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15篇)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15篇)

来源:智榕旅游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15篇)

一、 课外阅读。

小草

马路边,河岸上,不起眼的小草使大自然充满生机。

春天,一阵微微的春风吹来,小草和刚睡醒的伙伴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他们一边跳舞,一边随着春风生长。夏天,太阳把大地烤得火热。人们来到草地上,往小草身上一坐,小草像一位慈爱的母亲把人们抱在怀里,让劳累的人们消除酷热带来的疲劳。她从不计较人们给予什么,宁愿为人们作出贡献。秋天,一阵凉风吹来,她一下子变得面黄肌瘦。寒风把冬天请来了,小草的根深深地钻进泥土里。等第二年春天来了,她又从土里钻出来。真是“________ ,_________” 我爱小草,爱她强大的生命力和宽广的胸怀。

1.哪句话说明小草胸怀宽广?( )

A.春天,一阵微微的春风吹来,小草和刚睡醒的伙伴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B.秋天,一阵凉风吹来,她一下子变得面黄肌瘦。

C.等第二年春天来了,她又从土里钻出来。

D.她从不计较人们给予什么,宁愿为人们作出贡献。

2.短文是围绕( )来写的。

1 / 35

A.小草的可爱 B.小草的柔软 C.小草强大的生命力

3.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二、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飘香的生命

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段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

2 / 35

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嗅( ) 沁( )人心脾 凋( )零 静谧( ) ....

2.把下面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35

3.根据短文补充成语。

( )醒悟 激荡( )

默默( ) ( )之门

4.第3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和“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飘香的生命》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什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文阅读,回答问题

蜗牛的秘密

今天下午,我在院子的草坪里捉到了十只蜗牛。这十只蜗牛,外壳很薄,软软的身体在地上蠕动着,两只触角一伸一缩,一旦发现有“敌人”,就把身子缩进“屋子”里。总之,它给人的印象就是慢吞吞和反应迟钝。

4 / 35

我为它们准备了一个纸盒当房子,几片菜叶是它们的晚餐,我 地看着它们,期待它们毫不客气、 地享受我的款待。可是,没想到它们只是碰了碰菜叶就把头掉转开来。我好失望,心想这些小东西怎么这么不领情。我生气地走开了。一会儿,我忍不住又回来看它们。咦!这回我发现,那菜叶边缺了一块儿。哈哈,小东西,原来刚才你们是怕羞,见我在旁边不好意思吃啊!

不久,菜叶全被蜗牛吃光了。饱餐一顿之后,它们开始悠闲地散步。就在它们走动的时候,我看到它们的身后留下了一条银带子。我好奇地把几粒沙子撒在上面,发现沙子都被黏住了。这些黏糊糊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我赶紧查阅资料,原来这些黏糊糊的东西是蜗牛的排泄物,可以帮助蜗牛爬行。

为了知道蜗牛的眼睛和嘴巴在哪里,我把一片菜叶放在蜗牛的面前。只见蜗牛很快地伸出一对较长的触角碰了碰,慢条斯理地吃了起来。这下我才知道:蜗牛的大触角有眼睛的功能。

真没想到,小小的蜗牛也有那么多的秘密啊!

1.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狼吞虎咽 目不转睛 B.目不转睛 狼吞虎咽

C.聚精会神 心甘情愿 D.狼吞虎咽 聚精会神

2.结合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5 / 35

A.蜗牛的触角有嘴巴的功能。

B.蜗牛开始时不吃菜叶是因为它不爱吃。

C.蜗牛身后的黏糊糊的东西是它的排泄物。

D.蜗牛的眼睛有触角的功能。

3.下列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写关于蜗牛的秘密的往事。

B.文章主要写“我”观察蜗牛怎样吃东西的事。

C.文章主要写“我”通过认真观察发现蜗牛非常有趣。

D.文章主要写“我”通过认真观察发现了蜗牛的秘密。

4.从作者发现蜗牛的秘密的过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理解。

观潮(节选)

6 / 35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 )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回忆全文,《观潮》这篇课文是按照______的顺序来写的。

2.在第②段中的( )里填上正确的词语。

3.在朗读画“______”的句子时,要读出人们______的心情。

4.课文第②段中画“﹏﹏﹏”的句子从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写出潮水的水势之大,来势之猛。

