究综述

来源:智榕旅游
清末民初汉语词汇研究综述

华树君;刘天明

【摘 要】清末民初是社会变革和东西方文化碰撞较为激烈的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因此各领域学者兴致盎然,这当然也包括语言词汇的研究.该时期的词汇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书研究和专题研究上,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很大空间,值得继续深入探索. 【期刊名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2)012 【总页数】3页(P50-52) 【关键词】清末民初;词汇;综述 【作 者】华树君;刘天明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吉林延吉133000;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吉林延吉133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109.3

“清末民初”如今已经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而广泛用于中国近代历史、社会和文化等研究的方方面面,虽然对这一时间段起止的划定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参考多数人的意见,赞同把这一阶段的起止时间定在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

该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碰撞使得中国社会的语言生活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而语言的变化又总是最先反应在词汇的变化上,因此对该时期的语言词汇进行研究也就更有必要和价值。目前,学者们针对该时期的词汇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们这里所说的宏观研究是指研究者把清末民初的整体词汇面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对多视角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很少,没有专著问世,对此有所涉及的著作我们只找到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编著的《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此书对该时期词汇面貌进行了相关研究。该书第二章(戊戌—辛亥时期词汇发展的概况)从词汇的丰富和词汇中的混乱现象两个方面对戊戌—辛亥时期词汇的面貌进行了研究。在“词汇的丰富”一节中,主要从日语借词的吸收、音译词的吸收、新词的创造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词汇的混乱现象”一节中,主要研究了日语借词和自造新词并行现象、音译词和“意译词”并行现象、意译词不固定现象、词素次序不固定现象和词的单音、双音、多音未定现象等。

另外,对清末民初词汇进行宏观研究的还有刁晏斌的《试论清末民初语言的研究》。这是一篇具有指导性的文章,作者站在汉语史的高度对加强该时期汉语研究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进行了阐述,并提供了可进行研究的多个视角及研究方法,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总体来看,宏观研究对清末民初时期的词汇面貌和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方向,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挖掘。 这里所说的微观研究是相对于清末民初时期整体词汇面貌研究而言的,主要是专书词汇研究和专题词汇研究两个方面。 (一)专书词汇研究

清末民初的专书词汇研究可细分为专书整体词汇面貌研究、专书个别词类研究和专书中的特殊词语研究三类。

1.专书整体词汇面貌研究。这类研究成果主要以学位论文为主,研究者所采用的方

法基本上是分类研究法,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先把书中统计出的词汇分出大类,然后再结合现代语言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如张威《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词汇研究》,作者先把搜集到的词汇分为一般词汇和基本词汇、固定结构、新词、新义、俗语等几个大类,再结合现代汉语词汇学理论进行细化研究。有的研究者除了词汇分类研究外,还比较注意词形、词义等方面,如史大丰《<官场现形记>词汇研究》,除了基本词汇研究和特殊词汇研究之外,还从语义类聚、构词法与构形法的角度进行了考察;再如刘佳《<儿女英雄传>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变化考察》,主要通过对同素异序、词组词化、词义的理性义和色彩义的变化考察,探讨了书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词形和词义的发展演变。

2.专书个别词类研究。这类成果主要以专书中的动词、形容词、名词和称谓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上都是结合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认知学等现代语言学理论从共时、历时、探源、比较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如陈昌来《<儿女英雄传>动词重叠的考察》,通过对动词重叠的数量、类型、形式和意义的封闭性考察,为进一步研究汉语动词的重叠提供了历史材料;齐沪扬《谈<儿女英雄传>中的形容词重叠》,主要讨论了形容词重叠的类型、重叠在表达上的作用以及形容词重叠的特点和反映出来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易央皓《<镜花缘>名物研究》,主要是将《镜花缘》中名物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和其他类名物三大类八小类,并以类别为纲重点对所属名物做了考证、寻源和释证工作;徐小婷《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研究》,在对称谓语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重点对书中称谓词的语用形式、语用功能进行了揭示,对书中称谓词做了探源研究,并考察了称谓词历时发展演变情况。

3.专书特殊词语研究。目前关于特殊词语的研究主要以方言研究为主,在研究方法上有的注重词语考释,如赵国强《初探<老残游记>中的张掖方言词语》,只对《老残游记》 中的如“盘川、拿乔、臭支支”等20余个张掖方言词语进行了解释。

还有对专书中某一方言进行分类例举并解释的,如高纯的《<儿女英雄传>中的北京方言词语研究》,先按语法功能等标准把书中北京方言词分为名词、动词等11类,然后再对每一类进行细化研究,并对书中特色量词、称谓词的演变和发展做了单独研究。也有的论文涉及到了方音的问题,如汪银峰、陶娥《<奉天通志>所见清末民初奉天方言》,作者对清末民初时期奉天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的状况分别做了考察,认为清末民初的奉天方言与今辽宁语音差别不大,语音系统基本一致,只有个别字保留特殊读音。还有少数对成语、俗语、惯用语等进行研究的,如崔怀峤《<儿女英雄传>成语研究》、杜春艳《<儿女英雄传>俗语词研究》等。

