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第1期2009年2月云南地理环境研究YI,NNANGEoGRA咖CV01.21.No.1EN、ⅧRo卜mⅡeNTRE卵猢tCHFeb..2唧广州市城区热岛效应的遥感应用研究马跃良1’2,陈或1,蔡睿1(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2.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摘要:利用LandsatTM/ETM+热红外波段数据,根据辐射传输方程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定量计算了广州市城区1988年、1995年和2002年的地表温度,讨论了广州市热岛扩展的时空演变格局和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广州市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热岛分布区域广且范围在不断扩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三线四区”的特征。通过地表温度对比分析发现,老城区温度比高温区低3.7℃一4.2℃,比低温区温度高2.9℃一3.3℃,热岛强度为6.6℃一7.6℃;城市的功能布局、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与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影响城市热环境的重要因素。关键词:遥感数据;地表温度反演;城市热岛;广州中图分类号:)【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l一7852(2008)06—0083一06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O引言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区的温度比周围高,可以把城区看成一个温热的岛屿。城市热岛改变了城市热环境,影响了区域气候、城市水文、空气质量、城市土壤理化性质、城市生物的分布与行为以及诸多城市生态过程如物质代谢、能量循环等,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对城市热岛效应及其环境影响的研究有利于城市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城市热岛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气象观测数据,用对比法来分析城市热岛的平面结构和垂直结构。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NOAA气象卫星、LandsatTM/ETM+影像和MODIS数据极大地高,城市空气质量和大气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利用IJandsatTM和ETM+遥感数据,根据地面温度反演方法,探讨了广州市城市区热岛效应的空间格局,分析了广州市城区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因素,为广州市控制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提供基础数据。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1.1研究区概况广州市位于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中部偏南,北接南岭余脉,南临南海,珠江三角洲的北端,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穿越北部,属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0—22℃,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降雨量为1982.7促进了城市热岛研究嵋。J,分析了城市热岛的格局和形态‘6。】、变化过程‘“9I、影响因子‘1¨13】、容量模型【141以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植被指数热环境变化¨“”1等。对热环境格局、结构及其演变过程研究是目前热环境遥感研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进一步探讨热环境的驱动因子、模拟和预测热环境的基础¨8|。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的经济得到快速mm。广州地区水系发达,水域面积广,珠江水系的东江、北江、西江汇集于珠江三角洲出海。广州地区地貌环境特征为丘陵和平原,地势基本上为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丘陵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为海拔250m以下的低丘陵,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南部为河海淤积平原,总的地势低平。收稿日期:2008一09一04;修订日期:2008一12一19.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日“广东河台金矿生物地球化学效应高光谱遥感探测机理研究”(06025464)资助作者简介:马跃良(1965一).男,浙江省海盐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环境遥感、遥感生物地球化学工作.万方数据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第21卷研究区域覆盖广州市城市区的矩形区域(E113.19。