5.从写法这个角度,对第②段画“﹏﹏﹏”的句子做批注,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主要写大潮,但第①段却写了“人声鼎沸”“人群沸腾”,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

五、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7 / 35

共有名字

谁都知道信是很私人化的东西,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的。但是在土耳其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通信机密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到保护的,原来该村几十户人家的家长全部取了同一个名字,这是多么奇异的现象啊。

______共同一个名字,______大家的生活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共同分享着彼此的喜悦,共同承受着彼此的悲伤。

为了把外地发往该村的信件准确送到收信人手里,尽职的邮递员只好将全村人召集到广场上,当众拆开信封,大声念信:

“亲爱的某某:您好!”——“好!”全村人齐声应答。

“好久不见了,很想念你们全家人。”——“哦。”又是一片响应。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大家都欢呼雀跃。

“太太分娩了,这回是个男孩。”——有人喊:“别念了,别念了,是我的信!”

此时,全村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好像自己就是新生婴儿的“爸爸”。

“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大家都屏住了呼吸,共同为一个人的不幸忧心。

______共有名字给村里人添了不少麻烦,______很多年来他们都不曾改名。

8 / 35

1.选择下面的关联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因为……所以…… 无论……都……

虽然……但是…… 只要……就……

①________共同一个名字,________大家的生活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②________共有名字给村里人添了不少麻烦,________很多年来他们都不曾改名。

2.在土耳其这个偏僻的小村庄里,为什么通信机密得不到保护?从文中找到答案,用“________”画下来

3.文章第________自然段至第________自然段写的是邮递员在广场给全村人念信时的情景。短文可分为________段。

4.想一想,为什么很多年以来,村里人都不曾改掉共有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阅读课内片段,回答问题。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

9 / 35

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大潮一开始像___________,再近些就成了___________,更近些又像___________.这里按由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的顺序,使一幅幅壮观的画面浮现在我们眼前。

2.这段话从潮水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方面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并巧妙地运用

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语言具体、形象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分析下面三个句子并填空。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②句与①句比,增加了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数量和___________方面把浪潮写具体了;③句与②句比,又增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更具体突出了大潮来时的“___________”。

4.唐朝诗人刘禹锡在《浪淘沙》中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片段中哪些语句描写的是这两句诗的情景?请画上“﹏﹏”

10 / 35

七、 课内阅读。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节选)

“妈妈,我觉得我好了一些!”晚上,这个小女孩说,“太阳今天在我身上照得怪暖和的。这粒豌豆长得好极了,我也会好起来的。我能爬起来,走到溫暖的太阳光中去。”

……

它的确在向上长——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它在生长。

“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这个母亲慢慢开始相信,她的孩子会好起来。她记起最近这孩子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也能自己爬起来,直直地坐在床上,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一星期以后,小女孩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小女孩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希望——(________) 茂盛——(________) 善良——(________)

2.文章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解释说明 B.表示声音的延长

C.表示意思的转折 D.表示声音的停顿或者中断

11 / 35

3.母亲为什么开始相信因为豌豆苗女儿的病会好起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粒豌豆长得好极了,我也会好起来的。”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爬山虎的脚

①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②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城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捧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③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圈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

12 / 35

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⑤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类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圈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国,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动,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判断下面句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________

②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绿的,绿得很新鲜,非常引人注意。________

③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上。________

④“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意思是说你的手指不用费劲,就可以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________

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作者观察认真细致,具体生动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细微的变化:先是茎上

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________,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________ ,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后变成的________,颜色开始是________,后来变成________。

13 / 35

3.你觉得选文第⑤自然段中“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一句中,“逐渐”一词可以去掉吗?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第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课外阅读。

西湖漫笔(节选)

宗璞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①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②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③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④亭旁溪水琤(chēnɡ cōnɡ),平稳处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A.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

14 / 35

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B.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喜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1.“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这句话是从文中的第一自然段中抽出来的,请问它应放在哪一句的后面?( )

A.① B.② C.③ D.④

2.本文凝聚笔力,着重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A句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

(2)B句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

4.“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作者对这种绿,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 35

十、 课内阅读。

有一个豆荚,里面有五粒豌豆。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豆荚在生长,豌豆也在生长。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太阳在外边照着,把豆荚晒得暖洋洋的。这里既温暖,又舒适;白天明亮,夜间黑暗。豌豆坐在那儿越长越大,它们想,我们得做点儿事情啊。

