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了解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会聚,通过凹透镜则会发散。 2、 了解常用的光学仪器的主要结构及其作用。 3、 了解一些探索宇宙的工具和设备。
4、 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和我国在宇宙探索中的进展,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 感。
5、 感悟科学技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 6、 激发关注天文科学的兴趣。 7、 初步形成良好的交流评价技能。、 8、 会制作一些简单的光学器材。 第二单元
1、 知道细胞是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
2、 知道在自然界中,除植物、动物外,还有微生物,微生物有不同的种类。 3、 知道微生物个体比较小,繁殖速度很快。 4、 初步知道一些防霉办法。
5、 能举例说明有些微生物有利于人类、有些微生物有害于人类。 6、 了解常用的光学仪器的主要构造及其作用。 7、 进一步了解仪器、工具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 8、 了解相关科学史。 9、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电磁铁的应用
10、 初步提高设计对比实验等实验的能力 第三单元
1、 知道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当一些食物链彼此交错就会形成食物网。
2、 知道食物链中的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共同生存、联系紧密。
3、 初步了解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4、 初步认识生物数量的变化、人口的过度增长以及人类的不良行为对生态平衡的影 响。
5、 培养学生通过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分析,发现事物内在关系的能力。 6、 懂得控制人口增长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四单元
1、 知道什么是杠杆。
2、 知道作用在杠杆上一侧的力在大小不变时,都可以使挂在杠杆支点另一侧不同位 置、重量不等的物体平衡。
3、 认识常见的天平,并知道天平的工作原理。
4、 认识杠杆的结构,了解其工作原理,并能使用其称量一些小物体。 5、 认识一些利用杠杆原理进行工作的称量工具。 6、 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7、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第五单元
1、 初步知道物体在液体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2、 初步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部分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电磁铁的应用
3、 初步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知道潜水艇沉浮的原理。、
4、 初步知道同一物体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比在淸水中大,了解人们如何利用浮力来 工作。
5、 认识物体在空气中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了解轻气球、飞艇升空的原理。 6、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物体的沉、浮条件等,体验 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 学概括能力。 第六单元
1、 初步知道任何物体都有重心,逐步学会找物体重心的一些方法。
2、 初步知道物体的稳定性,知道物体的稳定性与物体重心的位置和支持面的大小有 关。
3、 初步理解不倒翁不倒的原理及提高稳定性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4、 初步培养学生能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 动脑制作、实践的能力。 第七单元
1、 了解电磁铁的简单构造及影响磁性强弱的因素。 2、 初步了解电磁铁与磁铁的区别。 3、 了解电磁现象有着广泛的应用o 4、 培养动手制作能力。 5、 初步培养简单实验能力。
6、 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八单元
1、 了解声、热、光、电、磁等能的表现形式,知道不同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
电磁铁的应用
2、 了解地球上的主要能源。
3、 了解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4、 知道蒸汽等设备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5、 了解合理开发与利用能源的重要性,了解一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6、 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7、 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 第一单元望远镜里的天空 第一课时透镜 一、 课时目标:
1、 通过触摸和观察,认识凸透镜、凹透镜的特点:
2、 通过实验比较,初步了解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会聚、通过凹透镜会发散: 3、 通过实践操作,还能发现用凸透镜看到的字比原来大等其他特点: 4、 初步形成良好的交流、记录、评价等技能: 5、 知道一些生活用到透镜的例子。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不同透镜的特点:知道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会聚、通过凹透镜发散。 难点:初步了解不同透镜的不同特点。 三、 活动设计:
活动一:观察两种透镜的特点(P1)
活动目标:初步认识凸透镜、凹透镜的特点 活动器材:凸透镜、凹透镜
电磁铁的应用
活动二:光通过透镜的情况(PD
活动目标:初步了解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会聚、通过凹透镜会发散。 活动器材:手电筒、凸透馍、凹透鏡 活动三:用透镜观察物体(P2) 活动目标:
1、 对透过透镜看物体有进一步的探究和发现: 2、 知道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 3、 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勤于发现、善于交流。 活动器材:实物(书本、图片)、凸透镜、凹透镜 活动四:透僚在生活用的应用(P2)
活动目标:知道一些生活中用到透镜的例子。
活动器材:实物(眼暗、放大镜)、图片(照相机、投影仪)等 四、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两种透镜的特点(P1)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看看摸摸不同的透镜。 -交流:凹透镜、凸透馍的特点。
•记录:活动手册P1-引导学生观察透镜的侧视图:补充介绍还有其 他类型的透镜。 -指导学生通过看摸等方法了解透镜不同部位厚 薄不同的特点。 (二)光通过透镜的情况(P1)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电磁铁的应用
•实验:让光束射向黑色K•纸,用白色粉笔画 出光斑的大小,让光束透过凹透镜射向黑色长 纸,用蓝色粉笔画出光斑的大小,让光束透过 凹透镜射向黑色K•纸,用红色粉笔画出光斑的 大小。
-比较交流:三个光斑的大小
•记录:活动手册P1-注意让教室有一个暗的环境: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 (三)用透镜观察物体(P2)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①用凸透镜(凹透镜)贴近书本看文 字:②用凸透镜(凹透镜)贴近书本看图片,-巡视实验情况:
渐渐远离看:③用凸透镜(凹透镜)看远处。 •交流:我发现……
•记录:活动手册P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并实 事求是记录。 (四)透镜在生活用的应用(P2)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放大镜、望远镜、老花眼晴等物品中 用到透镜的部位。
•交流:透镜在生活中应用。•准备一些实物,有利于学生看看換摸,了解生 活中的透鏡。
-介绍一些关于透镜的发明故事或眼睛发明的故 事。 五、板书设计: 透鏡
凹透镜:(侧视图)透明、中央薄边缘厚:会聚光的作用:看到的物体会变小 凸透镜:(侧视图)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发散光的作用:看到的物体会变大 第二课时望远镜
电磁铁的应用
一、 课时目标:
1、 用两块凸透镜可以使远处的景色“变近了”:
2、 发现用一块凹透镜(贴近眼睛)、一块凸透镜可以使远处的景色“变近了 “: 1、 对透过两块透镜望远处,还能有一些别的探究和发现: 2、 了解一般光学望远镜的组成及特点: 3、 初步形成良好的交流评价技能。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一般光学望远镜的结构和组成:初步认识望远镜的作用。 难点:初步认识到望远镜的特点和作用。 三、 活动设计:
活动一:调节两块透镜间距离,透过透镜組看远处(P3) 活动目标:
1、 用两块凸透镜可以使远处的景色“变近了”:
2、 发现用一块凹透镜(贴近眼睛)、一块凸透镜可以使远处的景色“变近了 “: 3、 对透过两块透镜望远处,还能有一些别的探究和发现。 活动器材:两块凸透镜和凹透镜 活动二:制作简易望远镜(P4)
活动目标:进一步了解一般光学望远镜的组成:初步形成良好的交流评价技能。 活动器材:两块凹透镜、凸透镜:一大一小两个纸筒、透明胶 活动三:各种各样的望远镜(P4) 活动目标:
电磁铁的应用
1、 了解相关科学史,引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2、 感悟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帮助。 活动器材:图片 四、 教学过程:
(一)调节两块透镜间距离,透过透镜组看远处(P3)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任意用两块透镜看远处①透过两块透 镜(一块凸透镜贴近眼暗,一块凹透镜拉向远 处)观察远处:②透过两块透镜(一块凸透镜 贴近眼睛,一块凸透镜拉向远处)观察远处: ③透过两块透馍(一块凹透镜贴近眼睛,一块 凹透镜拉向远处)观察远处:④透过两块透镜
(一块凸透镜贴近眼睛,一块凸透鏡拉向远处) 观察远处。 •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记录:活动手册P2
-交流:凹透镜凸透镜、凸透镜凸透镜的组合 能使远处的景色“变近了 “,相当于望远镜。•提醒学生切勿直视太阳:
-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透镜的组合相当于望远镜? (二)制作简易望远镜(P4)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用什么、怎样做?
