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作文教学之思考
暮云遮山2013.12.9
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单元的习作中首次出现了关于读后感的习作课题。对于读后感而言,它本身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要想让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将其论述清楚,并非易事。事实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这个问题的暴露也特别的明显。那么究竟为何出现如此问题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1、 本单元的教材内容设计。本单元是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进行单元内容的安排及整理的。四篇课文分别为《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分别涉及到了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日寇对祖国的蹂躏及台湾的光复及香港的回归。从教材材料的组织与安排来看,爱国主义的渗透及情感的培养是本单元的内容安排及重点之一。对于编者而言,本单元的课题安排似乎应该也最容易成为能够激发学生高度的爱情热情、激发其不忘国耻、立志报效祖国的最佳范文,可实际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不论圆明园也好还是香港回归也好。对于这些00后的学生而言,它们均已成为历史。而对历史的了解及理解,要想获得其情感上的共鸣无非有两种手段。一种是亲身经历,感同身受。另一种是建立在对于历史知识的充分了解及感悟上。而这两者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均不靠谱。首先是没有亲身经历,失去了最为宝贵的发言机会。其次是当前社会不论教育界也好,家庭界也好,还是社会界也好,对于这些曾经逝去的历史,并没有给予及时的关注及重视。如果只是凭一些点状的材料支撑的话,等于给学生建立起了一座空中楼阁,只能望其项背,而攀之不及。也就是说,老师也许可以通过讲授可以激发学生的愤恨之感。但这种感情究竟有多深,究竟该如何表达、陈述,却是成为学生脑海中欲吐却始终吐不出的不快之感。
2、 何为读后感。读后感,读为基础,重在感悟。在教材的安排中,有这样一句话,异常明显。“要着重写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此话绝对正确,确实读后感应该如此写作。但事实是,如果单就表达感受而言,其本质还是要表述自己的观点,甚至是论点。要想表述清楚,如非有着深刻感悟,绝难表达出什么有价值的
观点论述。如果要引用相关资料,学生却又显得捉襟见肘,犹如无水之鱼。因为现在的学生,毕竟不同于过去。他们不是捧着《青年近卫军》、《红岩》等革命书籍或是事关爱国热情的书本啃着不放的特定历史时期的青年一代。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杨红缨的《马小跳》,醉心的是沈石溪的动物系列小说。他们是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他们是在众人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更多愿意看的是他们喜欢的,愿意看的,能够引起他们阅读兴趣的文章或书籍。他们需要的不是激情澎湃,他们需要的也不是嫉恶如仇,他们需要的只是在平和的环境下过着自己充裕而富足的生活。也正因此,他们对于过去所经历的一切首先是不感兴趣,其次是接触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让其表达一些感悟,还真有些勉为其难。
3、 教育的急功近利化。教育不同于快餐,往餐厅一坐,饭菜一上,一顿饱足之后,抹嘴走人即要。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教育不是工业,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的复制与产出。它是农业,它需要的是开荒、播种、浇灌、锄草直至收获的漫长过程。”确实如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高”高在哪呢?我想它不仅指的是地位之高,更多的是在高的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甚至是痛苦的磨砺。它需要的是时间,它需要的是耐心,也正因如此,求学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正因如此,知识越学越细,知识越学越深,以至达到研究生水平的高学历人才所研究的范围却越来越狭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我们不要求它研究多么深,多么细。但对于教材编排体系而言,我们却希望其接受更为广泛的知识,学到更为丰富的内容,创作更为优秀的佳作。这本不为错,在大好的学习时期就应该让其接受更多的教育锻炼。但关键的原因是,我们在大部分的内容上给予了其充分的甚至是层层铺垫、循序渐进的知识积累,让其能够在长期累积的过程当中喷薄而发。但是相对于特定的专题性的类型的时候,我们留给其充分的时间了吗?让其知晓了更多的内容了吗?特别是相对于读后感而言,它其实对于课文内容的知晓根本就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够联系一些其它的史实或者更为详细的材料来辅证自己的观点。这些内容从何而来?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表达一时之痛的话,那么感想根本不必大费周章进行写作,在书中空白之处标注几句随感,这个完全可以,因为它是就句论句,或者是就情论情,但若论在这文章的感情之余,要想表达出自己的特别想法,这个则绝非易事。就如本单元的范文《圆明园的读后感》而言,其所述内容几乎全部来自于课外延伸知识的综合归纳及运用。它需要的不仅是长期的积累,更是对于这些知识的感悟与应用,而在这点上,我们的把握有多少?我想是不言而
喻。
综上所述,是不是这个读后感的写作就不要做了呢?也非如此,我们可以试着换个角度去理解编者的安排。读后感,重在感想。那么感想的范围就宽泛了,可以是本单元书本内容的感想,也可以是其它书籍或文章内容的感想;可以是读书的感想,也可以是观影的感想;可以是所读内容的感想,更可以是所见事的感想;可以说:感想无处不在。我们的重点是培育学生写感想的能力,而绝非是限制学生甚至强制学生进行专题感想的能力。对于感想而言,学生可能其对一本我们所并不熟知的书本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可能是我们并不在意的一篇影片有着独有的理解,更可能是他对他所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的一件事的感想。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没有必要非得去批其跑题,或者没有围绕单元习作的要求去做。我们培养的是其创作的能力,而不是机械化而僵化的执行能力,就这点而言,与其禁其言、缚其脚,反不如将此主题放得大大的,让学生自由发挥,在这之中,可能出现优秀佳作的概率是不是更大一些呢?毕竟,只有自己喜欢的,才是自己真正有所感悟的,只有自己能够真正感悟的,才是自己真正能够想要表达的;只有想要表达的,才能是真正能够表达好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