“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它们中的一个问,“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我似乎觉得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

许多天过去了。豆荚变黄了,这几粒豌豆也变黄了。“整个世界都变黄啦!”它们说。

忽然,它们觉得豆荚震动了一下。豆荚被摘下,跟许多别的丰满的豆荚在一起,溜到一个口袋里去了。

“我们不久就要被打开了!”豌豆们说。于是它们就等待这件事情的到来。

“我倒想要知道,我们之中谁会走得最远!”最小的一粒豆说,“是的,事情马上就要揭晓了。”

啪!豆荚裂开来了。那五粒豆子全都躺在一个孩子的手中。这个孩子紧紧地捏着它们,说可以当作玩具枪的子弹用。他马上把第一粒豆子装进去,把它射了出去。

“现在我要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了!如果你能捉住我,就请你来吧!”第一粒豌豆说完

16 / 35

就飞走了

“我,”第二粒说,“我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这才像一-粒豌豆呢,而且与我的身份非常相称!”于是,它也飞走了。

“我们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其余的两粒说,“不过,我们还得向前滚。”在没有被装进玩具枪之前,它们从小孩的手中滑落到地上,打起滚来。但这两粒豆最终还是被装进玩具枪里去了。它们说:“我们才会射得最远呢!”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最后的那一粒说。它被射到空中,落到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粒豆说。

1.从语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寒冷——(______) 柔软——(______) 黑暗——(______)

2.读一读,说一说这几粒豆都要到哪里去:

第一粒豌豆: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粒豌豆: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四粒豌豆:____________。

17 / 35

第五粒豌豆: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五粒豌豆的命运各不相同,如果是你的话,你愿意做哪粒豌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第一次真好

路过人家的墙边,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的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和电视里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口味?有多少“第一次”使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个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而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雏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第一次看妻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

18 / 35

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此老鸟。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自己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喷气式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却新鲜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愿你珍重第一次。

1.作者写自己的一些“第一次”经历,详细叙写的是哪两次?请各用一个短语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自然段中,作者既然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自然段画线的两个反问句,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哪次具体经历照应了“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这一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 35

5.文中哪句话对“第一次真好”作具体的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科学锻炼身体

①同学们,你们知道应该如何科学锻炼身体吗?

②锻炼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天气。马路旁、工厂附近、人群密集处污染严重。阴雨天没有阳光照射,空气的含氧量少,会使人吸入更多的二氧化碳。雾天空气中的水汽、尘埃和其他污染物不容易扩散,吸入人体会有害。风力大的天气,风会带走人体大量热量,这时锻炼会导致血管收缩,引发疾病。

③锻炼还要注意适度、适量。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条件,安排适宜的运动项目:儿童可以做操、游泳、溜冰等;中青年可以跑步、打球、登山等;老年人可以选择慢走、打太极拳等。一天中,可以早晚各安排一次锻炼,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判断运动是否适度,可以根据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220—年龄)×80%。例如,年龄20岁的人运动后如果每分钟心跳次数为:(220—20)×80% = 160,证明他的运动量比较适宜。如果运动后心跳次数超过了160,就说明运动过量了,此时有可能 出现面色苍白、全身大汗淋漓、呼吸急促等现象。

④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怎样科学地锻炼身体了吧?

20 / 35

1.关于如何科学锻炼身体,短文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介绍的。

2.雾天不适宜锻炼身体的原因是( )

A.雾天没有阳光,对身体不好。

B.雾会带走人体的热量,锻炼身体会导致血管收缩,引发疾病。

C.雾天空气中的水汽、尘埃和其他污染物不容易扩散,吸入人体会有害。

D.雾天能见度低,锻炼身体太危险。

3.下列运动项目中不适合老年人的是( )

A.慢走 B.蹦极 C.打太极拳 D.跳广场舞

4.第③段中画“ ”的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分类别 B.举例子 C.作比较 D.下定义

5.下面关于锻炼身体的做法最科学的一项是( )