•制作:将一个纸芯筒插入另一个纸芯筒中, 两个筒可以移动调节,但不会滑脱:将物鏡放 在纸芯筒的一端,用透明胶固定:将目镜放在 纸芯筒的另一端,用透明胶固定。
•记录:活动手册P2•简要介绍“开普勒式望远镜”和“伽利略式望 远镜”的基本结构:
电磁铁的应用
-指导学生制作:提示伽利略式望远镜看到的远 处是“正立”的。
•实践运用:f]己与伙伴的简易望远镜。 •评价:自己与伙伴的望远镜的优缺点。 (三)各种各样的望远镜(P4)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了解:双筒望远镜、牛顿望远镜、哈勃太空 望远镜、阿兩西博天文台射电望远镜等。
-交流:还有哪些特别的望远镜?•介绍望远镜的科学史:现代光学夭文望远镜的 发展。
五、板书设计: 望远镜 凹透镜 ►正立 凸透镜+
凸透镜 ►倒立、变近了 凸透镜 ►正立、变近了 凹透镜+ 凹透镜 *■正立 第三课时探索月球 一、 课时目标:
1、 知道人类认识月球的一些历程:
2、 初步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事物的影响: 3、 初步了解一些月球的表面特征:
4、 初步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爱国、爱科学的情感:
电磁铁的应用
5、 引发学生对夭文科学的学习兴趣。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以及科学技术于其中的作用。 难点: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历程。 三、 活动设计:
活动一:说说对月球的认识(P5) 活动目标:
】、知道人类认识月球的一些历程:引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学习兴趣。 2、 初步知道望远镜可以帮助人类认识月球。 3、 对月球的表面特征有一些了解。 活动器材:图片 活动二:登陆月球(P6) 活动目标:
1、 知道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阿波罗11号登月“,引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学习兴趣。
2、 进一步知道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类认识月球。 3、 对月球的表面特征有一些了解。 活动器材:图片、相关资料 活动三:嫦娥工程(P6) 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爱国、爱科学的情感。
电磁铁的应用
2、对我国探月计划和活动中的重要事件“嫦娥工程”有些了解。 活动器材:图片 四、 教学过程:
(一)说说对月球的认识(P5)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说说:神话里的月宫和嫦娥。
•看看说说:肉眼看到的月球、不同放大倍数 望远镜中的月球。 •交流:望远镜在人类认识月球中的作用。 •推测: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科学家对环形山形成的推测。•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月宫、嫦娥的神话故事, 引发学生了解月球、探索月球的兴趣。
•简单介绍一些月球地貌,以及科学家们对环形 山形成的各种推测。 (二)登陆月球(P6)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看:\"阿波罗1】号登月“录象资料 •收集整理资料:活动手册P3
•交流:对月球的认识-介绍一些人类登月的历程; •关于月球的影音资料。 (三)嫦娥工程(P6)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阅读交流:中国人的登月梦想。 -阅读交流:“嫦娥工程”相关资料。
电磁铁的应用
-了解:登月的意义。•介绍一些月球资源以及人类登月的意义。激发 学生关注我国的探月计划及活动。
•引发学生珍惜时间、爱学习、爱科学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探索月球 第四课时望星空 一、 课时目标:
1、 初步知道如何利用星空图认星星: 2、 初步认识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3、 初步了解辨认星星的意义:
4、 初步了解用望远镜观察到的星云、星系、彗星、流星等夭体: 5、 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索宇宙的浓厚兴趣:
6、 进一步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不懈努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北斗七星、北极星有初步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望远镜能帮助人类探索宇宙。
难点:初步认识北斗七星、北极星:初步了解认星星的意义。 三、 活动设计:
活动一:望星空,认星星(P7) 活动目标:
】、初步知道如何利用星空图认星星。 2、 初步认识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3、 初步了解辨认星星的意义,引发学生对天文的兴趣。
电磁铁的应用
活动器材:旋转星座图、图片 活动二:用望远镜看关丽的天体(P8) 活动目标:
】、知道宇宙中的一些天体。 2、 初步了解著名的哈勃望远镜。
3、 初步了解到改进和发展中的望远镜能帮助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宇宙、更深入地探索宇宙°
4、 进一步感受到人类探索宇宙的不懈努力。
5、 激发学生学科学、学技术、探索宇宙的兴趣和愿望。 活动器材:音像资料 四、 教学过程: (-)望星空,认星星(P7)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交流:认出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方法。 •辨认:活动手册P4中的北斗七星。 •辨认:活动手册P4中的北极星。
•转一转:转出特定日期、特定时间的星空图。•介绍:旋转星图的使用方法。 -示范:利用星空图认星星。
•模拟:利用星空图认星星。 •交流:认星星的方法和意义。-鼓励学生夜晚看星空。 (二)用望远镜看美丽的天体(P8)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电磁铁的应用
-阅读:哈勃望远镜以及哈勃望远镜中的天体。・介绍一些先进的天文望远镜。 •资料收集:宇宙中的彗星和流星。
-制作小报:活动手册P5 “彗星和流星二-提供有关夭体的网站。 指导学生制作小报。
五、板书设计: 望星空
第二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第一课时微观世界 一、 课时目标:
1、 了解工具、仪器能帮助人们认识事物。 2、 了解显微镜能帮助人们认识微观世界。 3、 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组成部分。
4、 初步学会描绘、交流显微镜下的发现。 5、 初步认识生物的基本组成。
6、 了解相关科学史,激发学生探究微观他界的兴趣。 7、 初步知道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単位。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认识并使用简易显微馍:初步了解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 难点:能认识并使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 三、 活动设计:
活动一 “讨论”:比较下面儿张图.说说你的想法(P10)
电磁铁的应用
活动目标:
1、 了解工具、仪器能帮助人们认识事物。 2、 了解显微镜能帮助人们认识微观世界。