~113.53。,N22.90。一23.33。),包括城市区的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以及临近城市区周边的白云区、萝岗区和番禺区(图1),研究区域总面积为5625km2。市区围图1广州市行政区划和研究范围Fig.1M印ofGu明铲h伽ci哆district舳d"朗earchare鹪1.2数据来源本文使用的遥感数据源为:1988年12月10日TM数据、1995年12月30日TM数据和2002年11月07日E喇+数据,图像质量良好,无云,地面特征清晰,图像干扰较少。3景数据时值冬天,正是观测热环境污染的最佳时节。因为冬天城市的背景温度较低,空气的流动性相对较少,热岛效应的特征比较明显【19l。采用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平台:ENVI,IDL。2研究方法遥感热红外探测对象是城市下垫面地物的辐射温度,这种辐射温度是将地物视为黑体,未经大气校正,以像元为单位的平均地面辐射温度,用这种辐射温度表征城市温度场称为“城市亮度热场”【20j。我们用亮温来表征城市的热场。研究表明‘21埘】,利用TM和ETM+热红外亮温计算模式可得到TM6图像灰度值和下垫面像元亮温的定量关系:£=gain×DⅣ+bias(1)式中,£为下垫面的辐射值,肜(m2·sr);DⅣ为TM或ETM+第六波段灰度值;gain和bi船分别为TM和ETM+图像头文件中第六波段的增益和偏置万 方数据值,可从头文件中得到。单位光谱范围的辐射亮度值等于下垫面的辐射值与其有效光谱范围之比:Lk=UC(2)式中,厶为辐射亮温值,彤(m2·sr·斗m);C为有效光谱范围,岬。通过辐射亮温值队转化为辐射亮温Ⅲ1,公式为:瓦=恐/[1n(墨/幺+1)](3)式中,%为辐射亮温(K);恐,蜀均为计算常数,对于Landsat5TM和Landsat7ETM+其取值不同¨51,Landsat5TM数据墨=607.766W·m~·sr-1·斗m~,恐=1260.56K;Landsat7ETM+数据K=666.093w·m~·sr~·岬~,恐=1282.71K。辐射亮温值是假设地物均为黑体的情况下求得的,并不反映地表的真实温度,研究表明,可以根据地表地物的辐射率计算地表的真实温度…,根据下式计算:S。=%/[1+(A×%/p)ln占](4)其中,S。为地表温度(K);%辐射亮温;A为热红外波段的中心波长,取值11.5um;p=O.01438m·K;占为地物比辐射率。由于城市下垫面非常复杂,根据Gdend和weng等心2啪1的研究表明,占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肋w)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并提出了计算公式:8=1.0094+0.047ln(.佃w)(5)一般来说,彻w反映地表植被的覆盖状况,根据LandsatTM和ETM+第3和4波段的地表反射率来计算[ⅣDw=(彻犯一删3)/(肼4+嬲)l。式(5)的计算公式是根据自然地表总结出来的经验公式,当O.157<加w<l时适用。0<ⅣDw<0.157的自然地表主要为裸地,根据Anis等人的研究ⅢJ,其比辐射率集中在o.923附近一个很小的区间,因此,对这部分地表赋予O.923的比辐射率。ⅣDw<0的部分主要由水体构成,这部分的比辐射率赋值O.99。3结果与分析3.1热岛效应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地面温度反演计算方法对广州市1988年、第2l卷马跃良等:广州市城区热岛效应的遥感应用研究851995年和2002年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广州市地表热场分布特征信息,反演出地表的真实温度,并把研究区域的地面温度按等级分为高温区、较高温区、较低温区和低温区四大类,处理结果见图2至图4。图2广州市1988年12月10日1M反演的地表温度模拟图f培2Si珊lla倒Lsr0fGIl眦gdloub),1M∞Ⅸoe珊b哪!0,19蹈图3广州市1995年12月30日1M反演的地表温度模拟图Fi昏3Si眦妇edLsr0fG岫11弘蛔lby珊∞Dc:cember30,1995图4广州市20吆年11月cr7日硎+反演的地表温度模拟图Fi昏4Simul卧ed礁TofGu粕弘houbyE1M+∞November7.2002万 方数据为了便于热岛效应分析以及城市地貌分析,本研究制作了广州地区遥感融合结果图。图5是2002年广州地区HsV融合结果图,红、绿、兰波段分别指定为第6,6,8波段。地面温度较高地区是由于rIM第六波段具有较高灰度值,因此,在融合后的图像上表现为亮黄色,温度较低的背景区表现为蓝色。图52002年广州地区HsV融合图Fi昏5HSVS)rrItlleticimageinGuangzh∞on2002从遥感反演的地表温度模拟图结果可以看出,高温区主要出现在广州市老城区的旧工业区、新开发区以及番禺区、白云区各镇的工业区等区域;较高温区主要分布在广州市老城区、城乡过渡带以及人口较密集的低植被覆盖区等区域;较低温区主要分布在高植被覆盖的山区、人口密度较低的农区和河流湿地等区域;低温区主要是各类水体和植被覆盖较高山区的阴面等。从总体上来看,广州市城市热环境总体特征表现为城区和中心镇区域的地表温度高于农区,工业密集区的地表温度明显高于非工业区,农区的地表温度高于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山区。广州市城市温度场的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旧型工业区一新型工业区一老城区一新城区一郊区一农村;广州市老城区几个行政区热岛效应严重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黄埔区、萝岗区(部分)、天河区、白云区(部分)、海珠区、荔湾区、越秀区,而广州老城区并不是热岛效应的最强区,研究区内的番禺区在1988年和1995年的热岛图上表现出强烈的热岛效应现象,2002年有所改善。从1988年、1995年和2002年3个年度热岛效应分布的空间特征上看,广州市的热岛效应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城镇的工业集中区、建筑密集区、高等级公路密集地段以及广州市北部山地丘陵区域中向阳坡的旱地、裸地集中带,在空间分布特征上表现为“三线四区”的特征。