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莫扎特

浅谈莫扎特

来源:智榕旅游


浅谈莫扎特

05A15217 梅柯

从小到大,认识的第一个音乐家不是莫扎特,接触的第一首音乐作品也不属于莫扎特。喜欢上他,或许正是因为了他的那首《G大调弦乐小夜曲》。

我不了解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也不了解乐曲的演奏形式,毕竟我没有学过乐理,对这些专业知识并不了解,但这也丝毫不影响我欣赏这首乐曲。当时一起下在随身听里面的肖邦的《bE大调夜曲》和舒伯特的《小夜曲》。

其实当时是为了听肖邦的《夜曲》才顺便将这一些的《夜曲》都一起下载下来。我喜欢的流行歌手周杰伦有一首歌叫《夜曲》上有一句歌词“为你弹奏肖邦的夜曲,纪念我死去的爱情”。受这句歌词的影响,我便想听听肖邦的《夜曲》到底怎样。旋律是很熟悉的旋律只是听着觉得有一种从容而又威严的蕴涵着的内在的力量。而随着高潮这股力量爆发让听的人也不平静起来,只觉得音乐哀怨、悲痛。就算是乐曲结束了,留下的沉重心绪终没有消失。之后也陆陆续续听过他的夜曲,如《g小调夜曲》等。但始终觉得他的音乐中透露着一股哀怨和忧伤,让人的心情也会沉重起来。我不喜欢这类情感,因此不太喜欢肖邦的音乐。

随后听的是舒伯特的《小夜曲》小提琴独奏曲。这首乐曲让因为《bE大调夜曲》而不平静的沉重心绪渐渐稳定下来。听着这首乐曲,眼前仿佛出现了万籁俱静的夜空,如诗如画。而其中热烈而真挚的情感与《bE大调夜曲》中哀怨的情感迥然不同,但更能感染人。

之后便是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刚听到的瞬间,心情就莫名的雀跃起来。音

乐悠扬悦耳,优美清新而又朝气蓬勃旋律如精灵在森林花丛中飞舞跳跃一般,充满活力,犹如天籁。音乐间的那种灵动,是从未遇见过的。第一次与莫扎特的邂逅,便有了前所未有的感触。

这次之后,就开始渐渐有意无意的找关于莫扎特的信息,从音乐作品到生平事迹。对他了解越多就越是震撼。他崇尚自由平等,因此他的音乐是无比自由的,摆脱一切的夸张、一切原则上的冲突和对立。看到他的一生经历,对他的敬佩不禁又多了一分。是的,他是天才,不仅因为他3岁弹琴,6岁作曲,11岁作第一部歌剧,14岁指挥乐队,一生创作22部歌剧45部交响乐等大小622件作品,更因为他在那样困顿不幸的生活中,始终让乐曲中充斥着乐观积极的情绪和细腻温暖又轻灵的感触。

很多音乐家的命运都是坎坷的,如贝多芬。在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经常可以感受到他与命运抗争的坚韧不屈的精神。他的英勇与顽强对每个人都是直接的鼓励。但是莫扎特不一样,贫穷、疾病妒忌、倾轧,日常生活中一切琐琐碎碎的困扰都不能使他消沉,乐天的心情一丝一毫都没受到损害。所以他的作品从来不透露他痛苦的消息,即便他有反抗,他也竭力保持着情感的平衡,哭里带笑笑里带哭。“情感不论激越与否,都要有节有度不应令人厌恶音乐即便表现恐惧,也绝不可刺耳,而应悦耳动听。音乐必须永远是音乐”他于1781年在一封信中如此写道。傅雷讲莫扎特的那篇文章有两句话我觉得非常精辟“假如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么莫扎特给我们是无限的信心”。 他自己得不到抚慰,却永远在抚慰别人,他从来不把艺术作为受难的证人,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与天使般的温柔。

每次听到莫扎特的音乐,感受到那种莫扎特式的、如孩童一般最朴素、最天真、最富有想象力、最有诗意的音乐境界,心情就会变得豁然开朗,因为感受到他那种在残酷命运不断摧残之下保留下来的清明高远、乐天愉快的心情。

莫扎特的音乐越往后,越到他的晚期,他反抗世界、自我挣扎的成分越多,乐曲境界就越高,震撼人心灵的力量也越大。到了临死前的三四年,莫扎特的乐曲中透出的人同世界相抗争的“力”就越大。

人类的精神和文明只有发展到了欧洲的18世纪,才能孕育出莫扎特音乐语言符号系统。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使18世纪的欧洲为之发狂,则是莫扎特的伟大功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