A.只要天气好,爷爷每天早晚都到公园打半小时太极拳。

B.张奶奶特别喜欢在水泥厂附近的马路边慢走锻炼。

21 / 35

C.李叔叔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每天都坚持户外锻炼。

D.虽然今天有大雾,但是妈妈仍然坚持早饭后外出锻炼。

十三、 记叙文阅读。

最快活的日子在乡下

①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时期,而乡村为它提供了充满同样蓬勃生长的生命的环境。乡村孩子的生命不孤单,他有许多同伴,他与树、草、野兔、家畜、昆虫进行着无声的谈话,他本能地感到自己属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②孩子们到了乡村,所注意的往往不是庄稼和风景,而是大人不放在眼里的各种小生物。春天的水洼里有蝌蚪,每年我都要捕捞一些,养在瓶子里,看它们摇着细尾巴活泼地游动,心里的喜悦要满溢出来。夏天的田野则是昆虫的天下。一定是很小的时候,也许还没有上学。有一次在乡下,姐姐神秘地告诉我,田野有“得蜢”。她其实说的是蚱蜢,因为发音不准,说成了“得蜢”。我好奇地跟她到田里,一起小心翼翼地捕捉,那是我第一次看见蚱蜢。我更喜欢捉一种叫作“金虫”的甲虫。仲夏季节,拨开玉米叶子,便可发现它们挤成一团,正在啃食刚刚结成的玉米穗。金虫有金色有硬壳,蚕虫大小,用一根细线拴住它,让它悬空,它就扇开薄翅飞起来,发出好听的嗡嗡声。由于它爱啃西瓜皮,捉住了能养好些天。年龄稍大,我喜欢捉蟋蟀。它们往往躲在烂草堆下,翻开后四处乱跳,一眨眼就不见了,不容易捉到。最好是在夜里行动,用手电筒光镇住。捉住后塞进自制的小纸筒,再选出模样精悍的养在小竹筒里或瓦罐里,和别的孩子玩斗蟋蟀。

③在我眼里,乡下什么都和城里不一样,夏季是下乡的最佳季节,不但万木茂盛,而

22 / 35

且可以一饱口福。所谓一饱口福,其实年年都是三样东西:露黍、玉米和南瓜。露黍形似高粱秆,比甘蔗细得多,味同甘蔗。新玉米当然鲜嫩可口。坐在屋外嚼着啃着,屋里飘来南瓜的香味。南瓜是在灶火上蒸的,大铁锅里只放少许水,一块块南瓜贴在锅壁上,实际上是连蒸带烤,蒸得瓜瓤红亮润口,烤得瓜皮焦黄香脆。尝鲜之后,照例要把这三样东西带一些回城,把乡村的滋味延续若干天。 1.短文第②段主要写了哪四种动物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

2.从第②③段我们可以感受到文中的“我”一定是个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孩子。

3.在对文中画“____”的句子理解正确的后面打“√”。

(1)城里没有这些东西,所以“我们”要带回去。( )

(2)“我们”回到城里也能吃到这些东西,但不如乡下的新鲜,而且没有那种欢乐香甜的气氛。( )

(3)城里能吃到这些东西,但没有滋味。( )

4.第③段的关键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 35

5.作者为什么说“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学溜冰

①从前,有一位体育老师教我们溜冰。

②开始时,我不知道技巧,总是跌倒。所以,他给我一把椅子,让我推着椅子溜。

③果然,此法甚妙。因为椅子稳当,可以使我站在冰上如站在平地上一般,不再跌跤,而且,我可以推着椅子行进,来往自如。

④我想,椅子真是好!

⑤于是,我一直推着椅子溜。

⑥溜了一个星期之久,有一天,老师来到溜冰场,一看我还在那儿推着椅子呢!这回他走上冰来,yì yán bù fā( ),把椅子从我手中搬走。

⑦失去了椅子,我不觉惊惶大叫,脚下不稳,跌了下去,我嚷着要那椅子。

⑧老师在旁边,看着我在那里叫嚷,无动于衷。我只得zì lì gēng shēng( ),

24 / 35

站稳了脚步。我这才发现,我在冰上这样久,椅子已经帮我学了很多。但推椅子只是一个过程,要真正学会溜冰,非得把椅子拿开不可——没有人带着椅子溜冰的,不是吗?

⑨不要以为你离开某人就活不下去!

⑩更不要使你自己离开某人就活不下去!

世上没有人可以支持你一生!别人可以在必要时扶你一把,但是别人还有别人的事,他不能变成你的一部分,来永远支持你。所以还是拿出力量来,承认“坚持独立,自求多福”这八个字吧!