“三线”主要是沿珠江86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第21卷北岸从东山区广州港客运站自西向东沿珠江到黄埔多工厂,而这些工厂为中心表现出局部次强高温区。因此可见,广州市城区的城市功能布局与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城市热岛强度的分布不均匀,其分布与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3.2城市热岛强度分析为了分析城市热岛强度,对比高温区、城区以及郊区地表温度的差异,本文从1995年和2002年的遥感反演地表温度模拟图上各选取10个取样点,分别提取高温区、低温区以及高温邻近区(郊区)、老城区的反演温度值,结果见表l和表2。一广州经济开发区一线、从广州火车东自西向东经天河客运站、广州科学城沿广源快速路和广深铁路沿线一带以及海珠区西南部珠江前航道自南向北沿江至旧白云机场、新市一带;“四区”是指热岛效应集中,强度十分明显的地区,主要指广州经济开发区沿江地区;黄埔区的广州石化总厂一员村地区;海珠区昌岗路、工业大道中、江南大道南的工业集中区;芳村白鹤洞广州钢铁集团地区。“三线四区”的热岛效应在1995年和2002年的时间断面上均显示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热岛效应逐渐扩大,热岛强度不断增加的趋势。在城区的外围分布有许表l广州1995年12月30日热岛强度统计表Tab.1Heat316.8910.8113.1911.77isl明dintensityofGuan铲h伽佃DeceIIlber30,1995417.8011.2914.1212.24518.25lO.3312.2414.59615.979.8114.1213.19715.519.7912.7112.71818.219.3611.2914.08915.058.8113.1712.591016.439.8414.4111.97℃选点高温区116.4311.7713.6613.66217.349.8412.7114.12均值16.7910.1713.1613.09低温区邻近区老城区。表2广州2002年11月7日热岛强度统计表TaIb.2Heatisl肌dimen8竹ofGu觚gzhouNovember7,2002℃从表l、表2中可以看出,1995年高温区地表温度主要分布于15~17.8℃,平均地表温度为16.8℃,低温区地表温度主要分布于8.8~儿.8℃,平均地表温度为lO.2℃,1995年12月30日的热岛强度为6.6℃。2002年高温区地表温度主要分布于27.4~30.7℃,平均地表温度为29.1℃,低温区地表温度主要分布于20.2~22.7℃,平均地表温度为21.5℃,2002年11月7日的热岛强度为7.6℃。比1995年强度增高l℃,热岛效应强度明显增强。从平均地表温度来看,1995年和2002年高温区与临近高温区(郊区)温度相差3~4℃,城市老城区的温度比高温区低3.7~4.2℃,但比低温区温度高出2.9—3.3℃,城市老城区属于较高温区。1995年12月30日监测区域温度介于lo~13℃的较高温区域面积为764.2km2,占研究区总面积13.6%;温度介于13~17℃的高温区域面积为935.3区和较高温区面积占了30%左右,说明了1995年热岛效应范围较大。2002年11月7日监测区域温度介于22—25℃的较高温区域面积l005.6km2,占研究区总面积17.9%;温度介于25~30℃的高温区域面积为186.1km2,占研究区总面积3.3%,2002年高温区和较高温区面积占了2l%左右,主要原因是研究区内的番禺区高温区域明显比1995年减少。分析1995年、2002年不同时期城市热岛分布的变化可以发现,1995年热岛范围大,比较集中,而2002年在老城区热岛分布区域扩大,单个面积较小。总之,随着城市的扩展,热岛分布区域变广,并且由于城市道路的拓宽,注重城市绿化以及多商业中心的形成,导致了热岛分布呈现小而广的状态,单个热岛区域面积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3.3热岛效应形成的因素分析造成城市热岛效应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热岛效应图上可以得出,人工热源对城市热岛的形成和热km2,占研究区总面积16.6%,1995年高温万方数据 第2l卷马跃良等:广州市城区热岛效应的遥感应用研究87场强度有重要的影响,广州地区热岛效应的首要原因是工业、运输业集中地的热量排放。城市建筑的分布、商业网点的布局、城市道路的展布、绿地面积的大小等也是影响城市热环境的重要因素。(1)在广州地区工业密集区、运输业集中区能耗大,排放大量的热量,造成已其为中心的强高温区。例如广州钢铁集团地区、员村热电有限公司地区、广州经济开发区、沿珠江的运输码头等。(2)广州的机动车经几年来增长速度极快,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也加剧了高温的产生。如广园快速路沿线一带。(3)广州老城区建筑物密度大,小巷密如织网,气流在城市内很难流动,使热量难以散发,导致城区散热功能减弱。另外,老城区人口密集,人为产生的生活能耗也释放出大量的热,并散布在整个城市下垫面,种种因素造成广州老城区形成较高温区。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广州城市的东山湖、流花湖、麓湖等地区都是呈现出低温区。