活动器材:图片:头发、放大镜、简易显微镜(50倍) 活动二“观察”:用显微镜观察物品(P10) 活动目标:
1、 了解显微镜能帮助人们认识微观世界。 2、 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组成部分。
活动器材:简易显微镜(50倍):棉纤维、统纤维、浅彩色薄塑料、餐巾纸、鱼鱗、食盐、载玻片。
活动三“观察”:用显微镜观察黑藻叶子(P11) 活动目标:
1、 初步学会描绘、交流显微镜下的发现。 2、 发现黑藻叶子由许多“小格子”组成。
活动器材:简易显微镜(50倍)、黑藻、镣子、裁玻片、滴管、小烧杯。 活动四“小资料”:细胞的发现(P11) 活动目标:
1、 了解相关科学史,激发学生探究微观世界的兴趣。 2、 初步知道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単位。
3、 初步了解概括性科学概念的提出必须基于多次实骏、广泛观察等探究基础之上的。 活动器材:图文资料。 四、教学过程:
电磁铁的应用
(一)比较下面几张图,说说你的想法(P10)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肉眼看到的头发、用】0倍放大镜看到 的头发、用10()倍显微镇看到的头发、用1000 倍显微镜看到的头发。
•交流:各自的想法。-提示学生观察的是同一根头发。 -准备可以接入实物投影仪的显微镜。 -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先进的显微技术。 (二)用显微镜观察物品(P10)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安装:把億头、反光僚装在简易显微镜上。
-了解:简易显微镜的各个主要组成部分,包-示范:安装简易显微镜并用其观察物体。
-指导:简易显微镜的各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养护、 括镜头、反光镜、通光孔等。
-观察:把棉纤维、统纤维、浅彩色薄塑料、 餐巾纸、鱼鱗、食盐等物体分别放在裁玻片上, 并且放到裁物台上观察。 •交流:各自的发现。使用方法。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视导。 (三)用显微镜观察黑藻叶子(P11)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准备:用吸管在裁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夹取叶片:用綴子轻轻央取一片黑藻叶子。
电磁铁的应用
-平展叶片:用锻子小心地把叶片平展在载玻 片上。 ・活动手册:P7
-交流:黑藻叶子由许多一个个“小格子”组 成。-示范:观察记录显微镜下的黑藻叶子。
-巡视指导,告诉学生这一个个“小格子”就是 细胞。而“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的提问 可留待阅读完成小资料以后。 (四)细胞的发现(PU)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阅读:罗伯特•胡克、自制的显微镜、绘制 的软木薄片图。 -比较:罗伯特-胡克的描述和小资料的最后 一句概括性结论。 •交流:各自的认识和体会。-多准备些相关的资料供学生阅读。
-引导学生比较描述性话语和概括性结论的不同, 包括表达的不同、科学研究的基础不同等。从而 认识到概括性科学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多次实验、 广泛观察等探究基础之上的。
五、板书设计: 微观世界
第二课时显微镜下的小生物 一、 课时目标:
1、 初步知道在自然界中,除了个体大的动植物、个体小的动植物以外,还有微生物。
2、 初步知道微生物有不同的种类、微生物分布很广。 3、 知道微生物个体比较小,繁殖速度很快。 4、 了解相关科学史,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信心。
电磁铁的应用
5、 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显微镜探究微观世界的兴趣。
6、 让学生初歩学会观察、描绘从显微镜里看到的微观世界。 7、 培养学生发现、比较、交流等兴趣与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到在自然界里除了有个体比较大的动植物以外,还有个体比较小的动植物.还有微 生物。初步知道微生物有不同的种类。 难点:初步知道在自然界里有微生物。 三、 活动设计:
活动一 “观察”:水中的小生物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子的?(P12) 活动目标:
1、 进一歩熟悉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3、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描绘从显微镜里看到的微观世界。 活动器材:图文资料:简易显微镜(50倍)、水蚤、载玻片、滴管。 活动二“观察”:这些霉斑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子的?(P13) 活动目标:
1、 初步知道在自然界中,除了个体大的动植物、个体小的动植物以外,还有微生物。
2、 初步知道微生物个体很小、有不同种类等特征。
3、 初步知道有的微生物有益于人类,有的微生物有害于人类。 4、 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究微观世界的意愿。
活动器材:简易显微镜(50倍)、发霉的面包、发霉的橘子、侵子。
电磁铁的应用
活动三“小资料”:伟大的看门人一列文虎克(P13) 活动目标: 1、 了解相关科学史
2、 认识到普通人通过努力也能成为科学探究者甚至成为科学家。 3、 了解科学家探究微观世界的不懈努力。 活动器材:图文资料。 四、 教学过程:
(-)水中的小生物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子的?(P12)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用两块透镜看远处的物体。 •交流:充分表达各自的发现。 •记录:活动手册P2
-小结:凹透镜凸透镜、凸透镜凹透鏡的組合 能使远处的景色“变近了”,相当于望远镜的组 合。-视学生探究状态而定。
-对于“变远了、变近了、远近不变”可以酌情 选用。
-完成活动手册后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透镜的组 合相当于望远镜? ” (二)这些霉斑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子的?(P13)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小组讨论:“用什么、怎么做” •生制作并记录:活动手册P2。-不必强求学生区分这两种类型的光学望远镜, 告诉学生开普勒式望远镜和伽利略式望远镜的基 •使用:己和他人制作的简易望远铤。 •评价:fl己和他人制作的简易望远镜。本结构,在教材上做一个图文连线。
电磁铁的应用
-提醒学生注意到用伽利略式望远镜看到的远处 景色是“正立”的,而用开普勒式望远镜则反之。
(三)伟大的看门人一列文虎克(P13)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测力计的构造。
•讨论: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操作: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力的大 小。
-记录:活动作业第1页“选择身边常见的物 体称一称,记下提起它们所需要的力 •小结: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弹性设计的测力 工具。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五、板书设计: 显微镜下的小生物 第三课时微生物与人类 一、 课时目标:
1、 能举例说明有些微生物有利于人类。 2、 能举例说明有些微生物有害于人类。
3、 知道有时人们会采取一定的方法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4、 知道有时人们采取一定的方法促使微生物繁殖。 5、 发现一些防霉的办法,知道酸奶的制作方法。 6、 关注身边的科学,提高一些生活技能。 7、 初步提高设计对比实验等实验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电磁铁的应用
重点:初步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探究能力。 三、 活动设计:
活动一 “讨论”: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P14) 活动目标: 1、 能举例说明有些微生物有利于人类。 2、 能举例说明有些微生物有害于人类。 3、 关注身边的科学。
活动器材:音像或图文资料有关剪贴图。 活动二“试验”:防止食物发霉(P15) 活动目标:
1、 初步提高设计对比试验对比试验和试验的能力 2、 探究、发现一些生活中防霉的办法
3、 知道有时人们会采取一定的方法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活动器材:塑料袋、水、馒头、冰箱。 活动三“拓展”: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制酸奶(P15)
活动目标:知道有时人们会采取一定的方法促使微生物繁殖。 活动器材:一点点酸奶、热牛奶、保温杯。 四、 教学过程:
(一)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P14)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图片:腌菜、干酪、豆酱、酱油、面包、 青霉素、疫苗
电磁铁的应用
-观察图片:水痘、食物中毒、结核病、手足 癣、食物发霉、衣物发霉
•交流:说说其他实例•教師可以准备相关的音像图文资料,让学生了 解一些食物、药品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一些 疾病的原因。
•儿哦按时可以准备一些剪贴图,让学生以“微 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为分类准则分类。
(二)防止食物发霉(P15)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交流生活经验:橘子在怎样的环境下易发霉。 -设计对比实验:
一个馒头放在潮湿的塑料袋里,另一个放在干 燥的塑料袋里:(潮湿)•教师可以准备呈现实验过程的音像资料,让学 生观看、分析。也可以组织好后续观察记录活动, 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中习得相关的科学知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有时会采取一定的方法抑制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一个馒头(在潮湿的塑料袋里)放在冷藏室, 另一个(在潮湿的塑料袋里)放在冰箱外面: (温度)
・交流记录实验方案:完成《活动手册》P9 -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完成《活动手册》P9 (三)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制酸奶(P15)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准备:一点点酸奶,一包牛奶,对调类、保 温杯、小锅高温消毒。 •加热:把一包牛奶倒入小锅里温热
•混合:在温热的牛奶中加入酸奶,并且一起 倒入保温杯,證上盖子。
电磁铁的应用
•观察:半夭后可发现牛奶变成了酸奶。•示范自制酸奶的过程,并且对教材中的某些表 述做修改,或者播放相关的音像资料。 -解释:酸奶里有能使牛奶变成酸奶的微生物
-引导学生交流:有时候人们会采取一定的方法 促使微生物生长繁殖。 提醒学生注意卫生措施。 五、板书设计: 微生物与人类 第三单元生态平衡 第一课时食物链 一、课时目标:
1、 知道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各种生态环境中都存在着食物链。 2、 知道大句然中生物之间的食物供求关系并非是简单的一条食物链,当一些食物链彼此交错就会形 成食物网。
二、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食物网。 三、 活动设计:
活动一:认识食物链(P18)
活动目标:知道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各种生态环境中都存在着食物链。
活动器材:投影片
活动二:认识不同环境中的食物链(P18) 活动目标:
电磁铁的应用
1、 引导学生观察池塘、森林、草原等几种典型生态环境,寻找不同环境下的食物链。
2、 知道各种生态环境中都存在着食物链。 活动器材:投影片。 活动三:探索食物网(P19)
活动目标:知道大日然中生物之间的食物供求关系并非是简单的一条食物链,当一些食物链彼此交 错就会形成食物网。
活动器材:农田生物的头饰、短绳若干条。 四、 教学过程: (-)认识食物链(P18)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通过活动理解弾力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弹力 知识的兴趣。 (二)认识不同环境中的食物链(P18)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
(三)探索食物网(P19)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
第二课时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一、 课时目标:
1、 知道食物链各环节中的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共同生存、联系紧密。 2、 初步了解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电磁铁的应用
3、 初步认识生物数量的变化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4、 培养学生通过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分析,发现事物内在关系的能力。 5、 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分析发现事物的内在关系的能力。 三、 活动设计:
活动一:认识生态系统(P20) 活动目标:
1、 知道食物链各环甘中的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共同生存、联系紧密。
2、 初步了解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活动器材:投影片。
活动二:讨论生物数量变化对生态平衡的影响(P21) 活动目标:
1、 初步认识生物数量的变化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2、 培养学生通过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分析,发现事物内在关系的能力。 3、 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活动器材:投影片。 四、 教学过程: (-)认识生态系统(P20)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讨论:由老底、蛇、兔子、青蛙、蚱蚯、 植物、细菌等微生物组成的食物链。
1. 包含了哪些生物?
电磁铁的应用
2. 动物和植物分别是从哪里获得能量:?