专书词汇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进行清末民初词汇的计量统计研究和词形、词义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和研究视角,但由于体裁上多限于小说,就整个清末民初时期的词汇来讲,在广度上还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很好的体现词汇发展演变的轨迹,因此我们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以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 (二)专题词汇研究

清末民初词汇的专题研究主要分为新词、外来词研究和词语输出、比较研究两个大专题。

1.新词和外来词研究。在新词和外来词的研究成果中,主要是以外来词研究为主。如上世纪后期潘允中《汉语词汇史概要》第七章(汉语古今借词和译词的来源(下))就重点介绍了清末民初借词和译词的来源问题,主要从直接来自西欧的借词和译词、日本译名的借用和日语借词、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词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另外,意大利人马西尼的《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对1840年到1898年间汉语语言发展的历史,尤其是外来词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史的研究,主要从音译词和混合词、仿译词和意译词、日语汉字借词和新词等角度进行了分类举例分析。

到本世纪初,关于新词和外来词的研究又多了起来,如李娜的《基于<汉语大词典>的民国词汇研究》侧重对民国时期新词的分类统计,并对词汇的语法结构、语义关系类型及语义关系类型的特点进行了探讨。该论文中新词包括外来词和本土新词,没有把二者进行区分。再如刘晓颖《清末民初新词语研究》等,考察内容基本都在新词的词类、结构、来源和发展、特点等几个角度范围之内。

新词、外来词的现有研究成果为我们进行探源、分类和特点概括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依据,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新词、外来词的词形、词义、词用,甚至是形成、演变过程进行探究。

2.词语输出和比较研究。这类研究成果较少,学位论文如金哲虎的《<华语类抄>的词汇研究》和金香梅的《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研究——以朝鲜近代杂志<少年>为例》。前者以《华语类抄》中的2210多个标题语作为研究对象,对词汇结构、词汇含义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以研究对象中双音节词汇为中心,查找了朝鲜借用汉字词的情况,且阐述了借用现象对近代朝鲜语及现代朝鲜语产生的影响情况。后者是关于此时期汉、朝、日词汇比较研究的,论文以朝鲜近代最早发行的综合性杂志《少年》中423条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为例,从共时层面对比分析词义关系的分类、分布情况及其特点,从历时层面对比分析词义关系演变的特点、词义关系演变的原因与规律、词义关系演变的过程中接触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期刊论文如金哲俊的《<华语类抄>的词汇体系研究》,文章通过《华语类抄》和《译语类解》词汇体系的比较,进一步研究了朝鲜语词汇体系中汉字词的地位和《华语类抄》时期的词汇体系。

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知前人和时贤已在清末民初词汇研究领域做出了初步的尝试,这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了较多的视角,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人们对清末民初词汇研究的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已有的成果数量不多,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该时期词汇研究的专著问世;第二,研究内

容不够丰富,多为有限的几部小说中的词汇和外来词、新词研究;第三,词汇的载体多为小说,而小说以外的其他题材中的词汇却很少有人涉及;第四,研究细化程度不够,如在新词研究上多是不分本土新词和外来词的,且多侧重外来词研究;第五,研究广度也不够,关于该时期词汇的词形、词义、词用等的发展演变研究还不够深入,这就决定了目前的研究不具有广泛性,不能很好地反映该时期词汇的面貌,因此对该时期词汇的研究还是非常薄弱的,还有广阔空间可以进行挖掘。

【相关文献】

[1]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刁晏斌.试论清末民初语言的研究[J] .励耘学刊,2008(2):218-232. [3]张 威.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词汇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08. [4]史大丰.《官场现形记》词汇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5]刘 佳.《儿女英雄传》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变化考察[D].保定:河北大学,2011.

[6]陈昌来.《儿女英雄传》动词重叠的考察[R].华中语学论库(第二辑)——汉语重叠问题,2000. [7]齐沪扬.谈《儿女英雄传》中的形容词重叠[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92-98.

[8]易央皓.《镜花缘》名物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9]徐小婷.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研[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0]赵国强.初探《老残游记》中的张掖方言词语[J].现代交际,2014(5):57-59. [11]高 纯.《儿女英雄传》中的北京方言词语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12]汪银峰,陶 娥.《奉天通志》所见清末民初奉天方言[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3(5):73-76.

[13]崔怀峤.《儿女英雄传》成语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14]杜春艳.《儿女英雄传》俗语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15]潘允中.汉语词汇史概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6]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19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M]黄河清,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17]李 娜.基于《汉语大词典》的民国词汇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18]刘晓颖.清末民初新词语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55-59. [19]金哲虎.《华语类抄》的词汇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1.

[20] 金香梅.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研究——以朝鮮近代杂志《少年》为例[D].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2013.

[21] 金哲俊.《华语类抄》的词汇体系研究[J].民族语文,2004(6):46-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