4结论与讨论本文研究了广州市城市区1988年、1995年和2002年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特征格局、热岛强度特征以及形成城区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广州市热岛现象明显,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三线四区”的特征,热岛高温区位于工业、运输业集中热量排放大的工业密集的老工业区和新开发的工业区范围,热岛强度在6.6~7.6℃;老城区温度比高温区低3.7~4.2℃,比低温区温度高2.9~3.3℃,城市老城区属于较高温区;(2)城市功能布局、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与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广州市政府逐渐加大城市环境的改善,注重城市绿化以及多商业中心的形成,导致了热岛分布呈现小而广的状态,单个热岛区域面积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城市热岛现象有所改变。(3)造成城市热岛效应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工热源对城市热岛有重要的影响,城市建筑的分布、商业网点的布局、城市道路的展布、绿地面积的大小以及水体的分布等都是影响城市热环境的重要因素。利用卫星遥感数据来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和监测城市热岛强度,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城市热岛效应的分布范围、空间特征和发展趋势,具有快速、准确、实时等优点。(4)城市下垫面结构类型的差异性直接会影响区域热环境。由于城市建筑物是城市下垫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建筑物大多数为砖石、沥青、水泥和混凝土等构成,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直接影响了广州城区的热环境。另外,广州市区大量的建筑采用玻璃幕墙结构,墙壁之间多次的反射和吸收也加剧了城市热岛的形成。(5)城市下垫面中植被和水体对温度有着重要调节作用,从热场分布图来看,水体和绿地的分布对城市温度的影响十分明显,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减低城市热岛强度,改善城市气候条参考文献:[1]肖荣波,欧阳志云,李伟峰,等.城市热岛的生态环境效应【J].生态学报,2005,25(8):2055—2060.[2]sMALLc.comp啪tive104:168一189.Analysisofurb肌RenectaIlceands曲ceTempemture[J].RemoteSensingofEn、,imnment,2006,[3]周红妹,周成虎,葛伟强,等.基于遥感和GIs的城市热场分布规律研究[J].地理学报,2001,56(2):189一196.[4]陈云浩,宫阿都,李京.基于地表辐射亮温标准化的城市热环境遥感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4):462—467.[5]王建凯,王开存,王普才.基于MODIs地表温度产品的北京城市热岛(冷岛)强度分析[J].遥感学报,2007,11(3):330一339.[6]BALuNGricRc,BR地ELLSw.H油Regolutionsu血ceTemperaturePattemsincompkxurb衄Te眦in[J].PhotograI姗et-EngineeringandRemoteSensing,1988,54(9):1289—1293.[7]趼ATHoI)()uL0uM,cARTAusc,l(ERAMI幅0GLoUI.№ppingMicm—urb锄HeatIsl鲫dsc0砌NELandcover:AnApplication230l一2316.tous岖NOAA/AVHRRImage8如dSe璐ing,2004,25(12):co髂talcitiesofGreece[J].IntemationalJo哪alofRemote[8]wENGQH.F'ractalAnalysisofsatellite—detectedurb锄HeatIslandE往jct[J].Photo铲砌metTicEn西neerirlg蚰dRemoteS朗sing,2003,69(5):555—566.[9]sTREuTKERDR.sateuite—Me∞uredGmwthoftlleurb锄HeatIsl锄dofHouston,’rex∞[J].RemotesensingofEnviron.万方数据 88云南地理环境研究ment,20Q3,85:282—289.第21卷[10]CHEN[11]0wENtivelyxL,zHAOHM,uPx,etaLRemotese璐ingIm蹭e—b鹊edAnaly8i8oftheRelatiomllipbetweenurbanHeatIslarIdRemoteandLBnduse/coverTch帅ge8[J].E舵ctSe鹏illgofEn、,ironn忙m,2006,104:133一146.w,cARLsONTN,GILuEsRI乙AnAss髓smentofsatelliteRemotely—SellsedL丑哪dcoverP丑啷mete鹅intheclim砒icofQ咖ti*De∞曲ingurbaniz“on[J].IntemalionaIJoumalofRer∞tese砸ing,1998,19(9):1663—1681.[12]wengQH,LuDs,uangBQ.urb髓surfaceBiophysicalDe8cripto鹅蚰dhndsu出cesensing,2006,72(11):1275一1286.TempemtureVariati∞s[J].Photo_鲫哪metricEngine“ng肿dRemote[13]张佳华,侯英雨,李贵才,等.北京城市及周边热岛日变化及季节特征的卫星遥感研究与影响因子分析[J].中国科学D辑,2005,35:187—194.1们n1J周纪,陈云浩,李京,等.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热岛容量模型及其应用——以北京地区为例[J].遥感学报,2cHD8,12(5):734—742.11J武佳卫,徐建华,谈文琦.上海城市热场与植被覆盖的关系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7,22(1):26—30.院学报,2008,25(6):756—763.n=.l朝础1J张新乐,张树文,李颖,等.