1.根据拼音写词语。

2.根据文章的内容,用“‖”把文章分成两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初学溜冰时,老师为什么给“我”一把椅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我”能推着椅子自如溜冰时,老师为什么又把椅子搬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 35

5.你怎样理解文中“椅子”的含义?( )

A.“椅子”就是“我”溜冰时可以扶着和坐着休息的用具。

B.“椅子”是帮助你、支持你的人,是你依赖、依靠的人。

6.文章结尾“坚持独立,自求多福”这八个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 阅读下列课文(片段),完成后面各题。

走月亮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26 / 35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波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在坡头那片月光下的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看。是啊,它旁边,是它浇灌过的稻田。哦,阿妈,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春天,我们种的油莱开花了,我在田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收了油菜,栽上水稻。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一个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地走着,走着。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27 / 35

1.文中第一自然段中两个“升起来了”,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作者___________的心情。

2.说说“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夜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一共出现了几次“我和阿妈走月亮”?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明明是“我和阿妈走月亮”,为什么作者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D

28 / 35

2.C

3.A

2、

1.xiù qìn diāo mì

2.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怎能不湿润呢?

3.恍然 魂魄

行善 方便

4.引出下文。

5.“眼睛都湿润”的原因是“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心湿漉漉”的原因是“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6.生命的美好在于默默地奉献。

3、

1.B

29 / 35

2.C

3.D

4.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所发现。

4、

1.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犹如 如同

3.迫不及待

4. 样子 声音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浪”比作千万匹白色的战马,形象地表现了大潮的形状和非凡气势;把“潮声”比作山崩地裂,表现了其声音之大,动人心魄。作者有声有色的描写,令读者如临其境。

6.衬托,用人群的表现来衬托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5、

1. 因为 所以 虽然 但是

30 / 35

2.原来该村几十户人家的家长全部取了同一个名字

3. 3 9 3

4.共同分享彼此的喜悦,共同承受彼此的悲伤。

6、

1. 一条白线 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远 近

2. 形态 声音 比喻 夸张

3. 千万匹 白色 颜色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 壮观景象(宏伟气势)

4.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7、

1. 失望 稀疏 恶毒

2.A

3.因为一星期以后,这个小女孩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

31 / 35

4.这粒豆子给了小女孩希望。

8、

1.正确;错误;错误;错误

2.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弯曲;嫩红的;灰色

3.不可以。逐渐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4.主要写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9、

1.B

2.西湖的绿

3. 排比 西湖各处的绿也不尽相同 比喻 排比 状

4.作者感受到了蓬勃的生机和茁壮的生命力。

10、

1. 温暖 僵硬 明亮

32 / 35

青苔各富情趣的形

2. 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 直接飞进太阳里去。 到了哪就在哪住下来。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3.我想做第五粒豌豆,因为它会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快乐。

11、

1.①偶见柚子树②饲养十姊妹。

2.没有矛盾。因为是第一次看到果实丰硕的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所以,即使景色不见得很美,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3. 加强语气 引起读者思索承上启下(或:过度)。

4.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

5.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却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12、

1. 选择地点、天气 注意适度、适量

2.C

3.B

33 / 35

4.B

5.A

13、

1. 蝌蚪 蚱蜢 金虫 蟋蟀

2. 顽皮 贪吃

3.(2)√

4.夏季是下乡的最佳季节,不但万木茂盛,而且可以一饱口福。

5.因为乡村的花草树木、家畜昆虫等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快乐,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多彩,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的乡村生活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14、

1.一言不发 自力更生

2.①—⑧‖⑨—? 第一部分:一位体育老师用椅子教“我”溜冰。第二部分:学溜冰给“我”的人生启示。

3.因为起初学习溜冰,“我”感觉很困难,老师是想通过椅子让“我”慢慢掌握溜冰的技巧。

34 / 35

4.为了让“我”明白要想真正学会溜冰,必须离开椅子自由滑行。

5.B

6.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点明中心。

7.生活中我们不能一味地依赖别人,而应该学会独立。

15、

1.高兴、兴奋

2.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3.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4.出现了4次。因为“我”和阿妈每到一个地方,都感觉到那里的景色太美了,都感觉到很愉快,所以反复地说“我和阿妈走月亮”。这样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充沛,文章更有感染力。

5.这里用了暗喻的手法,把阿妈比作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也就是“我”)在天上走着,形象生动,写出了阿妈对“我”的种种启示和引导。

35 /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