3. 细菌等微生物在食物链中是可有可无的吗? -小结: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一般由植物、食草
动物和食肉动物组成。植物从空气和土壌中获 得营养物质,动物直接或间接从植物获得营养 物质。动植物死亡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又 变成空气和土壤中的成分,重新供植物利用。
-师介绍:生物与空气、土壤等环境条件一起 构成生态系统。•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开展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 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一般由植物、食草动物和食肉 动物组成,了解动植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微生 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二)讨论生物数量变化对生态平衡的影响(P21)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P21的事例,说说你看憧了什么? •讨论:自然界中的熊猫以什么为食?如果箭 竹开花后大面积死亡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结:食物链各个环节的动植物之间相互依 赖、共同生存、联系紧密。如果其中的某种生 物数量増加或减少的话都会对生态平衡造成影-活动注意由扶到放,先利用教材资源通过观察 讨论找出牛羊死亡的原因,然后对“箭竹开花后 大面积死亡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再结 合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体会食物链中的动植物 之间相互依赖、共同生存的关系,憧得保护环境 的重要性。 响。
•活动手册:P13
-阅读:P21小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分析发现事物 内在关系的能力。
第三课时人与生态平衡 一、课时目标:
1、 认识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电磁铁的应用
2、 初步认识人口的过度増长以及人类的不度行为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3、 培养学生通过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分析,发现事物内在关系的能力。 4、 知道保护环境和控制人口増长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对事物表而现象的分析发现事物的内在关系的能力。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认识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P22) 活动目标:认识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活动器材:投影片。
活动二:认识人类的行为对食物链的影响(P22) 活动目标:
1、 初步认识人口的过度増长以及人类的不良行为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2、 培养学生通过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分析,发现事物内在关系的能力。 3、 知道保护环境和控制人口増长的重要性。 活动器材:投影片、影像资料。
活动三:认识人口増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P23) 活动目标:
1、 初步认识人口的过度増长以及人类的不艮行为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2、 培养学生通过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分析,发现事物内在关系的能力。
3、 知道保护环境和控制人口増长的重要性。 活动器材:环保行动的影像资料。 活动四:学做环保小卫士(P23)
活动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环保行动计划,将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活动器材:环保行动的影象资料。
电磁铁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认识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P22)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你每天都吃些什么食物?你认为人们 每天吃的食物可以分为儿类? -画图:画出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网。
•交流:数一数,你一共画了多少条与人有关 的食物链?说说人和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小结:人与动植物之间的有复杂的食物联系。 人的食物种类很多,因此,与人有关系的食物 网实际上要比我们画的图复杂得多。-组织学生画一画、数一数、说一说、认识人与 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二)认识人类的行为对食物链的影响(P22)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P22讨论:
1. 农田里庄稼收成差可能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2. 怎样做才能避免这样的灾害?-抓住教材上和生活中一些由于人类的不良行为 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事例展开讨论,使学生意 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小结:人类大量捕杀动物的行为导致生态平 衡遭受破坏。 3.讨论:举例说明人类的不良行为导致生态平 衡遭受破坏。 -活动手册:P14:说说你对这些现象的看法。 (三)认识人曰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P23)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P23.说说中国人口増长的情况。
电磁铁的应用
•讨论:人口増长过快会对生态平衡带来哪些 影响?
•小结:人口増长过快会使人类对环境的索取 増加,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最终威胁到自己 的生存。-抓住一些由于人口増长过快使生态平衡遭到破 坏的事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口増长过 快对生态平衡的不利影响,知道控制人口増长的 重要性。 (四)学做环保小卫士(P23)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P23的环保行动图片,讨论: 1. 怎样的行为才是保护环境的行为?
2. 哪些保护环境的行为在自己身边就可以做的? -活动手册:P15做一份环保行动计划。 -交流行动计划。
-课后实施行动计划。-指导学生从身边寻找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环保 行动计划,督促学生将行动计划落到实处。 自由探究1:制作水透镜 活动目标:
】、初步学会制作两种不同的水透鏡。
2、能在探究中发现透镜的特点,并能交流自己的发现与收获。 活动器材:金属统两根、水盆、有趣的物体 活动过程:
】、探究金属丝完成怎样的圆环才能制成水透镜。 2、 用水透镜观察务种物体,并交流发现。
3、 在制作一个水透镜,将两个透镜重叠起来看物体,交流发现。
电磁铁的应用
4、 轻轻甩掉水透馍上的水,做成水膜透鏡。 5、 用水膜透镜观察物体,交流发现。 自由探究2—作小生态瓶 一、 课时目标:
1、 初步学习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2、 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知道食物链或食物网在生物中的重要性。 二、 活动设计:
活动一:小生态瓶的设计制作(P31) 活动目标:
1、 初步学习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2、 知道食物链或食物网在生物中的重要性。
活动器材:制作完成的小生态瓶1个、绿藻、小虾、隙晒后的自来水、广口瓶、洗净的沙、凡士林、 标签。
活动二:生态瓶的观察记录(P31) 活动目标:
1、 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知道食物链或食物网在生物中的重要性。 活动器材:生态瓶、记录表。 三、 教学过程:
(一)小生态瓶的设计制作(P31)
电磁铁的应用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交流:池塘组成的情况。
•观察:教师制作的生态瓶,里而放了什么? •讨论:你想选择哪些生物放在生态瓶中?为 什么? -学做生态瓶:
① 瓶子处理:洗净玻璃瓶,并用开水烫一 下瓶子和瓶孟。
② 放砂注水:在瓶子中放入1厘米厚的砂 子,再加水至瓶子容积的4/5。 ③ 投放生物:待瓶内水澄清后,放入水草 和水生动物。 ④ 加孟封口:瓶子加盖,并在瓶孟周围涂 上凡士林。 ⑤ 粘贴标签:在瓶上贴标签,注明制作日 期、制作者姓名。
⑥ 放置瓶子:将制作好的小生态瓶,放于 面阳窗台上(之后不再移动)。
-讨论:制作生态瓶的瓶子为什么必须是透明 的?为什么生态瓶应避免阳光直射?-生态瓶制成后,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
•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 命力,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便于观察。
•生态瓶中的水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 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不宜采用强烈的直射光。 (二)生态瓶的观察记录(P3D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记录方法:
电磁铁的应用
1. 师生设计观察表,包括动植物的生存状况和 存活时间的长短,水质变化。 2. 每天观察1次,同时做好观察记录。 3.
发现小生态瓶中的生物已经金部死亡,就停 止观察,记录观察的总夭数。 -想一想:制作的生态瓶中哪种生物先死去? 为什么?