土地利用类型及其格局变化的热环境效应——以哈尔滨市为例[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1"H1J岳文泽,徐建华,徐丽华.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城市热环境和植被指数为例[J].生态学报,2006,26(5):1450一1460.lH1J胡远满,徐崇刚,布仁仓,等.RS与GIs在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科学,2002,28:l一3.张慧,何报寅,杜耘.武汉市城区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5):445—449.for11J1J李旭文.苏南大运河沿线城市热岛现象的卫星遥感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1993,(4):28—33.H心心引明叩=.1JWENGQH,LUDS,ScHUBRINGJ.Estimati伽ofhndSu击脱Temperature—Veget撕∞AbmldanceRelati帆sIIipHeat18hIld1JUrb蛐stlldies[J].RemotesensingofEnvimrIInent,2004,89:467—483.江学项,夏北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热环境空间格局动态[J].生态学报,2007,27(4):146l一1470.A纠纠1JG砌END口心tureA,0WEM.0ntlleRel“o腿hipbe伽∞n1'Ile册alEIIlissi、rityalldtheNo皿alizedofR.emoteDi&舰ceVegetationEnde】【forNa-sur£∞es[J].Im锄ationalJo啪alSe璐ing,1993,14(6):1119一1131.2钉心1JAIusDA,CARNAHANwH.sIlnreyofEIlli8sivityV耐abilit)rin,Ik册09r叩hy0furb姐Afe鹊[J].Remotese璐iTIg0fEnvi-ro嬲em。1982,12:313—329.APPLICATIoNoFREMoTESENSINGToSTUDⅥNGTHEHEATISLANDEFFECTINGUANGZHOUCITYZoNEMAYue—lian91一,C皿NYul,C址Ruil(1.G明刀g咖H伽砌纪可&D出m豇田,凸f唧PAc础卿巧&f伽甜,G阳刀gzJlD“510640,G船ng面疗g,CA泐;2.勋“肪C柚獬&口胁打m纪D,0钾舢如∥,a拥删A∞如,砂矿&妇袱s,锄订职勋“510301,G砌疗g幽昭,C撕嗽)Abstmct:Basedon廿1einversedmemodofLandSurfaceTemperanlre(LST)ofradiation仃ansmissioncqua.tion。LSToftheGu孤gzhouCi哆zoneinin胁剃data.TIletemporalandspatial1988,1995孤d2002wercretrievedfbmlaIldsatTM/E田Ⅵ+ttlemlalevalu撕vepattemofheatislandextensionandmefactofsofheatislandf曲rdistricts”ef凳ctfonnationwereanalyzed.TheresultSshowedtllatheatislandeff&tinGuangzhouisdis吐nct。扑ditsexten.sionisbroadaIldbroadeIliI培anditsspatialdistributionpresents吐lecharactc】晤“tIlerehnesand.Throughcomp撕son觚d锄alysisofLST,LSTofoldurbarIdistrictis3.7~4.2℃lowerLSTdistrict.11忙heatislandm锄higllLSTdistricta.如d2.9.3.3℃lligherm锄lowmongufb觚functiondistribudon,inteIls时is6.6~7.6℃.Itisverycon.elativearehumaIlactivities觚dspatialdistributionofheatislandef琵ct。wtlichalsomekeyfactorsI【eytoinlpact珊.banheatenv打oIlIIlent.surfacetempemturcwords:remote∞nsing№;landretrieVal;Urb姐HeatIsland;GuangzhouCi哆万方数据 广州市城区热岛效应的遥感应用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
马跃良, 陈或, 蔡睿, MA Yue-liang, CHEN Yu, CAI Rui
马跃良,MA Yue-liang(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 陈或,蔡睿,CHEN Yu,CAI Rui(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2009,21(1)2次
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1.GRIEnD A A;OWE M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mal Emissivity and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Vegetation Endex for Nature Surfaces[外文期刊] 1993(06)
2.江学项;夏北成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热环境空间格局动态[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7(04)
3.WEhG Q H;LU D S;SChUBRING J Estimation of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vegetation AbundanceRelationship for Urban Heat Island Studies[外文期刊] 2004(4)