・交流:哪些同学制作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 的时间长,它的优点在哪里? 第四单元杠杆与平衡 第一课时杠杆平衡 一、 课时目标: 1、 知道什么是杠杆:
2、 知道作用在杠杆上一侧的力在大小不变时,都可以使挂在杠杆支点另一侧不同位置、量不等的物 体平衡:
3、 初步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实例。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使杠杆平衡的基本规律。 三、 活动设计:
活动一:制作跷跷板(P25)
活动目标:初步感知杠杆的基本原理。 活动器材:铅笔、尺、橡皮等 活动二:找跷跷板的特点(P25) 活动目标:知道什么是杠杆。
电磁铁的应用
活动器材:自制的跷跷板 活动三:使杠杆平衡(P26) 活动目标:
1、道作用在杠杆上一侧的力在大小不变时,都可以使挂在杠杆支点另一侧不同位置、量不等的物体 平衡:
2、初步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実例。 活动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 四、教学过程:
(一)制作跷跷板(P25)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思考:文具盒中的文具,利用哪些文具 可以制作一个简易跷跷板。 •做跷跷板
•交流展示:自己制作的跷跷板•提示:利用不同文具的特点进行制作。 ・巡视:学生制作情况,给予帮助和指导。 •要求学生演示自己的作品。 (二)找跷跷板的特点(P25)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翘动跷跷板,观察板在运动时的特点。
-交流观察研究的结果。•提示:跷跷板在运动时,在作什么形式的运动? 在板上有一个什么特殊的点?
-像跷跷板这样能绕支点上下摆动的杆叫杠杆。 (三)使杠杆平衡(P26)
电磁铁的应用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认识杠杆尺的基本结构和调节平衡的方法。
-实验:在杠杆尺的一侧的某一位置挂一个钩 码,在尺的另一侧同样挂一个钩码,便其平衡, 并记录实验结果。 •交流:实验结果
-实验:在杠杆尺的一侧靠近支点的某一位置•介绍:杠杆尺的结构,演示杠杆尺上平衡螺母 的调节平衡的作用,再让学生学习操作。 引导学生对实驶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找岀基 本规律。
挂两个钩码,在尺的另一侧挂一个钩码,使其 平衡.并记录实验的结果。 •交流:实验结果。
•讨论:杠杆平衡原理的运用实例分析。•提供运用了杠杆原理的玩具实物或图片,让学 生找出其属于杠杆的部分,了解杠杆原理的应用。 第二课时天平 一、 教学目标:
1、 知道夭平的基木结构和运用原理。 2、 会利用简易天平称量一些小物品。 3、 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夭平的基本结构和运用原理。 三、 活动设计:
活动一:做一架简易夭平(P27)
活动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电磁铁的应用
活动器材:简易夭平配套制作材料、剪刀、胶水等 活动二:夭平的工作原理(P27)
活动目标:知道夭平的基本结构和运用原理。 活动器材:托盘天平
活动三:用简易天平称物体(P28)
活动目标:会利用简易夭平称量一些小物品。 活动器材:自制简易夭平、回形针、小物品 活动四:设计制作一架简易夭平(P28) 活动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制作能力 四、 教学过程: (-)做一架简易夭平(P27)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简易夭平的样品,了解简易夭平的制 作材料和结构。
•制作:简易夭平•指导学生结合制作材料进行观察,同时了解制 作的方法、要求和过程。
-巡视指导。
(二)夭平的工作原理(P27)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比较:两个秤盘与横梁支撑点的距离。 •讨论:天平和杠杆之间有什么关系?-要求学生用尺测量:
•帮助学生认识夭平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进行工 作的称量工具,称量时.破码的重量总和就是被
电磁铁的应用
•认识几种常见的学生夭平。称量物体的重量。 -利用天平实物或图片。 (三)用简易夭平称物体(P28)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简易天平称量小橡皮等小物品.并记录称量 结果。
•交流:称量结果•指导学生用回形针作砍码,并告诉学生,两个 回形针大约重1克。
•称量时,重物要在夭平左侧的盘中,回形针放 在右侧的盘中。 (四)设计制作一架简易夭平(P28)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还可以用哪些材料制作一架简易天平?-引导学生开阔思维。 五、板书设计: 夭平
第三课时称量工具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杆秤,了解其工作原理:
2、 认识一些利用杠杆原理进行工作的称量工具: 3、 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4、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 教学重点难点:
电磁铁的应用
重点:认识杆秤,了解其工作原理。
难点:能利用杠杆原理制作天平,并称量物体。 三、 活动设计: 活动一:杆秤的结构
活动目标:认识杆秤,了解其工作原理。 活动器材:夭平、杆秤 活动二:制作杆秤,称量物品
活动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器材:筷子、线、瓶證、橡皮、剪刀、玻璃胶等 活动三:常见称量工具
活动目标:认识一些利用杠杆原理进行工作的称量工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活动器材:磅秤、弹簧秤、人体秤等图片 四、 教学过程: (-)杆秤的结构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杆秤的基本组成部分。 -了解:杆秤的发明情况。
•讨论:杆秤秤杆与夭平的横梁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观察杆秤的组成: -介绍杆秤的发明情况,有意对学生渗透爱国主 义的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比较天平与杆秤的不同(支点位置) (二)制作杆秤,称量物品
电磁铁的应用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怎样利用筷子、线、瓶證、橡皮、剪 刀、玻璃胶等材料和工具制作小杆秤? •制作:小杆秤 •交流:制作情况
•称量:小物品的重量,并记录结果。
•交流:称量的情况。•结合讨论.进行制作指导: •巡视:根据实际情况分别指导: 每两个回形针约1克 (三)常见称量工具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磅秤、弹簧秤、人体秤等称量工具的 工作原理,并指出其关键的部分。 -了解:新型的称量工具一电子天平。•出示各种秤的图片,引导学生找出其关键的部 分;
-简単介绍其工作原理。 五、板书设计: 称量工具
第五单元物体的沉与浮 第一课时水的浮力 一、 课时目标:
1、 初步知道在水中的物体不论是沉的,还是浮的都受到水的浮力。 2、 初步知道浸没在水中的部分越多,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电磁铁的应用
3、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体验基木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难点: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三、 活动设计:
活动一:体验水的浮力(P33)
活动目标:初步感知水对物体有浮力。 活动器材:水槽、泡沫塑料块。
活动二:沉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P33)
活动目标:初步知道在水中的物体不论是沉的.还是浮的都受到水的浮力。 活动器材:测力计、勾码、水槽。 活动三:浮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P34) 活动目标:
1、 初步知道浸没在水中的部分越多,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2、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体验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
活动器材:测力计、橡皮泥块、细线、水槽。 四、教学过程: (-)体验水的浮力(P33)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操作:用手把泡沫塑料往水中压。
电磁铁的应用
•讨论:手上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它能浮在水 面上?
-小结:泡沫塑料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让学生体验到泡沫塑料。 (二)沉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 (P33)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实验:测勾码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讨论:为什么勾码在水中时测力计的读数会 减小?
•小结:水中的物体,不论是浮还是浮,都受・勾码不要接触水槽底部。 -教师演示用手轻托勾码让学生看到测力计读数 的变化从而对学生进行启发。 到水的浮力。
(三)浮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P34)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实验:浮力大小的探究
•讨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石头的体税要一般,实验的效果就好。实验时 吊钩不要浸入水中,否则所反映的读数不全是橡
-小结:物体浸没水中的部分越多,受到的浮皮泥所受到的浮力。 力越大。 五、板书: 水的浮力
浮力=空气中物体的重力一水中物体的重力 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有关 第二课时物体的沉浮条件
电磁铁的应用
一、 课时目标:
1、 初步知道当物体所受浮力足够大时,它就上浮:所受浮力不够大时,它就下沉。
2、 初步知道潜水艇沉浮的原理。
3、 让学生通过实验、小制作、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当物体所受浮力足够大时,它就上浮:所受浮力不够大时,它就下沉。 难点:潜水艇沉浮的原理。 三、 活动设计:
活动一:比较针筒的沉和浮(P35)
活动目标:初步知道当物体所受浮力足够大时,它就上浮:所受浮力不够大时,它就下沉。
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活动器材:20cc玻璃针筒一副、水槽。 活动二:做个小小“潜水艇”(P36) 活动目标:
1、 初步知道潜水艇沉浮的原理。
2、 让学生通过小制作,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活动器材:饮料瓶、塑料喷嘴、橡皮管、针筒、水槽、金属垫圈、胶带纸。 四、 教学过程:
(-)比较针筒的沉和浮(P35)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电磁铁的应用
•实验:先将针筒的活塞推到底,放入水槽。 观察它的沉浮状态,再取出把活塞拉岀一段距 离再注意他的沉浮状态。
•讨论:同样的针筒,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
-小结:当物体所受到的浮力足够大时,它就 上浮,所受到的浮力不够大时它就下沉。・实验时要注意改变活塞位置需在水槽外进行。 不能让水进入针筒内。 (二)做个小小“潜水艇”(P36)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制作:做个小小“潜水艇”按课本程序操作。
-猜想与交流:潜水艇是如何控制沉、浮的. 及潜水艇的功能。 •活动作业:P21•硬币可用金属垫圏等替代。 -教師可结合图片介绍。 五、板书: 物体的沉浮条件
当物体所受浮力足够大时,它就上浮:所受浮力不够大时,它就下沉 第三课时怎样使沉的物体浮起来 一、 课时目标:
1、 初步知道同一物体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比在清水中大。 2、 初步了解人们如何利用浮力来工作。 3、 学习和培养初步的科学概括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同一物体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比在清水中大。 三、 活动设计:
活动一:怎样使土豆浮在水面上(P37)
电磁铁的应用
活动目标:
1、 初步知道同一物体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比在清水中大。 2、 学习和培养初步的科学概括能力。
活动器材:烧杯、土豆、食盐、小勺、搅拌棒。 活动二:用哪些方法能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P38) 活动目标:知道用一些方法可以使沉的物体浮起来。
活动器材:橡皮泥块、乒乓球、塑料袋、木块、食盐、烧杯。 活动三:人们利用浮力来工作(P38)
活动目标:初步了解人们如何利用浮力来工作。 四、 教学过程:
(一)怎样使土豆浮在水面上(P37)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实验:使水中沉的土豆浮起来。-清水中加盐要逐步进行,边加入、边攪拌、边 -讨论:为什么清水中加盐后能让土豆浮起来?观察。
-小结:同一物体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比在清 水中大。-可结合P37页有关死海的资料介绍。
(二)用哪些方法能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P38)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用哪些方法能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实验:验证自己设想的方法。 •交流与小结:有儿种方法,分别用什么原理, 记录在活动作业本上。-加盐的方法最后骏证,同时把橡皮泥适当变形 效果可更好。 (三)人们利用浮力来工作(P38)
电磁铁的应用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阅读:教材P38人们利用浮力来工作。 -交流:它们分别用什么原理来工作。
-作业:完成活动作业P22曹冲称象的部分。-教师可介绍相关的参考资料内容介绍。
-曹冲的聪明在于用了 “化整为零”和“等效替 代”的方法。 五、板书:
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上来 水中加大量的盐 增大物体与水的接触面 第四课时空气的浮力 一、 课时目标:
】、初步知道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2、 初步了解氢气球、飞艇能升空的原理。
3、 通过演示实验《空气的浮力》让学生体验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难点:氢气球、K艇能升空的原理。 三、 活动设计:
活动一:演示空气的浮力(P39) 活动目标:
电磁铁的应用
1、 初步知道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2、 让学生体验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活动器材:500cc平底烧瓶、托盘天平一、气球、螺旋橡皮夹管、两用气筒。 活动二:用氢气“吹”岀肥皂泡(P40) 活动目标:
1、 初步知道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2、 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木的科学探究方法。
活动器材:锌粒、盐酸瓶、试管、试管塞上插入细玻璃管、麦管、肥皂水。 活动三:飞艇为什么能升空(P40)
活动目标:初步了解氢气球、E艇能升空的原理。 活动器材:飞艇图片或课件。 四、 教学过程: (一)演示空气的浮力(P39)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氢气为什么回上升? •演示:空气的浮力。
•讨论:天平为什么向缩小了的气球一边偏转。