4.SMALL C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rban Reflectance and Surface Temperature[外文期刊] 2006(2)5.肖荣波;欧阳志云;李伟峰 城市热岛的生态环境效应[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5(08)
6.STREUTKER D R Satellite-Measured Growth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of Houston,Texas[外文期刊]2003(3)
7.WENG Q H Fractal Analysis of Satellite-detected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外文期刊] 2003(05)8.STATHOPOULOU M;CARTALIS C;KERAMITSOGLOU I Mapping Micro-Urban Heat Islands Using NOAA/AVHRR Imagesand CORINE Land Cover:An Application to Coastal Cities of Greece[外文期刊] 2004(12)
9.BALLING R C;BRAZELL S W High Resolution Surface Temperature Patterns in a Complex Urban Terrain1988(09)
10.王建凯;王开存;王普才 基于MODIS地表温度产品的北京城市热岛(冷岛)强度分析[期刊论文]-遥感学报2007(03)
11.陈云浩;宫阿都;李京 基于地表辐射亮温标准化的城市热环境遥感研究--以上海市为例[期刊论文]-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6(04)
12.周红妹;周成虎;葛伟强 基于遥感和GIS的城市热场分布规律研究[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1(02)
13.ARIS D A;CARnAHAN W h Survey of Emissivity Variability in Thermography of Urban Areas[外文期刊]1982
14.李旭文 苏南大运河沿线城市热岛现象的卫星遥感分析[期刊论文]-国土资源遥感 1993(04)15.张慧;何报寅;杜耘 武汉市城区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期刊论文]-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5)16.胡远满;徐崇刚;布仁仓 RS与GIS在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环境保护科学 2002(2)
17.岳文泽;徐建华;徐丽华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城市热环境和植被指数为例[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6(05)
18.张新乐;张树文;李颖 土地利用类型及其格局变化的热环境效应--以哈尔滨市为例[期刊论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8(06)
19.武佳卫;徐建华;谈文琦 上海城市热场与植被覆盖的关系研究[期刊论文]-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7(01)20.周纪;陈云浩;李京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热岛容量模型及其应用--以北京地区为例[期刊论文]-遥感学报
2008(05)
21.张佳华;侯英雨;李贵才 北京城市及周边热岛日变化及季节特征的卫星遥感研究与影响因子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科学D辑 2005(z1)
22.Weng Q H;Lu D S;LLiang B Q Urban Surface Biophysical Descriptors and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Variations[外文期刊] 2006(11)
23.OWEN T W;CARLSON T N;GILLIESRII An Assessment of Satellite Remotely-Sensed Land Cover Parametersin Quantitatively Describing the Climatic Effect of Urbanization[外文期刊] 1998(09)
24.CHEN X L;ZHAO H M;LI P X Remote Sensing Image -base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Heat Island and Land Use/Cover Changes[外文期刊] 2006(2)
1.苏泳娴.黄光庆.陈修治.陈水森 广州市城区公园对周边环境的降温效应[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10(18)2.苏泳娴.黄光庆.陈修治.陈水森 广州市城区公园对周边环境的降温效应[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10(18)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ndlhjyj20090101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