•小结:在空气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要加以引导并可结合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的大 小和什么有关。 (二)用氢气“吹”出肥皂泡(P40)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电磁铁的应用
•观察:用氢气“吹”出的肥皂泡,并记录。 •讨论:解释两种肥皂泡不同去向的原因。-演示时告诉学生,盐酸和锌会发生化学反应产 生出氢气。 •让肥皂泡沿水平方向出来。 (三)R艇为什么能升空(P40)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阅读:教材P40有关飞艇的资料。 •交流:飞艇为什么能升空。-介紹氮气和氢气不同之处。
五、板书: 空气的浮力
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第六单元重心与稳定性 第一课时找重心 一、 课时目标:
】、初步知道任何物体都有重心。 2、 初步学会用多种方法找物体的重心。
3、 初步培养学生学会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难点: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三、 活动设计:
活动一:找铁统的重心(P42)
活动目标:初步知道任何物体都有重心。 活动器材:细线、铁统、直尺。
电磁铁的应用
活动二:找长方形纸板的重心° (P43) 活动目标:
1、 初步学会用多种方法找物体的重心。
2、 初步培养学生学会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器材:长方形纸板、铁架台、细线、图钉、重锤、铅笔、直尺。 四、 教学过程: (一)找铁统的重心(P42)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演示:让一把米尺水平地停在手指尖上。
-小结:手指尖顶住的那一点就是尺子的重心 -讨论:可用那些方法来找铁丝的重心。
•实验:找铁统的重心并记录。
-小结:粗细均勾的铁统在铁丝的中点处。-启发学生学会用悬挂法找铁丝•的重心。 (二)找长方形纸板的重心。(P43)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怎样找长方形纸板的重心。
•实验:用多种方法找出长方形纸板的重心。 -小结:找长方形纸板的重心有那些方法。-教师介绍悬挂法找长方形纸板重心的装置和方 法。
-提出用悬挂法能不能找到不规则平板的重心, 鼓励有兴趣学生课余时间去完成。 -介绍重心位置的确定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五、板书: 找重心
电磁铁的应用
第三课时不倒翁 一、 课时目标:
1、 通过对模拟“不倒翁”的实验,探究不倒翁不倒的原理。
2、 通过制作不倒翁及制作重心玩具,进一步体验如何来増加物体的稳定性。 3、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制作、实践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探究不倒翁不倒的原理。 三、 活动设计:
活动一:不倒翁为什么不倒(P46)
活动目标:通过对模拟“不倒翁”的实鹼,探究不倒翁不倒的原理。 活动器材:不倒翁实物、模拟“不倒翁”配件。 活动二:制作不倒翁(P46) 活动目标:
1、 通过制作不倒翁,体验如何来增加物体的稳定性。 2、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制作、实践的能力。 活动器材:沙粒、假红蛋壳、彩笔。 活动三:制作重心玩具(P47)
活动目标:通过制作重心玩具,进一步体验如何来增加物体的稳定性 活动器材:软木塞、刀叉二把、竹签、饮料瓶一个、铅笔刀。 四、 教学过程:
(一)不倒翁为什么不倒(P46)
电磁铁的应用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思考:不倒翁为什么不倒。
-操作:探究模拟不倒翁学具怎样情况不容易 倒。 •交流:不倒翁的特征。
-小结:不倒翁的底部有较重的金属块,重心 很低。而且它的底部是半球形,当重心偏移时 很容易产生摆动,使重心回到原来的位置,所 以不倒翁永远不会倒下。•结合不倒翁实物,提出问题:你无论怎么推不 倒翁,它都能竖立起来,为什么? •底部半球形的作用,学生不容易讲清,也不是 重点,教师可适当辅导。 (二) 制作不倒翁(P46) (三) 制作重心玩具(P47) 五、板书: 不倒翁
第七单元电与磁 第一课时电磁铁 一、 课时目标:
1、 了解电磁铁的简単构造及影响磁铁强弱的因素。 2、 培养动手制作能力。 3、 初步培养简单实验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电磁铁的简单构造及影响磁铁强弱的因素。 三、 活动设计:
活动一:制作简单电磁铁(P50)
电磁铁的应用
活动目标:
1、 了解电磁铁的简单构造。 2、 培养动手制作能力。
活动器材:粗铁钉、漆包线、电池盒、1号电池、回形针。 活动二: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P51) 活动目标:
1、 了解影响电磁铁强弱的因素。 2、 初步培养简单实验能力。
活动器材:粗铁钉、不同粗细的漆包线、多个电池盒及1号电池、回形针。 四、 教学过程: (-)制作简単电磁铁(P50)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演示:做电磁铁。
•实验:用电磁铁去吸回形针。
•小结:铁钉绕上线圏通电后会有磁性。-指导学生做电磁铁,漆包线外面的漆要用砂皮 磨掉。
(二)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P5D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实验:用多种方法找岀影响坦磁铁磁性强弱 的因素。
-小结:电量大、线圈绕得多、铁钉大这些因 素会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强弱。-提醒学生不要用手去连接电池和漆包线。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电磁铁的应用
五、板书:
第二课时电磁铁的应用 一、 课时目标:
1、 初步了解电磁铁与磁铁的区别。 2、 了解电磁现象有着广泛的应用。 3、 培养动手制作能力。
4、 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坦磁铁与磁铁的区别。 三、 活动设计:
活动一:探究电磁铁和永久磁铁有什么不同(P52) 活动目标:初步了解电磁铁与磁铁的区别。
活动器材:塑料管、漆包线、电池盒、1号电池、指南针。 活动二:制作电磁小装置(P52)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电磁铁与磁铁的区别。
电磁铁的应用
2、 培养动手制作能力。
活动器材:钢木板、L型铁片、图钉、粗铁钉、漆包线、电池盒、1号电池。 活动三:电磁现象有广泛的应用(P53) 活动目标:
1、 了解电磁现象有着广泛的应用。 2、 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活动器材:相关图片和实物。 四、 教学过程:
(-)探究电磁铁和永久磁铁有什么不同(P52)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电磁铁除了磁性强弱可以改变外,还 有什么特点? -实验:把漆包线分别绕在铁钉和塑料管上。
-小结:绕上漆包线的铁钉磁性比绕上漆包线 的塑料磁性强。-这里绕得圈数要一样,变量要控制好。
(二) 制作电磁小装置(P52) (三) 电磁现象有广泛的应用(P53) 五、板书:
电磁铁的应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